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故事:香茗山的前世今生

望江故事:香茗山的前世今生

香茗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麦元乡、鸦滩镇和太湖县香茗村以及转桥之间,南起麦元分亩岭,北抵鸦滩褒隐寺水库,东西贯穿太湖香茗村,全长10余公里,属于大别山脉系。 香茗山,距望江县城里30公里,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莲花峰形似并蒂莲花,耸秀郁葱,南北逶迤约10公里。明解缙诗赞曰:“山崖殷窦簇朱砂,香茗从生蓓蕾芽。采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主峰大茗海拔498米,山上巨石嶙峋,形象多样。登山远眺,皖山、武昌湖,尽收眼帘。二茗、三茗奇石怪洞著称,如二茗的狼石、牌石、太白石、石佛洞、炼丹洞,三茗的凤冠石、姊妹石、铜锣石等,无不维妙维肖。位于大茗、二茗之间的莲花峰,山体犹如莲花瓣,在莲花水库的掩映下,恰似出水芙蓉。 香茗山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隐居修道的洞府;有唐代李白、罗隐,明代的解缙,清翁溥等名人驻足流连的遗址及其咏诵的诗篇,有元朱元璋、刘伯温,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等兵家鏖战战场和营寨(连塘寨)等。宗教建筑更为繁多,有悟法寺(后改为无量殿)果老道场、寨林庵、朝阳庵、忠烈祠、保悟楼、三圣殿、弥陀庵、凤栖庵、褒隐寺及宝塔等,有些古建筑和宝塔至今保留修缮完好。此外,还流传着丹灶余焰、无尾龙祭母、曹老爷得道、连屯旧戌的优美动人故事。

望江故事:香茗山的前世今生

一、香茗山名胜古迹众多

香茗山钟灵毓秀,风景如画,吸引着历代文化名人,有西汉隐士梅福、唐代诗仙李白、文学家罗隐、明代才子解缙、明学者哲学家罗汝芳、明嘉靖进士翁溥、清进士李世洽、清拔贡姚琅等。他们先后在香茗山采药炼丹、筑屋读书、著述、会友、观光赏景。望江古属“吴头楚尾”,而香茗山一带则是吴楚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美丽的风景,淳朴的民风,是道佛修行参禅的理想场所。因此,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大致可分为八类。

1、香茗山之泉

香茗山之泉,其特点一是多,遍布峰岭沟壑;二是净,纯天然无污染;三是奇,一年四季不枯不盈、不浅不溢。最出名的有朱砂井泉、伯温泉、曹公泉、朝旸庵泉。

㈠朱砂井泉。位于大茗山无量殿南面陡峭石壁之下,系一口巨石下的泉水井。原井深数米,井口直径两米,井水清澈,四季不涸。四周丹参藜草丛生,中若明镜出匣,内藏朱砂,赤光夺目,故名朱砂井。解缙有“山崖殷窦簇朱砂”的诗句即指此。现在的朱砂井已淤塞,井口犹存,直径和水深均不过一米,泉水仍然不断外溢,从不干涸。井缘何淤塞?有三种传说:其一,古代在茶排上居住的夫妇俩,妇死后,丈夫将她葬于井内而塞;其二,无量殿惠智道人,为治龙患,下长而大的铁蜈蚣于井内,并以砂、土填塞;其三,朱砂井有一老龙,因犯天条,玉皇大帝将它困于井中。老龙有个龙子,在宿松凿山修道,每年5月要到香茗山探视老龙,并舔食井里的朱砂,剩下的土石积于井中而塞。

㈡伯温泉。俗名泉水池,池面约2平方米,在寨林庵护林场舍的东南角。据说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当年随军南下,兵屯香茗山,筑有大茗山寨和狭英寨。刘伯温就住在狭英寨的衙屋岭。是年寒冬大冻,山中须烊冰化雪造饭,饮水极为困难,军师偶见岭下石缝中凝有珠点玉片,吮而尝之,知是山泉,即命士兵掘而蓄之,果清水满池。后来山中人感其功德,遂以“伯温泉”命名,也称“寨林泉”。至今泉井犹存。

㈢、曹公道场泉。位于狭英寨北门的仰天螺,人称“神井”。口径、深度都不过1米,即使大旱之年,山溪泉水俱涸,而此井却不枯。上山牛群都知道来此就饮,饮后,井水不浅;不饮也不漫溢。封建时代,每遇大旱年头,乡民有设坛祈雨之举。传说井与龙有关,祈雨前斋戒沐浴,来此井取水母,回去遍洒四境,水母洒到哪里,雨就下到哪里。

㈣、朝旸庵泉。美誉海眼泉,位于朝旸庵古刹前那棵已有近500年的大香樟树两侧。相传此地形为出山的蜈蚣,头伸向眠牛塘梢,尾拖在香茗山南麓,庵堂建在蜈蚣头上,这两处泉眼,就是蜈蚣的两只眼睛。西侧泉眼在独山脚下,因修公路而填塞,东侧泉眼现分为两个井口,一为饮用,一为洗刷、浇灌。同时象征着蜈蚣的两只眼睛。朝旸庵的泉水,清澈甘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使在办“五-七”大学及后办的“望江师范”期间,200多学生的生活用水都富足有余。井周围是茂林修竹,夹杂着烂漫的山花,倒影其间,如诗如画,不愧有“仙井”之誉。

2、香茗山之石

有山皆有石,无石不成山。而香茗山之石,则有奇、神、陡、险、活的神韵,如无数珍珠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

奇者,首推石林。为陡峭石峰林立的一种石灰岩地貌,由水流沿石灰岩的垂直裂隙溶蚀作用,形成姿态万千神韵无穷的形象石林,特别是洞佛庙东北部的山上山下为最多。有植物形象的: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有蘑菇似的上大下小,有如树干的修长挺直;有动物形象的:如鳌鱼石——如嬉如游;乌龟石——似走非走;情人石——相依相偎;悟空石——状欲腾空;观音石——体态端庄;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嶙峋怪石,线条清晰,轮廓分明,随着游人欣赏角度的变换,其姿态则变化多端,构成一幅幅奇妙的画图。争奇夺势,美不胜收。特别是蓬莱三岛石、六郎石、烈马披鞍石一带,景象奇特壮观,真是“神功鬼斧天然巧,妙笔丹青画不成”。

神者,当数“牵奶奶晒日头石”。牵奶奶晒日头石是两尊一大一小极象人形的石头。坐落褒隐水库大坝西端的阳西山南坡。其中一尊大的上端扁圆,微翘上昂,中间弯曲,下端中间有一条很深的裂缝,形成左右两根石柱。远观近看,极象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地行走。另一尊上圆下方,三粗三细,线条清晰,轮廓分明,如一个活泼的少年。冬天来了,暖洋洋的,少年小心翼翼地牵着老奶奶上山晒日头,维妙维肖。相传是八洞神仙韩湘子化斋至此,听香茗山神谈及少年牵老奶奶晒日头之事,点化而成。

陡者,还是二茗。二茗又叫小香茗山,位于莲花尖东北侧,海拔477米,山虽不高,但独耸于低平的泉塘盆地北缘,相对高度(垂直高度)却很大,且十分陡峭。尤其是近洞佛寺的一段山路,有几处几乎没有坡度,攀登者只能从“之”字形的石径,小心翼翼地爬行而上,踏过34级石阶,便可进入头道门,在一块用石块砌成几米高的石墙,再填以土石的人造平地上矗立着六柱六角飞檐小亭,似乎是挂在峭壁之上。再由此进入二道石门,即洞佛庙。到此另是一番景象:云生脚下,雾腾天宇,佛香袅袅,好一个神仙洞府!放眼远山近水,若隐若现,亦虚亦幻,使人飘飘若仙。

险者,莫过于大茗赤壁。它位于大茗山巅西北侧,由两方成120度角的巨型石壁组成,拔地而起,形成垂直而立的大茗“赤壁”。“仰观难望其顶,俯视怕望其底。”斧砍刀削一般,飞鸟猿猴也望壁兴叹!传说崖壁藏有朱砂及名贵草药金钗石斛。1995年《太湖县志》载:“大香茗尤为高峻,上有朱砂,险不可取。”常有探险者采之,难得。明朝大学士解缙“山岩殷窦簇朱砂”即指此。

活者,要数二茗东北部的“将军石”和“烈马披鞍石”。相传,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在此安营扎寨。山民们为纪念这位起义军的领袖,便将寨前这块巨石称为“将军石”。你看他身材高大,身穿战袍,盔甲整齐,腰跨指挥刀,威武雄壮,大有点将出兵之势。坐落在二茗东南的“烈马披鞍石”,宛如一匹志在千里的骏马,前足腾空,仰天嘶鸣。难怪耕夫有“拔地腾空思沃野,仰天长啸振雄风”之叹!

此外还有牛头石、凤冠石和猴子守铜锣、驴头石和果老石、牌刀石、六郎石、姊妹石等也都活灵活现。

然而,奇、神、险、陡、活是茗山石的外部特点,那倔强、挺拔、坚韧不屈,则是其可贵的品格。

3、香茗山之寨

㈠、大茗山寨。坐落于大香茗山峰顶,为元末朱元璋所建。寨墙依山势用土夯筑,又名“土城”。四周多绝壁悬崖,形势险峻。山寨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多用麻青石条砌成。后经明末罗汝才、史可法,清太平军石达开多次维修,虽经数百年的风雨洗刷,土城至今仍形迹可辨。南门最高,原形犹在,多层石条,高达1米。东门以大小石头砌成,内有城壕。西门、北门尚存基脚石。

㈡、狭英寨。坐落于小茗山及其北面的一座山峰。峰上与小茗山脊围有土石寨埂,内围三溪四梁,周长约1.5公里,寨埂高处2—3米,低处依稀可辨。设有东、西、北三门,东门叫阎王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东门北侧的平山肩,曾为驻军文衙所在,故名衙屋岭,又称雅士岭。寨始建于元末。朱元璋带军师刘伯温西下,过此筑狭英寨,“山口狭窄,山峰险陡,易守难攻”。故名。明末农民起义首领罗汝才、张献忠(崇祯十年即1637年)先后过此扎寨,望江、太湖县志有载。继而民族英雄史可法来此驻守多时南下。顺治二年(1645年)史在扬州殉职后,香茗山人念其忠烈,遂将寨内原有的广具庵扩建大殿三进,改名“寨林庵”。择木雕史阁部像,常年祭祀。清人王道一撰书一联悼念:“论大忠千古,历朝不少;看明季一人,信史真稀。”庵殿于1947年被毁。旧址建有护林场舍四间,现改修一间为“观音寺”。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石达开回师西征,占领望江全境,将此寨作为茗山五城寨中的主寨,屯兵驻守。其后守守退退,退退守守,前后达十年之久。

㈢、先锋寨。坐落于鸦滩镇凤栖村西北的一座椭圆形山峰上,西北紧临太湖县境。面积约4000平方米。寨前是当时由宿松、太湖通往石牌、安庆的必经之路。清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太平军从徐家桥进军石牌,曾在此扎寨。寨体为碎石块和石条所砌,寨墙残存,寨内曾拾到石弹丸。

㈣、营盘岭寨。坐落于鸦滩镇连塘城村营盘岭,东北紧连怀宁,西北与太湖相接。面积约3000平方米。寨址四周有当年太平军所挖的战壕,壕沟1米深,寨内曾出土磨制的石弹丸和一门太平军使用的铁炮。炮身长69厘米,口径13.5厘米,现存望江县博物馆。

此外,还有大寨烟墩。烟墩,亦名烽火台,也叫“狼烟台”。是我国古代作战时报警的通讯设备,为我国古代军事信号上的重大发明。坐落于小茗山东边第三座山峰牛马嘴。登上峰顶,东望武昌湖,南面长江,西眺花亭湖,北观天柱,百里风光,一览无余。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元末大富豪毕银(寅)率望、太县民拒贼,护耕筑此(城)。……小茗之巅有大寨烟墩,四望相应。”

望江故事:香茗山的前世今生

4、香茗山之城

㈠、连塘城。坐落于连塘城村,因城内有多口水塘相连,故名。1995年《望江县志》载:“城址周围委土为堑,高3—5米,宽2—4米,周长1.5公里。城垣呈圆形,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系古代争战之地”。又载:“历史上将‘连屯旧戍’列为望江十景之一。”《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重修安徽通志•地舆志》亦有类似记载:“连塘城在望江西北茗山下,委土为堑,周二里,门四,相传刘裕与卢循战处,遗垒尚存。”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元末大富豪毕银,率望、太县民拒贼,护耕筑此城。其南有关马城,城东高阜有望马楼,小茗之巅有大寨烟墩,四望相应。与民约,贼至入堡,贼去则耕,时平归朝,用为枢密指挥。”据帅氏家谱,卷首原序载“公殷重始卜宅于望邑。斯时,红巾之余尚未靖息,至元丙申岁,指挥毕荣(以荣误寅——编者注)公检点军务,筑连塘城,保障一方。”

由于连塘城在历史上曾为古战场,故有“连屯旧戍”之称,至今有数段城墙完整可辨,1986年1月望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㈡、关马城。坐落在码头村郑家嘴北边。东南临武昌湖,西近香茗山,面对牛山背。元末大富豪毕寅所建。民谣说:“绕城跑一圈,腿脚都发软。”“草坦大,马啃荒。”可见关马城之大,养马之多。关马城,委土为堑,城墙高3余米,宽约2米,周长近1公里。城垣为椭圆形,有东西两个垛口,各有木栅关闭。城内栓马桩数百根,配有马槽。城东有一放马川(今吴家嘴对面),地势平坦,水草丰腴。城西有一归马林(今香茗村境内),丘岗起伏,绿草如菌。

春夏,启开东垛口,马队浩浩荡荡,直奔放马川。秋冬启开西垛口,马队直抵归马林。连塘城内设有炮台,早发三炮,晚发三炮,号令马出马归。相传毕寅被害、关马城被毁。后太平天国保卫安庆时,曾利用城堑建一水寨,名叫鸭嘴寨。至今依稀可辨。

㈢、赤城县。“为吏敢云暑,驱车到赤城。野农挥汗耨,华宇傍云横。松柏颜皆古,诗书代有声。老僧不解热,布纳坐泉清。”

这是清康熙年间望江县令陈杮祚专程采访赤城畈所作的一首诗,题目是《夏日循行赤城畈憩》。赤城畈,就是赤城。南北跨香茗山到南山,东西跨太湖县建设街到望江县武昌湖西北的湖梢。相传古赤城县县治在今茗南村阳家大屋及其周围附近地方。

赤城县系东晋末(317—420年)晋熙郡管辖的一个侨置县——南楼烦县。楼烦,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游牧民族,散居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周围。后来他们定居于并州雁门郡,成立了楼烦县(今属山西省武宁县)。东晋末,楼烦部族因战乱大批南徙,一部分侨居在当时侨置的汝阴郡(今合肥地区),并沿用其籍贯名称组织地方流亡政府,侨置为楼烦县;一部分继续南迁,定居于晋熙郡新冶县(今望江县)的香茗山脚下,侨置为南楼烦县。楼烦人到新冶县后,多以冶炼业为生。久而久之,他们聚居之地,就成了一个冶炼城,俗称“赤城”。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九十多年的历史。

现今阳家大屋及其周围附近,确实是一座古县城遗址。大屋两边有东门桥和西门桥(亦称东边桥和西边桥),至今尚遗存有四条各五米长的青石桥梁。穿桥而过是一条已淤塞的县城河,河桥的外围是城,西门桥西边的城脚岭,曾出土大批的城墙砖。做县衙的地方也挖出许多一尺见方的地板砖。近几十年来,在阳家大屋周边,不断出土陶制泥壶、泥碗和瓦罐,还有元宝、玉器、古币等。大屋东边一口塘,自古就叫“瓦片塘”,底层全是多种颜色,多种式样的瓦片。大屋中间有一座城隍庙,庙已废,但村民至今不敢在古庙废墟上建房,怕冲犯城隍老爷。城隍庙是一个县城的标志,证明赤城畈有建县城的历史。

隋代,行政规划经过重新调整,侨置的郡、县才被取消,从而南楼烦县并入了望江县,古侨县亦被淹没,留下来的就是赤城畈。

5、香茗山之道

鸦滩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相传八仙中就有张果老、韩湘子、汉钟离、吕洞宾,以及西汉梅福等都到过香茗山,或开道场讲学或采药炼丹,至今还留下了许多遗址仙迹。

㈠、果老道场。位于小茗山顶峰北面山崖的一块平地上,又名“城头上”,犹如一座“天台”。下临深渊,沟壑纵横,万山拜伏其下。置身道场,四野空阔,有“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之感。

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常倒骑白驴,日行数万里,云游天下。休息时将驴折叠,藏于巾箱。曾到小茗山顶,设立道场,讲经传道。后不知其去向。道场有道观遗址,依稀可辨。

㈡、曹公道场。小茗山出狭英寨北门有一道山梁连接成“丁”字形,人们称它为“仰天螺”,亦名仰天包。望江、太湖县志载:“山上(仰天包)有井,井侧有庙,相传天旱祈雨辄应。明代庙毁,唯存残碑,字磨灭不可读,仅额镌‘曹公道场’四字可见。”传说这里就是曹老爷得道之处,名曰:“曹公道场”。曹老爷本是龙王三太子的化身,得道后,曾去九华山落脚,金地藏菩萨叫他仍回香茗山为一方生灵造福。

另有一说,明福建侯官(闽侯)人,万历进士曹学佺(1574—1647年),号石仓。天启年间,官至广西参议,以撰《野史纪略》,得罪魏忠贤党,被劾削职,家居20余年。之后,闻史可法驻军香茗山,慕名投奔。来到香茗山时,史已督师扬州,城陷殉国。曹遂隐于仰天凸,起茅舍幽居。一年,久旱不雨,曹欲为民消灾,头戴黄巾,身穿道服,焚香跪拜,连日不辍,果雨。人皆乐之,结队上山叩曹,孰料人无踪影,茅舍亦为火焚。众骇之曰:“曹老爷白日飞升耶?”

㈢、梅福炼丹洞。坐落小茗山北面黑洼沟的悬崖绝壁上,四周绿草如茵,花香四溢;云飞雾绕,险象横生。山与云、洞与花、险与奇,兼而有之,具有“怪石如龙盘古洞,好花挂壁迎神仙”之妙。入洞无路可走,须攀陡岩而上。史传为西汉梅福修道炼丹之所,故名。

梅福,字子真,西汉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少学长安,为郡文学,补南昌尉。数上书言事,不纳。元始五年(公元5年),见王莽专权并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遂弃妻子来香茗山隐居,在此洞修道炼丹,传以为仙。后人见福于会稽,改姓名为“吴市门卒”。袁祖光诗《茗山寻梅子真炼丹处》“不作吴门卒,何处访赤松”,即指此。

洞里至今丹灶、石案、石榻犹存。置身洞口,如游宇际,似乎一切俗尘涤得一干二净,顿生一种特殊的情趣。

望江故事:香茗山的前世今生

6、香茗山之寺

相传唐开元七年(719年),新罗国的金乔觉带着一头名“谛听”的独角兽航海来到中国,先入京都长安,再云游各地。于公元723年春,到了香茗山,住在小茗石洞内。后到大茗山麓地势低平的地藏庵住了一年,继续东行,辗转到了九华山。自此,许多高僧相继来香茗山周围,参禅修行。佛教文化,逐渐繁荣。

㈠、茗山禅寺。于1998年在原地藏庙遗址东侧重建。寺门口有一尊三层宝鼎,大殿门口是两柱上顶的门楼,门楼匾额上镶嵌着四个隶书铜塑大字“茗山禅寺”。殿堂三大开间、石瓦砖木结构,高大巍峨。大殿正中神坛上供奉着释迦牟尼,阿难、迦叶侍立左右。神坛东侧是大悲观音,下座白衣观音,西侧是地藏王菩萨,神坛前是弥勒佛。大门西侧背面伫立着面朝如来佛的韦陀菩萨。

㈡、朝旸庵。坐落于小茗山东北。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明嘉靖年间(1523—1565年),知县文阶为缅怀梅福、罗隐两隐士建立。”1995年《望江县志》载:朝旸庵“现仅存庵堂主体,分为前后两进,砖木结构,深25米,宽36米,面积约400平方米。四周茂林修竹,环境幽静。”原殿前的一棵古樟树,高约20米,胸围7米,冠如华盖,覆盖面积约200平方米,树龄与朝旸庵同龄,近500岁。县“五七”大学、教师进修学校、林中、师范曾一度设于此。1986年8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㈢、褒隐寺。原坐落在凤栖冲口褒隐寺水库坝下。据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望江县志•山川图》载:“褒隐寺,在县城西北七十里,唐宝历二年(826年)僧福海造,明洪武元年(1368年)僧绍寿重建。”原寺庙规模宏伟,前后五重,宝塔建在四、五重之间的大院内。庙产颇丰,香火鼎盛,僧尼最多时达100多人。“褒隐寺”在清末民初为我县基层行政单位,是望江县十三寺之一。寺在抗日战争时期陆续被拆毁。唯寺塔犹存。旧址现为褒隐寺水库管理所和褒隐电站。重建的褒隐寺,在水库大坝两端,南为寺,北为庵,僧、尼分开。

褒隐寺塔,矗立于褒隐寺水库大坝下,是我县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座古塔。塔以青砖构成,6方7层,高约25米。各层以砖斜铺,出挑为檐,檐平角伸,造型古朴、素雅、别致。2—6层,方方有门,5门似佛龛,一门可入内,但无阶梯上下;唯有底层,一门独开,门向朝东。朝暾远瞩,紫气氤氲。后有水库,碧水涟漪;前有群峰耸翠,风景如画。

㈣、镇国寺。位于龛子湖北岸与怀宁接壤处,现有三重大殿。前殿天王殿,供奉的是弥勒佛,两侧分立四大天王,故称天王殿;中殿大雄宝殿,三大开间,高大宽敞。正中神坛上供奉着释迦牟尼坐像,慈眉善目,体态端庄,阿难、迦叶侍立左右,两边是十八罗汉。右后角为坐于狮背的文殊菩萨,左后角为坐于象背的普贤菩萨;后殿三圣殿,西方三圣大势至、阿弥陀佛、观世音,并立于神坛之上,金身红袍,栩栩如生。寺内有僧人5名,住持僧演维法师,居士百余人。终日佛香袅袅,钟声悠扬。

㈤、古炉庵。原名“青殿庙”,始建于17世纪50年代。咸丰八年庙被大水淹没,当年搬上河坝重建,在奠基时发现有一古香炉,约200余斤,因而此庙又名古炉庵(原古炉乡也因此而得名)。1952年庙被拆除,古香炉失落,但古碑、古石、梁柱还保留至今。2002年3月,经县佛教协会批准,群众自发捐资,在老庙基上重建。上下大殿各一大开间,东西厢房十余间。庙内菩萨十多尊,来往香客不断。此外还有法华寺、老祖寺、祖师殿、张山寺、泉塘寺遗址等。

香茗山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隐居修道的洞府;有唐代的李白、罗隐,明代的解缙,清翁溥等名人驻足流连的遗址及其咏诵的诗篇,有元朱元璋、刘伯温,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等兵家鏖战战场和营寨(连塘寨)等。宗教建筑更为繁多,有悟法寺(后改为无量殿)果老道场、寨林庵、朝阳庵、忠烈祠、保悟楼、三圣殿、弥陀庵、凤栖庵、褒隐寺及宝塔等,有些古建筑和宝塔至今保留修缮完好。此外,还流传着丹灶余焰、无尾龙祭母、曹老爷得道、连屯旧戌的优美动人故事。

望江故事:香茗山的前世今生

7、香茗山之祠

鸦滩不但山青水秀,还是风水宝地。为了子孙发达,各姓氏不惜用重金在香茗山一带购买“龙脉足的活地”,建造宗祠。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鸦滩境内的宗祠有吴氏、何氏、帅氏、王氏二处、方氏、胡氏、曹氏、袁氏、张氏、李氏、余氏等十几处,氏族文化非常发达。

㈠、曹氏宗祠,俗名曹家祠堂,坐落于武昌湖北岸,望河村宁家大屋南端的黄婆嘴。与长岭镇的汪公坟、度假村隔水相望。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渔歌樵唱,绮丽幽雅。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大门上嵌“曹氏宗祠”四个大字,门旁一对约1.5米高的青石狮子雄居左右。大门对联云:“平阳世守三章约,子健才高七步诗。”

祠堂属砖木结构,材料讲究。每重三大开间,内设大五架,所有立柱直径均在70厘米以上,下垫青石鼓。横梁、挑梁、匾方、连方、升子斗、门窗、杉棂、天花板、眼板都是上等的白木。两重天井,排水沟、下水道,均用青石条砌成,青石板铺地。天井两边是厢房,上有木楼。四柱、五架、连方、檐角,均雕有倒爬狮子、天官赐福、鲤跳龙门、龙凤呈祥等图案,维妙维肖。

㈡、王氏宗祠,位于鸦滩镇凤栖村王家大湾。是当地王姓到此落户以来的第三次建筑,时间约1927—1929年间。祠堂上下两进,面积约1100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砖小瓦。上重双柁四柱,彩绘斗拱,颇显宏伟。梁柱雕有天官赐福和狮、象、麒麟等。正中后壁原为安放历代祖宗牌位的神龛,两侧上下原挂满历代官宦、前贤匾额。下重有倒楼,是戏台。两进中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是厢房,上有木楼,合面穿花杉棂,古色古香。祠堂大门前有一对石狮,雄踞左右。“文革”中神龛和穿花杉棂被毁,其余保存完好。大门上镶嵌的“王氏宗祠”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清晰如初。大门对联云:“三槐世泽;两桂家声。”

㈢、何氏宗祠,坐落于鸦滩镇码头村椅子山东南。据何氏大同谱跋语载:该祠建于清朝嘉庆十年,在同治年间修缮过一次。三重(每重三间)两天井。占地约四百平方米,砖木结构。每重宽10米,长15米,第一重建有大门楼。祠堂建设精巧,三套五架、立柱、横梁、匾方、联方、升子斗均雕有龙凤狮象花边或万字格图案,并由红、黄、绿三色。外墙左右扇脊,形如轿顶。天井两边墙壁上盖有红色桃形瓦,下面用长方形石条砌成方形排水池。大门楼高6米,门梁上有长方形青石匾额镶嵌,刻有“何氏宗祠”四个遒劲的大字,门两边安有石鼓,直径约0.7米。祠堂的左边盖有三间平房,供护祠人员住宿及户中绅士开会议事之用。解放后祠堂改建成学校。

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场、寨林庵、朝阳庵、贵烈祠、保悟楼、三圣殿、弥陀庵、凤楼庵、褒隐寺和古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在修葺。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主峰489米),莲花峰形似并蒂莲花,耸秀郁葱。明解缙诗赞曰:“山崖殷窦簇朱砂,香茗丛生蓓蕾芽。采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

望江故事:香茗山的前世今生

山上奇石林立、石洞幽深、药圃天然、茂林修竹、清泉可口,此间品茗尝果,聆听优美传说,心旷神怡,迷而忘返;山下晶莹水库,古塔相伴,荡舟游弋,别有情趣。

香茗山,距望江县城里30公里,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莲花峰形似并蒂莲花,耸秀郁葱,南北逶迤约10公里。明解缙诗赞曰:“山崖殷窦簇朱砂,香茗从生蓓蕾芽。采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主峰大茗海拔498米,山上巨石嶙峋,形象多样。登山远眺,皖山、武昌湖,尽收眼帘。二茗、三茗奇石怪洞著称,如二茗的狼石、牌石、太白石、石佛洞、炼丹洞,三茗的凤冠石、姊妹石、铜锣石等,无不维妙维肖。位于大茗、二茗之间的莲花峰,山体犹如莲花瓣,在莲花水库的掩映下,恰似出水芙蓉。

香茗山山花烂漫,多产兰草,尤以二茗牌刀石下寨林庵附近所产的茶叶,香味宜人,香茗山因此而得名。山上药材丰富,“香茗山上百药全,只缺甘草和黄莲”。其中“九死还阳草”驰名。香茗山主要景点:

1、莲花书院

莲花书院坐落于莲花尖西南麓的一块宽广的小平原山,相传是唐代诗人李白为避安史之乱,曾在此隐居所建,如今遗迹尚存。书院旁丛生奇花异草,淳香扑鼻,馥郁醉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连为一体,是旅游度假、寻觅古人足迹的绝佳去处。

2、洞佛庙

洞佛庙位于香茗山顶端,是自然形成后经人工修饰的洞庙,洞内巧夺天工、怪石嶙峋,洞的两侧有两条深不见底的石洞,当地百姓相传该洞“上通湖广,下通九江”,曾有多人入此洞探险,但都没有走到尽头。寺庙常年香火鼎盛,人们络绎不绝,如将此洞开发,可以满足人们敬佛、探险的需要。

望江故事:香茗山的前世今生

3、褒隐水库及古塔

在香茗山沿山一带有大小水库10余座,其中以褒隐水库最为宏大,总面积18 Km2,库容量为765万m3。水库旁边的古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历经几百年依然古色古香、昂然耸立。境内常年四季如春,光照充足,尤其是在夏季该地区最高气温不超过35℃,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旅游、度假、避暑、休闲、娱乐、访古的最佳胜地 。

望江故事:香茗山的前世今生

褒隐寺塔

望江故事:香茗山的前世今生

4、朝阳庵

朝阳庵建于乾隆三十三年,位于小茗山东南,四周古树林立,茂林修竹,环境优雅,茶果飘香。殿前的一棵古樟树,树高20多米,胸围8米,树冠如华盖,覆盖面积约200平方米,树龄有450多岁。朝阳庵1986年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江故事:香茗山的前世今生

狮子吐烟:一茗、二茗两座山峰,状如双狮对峙,春末夏初清晨,偶见峰顶冒出阵阵青烟,直冲云端,持续约半个小时许,山民称之为“狮子吐烟”。狮子吐烟后,3至5日内必有雨。

梅福炼丹:梅福炼丹处坐落于小茗山黑洼沟78米高的悬崖绝壁之上,具有“怪石如龙盘古洞,好花挂壁迎神仙之妙。”梅福挂冠归隐筑洞炼丹,仿佛历历在目,不知果真得道成仙否。

石佛洞天:石佛藏于南山峭壁之上,“天生一个仙人洞”,的确非凡。

石林奇观:石林位于小茗山,由于地上水的作用,使地表遭风化剥蚀,山谷中分布为小季节河沟,沟谷底部堆积的为近代风化物,而地表却出现了姿态万千神韵无穷的形象石林。

望江故事:香茗山的前世今生

狭英古寨:坐落大茗山后面,原有寨林庵,殿三进。明初朱元璋明末史可法均在此驻军扎寨。清代文人王道一为寨林庵撰联悼念史可法,联云:“论大忠千古历代不少,犹晚明一人史中真稀”。寨林庵殿在解放前遭毁,仅庵后一石井尚存,泉水清沏,井虽不深,相传千人饮之不涸。顺山间小道而下,一座晶莹水库闪现在眼前,旁边古塔相伴,荡舟游弋,别有一翻情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