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高年:《周禮》《儀禮》的文學意義

韓高年:《周禮》《儀禮》的文學意義

“禮”原是宗教祭典上的儀程節文,據說夏代即已有“禮”,商代進一步發展,周代的禮是在損益前代禮的基礎上形成的。五經中的“禮經”即指記載周代禮儀制度的經典,據傳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制禮作樂,後人書其制度所著,即《周禮》和《儀禮》。

《周禮》原稱《周官》,又稱《周官經》《周官禮》。劉歆以來,古文經學家以為周公所作,今文家則以為戰國間之書。今本《周禮》詳細敘述周代的官制,全書分“六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記》。第一部分之下又按照官制為綱,分別敘述其職掌、人數等。據劉雨等現當代學者研究,全書所述內容與史籍及銅器銘文中所見的周代官制頗多吻合,雖不能如古文經學家所說確定為周公所著,但也不能完全視為偽書,客觀講應當是春秋時期史官根據前代遺文編輯而成。

《周禮》雖不是純粹的文學作品,但其對我們深入瞭解先秦文學卻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周禮》詳陳周代禮樂制度,為我們提供了研究《詩經》及先秦詩歌的創作背景、文體功能等所必需的政治文化背景材料。如《春官·大師》載:“(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這裡早於《毛詩序》提出所謂“六義”的問題。再如《鍾師》載:“凡祭祀、饗食,奏燕樂。凡射,王奏《騶虞》,諸侯奏《貍首》,卿大夫奏《採蘋》,士奏《采蘩》……”從中可以得知《騶虞》等《詩經》中詩篇在先秦時期的演唱方式,使我們對這些詩的理解加深了一層。

其次,《周禮》雖然不是文學作品,但其中有的部分也很講究文采,文章佈局嚴謹,風格典雅,自成一體。如《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橘踰淮北而為枳,鸜鵒不踰濟,貉踰汶則死,此地氣然也。燕之角,荊之幹,妢胡之箭,吳粵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天有時以生,有時以殺,草木有時以生,有時以死,石有時以泐,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此天時也。”這類文字文采斐然,說理透徹,堪稱典範。

《儀禮》先秦時稱《禮》,漢代人稱《禮經》,又稱《士禮》,是春秋戰國間儒家學者編輯的周代禮儀,共十七篇。內容述及周代成年禮、婚禮、喪禮、祭祖禮、宴禮、朝聘等各種禮儀的具體儀程及其細節,涉及當時社會的家庭生活、政治秩序、宗教祭祀等方面。傳統看法以為是周公姬旦所著,孔子訂正。實際應為春秋戰國間儒家學者據當時流傳的西周禮儀和有關記載編輯而成。

《儀禮》一書在漢代以來有不同傳本,各種傳本中劉向《別錄》本因有鄭玄為之作注,故流傳於後世。今本《儀禮》即為劉向傳本,其次序為:《士冠禮》第一,《士昏禮》第二,《士相見禮》第三,《鄉飲酒禮》第四,《鄉射禮》第五,《燕禮》第六,《大射》第七,《聘禮》第八,《公食大夫禮》第九,《覲禮》第十,《喪服》第十一,《士喪禮》第十二,《既夕禮》第十三,《士虞禮》第十四,《特牲饋食禮》第十五,《少牢饋食禮》第十六,《有司徹》第十七。

《儀禮》本是記錄和敘述各種禮儀節目的文字,無多少文學性可言,但其記載的各種禮儀對先秦文學史來說卻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儀禮》所述各類禮儀節文雖與金文及其他典籍所載西周禮制有些出入,但大體反映了周代禮樂文明的實際,是我們瞭解周代文學創作背景的重要文學史料。如《詩經》中的婚戀詩、祭祀詩、宴飲詩等,有的是婚禮、祭祖禮、燕享禮的產物,有的描寫了與上述禮儀有關的事象,但詩篇文本的信息量有限,今天的讀者要想正確解讀這些詩篇,如能借助《儀禮》中的《士昏禮》《士喪禮》《鄉飲酒禮》《燕禮》等篇目,就會正確認識上述詩篇中提及的禮儀、器物等事象,從而加深對該詩的理解。

其次,因為《儀禮》編成於《詩經》之後,《儀禮》中有些篇章詳細記載了《詩經》中某些詩篇在禮儀中的演奏情況,這為我們認識《詩經》詩歌的演唱和傳播情況提供了很好的史料。如《鄉飲酒禮》中記載了《小雅》中的《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臺》等詩在燕享禮儀上的演唱情況,還記載了有目無辭的笙詩《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在燕享禮儀上的演奏情況,由這些記載看,似乎笙詩本身只是樂曲,並無歌辭。此外,《周南》中《關雎》《葛覃》《卷耳》、《召南》中《鵲巢》《采蘩》《採蘋》等詩的演奏情況,在《鄉飲酒禮》中也有反映。

再次,《儀禮》有的篇目載錄了當時用於儀式典禮的祝嘏之辭,這些韻文頗具文學性,形式上與《詩經》詩篇頗為相似。由此可以看出先秦韻文的發展情況,以及《詩經》四言體形式在當時的影響。

當然,除了《周禮》和《儀禮》,相關的禮書還有《禮記》。《禮記》主要是孔子及其後學解釋發揮禮經的雜記,作者多為儒者,其編成雖也在秦漢時期,但其中所收的“記”則大多數為先秦舊作。對於其中所收文章的文學性,前賢時彥多有言之,此不贅述。總之,從《周禮》和《儀禮》來看,禮經是瞭解先秦詩歌創作、傳播、演變規律的重要文學史料,同時它們本身也有一定的文學性。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