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臟陽虛有什麼表現,一首經方可以治療脾陽虛

脾臟在中醫理論中是很重要的臟器,位於五臟之中央,其餘四髒都是被脾臟所傳輸的能量供養。脾臟主管人體水液與食物的轉運,並且將其轉變為營養人體的物質。胃在接納了食物和水以後,需要脾臟完成接下來的運化。在脾陽的推動下,才能將食物進一步消化,消化的精微物質也要在脾陽的作用下才能向上輸送給肺臟,經過肺臟的輸布,最終散佈全身。因此脾臟被稱為後天之本。而脾臟的功能發揮與否,全靠脾中陽氣,簡稱脾陽,脾陽不足則身體會出現種種異常情況。

脾臟陽虛有什麼表現,一首經方可以治療脾陽虛

《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證並治》專門論述脾陽虛衰的臨床表現,以及治療方法。脾陽不足會有哪些表現呢?第一個表現便是腹滿,臍周最甚,不是劍突下的胃脘,也不是膀胱子宮所在的小腹。中醫稱之為大腹,位於臍周。因為脾臟主大腹,這一塊區域歸脾臟掌管,因此脾陽不足這一塊區域也會相應的出現問題。而這種滿用手輕輕按壓反而覺得舒服,不會抵抗,也不會疼痛。這種脹滿還帶有畏冷感,有點冷風吹到,或是吃點稍微冷的食物就會加重,熱敷會覺得相當舒服。

脾臟陽虛有什麼表現,一首經方可以治療脾陽虛

嘔吐而胃口欠佳。脾臟主管著食物和水的運化,脾陽不足,脾臟功能下降,導致胃不能消化食物,進而上逆為嘔,但是這種嘔吐來勢緩慢,並且嘔吐物不是清水。由於不能消化食物和水,自然就不想吃飯,同時也不想喝水。所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辨太陰病脈證並治》)。拉肚子而且不口渴,就是脾臟虛寒的典型表現,這就是醫聖張仲景教給我們的辯證方法。

慢性加重的腹瀉。脾臟虛寒引起的腹瀉不會突然爆發,他的勢頭比較緩慢,如果不進行治療,多有慢性加重的趨勢,在飲食不潔、腹部受涼後出現或加重,大便溏薄,不成形,一日可能有多次腹瀉。

反覆發作的腹痛。脾陽不足導致的腹痛也是在臍周,疼痛綿綿,時作時止。腹痛隱隱,不顯著,程度在可以忍受範圍內,腹痛呈陣發性,喜溫喜按,畏寒畏冷。這些不適症狀都是脾臟功能低下所導致的。那麼用什麼方劑治療呢?理中湯是溫補脾陽的特效方劑。

脾臟陽虛有什麼表現,一首經方可以治療脾陽虛

理中湯出自《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理中的意思便是理中焦,中焦所致的就是脾胃。理中湯由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各三兩(現代計量曰15g)組成,作為丸劑稱為理中丸,作為湯劑則是理中湯。《傷寒論》所講理中丸不及理中湯,湯的效果更佳,而且方便加減。

脾臟陽虛有什麼表現,一首經方可以治療脾陽虛

理中湯最重要的配伍是乾薑和甘草兩味藥,乾薑能走中焦,為溫養脾臟的最重要的藥物,能夠補充脾陽之不足,散脾臟之虛冷。配合甘草,使乾薑的溫性更加持久。脾臟陽氣充足則諸證消失,人參則為補充脾臟之氣,加強脾臟的功能。白朮健脾燥溼,能夠止下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