二戰時期,日本士兵帽子上的兩片布是幹什麼用的?

歷史假專家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二戰的時候,這身高不足一米六的矮地瓜小日本,就是一個腦袋開瘡,腳底流膿的混蛋,但這東西模仿能力,真不是蓋的。不然也不會端著比自己個頭都高的三八大蓋,邁著個羅圈腿,舉著個破膏藥旗就將整個亞洲禍禍的不成樣子。

而題主說的矮地瓜那倆塊破布,咱大華夏子民更願意叫他屁簾。那麼老梁先來說一下,這東西為啥到了咱大華夏叫屁簾呢?至於題主的問題咱往後靠靠。

為什麼叫屁簾

在古代尿不溼這東西根本沒有。所以大華夏的子民小的時候,穿的可都是開襠褲,這褲子他有一特別好的好處,可以隨意的大小便而不擔心把褲子搞臭了,讓媽媽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

可他有一個巨大的隱患,開襠褲這玩意漏風,小風呼呼的這麼一吹,這小屁股蛋個頂個的紅,嚴重一點的都能開了皮。那個當媽的能不心痛,所以咱大華夏子民發揮優良的傳統,就在這褲子的後面加了塊破布,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因為這玩意就像一門簾,而且還加在了屁股後面,所以大傢伙一致同意叫他屁簾。

所以老梁嚴重懷疑,這東西是不是當年小日本從咱大華夏偷師偷來的,然後改裝了一下,就變成了大傢伙現在看到的模樣。(老梁手裡沒有證據,只是老梁的一個想法,畢竟小鬼子很多東西都是從咱大華夏地頭上學來的)

心許當年有一個小鬼子千辛萬苦的坐小半年的船來到大華夏,一瞅這東西好啊,帶著這創意,著急忙慌的漂洋過海又回到了日本,拿回去在自己老鄉面前嘚瑟一通。

老人們都說實踐出真知啊,這東西在實踐中,矮地瓜們發現了不少的好處,好吧,這就貼在了後腦勺上,就是咱現在看到小鬼子布帽後邊那倆屁簾。

屁簾的發展以及實用性

這東西最早出現小鬼子裝備簡陋的步兵腦袋上,當時小鬼子的步兵叫做足輕。聽這名字,大傢伙就知道這幫子步兵腳上都沒有鞋,更別說身上的護具根本沒有,下身一條兜襠布,拿著根木頭棒子就上了戰場,當然好一點的足輕可能這棍子稍微的長一點。

這幫人也談不上啥效忠不效忠的,今天能為這大名服務,明天你一睜眼,哎!你會驚奇的發現這小子指不定就跑到對方陣營裡,像猴子一樣衝著你大吼大叫,恨不得拿手裡哪缺了好幾個口子的生鏽的破刀片子捅死你。(叛變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對方大名提供了手裡的破刀片子)

所以這幫子足輕,戰鬥的時候,搖晃個旗子,扯著嗓子吼兩聲,再或者當個炮灰啥的,也不能頂啥大用。要麼不戰鬥的時候,就是一幫子苦力。大名和武士蹲陰涼地,和茶水扣鼻屎,他們就得頂著大太陽,搞勞役。

所以足輕,最好的裝備就是腦瓜頂上這帽子,當然人家小鬼子叫戰鬥帽。其實就是像老李一樣的篾匠編的草帽,只不過是尖的,圖上生漆,頂多提供一個防雨防曬的功能,至於防禦功能,你真心想多了。

而他們搞勞役的時候,身子一彎,這後勃頸就露給了太陽公公,那太陽公公也就好不客氣的對著他們的後勃頸,進行親密的接觸,這就有可能曬禿嚕皮,他們拿著屁簾一檔,太陽公公就得退避三舍。

所以這第一個功能就是防曬。

這裝備醜是醜了點,但可以讓自己少遭點罪,所以這東西一直沿用到了小鬼子的明治維新時期。

這個時候的小鬼子,想要蹲在牆頭上拉那個啥——發憤圖強。又要搞偷師,整個沿用了德國一整套的軍隊體系,當然也包括軍服設計,這屁簾才被取消。

可沒有取消兩天,小鬼子驚奇的發現,他們眼中最強的德國人,居然敗給了法國人。而法國人就喜歡腦瓜後面裝一屁簾。

也許小鬼子覺得,法國人能夠幹倒德國人,就因為多裝了這屁簾,所以這個裝備又一次重新出現在了小鬼子的裝備序列中。

實踐應用中,小鬼子發現,這東西不僅可以防曬,還可以防蚊蟲,如果這吸血鬼小蚊子落在後脖子上,因為走路身體搖晃,這屁簾就會自動的擺動起來,蚊子這東西就不會叮咬後脖子。

所以這裝備很適合雨林作戰的戰鬥部隊。

當然這個裝備在北方嚴寒中作戰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寒冷的冬天小鬼子一不小心搞一急行軍,這香汗呱呱的往下落,這屁簾就可以吸收,防止凍傷,而且腦瓜頂上扣上鋼盔,還能防止金屬鋼盔和頭皮粘在一起。

所以,你不要小瞧了這屁簾,當年小鬼子可是用最好的布料製作的,當然到了二戰後期,由於資源緊缺,這屁簾才開始使用下腳料還有那毛巾來代替。

整體來說這屁簾實用性很強,但影響軍容,極具侵略性。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關於日本鬼子帽子上的兩片布簾,說法眾多,從它的實用性到它的象徵意義,存在多種不同的說法,今天就大概講一下,這個“pi簾”傳說中是怎麼來的。

第一,防曬。

因為法國曾在北非戰場作戰,所以在防曬這一方面很有心得,只要是在帽子上加兩片布,對脖子的裸露位置進行遮擋,就不會被太陽灼傷,如果不用的話可以拆下來(影視劇裡拆不拆下來?是因為道具如此還是不符合歷史?),而且日本軍服是參照法國軍裝,所以會有相似。



第二,禦寒(我覺得扯)。

關東軍曾在東北和馬占山打仗時帶著鋼盔,雖然能夠保命,但是打仗中出了汗,天氣寒冷,會很快把頭皮和鋼盔凍在一起,很多士兵脫帽子時,就會有揭頭皮時撕心裂肺的喊叫,所以需要往頭上澆熱水化凍,如果在鋼盔加一個厚內襯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不知道哪位神仙想出來的,有頭髮不會讓鋼盔和頭皮凍起來吧?不知道得出多少汗才能出現這種情況,這兩種物質很難會粘到一起吧,何況士兵大冬天的多久會洗一次頭?頭髮會油膩更不容易粘到一起吧?)



第三,防禦。

因為脖子裸露在外面,所以有飛起的碎片或者石子等有殺傷性的東西,一旦擊中脖子,特別是脖子上的動脈血管,很容易造成生命危險,而那兩片布是自然垂下來的,即便有東西打上去就像太極一樣會很綿,那個力會化掉,所以能夠很好的保護脖子。(這個聽起來還挺靠譜)



無論這個P簾是什麼原因被日本人加到帽子上的,反正都是為了侵略而出現,都是罪惡的!


風雲一點通


其實來源於日本很窮,資源緊張,捨不得在帽子上裝訂“兩個”釦子。

日本軍裝的制式是照搬德式軍裝樣式製作的。德國地處歐洲的山林地帶,因此注重山地中蚊蟲、風雨對士兵造成的傷害。在設計軍帽時考慮出下翻後用釦子固定保護後腦和脖子的“布片”。

當不用時,可以上翻用釦子繫好在帽簷上方,即整齊有顯得有氣勢。

我國抗戰時期也是採用德式裝備,八路軍同樣使用這樣的軍帽

好了,現在開始講“窮日本”。為了節省釦子的鐵料和銅料,直接“省去”這個上翻的帽簷設計。採用四片布片一邊連接設計,使用時,通過布繩繫住帽子後邊的鬆緊扣,兩邊別住軍帽的皮質帶扣。到後期,為了減少製作工序,直接將“遮風帽邊”縫在帽子後邊。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日本“pi簾”的由來,功能沒變,只是太過直接了。

早期的“分體式”

後期“一體式”

綜上,日本由於資源匱乏,只要涉及到“鐵銅”的金屬物,基本都是能省則省,用來製造軍艦和子彈等物資。導致單兵裝備上出現這樣“簡化版”的德式軍帽設計,不經意成為了“侵略者”的象徵。


軍武數據庫


很多人都會對日本士兵的帽子特別有印象,帽子下有類似於豬耳朵的兩片布,與其他國家的軍隊軍服有明顯的不同,甚至被人戲稱為“屁簾”,這幾乎成為了日本軍服的一個標誌之一。

那麼,日本兵帽子上的兩片布是幹什麼用的呢?這兩片布,在業界被稱為“軍帽垂布”其作用是做啥用的呢?有人說這兩塊布可以防止被中國軍隊的大刀砍在腦袋上的時候,腦袋不會斷掉,毫無疑問顯然是不可能的。也有人說,這是護身符,日本古代士兵出征的時候,有戴“陣笠”的習慣,很多人認為,這是護身符,意味著天皇對每個士兵的恩賜,一度被宣傳為,分別代表為“八宏一宇”和“四海一體”,總體大意是“天下一家”。這種說法也算說的過去。不過,為了吉利,特意添加兩塊布,顯然也不符合日本人的性格,並且浪費資源,以斤斤計較的日本人性格來說,顯然是不足以說服眾人的。

所以,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日本軍服源於,法國軍服,這種樣式的帽子,法國非洲軍團就採用了,據說可以防止蚊蟲叮咬,而日軍主要作戰區域是中國南方地區以及東南亞一帶的熱帶叢林地帶,這些地區,蚊蟲猖獗,如果不注意,軍隊很容易感染疫病。有了這兩塊布,可以驅趕蚊蟲,包起來也可以防止蚊蟲叮咬。此外,這兩塊布,還可以有效的降低爆炸聲太大,傳入耳朵的情況,還可以在下雨和塵土飛揚的區域避風避雨避塵,總而言之還是有一定的效用的。


紫龍防務觀察


帽子上的二片布是防蚊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