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将云集战无不胜的湘军,为何非要搞“龟壳战术”拖死太平军?

自从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发动金田起义以来,曾经引以为傲的大清两支正规军八旗与绿营不堪一击,往往一触即溃;对太平军,他们只敢尾随,很少敢主动发起进攻,眼看太平天国呈滚雪球式做大而无可奈何。1853年3月,经过两年零两月地厮杀,太平军杀进南京,改名天京。面对如此情景,咸丰皇帝只好采纳开明大臣肃顺建议,允许三江两湖在籍官员、士绅协助地方官员办理团练,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挽救大清于危难之际。

猛将云集战无不胜的湘军,为何非要搞“龟壳战术”拖死太平军?

接到朝廷诏令后,在籍侍郎曾国藩开始组建“团练”,后改名为湘军,这是一支不同于八旗、绿营正规军的新式武装。湘军私人色彩浓厚,主帅招募将领,将领招募兵勇,彼此之间有隶属关系;士兵听将领的话,将领听主帅的话,这就是后来“军阀”之雏形。

1854年初,曾国藩在湖南衡阳建成两军水陆两师,共17000人,而后便和太平军在江南一带进行12年拉锯战,并最终将其消灭。从湘潭战役开始,湘军便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不但士兵战斗力强,将官更是悍不畏死,勇猛无敌,常常身先士卒杀入敌阵,破敌营垒,斩其主将,威风凛凛。塔齐布、李续宾、鲍超、李续宜、曾国荃、多隆阿(八旗将领,但有时带湘军作战)、席宝田、蒋益澧、刘腾鸿、江忠淑、刘长佑、刘坤一、杨载福,等等,无不是当时之猛将。这些猛人,为湘军最终攻破天京,立下汗马功劳,堪称湘军之锋刃。尤其是鲍超,中等个子的四川人,一生经历大小战阵500余次,身受108处伤,却未曾一败,还经常打得陈玉成毫无招架之力,怎一个猛字了得。

猛将云集战无不胜的湘军,为何非要搞“龟壳战术”拖死太平军?

1856年12月,湘军攻破武昌,控制“九省通衢”之战略要地;1858年5月,湘军攻破九江,遏制江西咽喉;1861年9月,湘军吉字营攻破安庆,摧毁太平天国首都西面门户,天京再也无险可守;1862年11月,吉字营在南京城南雨花台与李秀成领导的太平军主力决战,成功将其击退;1864年7月,吉字营攻破太平门,而后杀进城内,天京就此陷落。可以说,自从“天京事变”后,湘军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除了三河镇惨败外,几乎完胜。有意思的是,湘军所取得的这些胜利都有一大特点,即是搞“龟壳战术”,利用清朝强大的综合实力耗死对手,武昌、九江、安庆、天京,无一例外不是用该战术而拿下来。

曾国藩对“龟壳战术”有过经典解释,即是打“呆仗”、“死仗”,通过挖掘“长壕”、“深沟”,筑“高垒”,建“栅栏”的形式来困死城内守军的同时阻击太平天国援军,最终达到消灭对手有生力量的同时拿下城池。这就有意思了,湘军猛将云集战无不胜,为何非要搞“龟壳战术”拖死对手呢?湘军为何不直接搞“攻坚战”或者是“运动战”,干净利落地消灭太平军呢?就“纵横国史”看来,其原因很简单,即是湘军人数太少,搞“攻坚战”、“运动战”只有死路一条,李续宾在三河镇全军覆没就是一个惨痛教训。1858年8月,悍将李续宾从湖北进入安徽,所部7000人一路拼杀,连下太湖、潜山、桐城、舒城,留下一千余人驻守舒城后,立刻率主力直扑庐州三河镇,想摧毁太平天国粮草供应基地。结果相当惨,6000余人被10万大军包围,无一幸存。

猛将云集战无不胜的湘军,为何非要搞“龟壳战术”拖死太平军?

相对于太平天国百万雄师而言,湘军巅峰时刻最多10万,这还是在攻克南京时候的数字。1861年,曾国荃围攻安庆,吉字营9000,杨载福水师4000,鲍超、李续宜、多隆阿等2万人在外围策应,总计3万左右;其他各地湘军,只有刘长佑9000余人堪称规模,剩下都是一两千。1862年11月,雨花台决战时,湘军在前线的主力就三万余人,李鸿章、左宗棠率领的湘军分支,总计2万左右。那么,为何湘军人数就这么少呢?原因有二:其一,湘军并非国家正规军,其丰厚的军饷来源于将领自筹,有时靠地方补贴,这就限制了湘军之规模,因为将领无法养这么多兵。若是军饷不按时发放,士兵容易哗变,如鲍超“霆军”就曾因军饷问题闹事,部分投靠太平天国汪海洋部。其二,既然湘军不是国家正规军,清朝自然不放心其规模太大,以免导致地方势力坐大,威胁中央集权。

猛将云集战无不胜的湘军,为何非要搞“龟壳战术”拖死太平军?

在军队数量不足之情况下,若是强行打“攻坚战”或者搞“运动战”,湘军很可能会被数量巨大的太平军耗死,一步步走向灭亡。那么,搞“龟壳战术”是否有效呢?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有二:其一,天京事变后,太平军扩招严重,士兵战斗力低下,根本无法攻破湘军构筑起来的“龟壳”,虽然其人数远超湘军,这在陈玉成解救安庆、李秀成大战雨花台时明显看出。其二,湘军水师力量强大,牢牢掌握长江控制权,有效地保证后勤补给;相反,太平天国水师不行,压根不可能长期给被困城池提供补给。可以说,时间拖得越久,对湘军越有利,这就是后勤优势之体现。例如,九江之战,胡林翼、李续宾一开始搞“攻坚战”,被林启荣一顿猛揍,所部伤亡惨重,士气低迷。为此,他们直接搞“龟壳战术”,拖死缺少后勤补给的九江守军,这一拖就是一年半。待到城内守军因饥饿、疾病而无战斗力时,再一鼓作气攻入城内。

猛将云集战无不胜的湘军,为何非要搞“龟壳战术”拖死太平军?

总而言之,湘军虽然猛将云集,战斗力强悍,但因人数太少(相对于太平军而言确实少),搞“龟壳战术”才是最佳选择。此外,湘军有水师优势,可以利用后勤拖垮太平军。反观规模庞大的太平军,擅长打“运动战”,但战斗力不行,难以破解湘军“龟壳战术”。所以,湘军搞“龟壳战术”,实乃聪明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