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你還好嗎

公務員,你還好嗎

南風窗官方微信公眾號:南風窗(SouthReviews)

如果離老百姓遠了,過多陷入無價值的事情當中,工作的成就感、自我認同感勢必日益稀薄,公務員能不焦慮嗎?
公務員,你還好嗎

在中國,公務員是一個相當特別的群體。

看上去我們很瞭解他們。可能你的某個同學或朋友就是公務員。即使沒有這種關係,你總和公務員打過交道吧,要找出一輩子從來沒有和公務員打交道的人還真不容易。

可我們真的瞭解他們嗎?哪怕是自己的公務員朋友,恐怕也不一定能做到完全敞開心扉。即使敞開心扉,那也只是私底下的話,別人很難知道。

但我們仍然有辦法分析公務員身上正在發生的事情。

比如,關注公務員群體心理焦慮的聲音越來越多。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一談到公務員的焦慮,就馬上說工作壓力大,工作起來沒日沒夜的。

很多人就不高興了:誰的工作壓力不大啊?這裡其實是搞錯了。壓力大和焦慮不能簡單劃等號。

我是一個記者,寫稿子壓力也很大,能不能按時交稿,質量能不能保證,有時候也會睡不著覺。但這隻會讓我覺得累,不一定就焦慮。

如果寫的稿子和自己內心的價值標準相沖突,陷入糾結,懷疑做事的意義,這個時候可能就會很焦慮。

在內心衝突中難以自拔,難以解脫,這才是焦慮的根源,所謂壓力大隻是在加劇衝突的積累,“創造”焦慮的條件

那麼,公務員的內心衝突從何而來呢?

公務員,你還好嗎

特殊的職業

某種意義上說,在中國,公務員是“新事物”,正式出現的標誌是1993年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此前的叫法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與公務員相比,我們更熟悉的名詞是幹部和官。

“官”這個詞依然活躍在我們的政治話語之中,比如,“當官就不要發財”。但在正式文件中,“幹部”和“公務員”才是正規的提法。今天很多人可能已經不知道了,以前老師也屬於幹部,改革開放之後,幹部所指的範圍在縮小,但仍然遠遠大於公務員。

中國公務員到底有多少?根據國家的統計公報,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公務員719萬人。

當然,你打過交道的所謂“公務員”,未必屬於這719萬人,他們可能是政府僱員。在鄉鎮更是如此,真正的公務員可能很少,而你常打交道的、認為是公門中人的人卻很多。

公務員,你還好嗎

當公務員是很多人嚮往的職業選擇,圖為考生湧入考場。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約140萬。

為什麼要從幹部制度中分化出公務員制度?這與行政管理的職業化有關。直白地講,現代社會的治理不是建立在私人關係的基礎上,而是根據普遍性規則進行的——不看你與辦事人的私人關係如何,而是看符不符合規則。

相應的,一套公務員制度建立起來,包括競爭性考試(凡進必考)、明確的職務職級序列以及逐級晉升標準。儘可能減少公務員這個職業的人為和任性因素,這和對社會的非人格化管理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公務員成為一種職業,這會帶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與幹部和官這兩個概念相比,種種神秘甚至神聖的色彩會逐漸消退。

傳統社會的“官”,某種程度上是老百姓信仰的對象。因為衙門在決定人的生死存亡、榮辱興衰,所以才有了“人在公門好修行”這樣的殷殷勸誡。

而在公務員制度下,“官”被看作一種社會職業,同醫生、清潔工等職業一樣,都是社會需要,本身無好壞之分,沒有那麼多光環。

但與西方相比,中國公務員還有自己的特殊之處。公務員法規定,公務員領導職務實行選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這其實是進入更高職位的基本方式,公務員晉升的主要途徑就是在體系內逐級提拔。

當然,公務員法也有補丁。比如,廳局級正職以下領導職務出現空缺且本機關沒有合適人選的,可以通過適當方式面向社會選拔任職人選;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條例規定,注意從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以及社會組織中發現選拔黨政領導幹部。

但這些規定更多是輔助性質的。也就是說,在中國,你想從政,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過考試,進入公務員系統,然後開啟一個層層篩選的艱苦而漫長的過程

在西方國家,市長或許是位本地商人,只要他選得上就行。這是體制的不同,中國明確規定了定期交流和地域迴避制度,防止部門或地方利益坐大,這與中國傳統社會的制度設計一脈相承。

總之,在中國,公務員是一種職業,又是特殊的職業,因為它是從政的主要入口。

公務員,你還好嗎

公務員的焦慮

理解了中國公務員的職業化及特殊之處,就能更好地理解公務員的焦慮。

公務員面臨的壓力多種多樣,比如工作難度提高,內部人際關係,適應不同領導的行事風格,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的規矩和紀律要求等。最集中的壓力來自晉升,也最明顯地反映在晉升上

要從政先要成為公務員,要升遷得靠內部逐級晉升。對公務員來說,一步走慢了,可能步步都很被動,這一點又被“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弊端所強化。同時,時間長了,總會面臨著職務晉升上的“僧多粥少”。

追求晉升,人之常情,這其實也是鞭策公務員的手段。但如前所述,壓力不能等同於焦慮,心理層面的焦慮主要來自衝突

比如說,咱們倆同一批進入公務員隊伍,大家業績差不多,你晉升了而我沒有,我內心就會產生職業認知與現實情況的衝突,這才是焦慮的來源。

本來科層制的職業特點就會壓抑人的個性——這種壓抑是必要的,要保證非人格化管理,就得以普遍規則來辦事而不是聽從自己的個性。壓抑個性,雖然也會帶來衝突,但總歸可以調適,畢竟對大多數公務員來說,職業美德就是照章辦事、一視同仁,而不是個性飛揚。

這裡要區分一下,個性和人格不同。個性往往被認為是身上帶刺或者目無上級,科層制必然要消除個性的過分張揚,這不代表公務員沒有自己的獨立人格

。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公務員,你還好嗎

會議間隙,一位國家公務人員出來放鬆壓腿。

實事求是地說,在現在的公務員制度下,上級領導對下屬個人升遷有很大的話語權,不然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條例就不會特別規定不準“由主要領導成員個人決定任免幹部”、不準在“主要領導成員即將達到任職年齡界限、退休年齡界限或者已經明確即將離任時,突擊提拔、調整幹部”了。

當組織倫理、基本原則與領導個人決策發生衝突的時候,有的公務員往往把對組織的忠誠轉化成為對個人的忠誠,內心標準和現實選擇形成極大的衝突,帶來焦慮

晉升壓力下,公務員所面臨的內心衝突尤其值得關注,這比籠統地談論各種工作壓力更有意義。

你看,公務員法第六十條就規定,如果認為上級的決定或者命令有錯誤的,可以向上級提出意見;上級仍堅持的,公務員應當執行,執行的後果由上級負責,公務員不承擔責任;但是,公務員執行明顯違法的決定或者命令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公務員真要抵制上級明顯違法的決定或者命令,也是要承擔很大壓力的——但這不叫焦慮,如果公務員真這麼做了,我們將稱呼他們為英雄。

公務員,你還好嗎

南京市一家交通管理部門機關的服務窗口。

從無價值的事情中解脫出來

說來說去,公務員是用公權力為社會、為老百姓辦事的人。真要緩解公務員的焦慮,最主要的辦法是讓他們把精力投入到為老百姓辦事中去。在一個個老百姓滿意的笑臉中,公務員即使有焦慮,也會得到最好的治癒

在中國,公務員被定義為幹部的一部分,其實是強調公務員要承擔聯繫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責任。這要求公務員不僅要善於把上級決策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而且要善於和群眾打交道,把決策順利貫徹下去。

但用《人民日報》的話說,剛入機關門的公務員,瞭解國情的少,熟悉基層的少,親近群眾的少,甚至有的年輕幹部心理上與鄉土、鄉親有代溝,情感上同民生、民瘼有溫差

這或許和這一代年輕公務員的成長經歷有關係。凡進必考,至少從學歷上衡量,我們的公務員隊伍可以說是社會的精英。

從2006年到2017年,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佔公務員總數的比例由43%提高到72%。隨著時間推移和代際更替,這個比例還會進一步提升,也就是說,從家門到校門再到機關門的公務員還會增多,他們終將成為各級領導幹部的主流。

公務員,你還好嗎

武漢某高校自習室,準備考公的學生在加班加點看書。

怎麼保證這些高學歷的官員瞭解基層的情況呢?

在國家公務員考試中,很多職位明確要求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驗。黨政領導在提任縣處級領導職務時,也要求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這有利於公務員隊伍“接地氣”。

但在現實中,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泛濫讓很多公務員“投身”到太多無價值的事情中去

中辦印發的通知中列舉了很多現象,再明白不過了。

比如,隨意要求基層填表報數、層層報材料,簡單將有沒有領導批示、開會發文、臺賬記錄、工作筆記等作為工作是否落實的標準,以微信工作群、政務APP上傳工作場景截圖或錄製視頻來代替對實際工作評價,“一票否決”事項氾濫,動輒籤“責任狀”,變相向地方和基層推卸責任,如此等等。

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誰會真的開心呢?如果離老百姓遠了,過多陷入無價值的事情當中,工作的成就感、自我認同感勢必日益稀薄,公務員能不焦慮嗎?

近20年的公務員制度,走過了發展成型、擴充壯大的時期,現在走到了歷史的拐點。公務員群體在日益繁重的改革和發展任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公務員制度內在的矛盾也逐漸暴露。

我們有必要認真傾聽公務員的心聲,因為它可能預示著公務員制度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作者 | 南風窗執行主編 趙義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GINNY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