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

手机用户66192289524


湖广是指湖南、湖北两省,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一般是特指明末清初外来人口移居四川这一历史事件,不过实际上从元末开始,就有大批移民移居四川,移民范围也不局限湖广地区,还有江西、陕西等省的居民。

早在蒙古人攻打南宋时,四川就是重要的战场,长期的战乱导致四川人口剧降。鼎盛时期曾经有千万人口的四川,到元朝时大约只有几十万人,除了死于战乱的,还有很多躲避战争而逃到周围省份去的。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徐寿辉部下明玉珍地盘奉命攻入四川,后来因为陈友谅杀害徐寿辉,明玉珍于是封锁夔门割据四川,他从湖北带入四川的几十万军民就成了第一批到四川的移民。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尽快恢复战乱地区的生产,也组织起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从周边省份移民去四川。

明末张献忠入川以后四川再次陷入战乱,加上之后清军进入四川和张献忠的激战,频繁的战争再次造成了四川人口的大量损失。在清朝统治建立以后,一方面鼓励因为战乱流散到周边省份的四川人回去,另一方面也从以湖广地区为主的人口较多地区移民四川。虽然移民来源包括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陕西等省,不过湖南、湖北两省人口占比较大,所以又叫湖广填四川。


不沉的经远


所谓的“湖广填四川”是指清朝初年,四川因战乱人口大量减少,清政府推行的移民填川的政策。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开始于顺治年间,一直持续到嘉庆年间。四川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是这个时候来到四川的。当时有十几个省的老百姓移民到四川,包括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山东、江西等省,由于移民到四川省的大多是“湖广”籍,因此,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被称之为“湖广填四川”。清朝康熙年间就有这种说法,如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上奏“查川省现在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惧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移外省人民填实地方”。魏源的一篇文章也写到:“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

关于湖广填四川的原因,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明朝末年,号称八大王的张献忠屠川,将四川人几乎杀光。一些地方志和族谱都有记载,如《(光绪)大邑乡土志》记载“查大邑土著,历来惟有汉人,……献(张献忠)贼乱后,几无孑遗,全资两湖、江西、两广、山陕之人来邑垦荒生聚,麻城(今湖北麻城)人较多,江西、山陕次之,两广又次之。俗传“湖广填四川”,其明征也”。除此之外,四川、重庆一带的老百姓还在口口相传“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的故事。目前史学界认为,明朝末年,张献忠在四川确实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是他在四川只有几年,而明末清初四川战乱长达30多年,“张献忠屠川”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因有点站不住脚。

四川历史上多次有过大规模的移民。如秦灭巴国后的移民、西晋末年的北方人口南移、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线建设等,其中尤以湖广填四川的影响最大。南方的家庭中普遍都有族谱和家谱,根据家谱和族谱追根溯源,现在的四川、重庆人的祖先大多是清朝时期从湖广迁移来的。特别是明朝时期,辣椒传入中国,今天的湖南、湖北人都喜欢吃辣椒,而现在的四川、重庆人也喜欢吃辣椒,由于四川(包括重庆)属于盆地,比较湿热,这里的人口味变成了麻辣,与湖南的干辣稍微有一点区别。


历史军魂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人口迁移事件,从字面意思就不难理解,把两湖的人迁移到四川,以解决四川人口不足的问题,提高当地的生产力,发展当地经济。对于这件事,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

1、湖广填四川的原因

为何要湖广填四川,四川的人口又是如何锐减的,这还要从南宋说起,当年南宋时期四川还有约1000万人口,但随着蒙古军的三次攻入成都,最终四川人口从千万锐减到60来万,连百分之十都不到了,这就是历史上为何除了元朝以外历朝历代都要从湖广移民到四川的原因。

2、湖广填四川的时间

一般都认为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清朝时间,其实不然,其实湖广填四川是从明代就开始了,元末明初,起义军领袖徐寿辉曾率十几万大军进入四川,后背朱元璋所打败,这确是第一次湖北的军民到四川来填补人口。到了明朝,湖广地区的农民大量迁移到四川,十来年时间就增加了150多万。到了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又使四川人口锐减,这才有了后来康熙年间的大规模的迁移。

3、湖广填四川的高峰

清朝康熙年间,为了解决四川人口不足的问题,康熙皇帝开始进行湖广填四川,这项人口迁移工程也引来了高峰,这段时间移民的人数多大几百万,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去呢?因为康熙皇帝颁布了多项优惠政策,尤其在土地、税收、生育都方面给予了大力照顾,所引发了湖广填四川的一股热潮。

4、湖广填四川的省份

其实湖广填四川并不是单单指两湖两广,这件事牵扯的省份多达十几个,当时很多省的百姓都往四川跑,除了两湖,还有陕西、山东、云南、江西、江苏、浙江等十几个省,当然相较于规模而言,还是以湖广地区的人数最多,这些迁移的人口,逐步形成了今天四川人口的主要结合,而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反而变少了。

  

我们笔耕不辍,阅尽铅华,只为讲述更精彩的历史!


西平郡司马


划重点,所谓的湖广填四川其实就是发生在明末清初以及大清康熙年间,湖广俩省人口对于四川的大量迁移。

话说入关之后的清军在四川的连年屠杀,清初的四川人丁稀少,早已不复天府之名。为了重整四川经济,就有了湖广填四川的行动。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听说,有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队伍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通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吸引外地移民,其间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描绘“如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间,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静夜思归去


“湖广填四川”是指明末清初时,从外省(以湖广为主,所以叫“湖广填四川”,还包括了云南、贵州、浙江、福建、广东、陕西、江西等地,特别说明,这里的“湖广”指湖南,湖北)到四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从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结束,共历时105年。《成都通览》中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



明末清初时,在经历了明末农民起义、张献忠屠杀、平三藩等多次战乱,四川人口急剧减少,《四川通志》中记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当时四川人口仅五六十万,为历史最低。为了恢复和发展四川经济,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从中央到地方,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初期效果不佳。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上疏朝廷:“四川自张献忠乱后,民少地荒,请不拘省分,凡无恒产佣工游食之人,经地方官查报,即酌情给予盘费,慰勉安置。”到了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清政府明令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请政府又下令“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并且“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康熙下《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诏书。



在清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作用下,四川逐渐恢复了元气,人口充实,恢复了生产。于是在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时,清政府不再鼓励白姓移民入川。然而让清政府始料未及的是,这股移民潮不仅没有停下,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到乾隆年间还大幅度增长,康熙时期移入大约155万人,雍正时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朝廷一味放任自流,导致人口一发不可收拾,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过剩。到了乾隆末年,流民们组织的民间组织还与白莲教汇合,形成强大的反清力量。本是为恢复四川经济的移民措施却给清政府带来了麻烦,是统治者所没有想到的。


探寻历史奧秘


中国历史上人类南北迁移特别频繁,但是规模比较大的有明初移民(主要是现在说的洪洞移民)、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而湖广填四川也是其中比较出名的一次人类迁移!每次大型移民,都有诸多历史原因!而湖广填四川,也是因为四川一带经过多年战乱,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烟稀少,所以就导致朝廷由两湖两广以及福建浙江甚至山东山西等地向四川进行移民!也正是因为移民,四川方言里掺杂着多地的口音,仔细听你会发现无论你是云南广东的,还是山东山西的,几乎都能听懂四川方言,至少是大多数方言!这与其周边的省份有很大区别!(不细心听的话,乍听会觉得云贵川方言差不多,其实不然)。另外也正是移民,让川菜掺杂了各地菜系的影子,也使得后来川菜传播的特别广!


墨香茗风


湖广填四川,这个过程比较长,可从族谱文化中探讨一下。所见资料,唐丶宋丶明丶清都有。其主线是征蛮,实则是中原文明丶人口向边远地区扩展的过程。见“新野米氏湖南寻亲记"文章,唐朝这支米氏人随远征军一路向西,部分定居于湖南隆回、洞口、芷江,又见宋朝九牧林氏,向西征蛮,落家于洞口丶通道,明朝是军队打到哪里就地屯驻,后续又批量移民,清朝与明朝类似。


西北老狼8


那个年代四川人少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