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东三市揭阳、汕头和潮州,哪一个历史最为悠久?

喜欢钓猫的鱼


其实,懂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潮汕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常变动着。先秦时期应该在榕江两岸一带,唐朝之后到清末,应该在韩江流域一带;民国至九十年代,应该在练江、榕江、韩江三江出海口一带。九十年代之后至今,虽然潮汕拆分成三个市,但无论中央还是省政府以及华侨华人,还是比较认同于汕头为潮汕的一切中心。当然,从民国时期至今,经济及人流最活跃的区域在练江流域一带,榕江流域次之。随着三江出海口区域的兴起,韩江流域特别是潮州市,从区域的地理位置看,已经完完全全是偏居一隅了。再加上当地流域当地人守旧、保守,经济人流都是激不起浪花了。只能时时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是的,随着汕头东海岸的崛起,韩江出海口完全给堵住了,韩江变成内河,当地区域的人就变得更守旧了,确实开拓性和冒险精神。从未来看,连榕江流域地区都比不上了。当然,未来的趋势经济活跃度及人流活跃度比较高的地方,还是在于练江流域一带,文化政治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是在于三江出海口一带了。


RH空间创意



粤东三市(其实原为同一个地区,如果细分,那么古代潮州八邑或十二邑的人都各有各的历史形成)的历史是没有谁比谁更悠久的,可以说是一样悠久的。从考古上说,三地都发现过人类活动的古遗址(原为百越族中的原始部落族群),至少是和华夏族同步的,起码有四五千年的样子(因为地处三江平原,古人都是依江伴河而居的。平原与江流流域为古人的居住地,这一点与黄河、长江流域诞生中华文明十分相似)。古文献中最早提及的是揭阳岭与潮阳(秦前此地的要塞。因为不是封建制王朝,因此没建制管理),不过一个遗址不在(不在揭阳城内),一个古城被毁(被陈元光率兵攻陷)。

公元前195年,西汉中央政权在秦时龙川县以东建立诸侯国,国名"南海国",这是唯一中央政府认可的,其国境相当于揭阳戍(前214年)管辖范围。之后被义安郡所取代,即潮州府的前身。潮州城是保存最为完善的古历史名城遗址,已入选我国的历史名城录中。还有南澳岛也十分悠久,在千年前便是海防重镇了,有粤东门户之称。

注:秦统一了南方地区,也为后人开启了一个古代中原人南迁的历史。再加陈元光(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八大姓入闽并开启了泉潮大融合)开辟了漳州及宋代大规模的逃难,那么此地也逐渐同化为闽语区(潮汕话也是闽南语系中的一分支)。远古(即秦前)的历史便是百越族史(有畲、侗、瑶、疍等),而古代中期(即秦后)为闽人入粤史。这样三地的(因为都使用闽南语系的)人是承认潮州府在粤东的历史地位的(一般说潮汕的历史就会说闽人南迁史,才有了潮汕人福建祖的称谓。说明了讲闽语系的大体上同宗同源)。不过此潮州非现潮州,不可同日而语!现潮州只是三市中其中之一而已。而古潮州不仅仅代表三市,甚至就是粤东。那么粤东地区是有七大语系中的两大族群混居的:客家与潮汕。
汕头埠是最没历史的,即龙湖区与金平区(汕头六个区中的其中两个,也是粤东党政军及海关等政治文化的所在地),它是近代的冲积平原与填海造地得来的(因此汕头中心城区也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以粤东人为主体)。不过它却代表了潮汕的近代史,因为它与港澳、广州、青岛、上海、厦门一样,成了晚清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汕头小公园开埠历史文化区便是以侨归国建造的历史见证),也成了新中国首批经济特区(粤东中心逐渐从潮州转移向沿海的汕头。那么潮汕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地域名称罢了,它代表过去粤东行政划分区而已。为何不直接写上粤东呢?原因还分拆了一个梅州地区。潮汕这个地域名称经常在三地百姓中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地域名称一般都是经过国家界定的,争论此问题便会抹黑历史事实)。91年后分家为三市,以至谈三市的历史,其实三地(乃至粤东地区)的历史便是一家之史罢了。客家比潮汕南下的时期晚(明清时期南迁的),因此平原地区为潮汕所占据(潮汕潮客关系为先来后到关系,客家也是所有汉族民系中不含地域名称的唯一一民系)。

本文由嚁月编写,不对之处请斧正。
附:古闽越国图。在闽越国短暂的92年(前202——前110年)统治时期,闽越地区经济得以较快地发展,国势日强,但后期与汉中央政权发生磨擦,导致汉廷派强兵攻打,闽越国最终走向灭亡。古闽越族人基本上也被血洗光了,遗部强迁至江淮一带。也因此人们认为,宋代闽人大规模南迁入粤是古中原人二次迁徙(改变潮汕史的原由)。




嚁月


粤东潮汕揭三市,源自秦定揭县,有出土定揭丞印为实证,来自南海国海阳齐信侯地,有汉廷封东瓯王的依据:“举高帝时越功,其民便附”为证,汉初封侯制长达一百多年,经历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高帝刘邦以“亦越之世”为由,封畲族武装将领织为南武侯,又封瓯越籍将领余毋摇为海阳齐信侯驻越,南武、海阳组成南海国,防范秦军旧部赵佗。定揭和海阳又构成揭阳县赐史定世袭,及其升级后的义安郡、潮州、潮州府,及新中国1952年至1957年粤东行署,行政中心驻地都是潮州城、潮州市,潮州八邑持续一千七百多年属于潮州府城;中国地方历史县域持续被府城直辖,是形成府域潮州特色人文内涵的唯一历史原因。

潮州史前有商周浮滨文化,即《山海经》(南次三经)描写的南禺(同隅,意为南角落)之山。东南沿海一带统称越,但各部落或民族,实际还保留着大同小异的习俗。从会稽郡往南,依次为邗越、於越、瓯越、千越、闽越、多夷僚、西瓯、俚越、僚人、乌浒蛮、骆越,这是秦以前的称谓,汉以后称百越,说明越已经分化,“亦越”、“及越”是指同一地方。

《史记》在记载前2011年至前111年历史,陈述矛盾,有很多仅仅是猜测。汉南海国所在地是畲族领地,刘邦眼里的“亦越之世”。秦虽置南海郡,但并没能有效定界及管治。就像闽中郡一样,只是占了中心区域。鞭长莫及的定揭县,甚至都来不及谈归属,就已经被汉军占领了,所以,汉初写的《史记》,只记载汉置,甚至连汉最初的一百年历史都不清楚,南海国也没有正面记述。

汉封海阳侯地沿袭海阳县,汉封南海国,置海阳县(海阳齐信侯移封东瓯国以后成南海国内封县)、汉封安道侯揭阳县,这些都是大范围古地名,不是县名专属,而应是最高行政名专属。


没有实据显示秦置揭阳县。秦置揭阳县一说,依据是汉书《地理志》,汉书记载的是汉南海郡,不是学者臆想的汉承秦制。汉灭南越国,元鼎(前111年)封安道侯降侯置揭阳县,揭阳县成了揭姓人的揭阳县。所谓汉承秦制,其实是无视汉初一百多年的封侯制。

秦五岭有揭阳岭也只是孤证,不足为据。史书只有唐朝人氏张守节剽窃《史记》标榜《史记正义》载过:“五十万人守五岭,其一揭阳,此秦兵之初戍揭阳岭也”。此说其他史书都没采纳引用,说明张守节秦有揭阳岭纯属猜测。秦五十万军守五岭,指的是整个平“越”战事,是整个东南沿海地区,不可能只在岭南。今五华出土秦汉的“定揭丞印”,足于说明秦没有揭阳岭或张守节《正义》猜测的揭阳戍。

前208年,秦瓦解,秦南海郡其东面疆域只到了横浦关,(在今广东仁化县北一百三十里);阳山关,(在今广东阳山县。);湟溪关,(在今广东乐昌县西南二里)。秦定揭已经不在赵佗调令范围,《史记》有记:“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史记·南越尉佗传》),赵佗从县令升任南海郡尉。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赵佗自立南越王,说明赵佗已经不是秦的将领。越揭阳令史定又不是秦军旧部,怎么有可能与赵佗同是南越国?说阳山是揭阳山,纯属削足适履。

前208年赵佗绝道聚兵自守在阳山关,赵佗前204年建立的南越国,国界只到阳山关无疑。汉军闽将早已全面和秦军作战,赵佗是秦军改编的,秦未亡当然还是秦军,南越秦关自然成了秦汉争夺目标。阳山以东此时已是汉军占领,阳山以东此时不是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是必然的。

五华狮雄山出土的秦“定揭丞印”,是秦置县城的信物。狮雄山遗址下层是秦建物,秦赵佗在此设关,下层的秦建筑物,就是赵佗退守前的,上层的汉建筑物就是汉军续建的,没有完整建成,说明天下已定。狮雄山是秦汉(实际也是闽、南越)争夺的据点,五华狮雄山遗址东南向的鹧鸪山,考古人员发现了西汉早期墓葬,可以证明此乃汉军包围南越国的早期据点,如果是赵佗归汉后的南越国留下的,不可能显现汉的建筑风格和墓葬特点。汉廷赐揭阳给史定之前,这里叫定揭,秦置揭阳县纯属杜撰。

前208年赵佗封关绝道,阳山以东不是南越国近百年。这近百年,闽粤赣交汇处经历了汉封海阳齐信侯、南武侯二合一的南海国,南海国灭亡后封地并没有分封给南越国、闽越国。也没有设置揭阳县,而是荒废了(定揭丞印所在地只有一块铺地砖)。这一百年间,即南海国范围,仍然充当着制衡闽粤的中间力量。汉定揭关、汉封海阳齐信侯、汉封南海国,是制衡赵佗南越国东境的三大力量,直至海阳齐信侯荣升归乡,到汉廷出兵平越,汉初刘邦更多依赖的是诸侯,而不是县,也就是说,闽越国、南海国、南越国存在,揭阳县就是未置,解决了这三个王国后,汉廷才封安道侯史定,合并定揭、海阳置揭阳县,这符合历史轨迹。

就如夏商周,最先灭的肯定是最没有遗存的,南海国也如此。《南越列传》“及越揭阳令自定属汉”的越揭阳令,是指南海国灭亡后没有明确归属的定揭、海阳,合称揭阳的军事首领。《南越列传》没有载“南越揭阳县令”,而是载“越揭阳令”,已经透露那时“揭阳”不是县,不是南越,而是定揭、海阳统领,未置县的令不是设县后理解的令。

《南越列传》成书于前90年,记载前201至前111年的历史,居然连秦“定揭丞印”这样的史实都没写,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史记》的真实性。明显的,《史记》是以一百年后汉南海郡的揭阳县地,记载这一地区统领为揭阳令而不是揭阳县令。

西汉初年,侯国並不归所在地郡守管辖,然从地理疆域上说,这些被置为侯国的县却是所在郡不可缺的一部分,郡守尉仍然需要行县至侯国。显見其对于侯国的事务仍有一定的处理权。侯国被废除后,仍将自然成为郡的下属县,出于对当时政区地名复原、地名继承的需要。潮州海阳县就是海阳齐信侯留驻越地十年后(前201-前191年)而留名于世的。

西汉时期,汉庭分封了八百多个侯国,有的侯国仅存几十年,有的是后人继承前辈侯国的,应有尽有。汉初是侯国交错王国,后期则王国内不设侯县。各个时期又不断增减侯国,所以汉封侯国是中国历史一个特别现象。

南武侯织因汉高祖重伤之际一句:“南武侯织,亦越之世也,立为南海王”,升级南海国。刘邦这句话信息量很大,既然需用“亦”字,说明是一个没有带“越”字的越地,畲族多夷僚符合这一条件,也需和别人比较。越将只有闽越王无诸,齐信侯两人。无诸远在闽中郡,刘邦会拿南武侯跟谁比较呢?只能和海阳齐信侯比较。那么问题来了,南武侯原来名不经传,为何刘邦会升南武侯,而没有升齐信侯为王呢?为何凭原南武侯地就可升王呢?只有一个可能,南武侯立下战功,其地加上齐信侯地,也是古越国之一,组成了南海国。

《战国策》:“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这是刘邦封海阳齐信侯的依据,地望是江浙无疑。

《史记》卷十八•年表第五《高祖功臣侯年表》“海阳”条载: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三月庚子日对越族的摇“以越队将从破秦,入汉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羽。封海阳齐信侯1800户。”南武侯地处于内陆,为何刘邦会脱口而出做名南海国呢?因为在刘邦的下意识里,南瓯之南,海阳之海即南海,南武侯之南,海阳齐信侯之海亦南海,自然就顺理成章南海国了。


故汉高祖封南海王时描述的口气,几乎是不用考虑,脱口而出。海阳侯地就在南武侯地以南无疑,先是南武侯,后海阳齐信侯,立南海国,目的就是防止两越联合。

四年后,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1年),惠帝问大都推举功,汉廷以:“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立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举”即列举,高帝时越功,就是高帝时摇毋余在“越之世”立的功绩,“闽君”就是齐信侯做为一个闽越后裔的“君侯”,“越功”,“闽君”在一起使用,目的是为了区别东瓯,实际阐述的是摇毋余在越之世为侯的功绩!而不是在东瓯或其他地方。“闽君”当然不是指齐信侯在东瓯为侯,越功也非东越之功。这一记载说明,东瓯王摇毋余做为海阳齐信侯时,是闽君,也是越侯,100年后的《史记》对这一过程的记载,疑点很多,很多细节不能自圆其说,皆因避讳南海国。

齐信侯单是稳定粤东闽南,其民便附,促使南越、闽越归顺汉廷的功绩,跟南武侯四处惹事比起来,当然值得称道。封东瓯王以后,其原封地自然做为南海国郡县。所以南越国、闽越国都没有记载海阳侯地。南海国虽然在汉文帝时期灭亡了,却永远保留了海阳县地名,并成为义安郡驻地。不然,历史不可能没有记载何时设置海阳县。

《史记索引》在国名海阳一栏中注明,索隐曰“亦南越县”,索隐,今天来说就是“抛砖引玉”之意,说明海阳亦南越县。孔子说:“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因南海国生事被灭,历史没有公开记载,但又必须留名,后世有述焉。南海国被灭,历史需避讳。这就是汉廷二百多年后才记载海阳齐信侯的地望是在辽西郡的原因,不可信矣。

因赵佗告状和南海王织不安分,汉文帝默许淮南王灭了南海国,秦定揭县,汉海阳候封地成了荒废之地,西近阳山关,东达盘坨岭范围。

海阳齐信侯不但产生了海阳县,而且也带来了东越的民俗,史定安道侯也产生了揭阳县。这也是今日闽粤赣界民系交错的历史原因;也是南海国、海阳方国后来形成闽西、闽潮民系及海阳置县史料缺失的原因。时间应该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1年),即海阳齐信侯被加封东瓯王前后,比揭阳一名早了八十年,如果从海阳齐信侯封侯算起,海阳侯县比揭姓人揭阳县早了九十年。

《南越列传》:“苍梧王赵光者,越王同姓,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越桂林监居翁谕瓯骆属汉,皆得为侯。”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元鼎六年,汉封安道侯揭阳定,以越揭阳令降侯,六百户。这说明,秦定揭,汉南海国那一部分地区,降侯置揭阳县,揭阳县就是这样来的。

“及越揭阳令自定属汉。”让后人误解,越是越之世的越,不是越王的越,因为南越、闽越、甚至多夷僚都是越。越王只是做为《南越列传》里的越王即南越王。

《史记》的列传,是并列的传记,并非一个国名的传记,把“揭阳”纳入《南越列传》,无疑产生了一个误区,后人都以汉置南海郡为南越国背书,却忘了还有一个被汉先灭的南海国,或以为南海国被灭后其地被南越国和闽越国瓜分。这在当时实际是不可能的,汉廷肯定是以灭了的南海国做为一支利剑,插在南越闽越之间,史定被汉廷赐揭姓,史定南征北战为汉廷灭了两越,证明了史定不可能是县令那么简单,也证明了南海国并没有被两越瓜分。

秦定揭、汉海阳,被《史记》提前简略成“揭阳”,归入《南越列传》记述,掩盖了一个历史事实:定揭和海阳不属南越国或闽越国,而是汉廷将领占据的地区,当年南越国地域只到阳山关,闽越国地界只到盘陀岭。

这个“自定属汉”的人也并非县令,而是汉廷的部队首领,“亦越之世”驻军首领。所以才有史定“于汉武帝时为护驾将军”之说。《史记》载闽越王余善曾想加入朝廷灭南越国的行列,但到“揭阳”就观望,说明当时的“揭阳”不属南越国,也不属闽越国,而是朝廷的,余善来到“揭阳”,已经是来和朝廷谈条件的。谈不成,当然就隔岸观火。

当时的“揭阳”不属南越,如果“揭阳”是南越国的地盘,余善到“揭阳”已经是帮汉廷打南越国了,已经是进犯南越国了,怎么《史记》载余善只到“揭阳”就观望,还“持两端”,直到汉廷攻克南越国,还未见余善一兵一卒。这就是《史记》省略历史而不能自圆其说的结果。

定揭是肯定存在的,定揭降侯就变成揭姓人的揭阳,取定揭、海阳尾字合称就是揭阳。

据《高廉揭氏族谱》记载:“揭原史姓,汉初时,豫章郡史焕公之长子定公,智勇超群。出生于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农历十一月十六子时。于汉武帝时为护驾将军。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王王郢发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王恢、史定兴师平乱,兵出南昌,未过南岭,闽越王弟杀郢以降,天子羁留史定为揭阳令。未几,因南越相吕嘉叛主,杀中国使,史定籍揭阳人民财赋总绘南越地图,挈地上奏天子,并承天子令,会诸将来番禺,捕获南越叛首吕嘉、建德,如命屯兵梅岭,挫败东越馀善的称帝叛乱。两役奏凯,收平南越、东越归汉。武帝嘉其忠勇,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十四日发圣旨加封史定为‘安道侯’,以揭邑为姓,赐姓‘揭’,改名‘猛’,此为揭姓之所由也。”虽然族谱都是一代一代添油加醋,不可全信,但汉武帝的护驾将军的“越揭阳令”,怎么会成了南越国赵佗的县令?这有可能吗?安道侯前111年封给前162年生的史定。如此勇猛,连剿曾经不可一世的南越、闽越两国的人物,真的是南越国的揭阳县令?有专家生造越揭阳令是汉廷使者带给南越国当县令的,这有可能吗?

《史记》把“揭阳”纳入《南越列传》,让本地历史空白了近百年,为的是避讳记载南海国有关事件。南越国自立于前204年,揭姓人的揭阳封赐于前111年,《史记》成书于前90年,出土定揭丞印证明,《史记》避开了有南武侯织、南海国存在的近百年历史,这近百年,就是前204年至前111年。



《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0年。按照《史记》记载历史人物的方式,揭阳令是包括不知名的揭阳官的统称。就如《史记·扁鹊传》一样,扁鹊并不是一个人的名,而是一个中医流派的统称。如果不是统称,扁鹊同一人的历史记载跨度是200至300岁。从成都出土的医书《敝昔医论》分析,这就是《战国策》和司马大人笔下的医圣“扁鹊”,可见,“扁鹊”是“敝昔”,往昔,前辈的意思,指一个中医流派,不是一个人。但《战国策》和《史记》都把“敞昔”人名化,变成“扁鹊”,因为史定汉朝被赐揭姓,世袭揭阳令,后人就都就高不就低,都把揭阳县令称为揭阳定或揭阳令,包括杜撰秦置揭阳县。汉揭阳令也都以史定自称。揭姓人也以揭阳定称谓揭阳令,就如今天有人虚构潮汕,历代就可变成潮汕一样,“揭阳令”是《史记》对所有“今”古揭阳首领的统称。

不论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恒公》,还是《战国策》的扁鹊,都有注明扁鹊乃上古神医,医术高明者都被称为扁鹊。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司马迁修《史记》,采用《战国策》的史料计有八九十处。《战国策》、《史记》都没有现代完整的记录手段,含糊的记载免不了。要不然,也不至于“定揭丞印”是什么,海阳县是怎么来的都没有记载。从五华考古可以证明,司马迁的《史记》,短暂的历史事件都没有列入。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近年采纳潮汕论者秦揭阳县说,真的丢脸丢到家了。

《姓氏考略》载:“西汉初年有揭阳定,为功臣,原姓史氏,官拜揭阳令,以任职的地名为“揭阳氏”,后改为单姓“揭氏”。揭阳,在广东省东部,榕江上游。”这已确认史定不是秦揭阳令而是汉初揭阳令,实际也确定了汉揭阳县治在榕江上游,不是榕城。

史记《东越列传》载:东越王余善生前竟然“刻武帝玺自立”,自封为东越武帝,狂妄自大、自取灭亡。汉武帝派四路大军剿灭东越王余善。“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

司马迁说:“太史公曰:(闽)越虽蛮夷,其先岂尝有大功德于民哉!何其久也。……然余善至大逆,灭国迁众。”闽越王无诸是历史功臣,东越王余善是历史罪人。余善大逆,被汉武帝“灭国迁众”,造成了福建历史空白四百多年,直至“永嘉之乱”中原移民进入。这个东越,应该是福州以北一带,包括蒲田,虚了几百年地的蒲田,居然是潮州人的祖宗?得出这结论的学者,就是有意诋毁潮州府文化的败类!

倒是这段时间,源自粤东潮州凤凰山的畲族,整体扩散闽西北赣南。南海国“亦越之世”成为永恒。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的凤凰山,在隋唐以前主要聚居在粤赣闽交界处,阳山以东、盘陀岭以西的东南沿海,为何到后来畲族不断向北迁徙,今天的畲族主要聚居在福建东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江西东北部和安徽东南部也有畲族迁徙过去。


这符合汉廷给海阳齐信侯“其民便附”的历史评价,海阳齐信侯驻粤东十年,升迁东瓯王跟随大量畲族原住民,随后南武侯织南海国被灭也形成这样的迁移走向,这就是海阳齐信侯及南海国存在的闽越赣的历史轨迹。

永嘉之乱中原移民进入闽越地,被学者杜撰成潮州人福建祖!今东南各省,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杭州城里。这次移民活动,据说形成了“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继续南下侵占中原。中原人不断南迁,河南十室九空,大量北方移民经福建进入广东潮州等地,潮州人并非福建祖,而是潮闽同样有中原移民迁入。

汉封海阳侯地、汉封南海国、汉置揭阳县、晋义安郡,隋唐潮州,这些都是闽南粤东大范围的地名。跟今揭阳市都沾不到边。广东五华狮雄山遗址,从其建筑规模、文化堆积及出土文物看,特别是器物上钤有 “定揭之印”、“定揭丞印”、“藩”的封泥,可认定为秦汉定揭县治遗址。该城址始建于秦平岭南之际,扩建于“高祖六年冬十月,命令天下各县邑筑城”《汉书》。毁弃于汉武帝平越时期,定揭县亦为汉揭阳县所替代。揭阳一名说明,汉揭阳是在秦定揭县以东,县治也肯定不在今揭阳境内!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潮州继承义安郡,潮州继承的义安郡并没有揭阳县,潮州是从义安郡来的,汉海阳侯地、揭阳县地只是潮州的史前历史。秦定揭,汉揭阳县都是一个消失的名称。汉揭阳县范围包括粤东闽南,县治也不在今揭阳市范围,与今天的宋置揭阳市亳无交集,更无历史沿革继承关系。汉廷赐史定为揭姓人始祖,封侯置县,等于汉揭阳是揭姓人的,改朝换代,隋唐对揭姓人赶尽杀绝近九百年,整个义安郡历史二百六十多年没有揭阳县,唐潮州近六百年也没有揭阳县,到了宋代潮州府置属县揭阳县,已经不是近千年前揭姓人那个揭阳县。唐韩愈有诗曰: 岭南大抵同,官去道苦辽。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名潮。 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唐朝汕头个头无在,只是海里的汕沙。说明汕无资格和潮并列历史文化!

有潮汕论者说,粤东不显示古揭阳是历史虚无主义。却不思考潮汕二字本就缺揭;历史没有汕字汕地,就说有潮汕,其实才是历史虚无主义。潮汕一词没有中华文化底蕴,不是中华原生态文化产生,也并非民间约定俗成,而是商埠洋人原创,并在征收条约赔款过程中一手导演的。证据显示,“潮汕”名是商埠洋人干涉中国的结果,汕头拿“潮汕”二字表述中国地方传统文化,是崇洋媚外西化思潮作祟,有辱国体。拿汕和潮并列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史学界的笑话。

历史虚无主义以虚无主义的态度贬低传统、歪曲历史,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轻率地对待历史和文化遗产。这种以后现代历史学为旗号,而实质上是任意地曲解、割裂、涂抹甚至伪造史料,以精心挑选的历史细节来割裂歪曲历史,从而达到借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对于捍卫我国文化和制度安全意义重大。

如果以市论,汕潮揭排列已经说明问题,若以县治论,今榕城是宋置揭阳县城,三市最慢!汕头有潮阳县,潮州有海阳县,都比宋置揭阳县历史悠久。以区域中心论,潮州府城历史地位最高,历史长达一千六七百年是区域直管中心,自然形成了属于潮州名属的文化。至于古揭阳(定揭),粤东三市和梅州,闽南漳州都有份,实际也等于谁都无份,应由省一级继承。潮汕论者说揭阳县历史二千二百多年,古今揭阳不分,明显就是公开造假!

汉初墓葬出土的汉代地图,可证明潮州城建城已经二千一百七十年以上。墓主葬于公元前168年,地图标注的是秦未汉初的城邑,在汉初的韩江东南岸,地图标注着一个和南越国一样的图标。位置是今天的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至金山一带。从意溪至金山至澄海龟山,未置揭阳县之前,就已经存在一个和南越国一样的古城。归湖出土汉墓、澄海龟山出土有汉兵器制作厂、瓦窑,说明从归湖、意溪、金山、澄海,汉代就是一个相当规模的古城,潮州三利溪从西湖流向揭阳,以前就是可撑大船的大河俑,韩江水利枢纽河床挖出整齐折断的大树头,都说明韩江改道东南,实际上红外线探测也已经测出韩江旧河道。

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设置潮州市为粤东行署驻地,领二十一县,已经向全世界宣布潮州市是继承潮州府的城市。潮州市不是原中心,难道虚构的地名中心就是历代潮州府?汕头学者重拾清朝商埠洋关西方列强推销的潮汕论,挟洋自重,府埠并称自称中华传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历史学一向追求严谨,对于可靠史料之外的那些属于推测、阐发的部分,原则就是“无征不信”,“孤证不足为据”。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历史的事实是由矛盾的陈述中间清理出来的(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件)。


幻影千度


·上古

旧石器时代,潮州已有人类居住繁衍。

新石器时代,潮州南澳象山文化遗址距今约8000年,是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

·先秦

夏商属海阳国(南瓯国)境;

商代属南越地;

西周、春秋属扬越地;

战国属百越地。

·秦汉

秦汉三国属南海郡揭阳县,古揭阳县境今潮汕三市、梅州及福建漳州的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平和5县一带。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在东官郡东部,以原揭阳县境立为义安郡,郡治在海阳县(今潮州),从海阳县析置义招县,义安郡辖海阳、潮阳、海宁、绥安、义招5县。义安郡是潮州郡一级建制之始,名称共用260年。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从义招县析置程乡县,义安郡下辖海阳、潮阳、海宁、义招、程乡5县。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在原义安郡境立潮州,辖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程乡6县。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潮州成为潮汕的名称始于此。潮州名称共用了近1500年。

唐承隋制,仍称潮州。潮州辖潮阳、海阳、程乡3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全国改州为郡,因此易名潮阳郡。

宋代仍称潮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复置揭阳县,潮州辖海阳、潮阳、揭阳3县,是谓“三阳”。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潮州为潮州路,辖海阳、潮阳、揭阳三县,仍辖“三阳”。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潮州路为潮州府,辖海阳、潮阳、揭阳、程乡4县,属广东布政司。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海阳县析置饶平县,明嘉靖三年(1524年)潮阳县析置惠来县,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饶平县析置大埔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潮阳县析置普宁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潮州府析海阳县、揭阳县、饶平县合置澄海县,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析程乡县豪居都合置平远县,明崇祯六年(1633年)析程乡县部分析置镇平县,至此,潮州府辖11县:海阳、潮阳、揭阳、程乡、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平远、镇平。潮州府的商民经商于国内各商埠,兼设立潮州会馆,名号潮州八邑。

清承明制,仍称潮州府,仍辖11县。清康熙22年(1683年),潮州商人在苏州建‘潮州会馆’,在会馆正门口立碑刻文:“本馆系潮州府属8县商民所组织,专谋本帮商业之利益。”。这是潮商和潮州八邑最早正式称谓书面体现之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县、平远县、镇平县3县另设立嘉应州。清乾隆三年(1738年)析置丰顺县,潮州府辖9个县: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普宁、惠来、澄海、丰顺、大埔,除客家县大埔以外的8个县为合称潮州八邑。在清乾隆三年(1738)丰顺建县的同时期,潮州商帮达到一个鼎盛时代。

1858年,清咸丰八年《天津条约》定潮州府为通商口岸,设在澄海县鮀浦司沙汕头。

1860年,清咸丰九年潮州府汕头港开埠、设立潮海关。20世纪初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

1906年,11 月,潮汕铁路正式通车,成为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1939年被日军破坏。

1907年,由孙中山指派潮裔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人何子渊等人领导发动潮州黄冈起义。

1912年,改南澳厅为南澳县,先后设潮汕安抚使、潮州军务督办、潮梅镇守使,驻汕头。

1914年,民国三年设潮循道,设道尹,驻汕头,辖惠州、潮州及嘉应州境25县。

1950年,10月设潮汕专员公署,辖潮安、揭阳、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普宁、惠来8县。

1951年,6月,成立中共粤东区委员会,驻潮安县城。

1952年,成立粤东行政公署,辖有潮安、饶平、潮阳、普宁、澄海、揭阳、惠来、梅县、丰顺、兴宁、蕉岭、紫金、龙川、陆丰、大埔、五华、平远、惠阳、河源、海丰、南澳21县及汕头市。

1956年,设立汕头专区,治所设于汕头市,辖潮安、饶平、潮阳、普宁、澄海、南澳、揭阳、惠来、梅县、丰顺、大埔、五华、兴宁、平远、蕉岭15县和潮州市,汕头市为省辖市。汕头成为潮汕的名称始于此。

1965年,汕头专区管辖潮安、潮阳、普宁、饶平、揭阳、陆丰、海丰、澄海、南澳、惠来、揭西、汕头市,共11县1市,梅县区、大埔、丰顺、蕉岭、平远、兴宁、五华7县划归梅县专区。

1968年,3月成立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辖潮安、潮阳、澄海、普宁、饶平、揭阳、陆丰、海丰、南澳、惠来、揭西11县和汕头市。

1975年,11月汕头市恢复为地级市,由省直辖。1981年,在龙湖区试办经济特区,范围1.6平方公里。

1983年,9月1日海丰、陆丰2县划归惠阳地区。同年12月实行市管县制,汕头市为省直辖市,汕头市辖澄海、潮阳、揭西、揭阳、普宁、饶平、惠来、南澳8县和潮州市(县级,1984年1月划归汕头市)。

1991年,11月原来的汕头市分置为今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统称潮州地区。

揭阳是秦朝设立!

潮州是随朝设立!

汕头是民国时期(1921年)脱离澄海管辖设市


孤独的魚儿


粵东三市历史最悠久的是揭阳。揭阳古为秦南海郡七县之一。管辖整个粤东。有趣的是,建制最早的揭阳人也是三市中最低调的人,从不炫耀自已的辉煌历史,也从不任性自已闽南特性,与客家人和睦相处,保持宁静的生活。


严家庆


都说秦始皇讲潮州话,其实都不懂历史,因为潮州话是远古保留下来的中国古话,即潮州还保留着秦朝的中国古话,远古移民到潮汕平原的中原人在边远的潮汕地区的语言没有跟中原同步进化,因此还停留在秦朝的语音阶段(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可知韩愈被贬到潮州有多遥远、多艰难),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潮州说秦朝话,而不是秦始皇说潮州话


潮州林广耀


潮汕历史我不懂。

借此说句题外话:潮汕人做生意、办事,不爱走程序、喜欢走捷径,爱找关系、拿钱开道,这样生意确实能快速做大但不一定能长久。

几乎每个潮汕大富豪都是有原罪的。国美、佳兆业、皇庭国际就是,李嘉诚从大陆、香港撤资,难道不是吗?

正正规规做生意,堂堂正正做人,真的好难吗?

象马化腾那样低调,真的好难吗?


独尊宋明


潮州市历史传承最悠久,古揭阳县名虽久远,但现揭阳市没有传承关系,而汕头市是近代以港埠发展起来,虽经济在三市最强,但缺少历史文化,所以屈尊潮州后面创造潮汕,自此与潮州争夺知名度和影响力。


华合源


历史再长有么样,问问是哪个最穷最无前途,要怎办?


重夏轻风


以前是潮州府城,汕头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我不知道,揭阳是91年成立的到现在二十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