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曾经的年——过年也不安生

┃杂谈┃曾经的年——过年也不安生

┃杂谈┃曾经的年——过年也不安生

春节,说得“高大上”点儿叫做“以传统历法计算之华夏新年”,虽然这几十年春节的感觉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总归依然是华人世界每年最重要的日子。

春节,又叫岁首、新春、正旦、正月朔日;口头上呢会叫做过年、庆新春。从明代开始,农历新年一般要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才算正式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结束为止。

┃杂谈┃曾经的年——过年也不安生

怎么来的

夏历正月初一本称“新年”、“元旦”、“岁首”,民国后,引入格里高利历(也就是西历),把西历1月1日定为元旦,自此传统的华夏新年便称为“农历新年”、“旧历新年”、“夏历新年”等。

其实“春节”原来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1914年一月,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把夏历元旦定为春节,自此“春节”就成了农历新年的专有称谓。在香港、澳门地区的官方假期名称是农历新年。


寻根溯源

  • Ⅰ.腊祭说
  • 一说春节源于上古蜡祭,是起源于四五千年前,用以祭农神兼及百神、先祖等的祭祀仪式。春节时分,正值腊尽春来,人们杀掉牲畜、祭祀祖宗和上天,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 Ⅱ.巫术仪式说
  • 还有一说认为春节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是巫术信仰的一种体现。上古认为人的意志和力量可调整和控制自然事物的发展。饮食、祭祀、装饰、游艺、娱乐、语言、行为、饮食等一系列都是围绕辟邪祈吉展开的,人们希望通过它们赶走邪恶、得到幸福。随着时间的演变,春节慢慢变成了庆祝活动
  • Ⅲ.鬼节说
  • 这一说,认为古时科学知识贫乏和生产力低下,当时的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经常被冬天的寒潮侵扰。早春时节来临后,青黄不接,生命更是受到了威胁,人们经常会因饥饿、寒冷和其他各种恶劣因素而死去。人们惊恐于这是鬼神作祟,因而度过这段日子成为了人们最重要的事情,这种现象逐渐演变成了春节。

过年历程

民间传说,春节期间,冬天野外会出来一种叫年的野兽,也叫“夕”。年兽一年出没一次,为了度过这一日便叫“过年”,这晚为了除掉野兽便叫“除夕”。年兽“夕”十分凶残,半夜走家串户吃人,为了躲避年,人们举家团圆在一起抵抗年兽。由于年兽每年出没一次,人们慢慢发现年兽惧怕红色、火光和巨响,于是家家户户开始在门口贴上春联,点起篝火,燃放爆竹,年兽看见这些东西不敢靠近人们的宅子,于是便被赶走。

当然,随着人们的考证,“年”字从字义上讲是丰收成熟的意思,和动物猛兽没有直接关系。而古文中也没有发现年兽的记载,这个说法是民国时期才逐渐兴起。

┃杂谈┃曾经的年——过年也不安生

Ⅰ.商周至汉

殷商:部分学者认为新春起源于殷商时期祭天、祭祖活动。

西周:新春期间开始有农业庆祝活动。

汉朝:形成正式新春礼仪,并开始有爆竹(烧竹子)。在汉朝,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是重要传统节日,又名立春节或春节。[9]

魏晋:开始有鞭炮和守岁习俗。

┃杂谈┃曾经的年——过年也不安生

Ⅱ.隋唐时期

唐朝,新春时分一般共放七日假。《假宁令》这样写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

但也有例外:私塾先生和学生的假期长达一个月,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是幸福的,古时便有了“寒暑假”。但农民却依然辛苦,可能大年初一仍然需要劳动。唐德宗李括时,曾经实行过“单号上朝,双号休假”的制度。

在除夕守岁结束后的元正之日,唐朝人会举行“大朝会”、“大陈设”和“大赦令”。在大朝会中,皇帝头戴垂着十二串白珠的衮冕,在皇宫正殿面见5000名百官、前来通报各地情况的朝集使以及各国的使者们。大朝会更像是一种礼仪活动而非政事会议。

大赦令就是对犯人既往不咎,如果你有命活到春节时期,那这个时候犯事儿实在是人品爆棚。

大陈设时,许多象征着国家最高级别的礼器都被端出来以彰显大唐的国体,皇帝、朝廷官员、各地的朝集使和皇室宗亲身着端庄正式的服装,下官需按等级次序进行的向皇帝拜贺:首先皇太子、三公(司徒、司空与太尉)要率先道贺;接下来中书令需将各个地方的贺表宣读;门下省的黄门侍郎随后上奏各地的祥瑞情况;然后户部尚书上奏各州的进贡物品名单,礼部尚书上奏邻国的进贡情况,太史局的太史令汇报天象;最后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宣布仪式结束。中书令带领中书门下两省的中高级官员一起上前向皇帝拜贺。

在五代的后蜀,开始出现了春联。后蜀的“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春联。

┃杂谈┃曾经的年——过年也不安生

Ⅲ.宋元时期

宋朝人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北宋除了宋太祖时期制度未定外,自宋太宗即位到宋真宗退位,官员元日均给七日长假。包拯上书仁宗,建议缩短为五日,故宋仁宗与宋神宗时新年假期五日。因朝臣不满,宋徽宗后又恢复到七日。不得不说,工作狂在哪都不是太招人喜欢。

南宋建国初期颠沛流离,官员没有年假。而一般劳工(应役丁夫)元日、寒食、冬至、腊日各放假三日。

自绍兴和议后的第二年到南宋灭亡,官员每年春节假期大致上都是五日。宋朝私塾学生一年放寒假一个月,从腊月初八放到正月初八结束。乡下学生多放春假、秋假各一个月回家帮忙农事。每逢春社、秋社、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私塾大多也会放一日假。太学只在寒食、冬至、新年各放3日假,每年9日假;但学生往往随父亲赴外地就职,一请假就好几个月,直到年终才回校大考,考试合格即可当官。

宋朝冬至主食为“馄饨”(类似今日的饺子)。年夜饭主食为“馎饦”(即手擀面)、春盘(则是春卷)。

┃杂谈┃曾经的年——过年也不安生

Ⅳ.民国肇始

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将西历1月1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当时国民政府内务部民治司,向大总统袁世凯请求,定新春(春节)、端午节(夏节)、中秋节(秋节)、冬至(冬节)为四节。

袁世凯的批复为:“据呈已悉,应即照准,此批”。至此此令颁行全国。

1928年5月7日,国民政府曾要求“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原因是:“考社会日常状况,十余年来,依然沿用旧历,罔知改正,……”。

于是规定严禁私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并且严令京内外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尔后通令各省区市妥定章则,公告民众,将一切旧历年节之娱乐、赛会等一律加以指导改良,按照国历日期举行。

1930年,国民政府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二)由党政机关积极施行,并先期布告人民一体遵照办理,废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义放假。”废止绵延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殊为不易,命令出台后即遭到了其他党派及社会团体的反对,指责国府摒弃中国传统文化。

据时人记述,春节期间,官府派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有的还要处以罚金,“甚至乡间售卖历本的小贩,亦一并捉去拘役。一时间人心惶惶,将一个欢天喜地的新年,弄出啼笑皆非之状”。当时人们怨声载道,随即想出了方法,自行宣布“本店整修”或“本店店主因亲友聚会,停售五日(正月初一至初五)”,各商店一样关门。官吏亦无可奈何,最后,民间更是阳也不奉,阴则全违,民间庆贺春节一切如故,一两年后,政府亦不再禁止民众庆祝旧历新年。

1934年,国民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要求“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杂谈┃曾经的年——过年也不安生

Ⅴ.革命春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特殊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群众“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到腊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脚,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出工。春节不再放假,传统习俗则视为四旧被废除。全国的报纸一片响应之声,要求举国上下“过一个革命化春节”。改革开放后春节休假才被逐渐恢复。

┃杂谈┃曾经的年——过年也不安生

Ⅵ.港澳地区

由于香港及澳门在殖民地时代分别处于英国和葡萄牙统治之下,两地的农历新年庆祝更加沿袭古时的模式。二战之后,香港政府积极参与庆祝农历新年,包括街道布置和管理年宵市场。1965年起,港督每逢农历新年前夕,都会发表新年贺词。1997年与1999年港、澳两地的主权先后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此做法转由港、澳行政长官发表,并延续至今。

┃杂谈┃曾经的年——过年也不安生

这么多年,虽然过年的方式经过了诸多的变化,但这一天的内核却从未变过。虽然所谓的”年味儿”已经和过去大不一样,但只要一起过年的人还是一样,过年的目的就依然一样。

┃杂谈┃曾经的年——过年也不安生

往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