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明朝大臣都不怕死,都敢死谏皇上。而清朝大臣都自称奴才只会拍马屁呢?

蓝星随笔


明朝确实算得上大臣对皇帝进行死谏最多的朝代。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几次大事件,都是大臣多次死谏而皇帝不听纳谏,从而造成大臣和皇帝严重对抗的结果。比如嘉靖皇帝上台后的“大礼议”之争。再比如万历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立储之争,这也直接导致了万历皇帝赌气似的三十年不上朝。而明朝末年灭亡的时候,依然是大臣们不断地死谏,崇祯皇帝不断地杀人。给人的感觉,明朝就是这么吵嚷着过来的,直到灭亡。

(万历皇帝画像)

与明朝对比强烈的是,清朝的大臣们一向对皇帝唯唯诺诺,不断去猜测皇帝的心思,很少对皇帝进行劝谏。有时候猜错了,他们也常常是自认倒霉。比如当康熙废黜太子胤礽后,又想重新把胤礽立为太子。但是大臣们猜错了康熙的心思,以为他是想立八皇子胤禩为太子,于是众口一词地推荐胤禩。结果惹得康熙大发脾气。如果按照明朝大臣和万历皇帝争执的先例,大臣们就该持续不断地死谏下去,但是却没有大臣这么做。

那么,为什么明朝的大臣们敢于向皇帝死谏,而清朝的大臣们却不敢这样做呢?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明朝朝廷和清朝朝廷所奉行的文化是不一样的。

明朝朝廷奉行的是汉人文化,清朝朝廷主要奉行的则是满人文化。

在汉人文化中,对大臣的人格定位就是“文死谏,武死战”。

按照这样的文化,大臣向皇帝死谏是自己的天职,也是自己内心的道德要求和人格情操。

(魏征与唐太宗)

其实,不只是明朝,历史上的宋朝、唐朝、汉朝包括夏商周三朝等等,都有大臣向皇帝死谏的传统。商朝的比干,因为向商纣王死谏被杀,这让比干成为忠臣的典范,被后世广为传颂。魏征因为善于劝谏而唐太宗因为善于纳谏,让这一对君臣千古扬名。包拯在劝谏的时候,唾沫星子都喷在宋仁宗脸上,而宋仁宗依然不恼,也让宋仁宗和包拯成为又一对在历史上留下令名的君臣。

由于有以上的文化传统。因此,无论皇帝,还是大臣,都是很认可大臣死谏这样一种方式的,不会轻易否定大臣的进谏。武则天杀人如麻,但她对狄仁杰却一直很尊敬,就是因为狄仁杰是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海瑞抬着棺材上朝廷进谏,尽管嘉靖皇帝对海瑞的行为极为不满,但是,他依然认可海瑞这种忠直进谏的行为,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最终并没有杀海瑞,因为杀海瑞便意味着自己是“商纣王”,嘉靖皇帝是有这个认识的。

在汉人朝廷中,敢于进谏的大臣,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直臣”。

(清朝大臣)

但是清朝的朝堂情况却不一样。清朝初期和中期的朝堂,大臣主要以满人大臣为主,汉人大臣是要低一个等级的。满人是从农奴社会,入主中原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的。在农奴社会里,大臣也就是奴才,皇帝也就是主子,大臣和皇帝之间,是一种人生依附关系。大臣因为没有独立人格,因此他们对作为主子的皇帝就唯有服从,皇帝说什么,自己执行就是了,向皇帝直言进谏,那是反对皇帝的表现,是会受到惩罚的。

汉人大臣虽然受到的是汉人文化的影响,但因为皇帝是满人皇帝,还只能按照满人的规矩来。同时,由于汉人大臣低人一等,因此,在朝堂之上,他们更加不敢直言进谏了。否则,他们的命运将更加悲惨。

虽说后来,满清越来越汉化,直到晚清的时候,朝中重臣主要是汉人大臣。但对皇帝的话绝对执行,不准提反对意见,已经形成传统,形成新的文化。因此,向皇帝直言进谏就更加少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海瑞抬着棺材给嘉靖上谏书、李三才大骂万历肆意敛财……在我们的印象中,明朝大臣和皇帝正面刚从来都是常规操作,而同样的行为在清朝却是坟头蹦迪,大臣想都不敢想。都是为人臣子,差别咋这么大?

明朝大臣狂?他们有的是资本

要问天下最苦B的差事是啥,当皇帝必须有姓名。除了要想怎么打理好这么大一片江山,还要提防当朝权贵篡位,可谓花了不少心思。

明朝开国后,从零开始创业成功的朱元璋就对功臣和权臣狠下毒手,为了把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上,他取消了宰相制度,把活儿都揽到自己身上。这一时期,文官集团被压制,几乎没什么话语权。

(归根结底,是由于清朝没有培养直臣的政治环境。)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愿意当劳模,朱元璋死后,朱棣开始设内阁,让文官分摊一部分政务。被压制多年的文官集团终于有了机会,他们仗着掌握人才选拔的权力,在朝堂上疯狂安插“自己人”,为将来争夺权力打好基础。

随着内阁不断壮大,后来只要内阁成员达成一致意见,甚至就能驳斥皇帝下发的敕令!皇帝气得跺脚,却也无可奈何。因为在当时的舆论看来,一个官员如果因谏言被处罚,就说明他恪守为人臣子“在其位谋其政”的准则,为江山社稷着想,不惜与皇帝对抗。这种不畏强权、坚持自我的精神,会立马让他晋升为全民偶像。

(万历皇帝就曾因在国本之争中被群臣所制,一怒之下怠政28年。)


眼看体制和舆论都站在自己这一边,文官们就更无法无天了。明朝末年,还出现了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他们不仅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还为了和当时专政的宦官争权夺势,引发了东林党争。

本来只是简单的阁部、门户之争,却硬生生演变为党派大乱斗。在拥立了明光宗即位后,这些文臣的势力更是越来越大,直到明朝灭亡才消停下来。

清朝大臣怂?他们也很无奈啊

和明朝廷的喧嚣相比,清朝廷就清净多了。大臣弄权的局势,在清朝很快就发生了巨大改变。

清军入关后,为了让政权平稳过渡,统治者沿用了大量明朝制度。以史为鉴,顺治知道如果不对内阁制度进行一点改进,那自己也很有可能会遇到大麻烦。因此,他决定把这种祸患扼杀在摇篮之中,命令内阁大臣轮流带折子同他议政,最后在他的监督下拟写命令,让权力死死地攥在自己手里。

(御门听政大大缩小了清朝大臣的权力,文臣只能唯唯诺诺地附和。)


这种“御门听政”被后世君主继承了下来,清朝内阁大臣的权力大大缩小。就这样,他们由曾经的决策要员,沦为圣意的传声筒。

不过这种情形很快有了一丝转变,康熙上台后,恢复了前朝的“经筳讲学”(明朝时,皇帝为加强个人修养,曾要求专职大臣按时为自己讲授儒家经典,讲学大臣可借此机会委婉指出皇帝的不足)。文官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后终于可以合情合理地怼皇帝啦!

不料没过多久,康熙就不满足于听人讲授,转而向大臣讲解自己的看法,并且欢迎各文臣进行补充。然而此时皇帝说得正high,又有谁敢去扫兴?于是纷纷称赞附和。

别说文官,就连清朝的普通文人,也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为了打击异己分子,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思想言论,朝廷大兴文字狱,后来甚至发展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仅乾隆时期就有130多起。

(清朝的文字狱,甚至会从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


如果连说错一个字都小命难保,那还有哪个大臣敢说真话?嘉庆皇帝之后,大臣们越发不敢谏言,为了能让自己在残酷的官场上走得更远,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地去讨好皇帝。这样的风气长期发展,就渐渐形成传统——皇帝的话照办就行,坚决不能反对。就这样,一直捱到清朝灭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代文人大都追求光宗耀祖,青史留名,难道清朝的官员就不看中自己的名声?

其实,明朝大臣不等于刚,清朝大臣也不等于怂,他们的本质并无不同。假设明朝大臣穿越到清朝,依然会有同样的表现。因为在清朝那种说得越多、错得越多的政治土壤下,连基本的权力与尊严都难保,仅“奴才”两个字就已经压断了许多文人的脊梁……


Allhistory:基于AI知识图谱,展现不同角度的历史世界。欢迎关注!


全历史


▲海瑞罢官蜡像

一、明朝程朱理学到达巅峰,教化作用强大

到了明朝,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明朝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和标准,可以说明朝士人都是受程朱理学的教育长大的。程朱理学以下两点对士人的气节影响很大:

程朱理学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与品德修养。把爱国忧君、诛乱讨贼、大一统等大经大法和忠孝信义等道德规范纳入程朱理学理论的框架,这些被看做人们天经地义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理想信念。士人由于受到忠孝信义的教化,就有一种“正义在我”的自信,敢于同掌权者对抗。

▲程颐、朱熹雕像

程朱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化士人应该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甚至于为国捐躯、为民请命。思想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也正因为程朱理学对于明朝官员的个人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才使他们有强烈的气节,可以为国家、为心中正确的主张舍身成仁。

▲明代大臣画像

二、明朝内阁制的特点,使大臣受到尊重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建立的。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翻阅史书,发现内阁制的一些特点对于明朝大臣敢于死谏的现象有些影响。

明朝内顾制颇有民主化因素。英宗以后形成的首辅制度,由首辅做最后决定。就票拟进行商讨时,各殿大学士皆可参与意见,不仅减低了独相时期宰相的独裁机会,也放宽了对各级官僚的限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开放的讨论氛围。

▲杨廷和剧照

内阁制权利过大,阁臣受一定程度的尊重。最典型的就是杨廷和与张居正。在杨廷和时期,内阁大权几乎能与皇权平起平坐,作为三朝辅臣,杨廷和率领文人集团与明世宗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礼议”,这是明朝历史上内阁与皇帝的第一次分庭抗礼。

还有明神宗时的张居正,一面作为皇帝的老师,一面掌权十年,使皇权被阁权深深压制。自宣德内阁渐尊以来,大学士有忤旨不可施以廷杖的惯例。据杜乃济《明朝内阁制度》统计,一百七十名大学士中,获罪的只有二十八人,约占一层半,可见其地位相对较高,颇能直言。

▲万历首辅张居正剧照

三、明朝士人不重眼前之利,重视青史留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句话似乎是古代读书人对于死的其所的一个目标。古代读书人大都追求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经过儒学教化的明朝官员,对于眼前的富贵大多是蔑视的,他们更重视的是名声,是史书对自己的褒贬。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杨慎。

在“大礼议”的纷争中,杨慎鼓动众官说“万世瞻仰,在此一举”。同年进士200多人,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大哭,反对皇上随意逮捕朝臣,把生命置之度外。激奋昂扬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嘉靖皇帝大怒,下令把他们全部逮捕下狱,处以廷杖。杨慎在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的时候被廷杖一次。十日后,又廷杖一次,差点死去。然后被充军云南永昌卫。

▲明世宗嘉靖皇帝画像

四、言官制度完善,广开言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维护君权专治,建立了一套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的监察制度,包括督察院系统和六科系统。客观说来,明代言官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人数最多、组织最完备的监察队伍,一般都在200多人左右。朝廷非常看重言官的人选,往往要从新科进士中选拔最优秀者充任,因此言官们的道德素质都非常高。

言官发现皇帝“所行有未合理,亦当直谏,勿有所顾避”。规定给事中“凡政令得失,军民休戚,百官邪恶,皆得言之”。御史的职责也在于“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每当国家在一些方面的治理出现错误的时候,言官们往往要“条陈时弊”以提醒皇帝。如果皇帝听了却没采取什么措施,那么言官们就要“舍身以诤”,为此不惜批逆鳞。

▲明代文官剧照

五、明代舆论控制权的独立性

明代政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舆论权和政治权的分离独立。在明代的舆论看来,一个官员如果被廷杖就说明着他敢于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敢于坚持自身原则,敢于与皇帝对抗,就算因此而受到惩处也在所不惜。这种不怕强权、坚持自我的精神当然就是值得赞赏的行为,自然就是“天下以为至荣,终身被人倾慕”了。

▲明代杖刑场景复原

而皇帝廷杖了大臣,舆论这方面肯定就会给出一些不好的评价,比如说,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都被舆论丑化了。舆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人说不在乎名声,那是不可能的。皇帝也是人,也在乎名声,怕被丑化。所以有些时候面对大臣的劝谏,就要能忍则忍,表现出一副大度,广开言路的态度。当然也要注意一点,明代大臣不怕死、敢于直谏的特点主要还是从建文帝时期开始的。在朱元璋、朱棣两个强势的皇帝统治下,绝大部分臣子仍然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趣观历史


明朝是汉族统治,大臣和皇上是内部对抗,窝里斗,这是文人习惯,誓死内斗;清朝是满族统治,满族原来就是奴隶制度,自带奴才属性,而汉大臣和皇上斗,就有点民族对抗的意思,再加上清朝皇帝都喜欢搞文字狱、汉大臣的奴性风气、政治上满汉不平等等问题,面对满族皇帝,自然只能怕马匹了。

现在关于明朝的历史剧是蛮多的,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内阁首辅发动满朝文武对抗皇帝,劝诫皇帝不要做某事,最出名的就是嘉靖帝的大礼议事件,和万历皇帝的国本之争了。

在明朝,是汉族统治的又一个鼎盛时期。朱元璋为了光大本民族,特别提高了文人的地位,因而在明朝一代,读书人有了许多特权,最典型的就是,有了功名的读书人不用交税,这个习惯就一直延续到清朝康熙年间。

自然,在朝堂之上,文官集团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有了足够的尊严,文人们自然敢跟皇帝叫板了。以内阁首辅为主导,只要皇帝有什么问题,这些臣子就会在首辅的带领下,前赴后继,勇敢指责皇帝的过错。

其次一点,就是明朝的文官集团,权力明显强于清朝的文官。嘉靖帝后期,24年不理朝政,万历皇帝中后期,三十多年不怎么管理朝政,但整个大明朝依然正常运转,靠的就是文官集团的通力合作,把大明朝经营的有生有色。

明朝没了六部,但内阁的权力却空前增大,内阁成员集体协作,拟票、披红就可以完成各项政事,皇帝有时候完全就可以不用全程参与。文官集团中,以内阁的巨大权力为主干,有了如此大的权势,明朝的文官们,自然敢跟皇帝们叫板。

其实,这也是明朝皇帝的一种放权,让文官集团去做事,自己也可以轻松许多。分得了部分皇权,再加上文官集团内心中的忠君爱国思想,碰到皇帝的种种不当行为,自然激发,就形成了明朝文人的集体死谏。

清朝就明显很差了。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少数民族,但却统治者广大的汉族,那么汉族与满族之间的矛盾必然存在,这是清朝汉大臣很少死谏的根本原因。终清朝一代,就只有一个有名的孙嘉滏(fu,第三声)。

汉大臣在清朝的官场中,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位子。满清皇帝,为了笼络汉族,不得不科举取士,招纳汉人为官,饱读诗书的汉人当了大官,在朝中对皇帝却是难以言表的:

按照圣人教诲,大臣必须要匡正君王的得失,但自己作为汉臣的身份,指责皇帝,难免带有民族斗争的意味,所以在清朝初期,汉大臣基本上噤若寒蝉;

中后期,满族自己不行了,满族子弟都吃喝玩乐,汉大臣才慢慢起来,满朝文武都是汉人,这时皇帝又开始着急了,这满朝都是汉人,我这满族皇帝要被干掉了啊,最典型的就是,慈禧太后拼命打击曾国藩等汉人军队。

如此一来,面度满族统治者,清朝的汉大臣自然不敢死谏,只能闷头做事,做好自己。

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社会制度的基础,依然是奴隶制度。清朝入关之后,这种制度依然保留着,如雍正王朝中,雍正府邸的奴才都称为包衣奴才,旗人,其实就是分类的满族奴隶,换了个名字而已。

在这种原始的奴才氛围影响下,在清朝官场行走的官员们,自然难以跟皇帝死磕了,毕竟自己只是一个奴才而已。


岁七夸父


有一句话说得好,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建立在错误认知上的问题,是得不到答案的。当然,提问者在题目中说了“感觉”二字,既然是感觉,那么为何不去翻一番史书,看一看清朝到底有没有敢于直谏的大臣?所以,提问者的知识水平还是需要加强。

实际上,清朝267年中,不乏敢于直谏的诤臣,只不过很多人不愿意去了解罢了。而由于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的流行,让普通人对于明朝的言官有所了解。所以,给人造成了这样一种错觉:明朝的大臣都敢于冒死直谏,而清朝的大臣则毫无骨气。在此,笔者就随便列举几位清朝的诤臣,这些人不过是清朝敢于上书直陈时弊的众多大臣之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沈近思。雍正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叫做耗羡归公,即将火耗等合法化,成为官员的合法收入。大臣沈近思便直接进言该方法不可取,他认为即使如此,官员还是会在这个基础上再派火耗,雍正皇帝因此责问沈,但沈据理力争。其中沈居然“怼”了雍正一句“臣原皇上为尧、舜,不原皇上为释迦。(因为雍正信佛)”。沈最后无事。

洪亮吉。洪亮吉是嘉庆朝的官员,他因上书痛陈时弊,并且对嘉庆皇帝本人提出了不满之意见,因此被流放伊犁。“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数十年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由所遭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士大夫渐不顾廉耻,……”

孙嘉淦。此人是雍正朝的官员,他对于雍正的谏言更加“惊天动地”,即“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尤其是第一条,针对雍正对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的做法,此人直接提出了此举的不妥。

诸如此类的官员,在清朝历史上还有很多,根本不存在所谓“清朝官员没有骨气”的说法


庭州行者


清朝的愚民政策,前题是对人民屠刀威吓,之后是对人民谎言灌输,最后是对人民来点小恩小惠,然后大清的人民就成了任人摆布的行尸走肉,并且代代相传,满清贵族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死了许多年的人,因为文章违禁,清政府连死人都不放过,刨出棺材,尸骨敲碎,这是多么极端的统治!明朝郑和能下西洋,可是到了清朝连内海都出不去了,有点小风船就得翻,满清对科学技术的限制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满清统治中国这200多年,中国彻底倒退回了原始部族社会,就是这个犬清酋长国,在现代化的今天,竟然还在被一些无耻之徒赞美着,这些狗屎的存在也阻碍着中国变得强大!


攻防敏控


清朝吸取了教训。明朝有两大弊病:藩王、言官。康熙皇帝曾经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言官引起的。明朝的言官权力不大,但是可以胡说八道上书皇帝,皇帝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们捕风捉影,口无遮拦,上骂皇帝、下骂同僚,搞得皇帝心无宁日,大臣进退维谷。袁崇焕是被骂死的、陈新甲是被骂死的 、洪承畴是被骂失败的、杨嗣昌也是被骂死的,熊廷弼、孙传庭等等,没有一个不是被言官逼的退无可退。

朱元璋设立言官并赋予他们监察权、检举权,本是出于监督皇帝和大臣的考量,没想到后世愈演愈烈,失去控制。如果把他们骂万历皇帝的奏折现在拿出来给你看看,如果你的手下敢这样对你说话,恐怕你早就把他炒鱿鱼了。

这些言官乱说话已经很严重了,而不是言官的其他大臣也胡说八道。当年万历皇帝征收矿税,东林党的老二叶向高上疏万历皇帝,说再这样下去,肯定亡国,直接骂到了亡国的地步;东林党老大李三才也是因为这个事上疏万历皇帝,说,皇帝你要这么多钱带进棺材吗?已经到了目无君上的地步了。

清朝大臣自称奴才是清初被皇权打压的结果,清朝统治者在总结明亡的教训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防御。加上,当时许多明朝的大臣投降清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也知道再胡说八道下去,又是一事无成,多说无益,还不如埋头苦干,或者喊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是,矫枉过正也不好。奴才太多也会亡国!还是要在拍马屁和敢监督之间找个平衡点比较好。


坐看东南了


明清两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相当糟糕的朝廷生态。明朝大臣为了美名而故意惹怒皇帝享受“打屁股”的待遇,回头就有吹嘘的资本了。所以这种“敢死谏”只是一种姿态,他们知道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当官而这些人呢,他们真是人精啊。

清朝大臣知道,要是真那么干会死的。所以风格大变,出于恐惧谨小慎微,争相溜须拍马,满族臣子自称奴才,汉族臣子比奴才还低一等。满清文字狱杀了多少读书人啊,彻底摧毁了官员所谓的风骨。

当然,更糟糕的是,明清两代皇帝拥有绝对权力,企图用一个人的智力跟天下较量,外廷失去了首脑,君相之争彻底失败,可是导致了皇帝彻底被孤立了,要么被宦官包围,要么被朝臣蒙蔽。

比如道光皇帝吃的鸡蛋居然是两银子一个。鸦片战争打起来的时候,大国皇帝居然问英国是否与俄罗斯接壤,却根本不知道皇宫里就藏着世界地图,还有英国曾经送来的国书。

当然啦,康熙乾隆也不咋地,文字狱弄得遍地开花,民间被摧残。


松鼠老孙


明朝大臣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明朝开朝的时候,也就是洪武九年就说可以直言,结果就真的有人上书直言,比如山西平遥的叶居升讲述了用刑太繁、求治太急、分封太广等弊端,结果就被送进监狱折磨死了。

这件事发生后,官员们都噤若寒蝉,史称“后无敢言者”。但官员们一味的装聋作哑也是不行。因此大家就专门关注细枝末节的事情。

结果,在明朝言官们最后就成为了党争的武器。他们本着言者无罪的原则,每天可能,大概,也许的,捕风捉影,给对手泼脏水。每天大臣们各种建议上奏,弹劾,都是为了打击对手。实际政务关心的人反而很少。比如,明朝一个马政搞了200多年,就从来没有成功过。真正需要做事了,几乎没有几个能务实的人。

崇祯的时候,想与清朝议和,集中力量打击李自成张献忠。别看大臣们都没有办法打败清朝,但是一听说可以凭着骂主和派,博取名声,众多大臣就都跳出来了,各种慷慨陈词,大义名。结果就是议和失败,明朝最后一支野战军团在松锦战役全军覆没,明朝灭亡。最有意思的是,明朝军队一打仗,骂街的大臣就更多了。你不出战,说你养寇自重,你出战,就说你野地浪战。 徐光启要求大量制作红夷大炮,就有人骂他忘却精神,气节,结果到最后啥事也没有办成。

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的时候,大臣们不敢骂了,连上朝都不敢了。北京陷落以后,南明立刻就陷入到了党争当中,大臣们分成几派,天天在朝堂上骂街,除了极少数人,几乎无人过问江防等军事和筹饷安民的措施。清军刚刚过江,几乎所有大臣就集体投降了。

康熙后来说,明朝的官员们每天把心思放在捕风捉影上,因私忘公,每天揣摩迎合,把风闻言事的权利变成党争的武器。因此,康熙要求清朝的言官,只准报一些关于民生等内容,不要每天报哪些谁可能好,谁可能坏,鸡毛蒜皮的事情。这也就是:“若有关系民生者,许科道官以风闻入奏。 倘怀私怨,互相朋比,受嘱托者,国法自在。”

其实仔细,看看,明朝没有办成的事情,清朝都办成了,从马政困境,北方和西北边防,西南土司势力过大,藩王大量侵占庄田,自耕农减少太快,中央国库入不敷出,徭役太重,干扰民生等等这些困扰明朝200年的难题,都在清朝得到了解决。


深度军事


不是不怕死,而是在明朝,文官集团势力太大,已经不惧大多数手段不高的皇帝,甚至可以下手杀人,比如红丸案,赤裸裸的威胁皇帝,比如梃击案,有个叫张差的人 闯入皇宫打伤多人,就是赤裸裸的示威:今天给你点颜色看看,明天小心你自己和家人。赤裸裸的威胁太子和皇帝,你们的生命并不安全。都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当然不怕。你闯闯中北海试试能不能进去,不用说中北海,你拿个木棒能否闯进市委省委大院?清朝时,汉人大臣,不过是狗而已,当然怕。

首先,在朱元璋时代,嘉靖时代,这些大臣还是怕皇帝的,朱元璋不说了,不鸟文官,甚至极其看不起文官,大杀贪官,制定了《大诰》,百姓如果怀疑所在地官员贪污腐败,可以把官员绑了送京城治罪。嘉靖,手段太高,虽然不怎么上朝,但手段高,文官还是怕的。

从最开始的老朱时代,文官地位不高,武将勋贵实力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开国之初,人家拼死打下的江山,然后又是朱棣的上位,又有一帮从龙的勋贵,可紧接着,文革集团,耍了个心眼儿,利用皇帝御驾亲征,土木堡之变,做掉了勋贵集团,看看那个行军路线,多么诡异就是给蒙古人创造机会。之后,文官集团开始崛起。

文官集团势力庞大,第一,体现在前面说的,可以威胁皇帝,太子以及妃嫔的生命安全。文官集团和锦衣卫,太监集团有好多时候关系特别好,否则那个梃击案怎么搞出来啊。

还有,你可别说,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得一点都不蹊跷?因为他不符合文官集团的口味,正德皇帝和蒙古双方都各有五万大军,十万人打了半天,击败蒙古,历史上记录打死了多少蒙古人?十几个,不搞笑吗?蒙古死了十六个人明军死了52 人就退了?骑兵对冲,十万人的大战,从早晨打到下午,就死了这么多人。就是横店拍冷兵器的电影,搞几万匹马,不用真打,估计造成伤害也不止这几十人。然后小王子十几年不敢侵犯,他胆子可真小。。。把南京法官拉过来 看是否符合常理?但武宗实录,就这么搞笑。文官集团都能掌控历史,还怕个屁的皇帝?

第二,文官集团势力庞大,体现在官商勾结,无视一切,甚至勾结倭寇,甚至自身组织倭寇,不是后来揭露出来,几大倭寇势力的头儿是中国的,还有好多中国人吗。比如老朱禁海,江南那些文官集团没有做海贸?但是他们就是这么不要脸,刘大夏,烧毁了郑和宝船的制造图纸,但大海商,都是官员的白手套,或者就是家族生意。后期山西商人,勾结满清,你可别说他们后面没有官员。以前的首辅张四维,家里就是山西大商人。

文官集团势力大,还体现在文官集团控制着军队。比如袁崇焕 还有侯方域他老爹侯偱,养着左良玉,这个左良玉平叛就是扯淡,杀老百姓是好手,但从来没被指责过,因为前面站着东林大佬。

第三,东林党和复社,控制了舆论,甚至能干涉策划换首辅,比如复社的头儿张溥。。。。

集团势力强大,内阁制,内阁不同意,皇帝的旨意如同废纸。

需要怕皇帝吗?尤其是,不是每个皇帝都是朱元璋,朱棣,嘉靖。

清朝时,这帮文官集团,哪个有这些资本?没资本,谈神马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