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部署扎营,真的就能守住街亭吗?

吴昆华


马谡失街亭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故事,也是三国演义当中比较精彩的片段,后世常常用来不听劝导刚愎自用而导致了失败的结局。马谡在自告奋勇接到守街亭的战斗任务以后,第一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嘱咐,第二没有听从副将王平的建议,让司马懿占领了街亭这个重要的地方,从而导致了诸葛亮北伐计划的全线崩溃,之前的战果都付诸东流。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作战部署,真的就能守住街亭吗?

笔者认为,即使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也守不住街亭这个地方。在大胆的假设之后,便是谨慎的求证。很多人认为是马谡过于自负才导致了街亭的失败,其实并不是的,街亭失守是早晚的事,下边就把分析论证一一呈现给大家:

第一、先来看看街亭这个地方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在百度上查找的街亭信息是:

街亭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四十公里的陇城镇,距大地湾遗址八公里,是一处宽约六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是关陇大地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当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出山之后带领大军和蜀军决战的消息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料定司马懿必定会取街亭,掐断蜀军的咽喉之路。诸葛亮对街亭的评价是,街亭没有城郭,也没有险阻的地方,想要守住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看来诸葛亮对街亭这个地方是有一定的了解。司马懿也曾说:

“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

由此不难看出,诸葛亮和司马懿都知道街亭这个地方重要,街亭之战必定是双方成败的分水岭。

第二、诸葛亮在得知司马懿复出,上庸孟达的计划被打败之后,对于整个的作战计划作出了调整。

原先在魏延出子午谷奇谋的时候诸葛亮没有采纳,而是用最西边的陇右这个路线,分别占领了南安、天水、安定三个地方以后,后来又派关兴和张苞二人和马岱一起征服了陇西的羌人。在整个战略形势上几乎是从南面和西面对关中地区的长安形成了一个战略包围。曹睿也是在这个时候重新启用了司马懿,司马懿复出后诸葛亮就马上调整作战计划,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必定会来夺取街亭,掐断蜀军的进军道路。

所以就用赵云出箕谷为疑兵,马谡守街亭为了就是拖住司马懿,自己和姜维带兵出斜谷进攻郿城,郿城如果拿下蜀军就成功的进驻关中可图长安,即使拿不下郿城也可以起到围魏救赵的作用,打乱司马懿的作战部署,司马懿必定回救郿城,则街亭之压力可以解除。所以诸葛亮的作战方案即使放在今天也是行得通的。第三、司马懿对于整个战局的掌控,和对于如何防御蜀军的战略重点。

司马懿对街亭的见解是和诸葛亮一样的,司马懿看出了诸葛亮的整个作战部署,他知道诸葛亮谨慎不会用子午谷这条路。所以就在郿城和箕谷两处都派兵把守,就相当于锁住了诸葛亮往北方进军的道路,只剩下了街亭这个地方。如果诸葛亮知道街亭失守了,陇西这一块地方必定守不住,肯定会带兵回到汉中去,司马懿的防御就算是成功了。对于司马懿来说,只要拿下了街亭,就等于说是掐住了蜀军的命脉,可以令蜀军不战自退,之前丢失的三郡可以失而复得。所以对于街亭,司马懿不但让张郃做先锋而且亲率大军来攻打,司马懿是志在必得,成败就在街亭一举。

第四、诸葛亮的战略部署重点不是街亭。

诸葛亮用兵善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他明明知道了司马懿的战略重心在街亭,按照常人的思维来说,肯定会率领大军和司马懿在街亭这个地方展开决战,拼个你死我活的。但是诸葛亮会跟着司马懿的思路走吗?肯定不会,诸葛亮与其扬汤止沸还不如来个釜底抽薪,你司马懿来打街亭,我走小路抄你老窝。对于街亭这个地方,司马懿爱打就让他打好了,诸葛亮派兵在此处和司马懿对峙,拖着司马懿大军的进程,以空间换时间来去打郿城。这才是诸葛亮在对弈司马懿的整体思路,街亭是枚早晚要丢弃的棋子。

第五、诸葛亮为什么用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和完全弱势的兵力去守街亭

通过以上的分析,诸葛亮没有想过要和司马懿硬碰硬的固守街亭,委派给马谡的兵力是两万五千,驻守列柳城的高翔是一万,还有后方魏延的本部兵马,而面对司马懿的是至少十五万的大军。诸葛亮用兵太少了不足以抵挡司马懿大军,用兵太多了又造成主力部队削弱,街亭的任务只是拖住司马懿,派姜维赵云这样的大将去守街亭的话是人才浪费,派小将去又不足抵挡。派马谡镇守街亭,是因为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虽然没有什么实战经验,诸葛亮认为守卫街亭这样的任务还是可以完成的。这一点如果马谡守街亭达到了战略预期的话,诸葛亮也算是把战局运用的很漂亮的,但是就是马谡不但没有完成诸葛亮的战略预期,还把诸葛亮的作战方案置若罔闻,从而导致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博弈完全处在了被动地位。

通过了以上的几点分析,我们把话题回到问题本身,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能守住街亭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的,笔者就假设一下马谡在当道扎营以后,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

第一、马谡和张郃是一前一后同时到达街亭,如果马谡当时就开始扎营,张郃的骑兵会坐视马谡做好防御工事吗?张郃如果不断的骚扰,马谡肯定是吃不消的,就更谈不上当道下寨了,马谡选择上山扎营就是为了躲避张郃骑兵的锋芒。

第二、一个宽六公里,长十几公里的开阔地带,把街亭地区的所有蜀军都加起来,能完全抵挡司马懿的十几万大军吗?在这样的开阔地带放在近代热兵器做阻击战都不容易,更何况是在冷兵器时代了。可以参考一下塔山阻击战是多么的惨烈,这样的条件就好像是让一个小孩和一个成年人决斗一样,胜负早已有了结果。

第三、双方主帅对街亭的战略概念不一样,司马懿是以街亭为主,在于志在必得,掐断蜀军的命脉;诸葛亮是以街亭为辅,在于减缓魏军的进攻,为进攻郿城赢得时间。这才是守不住街亭最重要的一点,如果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样非常看重街亭的话,肯定会用所有的优势兵力在街亭和魏军展开决战。

第四、街亭就是一个坑,谁去谁都守不住,诸葛亮本想马谡做事谨慎,就让他去历练一下,没想马谡两天就丢了街亭,也是着实的让诸葛亮郁闷,哪怕是蜀军过了斜谷到了郿城马谡丢了街亭也不至于北伐那么快就失败。

综上所述:诸葛亮避实就虚的战略,使得街亭这个地方在他的整体战略中的意义不是特别的大,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依然挡不住司马懿大军,换成别人也是一样的挡不住,只是马谡不听话,两天就丢了街亭,扰乱了诸葛亮的整体计划,过早的结束了北伐。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周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蔡公子讲历史


不能!因为当时的马谡好像失去了理智一样,压根就不会听诸葛亮的嘱咐,如果当时我是副将王平的话,我都会被马谡气得自刎!

我是牛耳历史,今天我为大家解析这段历史。欢迎阅读、关注!下面跟着牛耳一起回到三国诸葛亮北伐时候的街亭之战:(马谡决定不按照诸葛亮部署,自己在山上屯兵)

王平已经好几次提醒马谡不要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但是马谡非但不听,反而是觉得王平看不起他的才能,和王平较劲起来。王平此时已经无力劝说马谡遵循诸葛军师的部署了,再劝说的话,马谡就要以主将的身份压制王平了。于是马谡最终选择了在山上屯兵扎寨,打算往下冲兵,势如破竹!

这时,司马懿引军急进,往街亭而来。司马懿命次子司马昭前去探路。

(司马懿剧照)

司马昭带着探子赶到街亭一看,蜀军早已安好营寨了。司马昭回报司马懿,司马懿一听,不由长叹一声,道:“诸葛亮真是神人啊。我自愧不如。”司马昭哈哈一笑,说::“父亲何故灭了自己的威风呢?照我看来,攻取街亭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司马懿不由一惊。近来次子司马昭给他的印象越来越好,完全盖过了长子司马师。但司马懿仍然不愿意见到儿子高调而张扬,问道:“你怎么敢这样说话?”

司马昭连忙严肃地说道:“我刚才看到,道口并无寨棚,蜀兵都屯扎在旁边的山上。如此布阵,形同虚设。因此我说可以轻松攻取街亭。” ,司马懿大喜,说:“如果蜀兵真的屯扎在山上,那就是天助我也。”尽管如此,司马懿还是不敢相信诸葛亮真的会这样用兵。他心中升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其中有诈,也许诸葛亮早已设好了埋伏,就等着自己上钩呢。(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嘱咐张郃按兵不动。等到夜色来临之际,司马懿换上了普通士卒的衣服,亲自带着十几个人,向前探看。

这一夜,天青月朗,司马懿在月色下看得分外清楚。蜀兵大军果然屯扎在小山之上,大路朝天,空无一人。司马懿仔细巡看一遍,依然不敢轻易做决定。

司马懿回到自己的大寨,又派人去打听到底是蜀军哪一位将领引兵镇守街亭。过了不久,一位探马来报,说:"蜀军的主将是马良的弟弟马谡。”司马懿悬着的心立即就放下了,呵呵一笑,说:“这不过是个庸才。

诸葛亮这么聪明,怎么会用这么一个无能之人呢?像这样的人都能当主将,怎么能不误事呢?” 尽管如此,司马懿还是没有掉以轻心。他又让张邰去附近查看是否有其他蜀军屯扎。张郃回报说: "离山十里,还有蜀将王平安营。”

都说诸葛亮做事谨慎,司马懿其实比他还要谨慎。在多方查探,确认无疑后,司马懿这才下令,让张郃引兵挡住王平,自己则亲自率兵围住小山,截断了马谡的汲水之道。

马谡的阵法一文不值,士兵纷纷投降,最终失守街亭

(当初信誓旦旦的马谡)

马谡被围之后,急令蜀兵下山出击。但他预料之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一当百”的威猛景象却根本没有发生。相反,那些在诸葛亮指挥下,信心百倍,英勇无敌的士卒,在他手下个个变成了缩头乌龟,根本不敢下山与魏兵搏杀。

马谡只知生搬硬套兵书所云,却不知道,要想让士卒们绝地反击,主将必须对部属具备绝对的控制力和威慑力。马谡从未独立领军,到了街亭,他和王平的一番争执,早就让士卒们对他失去了信心。到了危急关头,谁会听这个草包将军的指挥呢?

(马谡与王平)

马谡见号令不行,气得拔剑砍了两个士兵。众军惊惧,这才手忙脚乱冲下山去,却被魏兵挡住去路只得再退回山上。马逻只能困守于山上。到了这个时候,他心慌意乱,读过的兵书卷修浩繁,却一句也想不起来了。

王平得知魏军前来,起兵救援,却被张郃死死挡住。而山上的马谡,被紧紧围住,不断有人下山投降。马谡只能冒死往下冲,司马懿故意放开一条路,让过马谡,占领了街亭。

(街亭)

驻扎在街亭之后的魏延闻讯来救,却被司马懿团团围住,幸好王平再次杀来,救出了魏延。蜀军大败,一起退往高翔镇守的列柳城。

魏延、高翔、王平三人觉得丢了街亭,无颜回见诸葛亮,一番商议后,决定当晚再去劫魏营,夺回街亭。蜀军兵分三路,前去争夺街享,却又中了司马懿的埋伏。三人死命杀出重围,却被曹真部下的郭淮拦截厮杀,当下死伤无数。

原来,曹真、郭淮屡败于诸葛亮,唯恐司马懿击败诸葛亮,立了全功,不甘在原地把守,也分兵来夺街亭。郭淮将魏延等人杀得打败,趁势要去夺列柳城抢功,不料司马懿早已下手攻占了列柳城。

司马懿审时度势,再一次下令,让张郃走斜谷西道,直取西城。这两城虽小,却是蜀军屯粮之所。如果再夺下西城,就有望收复被诸葛亮攻占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

张郃领兵出发,司马懿紧随其后,带着大军,向西城进发。

(诸葛亮)

诸葛亮大骂马谡是第二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再说诸葛亮自从马谡出发之后,一直心神不定。不久后,王平送来了马谡屯营的布阵图。诸葛亮打开一看,顿时浑身冰凉,跺足拍案道:“马谡这个匹夫,坑害我大军!必有长平之祸也!"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只知纸上谈兵,盲目出战秦兵,结果输掉了长平之战,导致赵国四十万精壮士卒被秦军坑杀。诸葛亮看了马谡的屯扎之图,顿时明白马谬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赵括,只知咬文嚼字、纸上谈兵,最多只能做个参谋,绝不能担任主将之职。所以,诸葛亮才会有此一说。(诸葛亮北伐路线)

诸葛亮正要派人去替回马谡,但随即街亭、列柳城失守的噩耗传回。

诸葛亮顿时懊悔莫急,但却无顾及。因为他知道,街亭一失,大势已去,这一次北伐只能就此结束,如能减少损失,安全退回蜀中,已是上上之选。

诸葛亮只能立即安排善后事宜,他分派诸将,或作疑兵,或备归路,或为断后。然后诸葛亮自引五千军兵,退去西城。(斩马谡)

诸葛亮英明一世,错用马谡为主将镇守街亭,没想到马谡是个好大喜功、纸上谈兵之徒,最终错失街亭!蜀国大败!

我觉得马谡的这个举动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人们总是在最需要理性的时候丧失理性。


我是牛耳历史,每天为你解析历史,欢迎关注。<strong>


搞史人


马谡大意失街亭的故事,得益于《三国演义》以及经典京剧“失空斩”唱段,可谓家喻户晓。然而细读史料,发现很多细节真的详叙起来,尚有余味。首先我认为肯定能守得住。因为街亭失守才有后来的空城计,诸葛亮再笨也不回置自己于险境。其二,诸葛设想在街亭关门,然后主力迅速吞食街亭以西的部分后,驰援街亭。这个方针合理性地建立在主力吞食速度和街亭抵抗时间,只要十日!!!诸葛回军,战略目标就达成了。


诸葛亮为什么让马谡守街亭?

第一 马谡作为心腹,又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可以培养也值得培养;何况诸葛亮待马谡如亲子。最后,第一次出征都以练兵为主,培养新人本来就是目的。

第二 孔明成为荆襄派首领,除了自己本事外,与当时荆襄大族马氏、邓氏、向家等的扶持有关,当然要投桃报李,培养一下马谡。

第三 马谡在诸葛亮身边多年,熟读兵书,多次参与谋划,这点让诸葛亮放心,而且这次任务难度不大,守住十日,马谡这次北伐马谡首功,有了军功日后提拔他别人无话可说,而且有王平辅助,街亭不能说固若金汤,起码守十日不成问题。

但马谡的表现却让诸葛亮大跌眼镜。


诸葛亮传:

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于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亮拔西縣千余家,還于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我们先看看守街亭的不利条件

魏庭任司马懿为大都督后,消息传至蜀军乃数日之后,此时诸葛亮才想到魏军必攻街亭,遂火速派马谡率兵两万兵防御,而此时张郃正领军5万进军街亭,时间已经不足,马谡到达后已没有足够的时间构筑防御工事。


街亭易攻难守,五路总口处无险可守,此处匆忙下寨魏军必定血战,而张郃兵力是马谡的2.5倍,且骑兵数量众多,更有司马懿大军在后可不断补充兵员,而诸葛亮手中兵力本身不多,加之之前连续三战,虽然取胜,但此时蜀军已经兵疲马乏,难以分拨更多援军给马谡,双方肯定会血战数日。

而且马谡初出茅庐,又第一次带兵,对手的早以成名的张郃将军,比一战必定是一场恶战。

下面再看看有利条件

诸葛亮的部署并非让马谡长守街亭,他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守住街亭,十日之后马谡首功。

首先马谡先到战场,虽然不能建立稳固的防御工事,但起码的总有时间构筑。

第二 马谡方面背靠大山,地势高,扼守交通要道,大军山下驻扎,分一小部分兵力在山上,备滚木擂石可助马谡守住街亭。

第三 诸葛亮连下三郡,蜀军兵锋所指,无不献城投降,蜀军士气正盛,就算平原厮杀,也必不落魏军下风。

但马谡败就败在太心急,太自大上。

着急立功,所以心智已乱不能静心考虑战局,冷静分析局势,不听王平劝谏。

自高自大,以为自己熟读兵书,参与谋划多年,忽视了自己带兵经验不足,也没把诸葛亮的安排放在眼里。

街亭一战是马谡第一次领兵打仗,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战,如果成功完成任务,没准他就能从此受到重视,平步青云,独当一面。

而他一出场就采用如此激进冒险的策略为的是什么?我们不妨大胆的猜想一番。功绩,马谡正是因为被人讴病不曾有过什么大作为,所以他才急切的想建功立业。守街亭就是一个大好机会,不过这还不够。正如王平所说:“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无论是谁带着孔明给的两万五千精兵,规规矩矩守在街亭,司马懿的大军来了便难以通过。这工作谁都能做,并非马谡不可。但他马谡来了就要赢,而且赢的不一样!为了功绩,得到世人认可,马谡不惜冒着天大的风险下街亭这一盘棋,欲致死地而后生。如果来的不是司马懿所率的魏营大军、如果马谡能趁士气未被断水所影响便号令士兵应敌、如果麾下将士能上下一心,猛若虎贲击溃敌军;或者说司马懿面对空荡荡的关道起疑,不敢贸然进攻下令撤兵,上演一出“空街亭记”。做出如此大胆不按套路,甚至疯狂的举动,街亭不丢那真是奇迹,再把一切归功于自己的神机妙算上,那马谡可真是功成名就了。不仅能同卧龙凤雏相齐名,还能给三国演义填上精彩的一笔。

可惜,和赵括一样纸上谈兵,赔了性命,也连累了北伐。


火器工坊


马谡失街亭有许多疑点,所谓成王败寇,许多人都是以马谡的失败为基础,到处指证马谡的用兵不当之处,这叫马后炮。那么如果马谡依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真的就能守住街亭吗?答案是不一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要守街亭,街亭之战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这一次诸葛亮准备最充分,获得的成果也最大。为什么呢?

自刘备死后,将近六年的时间,蜀汉没有一点针对魏国的军事行动,因此,魏国以为诸葛亮要据险自保。谁知道公元228年,诸葛亮突然发动了伐魏之战,准备之充分,筹备之严密,动静之大令人震惊!

诸葛亮假装从斜谷道进军,派赵云佯攻。实际上率大军往西走,从偏远的陇西地带开始攻击,而且诸葛亮还提前策反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郡吏和陇西的羌族势力。孙权在东边遥相呼应,攻击合肥,魏国震动。

诸葛亮围祁山,攻下天水后就准备派人提前去守住街亭,那么为什么要守街亭呢?看下图,街亭是六盘山上的唯一一道缺口,六盘山以西,陇山以东为陇右地区,六盘山以东为关中地区。也就是说街亭是出陇右进关中的必经之口,易守难攻,因此诸葛亮才未雨绸缪,想抢先占领这个地方。

当时的最佳人选是魏延,可惜魏延此人与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有隔阂,魏延总想着出子午谷,奇袭长安,而诸葛亮则想要稳扎稳打,先占领陇西和陇右再说。于是诸葛亮挑选了自己向来放心的马谡来抢守街亭,战略目标为坚守到蜀军主力到来,一起出陇右,进攻关中。

诸葛亮提前已经给马谡交代好了,于山隘处扎营,据险自守即可。可惜马谡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呢?

马谡此次能够独自领兵,完全是诸葛亮独断的结果。因此马谡觉得自己不能服众,即使成功守住街亭,也只是执行了诸葛亮的安排而已,回去后自己还是被人轻视。于是马谡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即放弃防守,转为进攻,扩大战略意图,歼灭前来进攻的魏军。

后来就发生了这样一幕,马谡率领主力驻扎于南山之上,居高临下,凭险守卫。副将王平提出异议,马谡就让王平率领自己的一千人马驻扎于山下,为掎角之势。王平这一千人马大有来头,什么来头,一会儿再说。

魏国这边反应很迅速,魏明帝亲自坐镇长安,派张郃领兵五万前去平叛。张郃一看马谡驻扎于山上,于是派兵包围了山头,没有急着进攻山上,而是先去寻找水源。为什么要找水源呢?因为蜀军人多,都驻扎在山上,不易击败。但是人多有人多的坏处,食物和水源一旦发生短缺,不出七日,肯定不战自溃。

那么马谡有那么傻吗?没有,马谡已经提前派黄袭和李胜据守于清水河河岸,保护水源。可惜的是张郃派重兵袭击黄袭和李胜,夺取了水源,然后张郃围而不战,七天后发动进攻,马谡军大败。

这时王平率领的一千人起了大作用,这一千人训练有素,每人手拿飞弩和毒箭,口袋里还带有扎马钉。这只小部队隶属于无当飞军五营,此次出征是试探一下战斗力如何。正当马谡军失败时。王平指挥这一千无当飞军擂鼓呐喊,稳稳的守住了营盘。张郃以为蜀军有埋伏,于是不敢轻易进军。王平趁机收集残兵,以无当飞军断后,保护剩余的大军成功撤离。

那么如果马谡没有上山,而是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扎营于山下,能守住街亭吗?不一定,张郃此次带兵五万人,而马谡带兵两万人左右。首先是兵力悬殊,街亭口不算小,看下图,两万人守卫有些吃力,因此诸葛亮交给马谡的任务是防守几天,等大军到来即可。但是张郃善于用兵,不会给马谡机会去拖延。

其次就是两军指挥官的素质之比了,张郃曾经在汉中之战中拒刘备于汉水之北,也曾随曹操平定关中,战斗经验无比丰富。而马谡此次领军是第一次,因此,如果两军在街亭口短兵相接,马谡败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如果马谡能够听王平的建议,驻军于险要之处,用王平的无当飞军奇袭张郃军,两军也许会相持于街亭。因此,马谡不是关键,驻扎在山上或者山下也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王平。

因此后来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诸葛亮处死了马谡和李盛,黄袭被夺了兵权,而王平则升官当了参军。可见王平的重要性。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不一定能够守住街亭。因为张郃的指挥经验要比马谡丰富的多,因此马谡很可能要败于张郃。但是如果马谡能够重用王平,听王平指挥,那么双方有可能战成平手,甚至获胜。最关键的就是王平,而不是马谡或者驻扎在哪里。


每日趣评


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三国志》和《三国演技》我都仔仔细细的读过几遍了,《三国演义》更是我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之一,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说的当道下寨我个人认为是可以挡住司马懿而守住街亭的!

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诸葛亮并不是说街亭不能丢,而是说只要守住一个月不丢就行!

原文是“当道下寨,令其急切不可通过”按照这样的思想,马谡如果当道下寨的话,挖好工事,马谡在正面,派一只队伍在侧面,形成掎角之势,与司马懿的大军形成两军对垒,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守不住的,但是守个月余问题还是不大的!



第二:司马懿的大军到来以后,看到街亭有驻军,遂赞叹诸葛亮用兵如神,他也分析出来,诸葛亮不可能让屯兵山上!

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以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在以前肯定探查过街亭的地势,从博望坡之战就能看出,司马昭只是指责马谡,说诸葛亮用这种庸才做将,必会误事的言语中我们看出,如果是当道下寨,司马懿的大军还是很头痛的,这个是从侧面分析,如果当道下寨,能不能守住街亭!



第三:街亭失守的重要原因是司马懿决断的马谡的水源!

把山团团围住,围而不打,让将士们都失去了信心,甚至是不敢下山,还没有正面作战就已经溃不成军,说明了马谡的计策是行不通的,那如果是当道下寨还真没准就守得住了呢!



第四:从诸葛亮失守后的防御来看,他不觉得会失守!

从诸葛亮对马谡的问罪里面也可以听出来,诸葛亮反复强调要当道下寨,街亭失守,被迫使用空城计,可以看出当时诸葛亮并没有想到街亭会失守,说明了当道下寨诸葛亮还是有很大把握能够守住街亭的,按照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如果是没有办法守住,他早就自己去,或者直接退回汉中去了,所以按照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守住一个月应该问题不大!



觉得我说的有道理的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觉得我的观点和大家的不同的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进行讨论,我会及时的看评论和一一回复的,喜欢我的可以点个关注!

小小孙说


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就一定能守住街亭吗?

提问所说,有点难答。不仅涉及军事行动,地理知识,还有诸葛亮究竟如何安排,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都一抹黑,不明所以。三国演义中,临时设置军寨,抵挡进攻战例,主要有三个:一是刘备取西川时,雒城守将刘璝派泠苞,邓贤领兵,在雒城外六十里扎下两大寨,抵挡刘备,这地方好像没有城垣,结果黄忠魏延分兵取寨,刘备接应,从后面攻击,就打破



寨子。二是张郃攻巴西,在自己防守的瓦口关前,设立荡石,宕渠等三寨,这三寨都在高处,张飞进攻时有檑木,滚石砸下来。张郃想用计引诱张飞,伏兵合力战败甚至杀死张飞,但张飞与魏延配合,魏延带兵挡住伏兵,张郃独力难以战胜,败退到瓦口关,这是一个具有城防工事的关隘,易守难攻,但张飞经当地人指点,自小路攀爬,翻越绕到关后,两面夹攻,打败张郃。三是襄樊战役中,关平,廖化于郾城,四冢设立十二寨,这些寨子好像很容易多位置攻击,因为徐商,吕建打来时,关平迎战,不料徐晃从后面放火烧掉寨栅,随后就像多米诺骨牌,12寨陆续丢失。



这三个战例,双方兵力差距应该不是很大;扎寨位置有居高临下,也有平坦路口;从失败一方看,则几乎都有忽视后面,或者侧面攻击的失误。

诸葛亮对守卫街亭的布置,具体啥内容,史料中没有记载,但马谡违反诸葛亮军令,却有明确说法。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在三国演义中,按诸葛亮安排,是让马谡在街亭五路总口扎营,而马谡把军营扎在南山之上,被张郃断了水源,蜀军长时间没水,军中大乱,导致最终失败。



如果按演义中描述,水源应该在街亭后面,而且,堵住街亭路口,其他位置曹军是不能通过的。至于堵住路口的方法,应该是很多的,比如,挖壕沟,设鹿角刺马钉,置连弩,修木栅等等。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情况,那扎营五路总口,张郃也会想法去截断水源。因此,在这一前提下,马谡如果扎营五路总口,至少短期内是能够守住街亭的。虽然张郃兵力是五万,对马谡的2.5万有一倍优势,但别忘了,张郃是远程而来,属疲惫之师,马谡以逸待劳,是就地守卫。而且二比一即使在旷野,也非兵法中围敌优势。另外还有,列柳城高翔的一万大军,街亭之后还有魏延人马等,这样看来,双方兵力总体差距不大。如果按堵死路口敌难通过理解,则根本不会被包围,当然也不会因缺水,导致军心大乱,弹压阻止不了,士兵打开寨门投敌这些严重后果了。

再从史料中“谡违亮节度“看,马谡犯错不容置疑。退一步说,马谡如按诸葛亮安排,即使街亭失守,也不致亡身丧命,留于史册。(5:59)


流誉后


总的来说,守街亭马谡有细节失误,但是与整个战役关系不大。而诸葛亮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那咱家简要解释一下:

对于战争而言,就是一个争夺战略主动权的过程,特别是在古代战争基本上都是会战。

这个时候,摆在诸葛亮面前两个问题。

  1. 作战目标地区面积大,不是一两个小县城,而是意图一口吃下陇西,也就是凉州。
  2. 与陇西作战的同时,必须要面对从东边来的曹魏的主力来援。

那么诸葛亮没有那么多兵力,所以他需要的是时间。那么只能分散敌人,搅乱敌军部署,浪费敌人时间。(最典型的就是毛主席指挥的是四渡赤水,把敌人玩的团团转)

诸葛亮的部署发现也是这么弄的。

赵云出斜谷攻打长安,就是为了拖住曹真,让其以为诸葛亮主力就在这里。让其产生误判,汉军就可以争取更的时间进攻凉州。

赵云也完成了这个任务,确实牵制了很长一段时间。使得战役的第一个阶段对汉军而言发展非常顺利。

然后诸葛亮从武都出发去凉州,这时曹魏才缓过神来,诸葛亮主力在陇西,要想保住陇西就必须派援军,不然援军必失去。

曹真肯定动不了,派遣了张郃率一部分兵力穿越六盘山去救援,这个赵云是无法牵制的。这是街亭要道必经之路,诸葛亮就必须派人驻守街亭打援。

其实这时马谡的任务好的情况打一个埋伏战,次点也要打个持久战,总之现在诸葛亮最缺的就是时间,不求胜利不求失败只需要牵制。

诸葛亮一但拿下凉州,回转街亭一内一外逼迫张郃会战,战局其实是有很大主动性。

关键是,马谡在张郃的进逼,在很短上的时间内失去了战斗力,这时候诸葛亮和手下的将领,正在正在临渭、襄武、清水等地艰苦作战,诸葛亮本人大致在冀县一带居中策应。

问题在于马谡抵达街亭之后不久,就遇到张郃的前锋部队是属于意外情况,属于遭遇战。马谡枪占了有利地形,但并没有与张郃所部进行纠缠,相反,他倒是被张郃部端掉了汲道,最后困死山上。


这是马谡的根本失误。上山其实没啥错,关键就是没有和张郃对打。但是诸葛亮的错误更严重?

就是因为,诸葛亮对于计划可行性过度迷信,对魏军的行军速度没有准确把握。竟然导致马谡提前到达指定地点却没有一点准备。

街亭失手,六盘山通道一开,诸葛亮如再不撤退,必将全军覆没。

诸葛亮就是过度迷信,想用完美详细的的计划代替战场随机时间的缺陷,但是战场的形式是千变万化,在聪明的人也有考虑不周的情况。诸葛亮希望用完全的“科学手段”来掌握战争是不现实的。


新乡小子先锋员


街亭之战在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响应蜀汉军,关中震响魏国朝野恐惧。诸葛亮率军攻陇西郡祁山。这时魏国派张郃率军五万前来援救。这就需要派人去挡住张郃,为大军攻破陇西郡赢得时间。陇西官员讲蜀汉军如能挡住援军一个月,陇西将不战而降。这样蜀汉就攻占了四郡,这四郡在魏国属秦州,等于蜀汉占据秦州切断了凉州和魏国的联系。切断陇道,可一举拿下陇右以西的凉州。(下面有一张地图可以看到,三郡已降再攻下陇西郡就能切断凉州跟魏国联系)凉州有六七个郡,又可控西域或通过西域对外贸易。蜀锦可是天下闻名。诸葛亮曾说决敌之资唯赖蜀锦尔。拿下凉州秦州(秦州在汉朝时一部分属凉州一部分属司州。魏国把司州西部成立雍州,即关中)退可固守要害,进可图关中。

诸葛亮要攻祁山上邽是因为有粮,祁山周围的南安郡陇西郡也有粮。三国志邓艾传: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居于南安、安定、天水、陇西四郡。切断陇道,占四郡而一举定凉州。据关陇之险而图关中。

凉、秦、雍三州胡羌多次叛魏,公元211安定反,公元220年凉州酒泉郡反。公元220关中胡人反,公元224年羌人反,公元227年安定郡反,公元233年鲜卑柯比能,步度根叛,安定郡保塞叛。公元231年诸葛亮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公元247年雍凉羌胡叛魏降蜀,姜维率偏师接应。(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未迁走者皆为郭淮击平。)只要马谡挡住张郃,诸葛亮回师内外夹击张郃。在蜀汉大胜时,三州境内胡羌必然响应蜀汉。

当时军中是推举魏延或吴懿率军前去的。魏延很多人都知道,吴懿很少人知道。主要是小说三国演议吴懿没什么戏份。吴懿的妹妹是刘备的吴皇后,族弟吴班是张飞阆中军第二把手。

马谡的任务是挡住张郃就行了。马谡的兵力不详,大多人认为是两万左右。马谡凭两万人马是可以挡住张郃的。马谡所部将军有:王平、张休、李盛,黄袭等。高翔率军驻守街亭旁边的柳城。1防守可以挡住数倍敌军2张郃军千里奔驰而来,魏军疲惫不堪。马谡从祁山到街亭应该在两百里左右,行军两天应能到达。而张郃从洛阳到街亭在一千六七百里。公元228年正月司马懿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征讨孟达,每天行军一百五十里甚称神速了。据晋书: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而洛阳至街亭道路艰难崇山峻岭,至少在半个月。3蜀汉军接连胜利军心士气正旺。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是坚守街亭挡住张郃部。待蜀汉主力攻破陇西军,回军内外夹击张郃部。4三郡已响应诸葛亮,羌胡在公元227年刚造反过。不会支持张郃。

诸葛亮防守街亭计划,三国志中并未提到。马谡到了街亭是舍水上山,没有据城而守。我认为诸葛亮的计划是让马谡据城而守。据城而守即使面对数倍敌军也不惧。有人说道街亭没有城是不对的。据三国志张郃传:谡军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说明街亭是有城池的。就算没有城池,当道下寨人工造一座城防守也是可以的。

马谡改变了诸葛亮的防守策略。三国志讲:违亮节度。就是说马谡到街亭后舍水上山的策略是违背诸葛亮战前交待的。马谡改为依阻南上,就是把军队都拉上山去。想用:居高视下,势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举打败张郃军。把诸葛亮的挡住张郃军改为击败张郃军。这是马谡太自傲和太过立功心切。马谡军的军力数目不详,估计两万吧。守则有余,攻则不足。用只能防守的军队用于进攻,胜算是很小的。

但马谡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据三国志讲:舍水上山,举动失宜。水源的重要性不亚于粮食。像官渡之战曹操烧了袁绍在乌巢的粮草。袁绍十万大军立马土崩瓦解。孙子讲夺得敌人一石粮草,已方可节约二十石粮草。(运输耗费也是非常大的,敌我双方都一样)舍弃水源为兵家大忌。没有水如同没有粮食,再多的军队再强大的军队没有水粮食。也根本没有战心,没有战心更无战斗力。没有粮食还能顶几天,没有水顶的了多久。王平看到马谡舍水上山,数次规劝。马谡根本听不进去。张郃率军来到街亭,一看到马谡军舍水上山,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马上派人断绝蜀军取水之道。蜀军军心大乱,无战心。张郃趁机猛攻,蜀军大败。战前马谡先锋王平看到马谡改变诸葛亮布署,数次规劝马谡。三国志王平传: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王平是第一次北伐唯一升官封爵后。战前连规谏谡—战时鸣鼓自持—战后收聚散兵归营。(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三年后诸葛亮再次北伐,王平守南围张郃强攻不破。

我个人猜测诸葛亮的布署:在街亭据城而守,加固城防以待魏军。即把张郃军挡住在街亭,使之支援不了陇西。为魏延吴懿等人攻陇西郡争取时间。街亭之战关系着蜀汉第一次北伐的成败,街亭一失关系重大。蜀汉大军前陇西郡未破,后有张郃五万援军。

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的布署完全有很大机会挡住张郃军,即使挡不住也可拖延时间。就算张郃弃街亭而向陇西,也恐马谡击其后背。就算是败也不会败的那么惨。

诸葛亮退军后向阿斗上书: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小鸿哥


关于街亭之战,如果排除掉《三国演义》中制造的细节,史书中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基本过程无非是马谡是诸葛亮派出的前锋,到街亭去堵住曹魏大军通过陇山的口子。

而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舍城不据,而上南山守卫,结果被张郃五万大军击败,部下星散,只剩下王平本部1000人左右保持了建制。

因为此战的失败,诸葛亮夺了一个将军的军,和马谡一起杀了两个将军。

然而,马谡在战败后的反应也很有意思,一个说法是逃亡,还受到了同乡、丞相长史向朗的帮助,结果让向朗被贬。

另外一个说法是狱中物故,还有一个说法是他被诸葛亮明正典刑杀掉了。

很有意思的是,他在死前和诸葛亮还有一番酬答,说对诸葛亮以父视之,希望善待他的家人,十万人为之垂泣。

有阴谋论说,其实诸葛亮是让马谡背了第一次北伐失败的黑锅。

这些说法都不太实锤,只说守街亭这个问题。

实际上,史书里是没有说马谡到底带了多少人去防守街亭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随他去守街亭的将领,都是无名之辈,除了王平,本部也只有1000人,也就是“校尉”统兵的规格,总兵力恐怕也就4000、5000人左右。

这样的兵力规模,面对50000大军,作为前锋固守待援倒还凑活,但如果说有效迟滞对方进攻,并死守住交通线,可能性实在太低了。

问题是,后续诸葛亮的主力有没有移动北上,增援马谡,并依托山川谷地的有利地形和张郃决战呢?

事实上是没有的,我们基本也没看到有积极的动作,张郃直接去进攻之前投降诸葛亮的郡县了,最后诸葛亮缓缓而退,带着千余户百姓回了汉中。

这里其实又是另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手里有没有与张郃决战的兵力本钱?

就出祁山奔陇右的距离来说,诸葛亮要从汉中开始维持大军的后勤已经不是一倍两倍以上的民夫了,起码得是3倍于前线兵力的运输民夫,才能够维持他们的粮食供应。

也就是说,假设诸葛亮总动员了10万人,在前线能打仗的战兵也就2.5万人,而如果是出征10万,那么后勤补给就需要30万人……这个数字,对于蜀汉来说太玄幻了。

那么,诸葛亮就算是把全军都拉起来,其实和张郃决战也是没有把握的,既然没能速取陇右,还费力攻城,顿兵坚城之下,则诸葛亮只要是个人,就不可能打赢这种战略态势下的仗,最后能够从容撤回,已经算是高手手笔了。

也就是说,兵力决定着马谡就算是“听话”,也一样是个输,毕竟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没多少。


刘三解



马谡如果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能否守住街亭?

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马谡字幼常,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侍中马良之弟,他也是诸葛亮最为其中的弟子之一,诸葛亮北伐时,马谡被任命为参军,因才识过人,又好谈论军计,经常和诸葛亮彻夜交谈。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命赵云佯攻郿城,自己亲率大军进攻祁山方向,魏军猝不及防,一时间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归降,蜀军威声大震。魏明帝曹睿惊慌失措,亲自坐镇长安,命大将军曹真抵御赵云,又命名将张郃进攻祁山防御诸葛亮。


诸葛亮知道张郃乃魏之名将,必取街亭,正要派人镇守,参军马谡主动请缨,诸葛亮觉得马谡没有实战经验,但马谡三次请求出战,并主动立下军令状,于是诸葛亮命其镇守街亭。然而马谡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守街亭,致使街亭数日之内就被占领,蜀军被切断退路,诸葛亮安全退回汉中后,将马谡斩首示众。假如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能否守住街亭,笔者认为守不住,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马谡如何失去街亭。马谡达到街亭后,认为自己抱读兵书,完全可以战胜张郃,如果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即便是赢了张郃,自己也不是很光彩,最主要是马谡建功心切,一心想着扩大战果,歼灭来犯之敌。诸葛亮原本要求马谡将军营安扎在街亭五路总口,马谡却擅自改变了部署,将蜀军全部在山上安营扎寨,并且认为蜀军自上而下攻击,必然势如破竹,如果张郃攻山,就是自取灭亡。


王平竭力苦劝马谡,不要在山上安营扎寨,如果魏军围山将会不战自溃,要求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在险要之处安营扎塞。马谡不听,命黄袭和李胜守住山下水源,确保万无一失,又命王平率本部人马一千,在山下安营扎寨,作为后援。张郃到达街亭后,仰天大笑,大骂马谡不懂兵法,张郃即刻令魏军围山,围而不攻。又命重兵攻击黄袭和李胜,切断蜀军的水源,王平只有一千人马,不敢擅自出击。于是蜀军断水缺粮,第二日不战自乱,投降者不计其数,张郃命魏军功山,马谡率残部突围,街亭失守。



其次分析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为何不能取胜。

其一马谡的人物是坚守待援,为蜀军赢得时间,无论兵力还是战将,马谡都没有优势。马谡守街亭的意义是坚守一个月,为蜀军的集结赢得时间,诸葛亮乘机拿下陇右四郡,切断雍凉和关内的联系,乘机进攻关中。马谡只有两两万兵马,而张郃率领五万兵马,完全碾压马谡。再者张郃乃魏之名将,经历无数次战争,有相当多的实地作战经验,而且非常擅长山地作战。而马谡本人并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只是抱读兵书,完全是一个书生将军,街亭是马谡的第一场战役,也是最后一场。因此从指挥官上说,张郃完全碾压张郃。即便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守街亭,张郃也能找到适当的战机,伺机突破马谡的防线,确切的说马谡根本不是张郃的对手。


其二街亭虽然易守难攻,但地势相对宽阔,两万守军守街亭,确实吃力。街亭最险要的地方便时五路总口,大家可以看下图,地势较为平坦开阔,有利于大规模军团作战,四周高中间低,易于埋伏,按照马谡的性格,如果张郃用激将法或者佯败,引诱马谡出战,然后中途设置埋伏,街亭也必然失守,而且张郃完全何以从不同方向进攻蜀军,最主要是大将军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正往街亭方向赶来,最多三五日的时间,因此街亭失守是早晚的事,无论日军事实力,还是马谡的军事素养,都不可能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守住街亭,街亭失守是必然。


再次马谡骄狂自大,没有重用王平。王平是蜀汉名将,又有相当足的战争经验,马谡如果听取王平的建议,也许败的不会那么快,然而马谡都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建议,更不会听取王平的建议,可以说马谡骄傲自大的性格,决定了街亭的命运。王平的战力虽然比不上张郃,但也差不了多少。王平又有自己一千虎贲军,这一千人,每人都拿着飞弩和毒箭,并且还配备有扎马丁,而这个部队隶属于飞虎营,战斗力十分强悍,正是这一千军队成功解救了马谡突围的部队。而马谡一开始就与王平有分歧,根本不会重用王平,这样也就注定了街亭的败局。

你是如何看待马谡失街亭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