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知道:清明节的由来竟如此悲凉!

你可曾知道:清明节的由来竟如此悲凉!

清明祭祀是一种文化,提醒健在的人,记住远去的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春雨纷纷的季节,读起杜牧的这首诗,便知道——清明节已经来到。

每逢清明节,我们都要回老家祭拜祖先。那么,你知道清明节最初是为了纪念谁吗?

你可曾知道:清明节的由来竟如此悲凉!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故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你可曾知道:清明节的由来竟如此悲凉!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你可曾知道:清明节的由来竟如此悲凉!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你可曾知道:清明节的由来竟如此悲凉!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人生不长寿,何事不重来?

自叹人生短短几十载,不忆往事看祭台。然而身后灵台一柱香,儿孙晚辈情意长。人世有代谢,枉自多烦忧。

清明祭祀是一种文化,提醒健在的人,记住远去的人。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清明时节,言不尽意,

缅怀亲人,好好活着!

-------------------------------

郑重申明:除标明“中埃网”外,所转载的文章都会注明来源(若有失察之处,敬请谅解,我们无意冒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原作者不同意转载,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我们予以全力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