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京都为什么叫“洛阳”,“上洛”是什么意思?京都与洛阳究竟有什么历史渊源?

Kim60


文|小河对岸

自唐倭白江口之战(663年)后,倭国便对大唐彻底跪服。此后的两、三百年间不断派出使团(遣唐使)抵达大唐,以全方面学习大唐的先进政治、文化、建筑、礼仪等等。在此期间,倭国正式将其国名定为“日本”,而日本的都城(奈良、京都)也都是仿照唐都长安而建。

日本的早期国都位于今奈良县的飞鸟地方,故该段时期也被称为飞鸟时代。710年,元明天皇将国都迁至奈良(平城京),由此开启了奈良时代。794年,桓武天皇又将国都迁至平安(京都),至此,京都成为了日本的国都,直到1868年明治天皇迁居江户(东京)为止。

日本的平城京(奈良)与平安京(京都),都是仿唐都长安而建。那为何在日本战国时期,大名进京(京都)称上洛而不称上长安呢?唐朝的正式国都虽在长安(今西安),但至唐高宗时期,洛阳被提升为东都。武则天称帝之后,正式将洛阳定为国都(神都)。

唐中期此后,由于关中地区漕运不便,经常乏粮。而洛阳地处中原,水利运输便捷,故而,皇帝与众多官员经常都洛阳办公(就食),由此,也就形成了两都制。

而日本地方狭小,并不需要两都制。故而,日本在作都城的整体规划布局上,就将都城沿中轴线而分为左京与右京。右京称作长安,左京称作洛阳。但由于右京长安选址的风水不怎么好,地处沼泽低洼地带,很快就荒废了。而左京洛阳地势较高,更适宜居住,故而,左京便日益繁荣。因而,日本人便称京都为“洛阳”或“洛都”。

日本战国时期,天皇与幕府(室町幕府)都在京都。地方大名领兵入京,也便被称为“上洛(阳)”。除此之外,至日本战国时期,天皇与幕府将军都失去了对天下掌控,地方上诸侯(大名)并起,其时的日本政治很像我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形态,而我国春秋时期,周天子的都城就在洛邑(洛阳)。

再则,周朝也是我国历史上国祚最长的朝代,日本也经常拿周王朝作比拟。比如,织田信长攻取斋藤氏的主城--稻叶山城,就将稻叶山城改为岐阜,其寓意就是想仿效周王朝起于岐山,而一统天下。而大名上洛,实质上就相当于我国春秋时期的楚庄王问鼎中原。只要能领兵入京都,就可以掌控朝政、进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获得支配天下的名分。


有知社


有幸被邀回答这个问题,简单回答:

京都为什么叫洛阳:

京都(这里指的是日本近畿圈京都府下的京都市),京都的别名---洛陽(らくよう),原因是现存京都的格局是仿洛阳建的(仿长安的部分没有建成);


看日文维基百科是怎么说的:



到了日本桓武天皇于794年,为了营建的平安京,由于仰慕大唐文化,模仿中国的两京制, 将靠西侧、被朱雀大街分隔开的右京称为长安、靠东侧的左京称为洛阳。平安时代以后,由于右京(长安)的水系桂川经常泛滥,居住困难,右京逐渐被荒废,城市的发展向左京(洛阳)倾斜,因此,京都=洛阳的概念自然就形成了,这就是京都市的别称洛阳的滥觞。


(京都的“洛巴士”)

…………………………………………

上洛是什么意思?

京都的别称就是洛阳(rakuyo),故谓“上洛”。日本战国时期的“上洛”,就是中国“进京”的意思,也有“问鼎中原”之意;


(现在京都布局:洛中、洛南、洛北等)

洛阳与京都之渊源:

细究起来,“京都”这个名字也与洛阳有渊源。你查京都的日文维基百科,会看到“京都”这个名字来自晋世宗司马师。

京都原来叫“京师”,但是西晋时,为避司马师的尊讳,京师改称京都,而此时的晋朝京都为洛阳。后来传到日本,日本人用以称呼当时的国都,并沿至今;


(日文维基百科对京师改为京都的解释)

把京都称作 “洛阳”、“京洛”,在日本自古而然,即便在今天,仍然有“京洛运输”、“京洛庵”、“洛阳工业高等学校”、“洛阳病院”、“株式会社洛阳”等名称。



如果你逛京都,一路上留意了“洛”字出现的频率:在三年坂的路牌上,特意写上“此处曾被《洛阳名所集》(1659年刊行的京都导览书籍)收录”;

和果子老店“藤菜美”,把自家的抹茶饮料取名为“洛水”;

著名茶店福寿园,店中出售的丝织物称为“京洛锦”;

公交公司,叫“洛BUS”;

街边的民艺店,名字叫“洛禅”;寺院中,含有“洛阳”二字的名牌更是频频出现……

由于传统文化中关于“京洛”、“洛阳”的意象极为丰富,毫无疑问,当一个深谙于此的人看到这个词,可以发生无数联想,而京都的这一古典代称一直得以延续,大概也由于此吧。



后话:有长安网友或许会说,隋唐长安城跟京都长的一样,“四四方方,中轴对称”,隋唐洛阳城的布局不像京都。

没错,隋唐洛阳城不像京都,但汉魏洛阳城可是长安城与京都的鼻祖,而隋唐长安城,正是模仿汉魏洛阳而建的。
所以:京都无论从名字还是布局,都与洛阳渊源极深。


柱下史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dd50000f4f749f87c40\

中华第一古都长安


唐朝时期,日本来洛阳的遣唐使。把它翻版回去


河洛文化千年前的洛阳古都,漂洋过海被日本京都翻版了

新加坡的洛阳大伯公宫,这是个引子,引出来后面一条大鱼:现在的洛阳城早已不复当年的盛况。战火损毁,已经让这座千年古城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你若真想见识盛唐时候的洛阳,你得去日本。


坐上100路洛字头公交车开始日本平安京之旅吧。不及你会被惊呆:中国人来到日本这座千年古城时,看到比比皆是的汉字“洛阳”


洛阳保育园,你没有看错,你都认识。


看到比比皆是的汉字“洛阳”


看到比比皆是的汉字“洛阳”

看到比比皆是的汉字“洛阳”一千多年来京都就一直被称为洛阳。

日本店家自家的抹茶饮料取名为“洛水”


店中出售的丝织物称为“京洛锦”

公交公司,叫“洛BUS”


寺院中,含有“洛阳”二字的名牌更是频频出现… 要不要考虑洛阳的伙计去日本收个版权税什么的啊!

世界再大,走的在远,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河洛郎


用户3117789454


京都初建于日本桓武天皇时代,初建时叫做“平安京”。当时正是我国盛唐时期,日本在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都深受中国影响。由于唐朝时期我们实行的是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的两京制,平安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已经不仅仅是模仿,可以说几乎是照搬长安和洛阳两京来建设的:以朱雀大街为界,西侧的右京称为长安,东侧的左京称为洛阳,平安京的道路名称、街坊名称、建筑物名称也都模仿长安和洛阳来进行命名。其实不仅是平安京京都,仰慕大唐盛世文化的古代日本人民还仿照长安城建设了平城京奈良。而且,平安京在选址上首先是借鉴和参考了中国的风水思想,然后才依照长安和洛阳建设成市坊制都市。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形的原因,右京长安经常河水泛滥而渐渐变得不适合居住,逐渐衰落和荒废。于是整个平安京的城市发展重心很自然的开始向左京洛阳倾斜,左京洛阳因此越发兴盛起来。渐渐的,京都就是洛阳的概念就这样形成了。

说到“上洛”,这里的“上”就是“去”的意思;“洛”,指“京都”、“洛阳”;“上洛”的意思是“去洛阳”、“去京都”——其实这是咱们汉语里相当典型的用法,比如我们日常口语中就经常有“上姥姥家”、“上北京看天安门”之类的使用形式。虽然日语中“上洛”是“去京都”的意思,但这个“上洛”可不是日本普通老百姓能用的,因为这是个相当正式的说法,主要用于形容那些最强实力的地方大名集结大军、向京都开拔以显示其实力和地位。

虽然被称为洛阳,但京都与长安的渊源实则更深,74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初,京都与西安便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京都的古建筑保存的很好,一砖一瓦都透着些大唐的遗风雅韵。难怪很多人都说,要感受唐朝,就要去京都看看。


长腿叔叔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017594035702610523, "vid": "f18ecf6e09cc413eaf3aef19c97f8388\

公元足迹


古汉语中京都就是京城的意思,京畿之地也是指京城的意思,京与都也可单独使用,大家熟悉的东都、西京同是对当时京城、皇都的称谓。

中国历代王朝都可以把自己的首都称为京都。

至于日本今天的京都,794年营造的平安京就是模仿唐代都城修建的。

天下规划一大抄,这次日本抄的比较成功,还保留了千年。

她与唐代的东都洛阳又有什么关系?

古代的中国通常实行的是多京制,同时拥有几个首都是很常见的,皇上一高兴就换个地方做皇城。

汉代和唐代这样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王朝,实行的是两京制: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唐代的洛阳又被称为东都,是南北大运河交汇的枢纽,当年的董卓火烧洛阳掠夺洛阳城,强迁百万民众西行,洛阳才有了第一次衰败。

日本桓武天皇于794年营建的平安京,模仿中国的两京制, 将靠西侧、被朱雀大街分隔开的右京称为长安、靠东侧的左京称为洛阳。平安时代以后,由于右京(长安)的水系桂

川经常泛滥,居住困难,右京逐渐被荒废,城市的发展向左京(洛阳)倾斜,因此,京都=洛阳的概念自然就形成了。

“上”是一种尊称,日语中,去东京被称为“上京”、去京都又被称为“上洛”。


洛阳本地通


答案是没啥历史渊源。

日本的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均是仿照唐长安城建的。



大唐长安城、渤海国龙泉府、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平面对比图

日本奈良时代末期,桓武天皇为了摆脱奈良佛教寺院势力的影响,于公元784年将首都从平城京(今奈良市)迁移到长冈京(今长冈京市)。然而仅过了不到10年,桓武天皇在和气清麻吕的建议下,于公元794年将首都又迁到位于山城国的平安京(也就是现在的京都市),自此开启了平安时代,也开始了京都作为日本首都的历史。

平安京的选址参考了风水思想,并且效仿中国唐代的京师长安,是一座传统的市坊制都市。平安京南北长约5.2公里,东西长约4.5公里,面积相当于中国唐代京师长安城的五分之一。天皇居住的大内里位于平安京的正北,以朱雀大路为中心,城市分为右京(又称“长安”)和左京(又称“洛阳”)两个对称的部分。平安京堪称是一座规模宏大且规划严谨的东亚传统型的计划城市。

平安京是仿照唐朝的京师长安而建造的,恒武天皇迁都到平安京之前,日本的国都是位于大和平原南面明日香村北部的藤原京。公元702年(大宝二年)日本再次派遣了遣唐使,回国时他们详细描述了中国大唐长安城的辉煌壮丽。曾经以为是以长安为范本而建造的藤原京,与之相比实在显得微不足道。所以便彻底以大唐长安城为蓝本,先后建造了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



大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安京京都平面图

平安京,其形制、布局模仿中国唐代的都城长安。在整体规划布局上仿照当时的唐朝京师长安的东西对称布置。中轴线朱雀大路依照长安的朱雀大街,将平安京分为左京、右京(东侧是左京、西侧是右京)两个部分。古代中华文化圈崇尚“右尊左卑”,以右为尊。而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又极其崇拜盛唐气象,故而将右京称作长安,左京称作洛阳。

平安京的宫城(平安宫)位于京城北部的中央,相当于唐长安城宫城和皇城的结合体,而宫城内的内裹和大极殿则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太极宫)和太极殿。皇城之外是作为一般官吏、平民居住的都城。全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街道纵横,对称相交,是一座棋盘式的美丽城市。

正是因为京都与大唐长安之间的这一历史渊源,公元1974年5月10日,日本京都市正式与中国西安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

可以说,无论是平城京奈良还是平安京京都,都是模仿大唐长安城而建,与隋唐洛阳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历史渊源。

只不过右京长安地势低洼,后来逐渐荒芜,而左京洛阳相对得以保留,这才有了所谓“上洛”一说。

所以,还是请洛阳粉多多自重吧!


惟愿盛世大中华


土陕们一贯靠着弱智的理解和狡辩强词夺理也是醉了,每次狡辩都显得智商欠缺。北京有长安街不错,但是就一个,而且全国人民会把进北京称为去长安吗?北京的东西南北会被称作长安东西南北吗?所以长安在北京只是一条街的名字而已,不是北京别称长安,北京的别称是燕京。你土陕去把北京叫成长安试试?而洛阳完全是京都的别称,京都东西南北分别被称作洛东西南北,去京都被称为上洛,在日本说洛阳就是指京都。概括下,洛阳是京都的别名,长安是北京一条街,北京的别称不是长安,土陕们又一次强词夺理实在智商低下。


雨之灵165546144


日本以“京洛”称首都,当是受唐人影响。有说平安京在建设时仿照唐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建设,城北为皇城和宫城,城南为外郭城。外郭城又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称长安(右京),东侧称洛阳(左京),后被废弃因右京低洼潮湿,左京渐渐发展壮大,人们也习惯住在左京,故日本京都又别称“洛阳”。 平安京自然环境和唐代洛阳城更接近,群山环抱,河流穿城而过,街道、街坊的建筑也都是仿照唐代洛阳城建造的,甚至街道、区域的命名都采用了和洛阳相关的名字,如洛阳、洛南、洛京、洛中、洛北、上洛等,到现在仍在使用。

在中国,提起洛阳,几乎无人不知,它以其厚重的历史承载着人们对城市、对过往的复杂情感,它几乎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缩影;而在日本,同样有一座名叫“洛阳”的城市,它是日本文化与历史的焦点,而这个城市的点滴、包括名字,几乎就是对中国洛阳的一种现实想象,在地理上横向的空间里,一东一西,两座洛阳城,对应着时间、历史和记忆。
  

在日本被人问,“来自中国哪里?”,如果说“郑州”。多数人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如果说,“距离古城洛阳不远,有少林寺”,对方才恍然大悟。洛阳——这个名字对日本人来说无人不晓。


 千余年过后,河南洛阳的原貌早已无处可寻,京都却残存了一丝盛唐余韵,这里不但可以看到日本的历史文化,还能追溯中华古文明。由于良好的保护计划,京都古香古色的氛围很强烈,这种风韵没有因为现代文明的发展而不协调。史料记载,中国北魏末期,洛阳有佛教寺庙1367被称作“佛国”。而如今日本京都市仍有1600多寺院(京都府有3000多寺院)寺院中,含有“洛阳”二字的名牌频现。
  把京都称作 “洛阳”、“京洛”,在日本自古而然,即便在今天,仍然有“京洛运输”、“京洛庵”、“洛阳工业高等学校”、“洛阳病院”、“株式会社洛阳”等名称。
  在三年坂的路牌上,特意写上“此处曾被《洛阳名所集》(1659年刊行的京都导览书籍)收录”;和果子老店“藤菜美”,把自家的抹茶饮料取名为“洛水”;著名茶店福寿园,店中出售的丝织物称为“京洛锦”;公交公司,叫“洛BUS”;街边的民艺店,名字叫“洛禅”;寺院中,含有“洛阳”二字的名牌更是频频出现……由于传统文化中关于“京洛”、“洛阳”的意象极为丰富,毫无疑问,当一个深谙于此的人看到这个词,可以发生无数联想,而京都的这一古典代称一直得以延续,大概也由于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