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有哪些历史依据?


清代的阿哥有好几个含义,第一是八旗子弟同辈之间的称呼,就像我们汉族的兄长一个含义;二是八旗中父母对儿子的称呼,类似于今天的儿子、孩子之类的叫法;三是清代皇室对未封爵皇子的称呼。

影视剧中的皇阿哥形象

从以上几种含义可以看出,阿哥本身并没有什么高低等级之分,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级别。真正有级别的是皇室中已经封爵的阿哥,他们虽是兄弟,但等级贵贱分明。

道光帝皇六子奕䜣,封爵恭亲王,人称“鬼子六”

清代皇阿哥封爵一般分为亲王、郡王、贝勒和贝子四个等级:1、和硕亲王,亲王一般年工资1万两,粮食1万斛,除此之外,亲王世子也有待遇;2、多罗郡王,郡王年工资比亲王少一半,工资5千两,粮食5千斛,世子也有待遇;3、多罗贝勒,待遇又低了一等,年工资2500两,禄米2500斛;4、固山贝子,年工资1300两,禄米1300斛。

恭王府

同样是皇子,为什么爵位、等级会有很大的不同呢?其实这并不复杂,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看皇子生母的身份、地位,母亲如果是皇后,她生的孩子一般是亲王或者郡王;母亲如果是低等嫔妃,那么孩子的封爵也不会太高。二要看皇帝的喜爱程度,如果皇帝非常喜欢某位皇子,那么他的封爵会相应高一些,反之亦然。

在清代皇室中,皇子直接被封为亲王或者郡王的人数不多,大都是贝勒或者贝子。一般情况下,皇子的最低封爵就是贝子,但也有例外,有的皇子就被封为镇国将军,当然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民国年间那些事


阿哥是满清的一种俗语,大概有四种意思。一是指满族兄长子辈之间的互称,二是指对满清没有成年的皇子的称呼,三是指满族父母对儿子的称呼,四是指满清的女子与对自己比较亲密的男子的称呼。不过既然题主图片中写的是八阿哥,那么自然就是指的是清皇室没有成年的皇子的阿哥们。



那么这个阿哥的级别是什么呢?答案是无品无级。因为这个阿哥只是单纯的对未成年的皇子的称呼,其他没什么意思。但是阿哥虽无品,不过由于他们都是皇帝的亲生儿子,作为皇亲贵胄他们即使再无品,地位也不是寻常人可比的,在清朝无论是王爷,还是大学士亦或是军机大臣,都不会轻视于皇家的阿哥们,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些阿哥中谁会是未来的九五之尊。



至于以上的说法有什么历史依据。我只能根本就不需要什么依据,想想看作为皇帝的儿子,地位能差到哪里去?即使是这位阿哥再落魄,身份在低贱,他也是皇帝的儿子,也是这个帝国最尊贵的皇族爱新觉罗氏的嫡系子孙,所以无论如何阿哥们都不会被人轻视,即使他们是无品的,那些封疆大吏们虽不会太过于奉承,但是绝对不会轻视的,而至于那些三品、四品,乃至正七品的官员,那碰到这些阿哥们可大部分就是赤裸裸的奴才样啦。



再者皇帝的儿子一旦成年封爵再不济也是贝子,位列超品。而一旦新皇登基,新皇为了彰显皇恩浩荡,一般都会封自己的这些哥哥弟弟们为郡王,亦或亲王。所以可以说未成年的阿哥们虽此时无品但是确是一个潜力股,这些阿哥们一旦成年就是位列超品的皇亲贵胄,而这些人可不是满清的那些朝堂上的奴才们可以得罪的咯,他们无论如何在明面上是不敢有任何的不敬的。



不过阿哥们虽地位尊崇,一生下来就注定着他们能享受着这人世间最无上的荣耀与富贵。但是生在皇家的他们,虽得到了至高无上的荣耀,却也失去了人世间最淳朴的爱,那就是亲情。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那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早已让这些阿哥们失去了普通百姓本应该有的纯真,他们有的只是互相陷害,有的只是尔你我诈,有的只是相互杀戮,也就是如此这些阿哥们从出生在皇家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注定会失去亲情,他们从小就会被自己的母亲和母家逼迫的参与到政治争斗当中,直至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可以说这些阿哥们即使不参与到皇位的争斗当中。当他们看着自己的兄弟登上皇位后,他们即使能得到再大的荣耀和爵位,乃至是位列一等亲王的爵位,他们这辈子也只能是一只在笼中的小鸟,清朝对于皇族的管理就注定他们除了待在京城中享受着养猪般的生活,就再也不能干嘛了。这些不参与皇位争斗的阿哥们即使做到王爷,他们也出不了京城半步,大部分的阿哥们只能说老死京中,这不得不说老天给予了你什么,也就会让你失去什么,这些阿哥们得到了天下的富贵,却失去了亲情和自由。


澳古说历史


在满清时期,阿哥们的身份是皇子,皇子在当时的封爵一共是分为了四等,从上到下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等,其中贝勒,贝子两级一直到了满清才出现的,亲王和郡王两级爵位则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在汉朝以前,皇子一般除了继位的嫡长子,其他的皇子一般会被封为公爵,分封土地,后来到了汉朝,则是给皇子,还有皇帝的兄弟们加封王爵的封号,后来到了西晋时期,官员系统开始趋于细化,于是王爵也就划分成了两档,分别是亲王和郡王,亲王是专给皇帝的儿子,兄弟的爵位,郡王这个爵位在最早才出现的时候是只给皇太子的爵位。

所以按理来说最开始郡王的地位应该是高于亲王的,在古代皇太子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在这之后到了唐宋时期,郡王这个爵位的地位开始下降,除了会封给皇子,一些皇室宗亲,还有朝中权势较大的节度使,武将等人也会受封郡王。后来在明朝亲王爵位还是赐给皇子,还有皇帝的兄弟,亲王死后长子世袭亲王爵位,其他儿子降一级为郡王,郡王除了嫡长子世袭郡王,其他的儿子降为县主。

我们今天常说满清是养八旗子弟养跨的,其实历朝历代情况都差不多,只是没有清朝时期那么严重罢了,清朝除了十位世袭罔替的王爷,其中八位亲王,两位郡王,给皇子,皇兄弟们的爵位又加了两级,贝子,贝勒这两个爵位,其实在满人没入关之前贝勒,贝子就是给贵族的封号,但是也有例外,贝勒的封号有时候也是会封给蒙古贵族的,这四级封给阿哥们的封号全称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

其实满清封给阿哥们的爵位什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在级别上其实是相同的,都是皇帝的儿子,真正有区别的是体现在他们的后代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上有明显的差距。


玄坤


向敬之

明朝的皇子天生就是王,而清朝的阿哥封王,得看自己的能耐、机遇与父皇的喜好。

题中的阿哥,指皇帝的儿子,即皇子。虽然都是皇帝生子,然而因生母身份、爵位高低等,而出现了兄弟之间的不对等。

按清朝的定制,皇子待赐名后才开始按齿序称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等(康熙在确定皇长子时,前面有四子幼殇,老五胤褆命长就成为老大),我们在电视剧中也有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等另一种称法。

皇子虚龄十五岁时,管理皇家日常事务的宗人府会题请皇帝赐爵位,执行宗室爵位分封。崇德元年,皇太极确定九等制,而其除皇长子豪格因军功卓著而受封和硕肃亲王外,其他十子作为皇子都不得封。顺治六年,将宗室爵位厘定为十二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清史稿·皇子世表一》)。而顺治生子八人,其在位时仅追封未命名的皇四子为荣亲王外,其他其子都是普通皇子身份,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康熙皇帝的皇三子玄烨。

康熙诸皇子剧照

《清史稿·皇子世表一》记载:“原夫锡爵之本意,酬庸为上,展亲次之,故有皇子而仅封贝勒、贝子、公者。揆诸前禩,至谨极严。”酬庸者,即论功行赏。展亲者,谓重视亲族的情分,即皇帝诸子有嫡庶之分。

就康熙诸子而言,其皇次子胤礽,因为是存活的嫡长子,不到两岁就受封为皇太子,则是诸阿哥中的最高等。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复立胤礽为储,封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为和硕亲王,次于太子,但为宗室爵位中的第一等,每岁给俸银万两、禄米万斛。

另有郡王,如皇长子胤褆于康熙三十七年受封为直郡王,胤祉也做过诚郡王,岁俸银五千两、禄米五千斛。而雍正帝胤禛成为亲王前,则是贝勒,岁俸银二千五百两、禄米二千五百斛。而像著名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祯,于康熙五十七年受任抚远大将军统兵西征时,仅为贝子,岁俸银一千三百两、禄米一千三百斛,经常被康熙救济,从内务府拨银成千上万。

阿哥们的等级不同,所按规定设置的护卫、典卫和蓝甲、白甲也不同。而像雍正朝的二号首长、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临终时已三十七岁,但还只是“十三阿哥”。像他这样在康熙朝只是普通皇子的阿哥,甚至不如的、毫无话语权的,还占了大多数。


以礼观书


题主问的“阿哥”的称呼范围很广,不过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指皇帝的儿子,也即皇子,所以我这里也按皇子来说。

清朝宗室的爵位有十二级(一说十四级),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但对皇子而言,爵位通常只有四级,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简单统计了一下从顺治皇帝开始直至咸丰皇帝(咸丰之后皇帝均未有子嗣)所有皇子的爵位(指最终爵位,包括追封)情况:

顺治皇帝八子,其中成年的仅皇次子、皇三子、皇五子和皇七子,皇三子即康熙,另外三子均为亲王;另外皇四子虽未成年而早夭,但因其生母为顺治偏爱的董鄂妃,所以也追封为亲王,也是顺治朝唯一一位皇子封亲王。计一帝、四亲王。

康熙皇帝三十五子,其中十一子早夭未序齿,故实际二十四子,又皇六子、十一子、十八子、十九子均早殇,未有封号,故成年的只有二十子,又雍正即位、十六子出继,仅余十八子,共有十一亲王、三郡王、三贝勒、二贝子、一辅国公。

雍正皇帝十子,四子早殇未序齿,其中有福惠追封怀亲王,其余六子,皇长子、次子早夭,长子追封亲王,皇三子曾被削除宗籍,无封,皇四子即乾隆皇帝,皇六子出继,这样就只剩皇五子,为亲王。故雍正实际成年的只有三子,一子除宗籍,一子继位,一子为亲王,另有两子未成年但是追封为亲王。计一帝、三亲王。

乾隆皇帝十七子,其中皇九子、十子、十三子、十四子、十六子均早夭未封,皇四子、皇六子出继;皇长子、皇七子追封亲王、皇次子追封为皇太子、皇三子追封郡王、皇十二子追封贝勒,皇五子、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七子为亲王。计有一帝、一太子、六亲王、一郡王、一贝勒。

嘉庆皇帝五子,皇长子早夭,追封郡王;皇次子即道光皇帝;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均为亲王。计一帝、三亲王、一郡王。

道光皇帝九子,皇长子、次子、三子追封郡王,皇五子出继,皇六子、七子为亲王,皇八子、九子为郡王。计一帝、二亲王、五郡王。

咸丰皇帝二子,长子继皇位,次子追封郡王。计一帝、一郡王。

综上,加上追封,清朝八十八位皇子,亲王三十人、郡王十一人、贝勒四人、贝子二人、辅国公一人,可见清朝皇子爵位主要是亲王和郡王。贝子以下爵位主要是康熙皇子封,这也与康熙朝皇位的争夺有很大关系,所封辅国公者为康熙皇十子,其最初封敦郡王,是八爷党的拥护者,所以雍正即位被幽禁、夺爵,直至乾隆才被封为辅国公,以贝子品级祭葬。两位贝子为康熙皇长子、皇九子,二人也是皇位斗争的牺牲品。除此之外,还有乾隆时期皇十二子,终身未封爵,直至去世后才被追封贝勒。


楚邾


清朝的阿哥哪来的等级,只是简单的对“未成年皇子”的一个称谓!

这个称谓是来源于满族的俗语,也就是民间对兄长子辈的一个称呼,甚至可以对自己玩得好的男子也这样称呼,当然现如今很多少数民族女子对有好感的异性也称“阿哥”。

既然阿哥没有级别,但是因为他们都是皇帝的儿子,所以个个都是潜力股,因为清朝对他们是设立了等级的,想要让自己的“阿哥”有级别,就必须努力让“阿哥”前面加爵位,加的爵位越高自然自己这个“阿哥”等级就越高了。

我们先来看看清朝爵位的制度;

清朝爵位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既然是阿哥,那肯定是宗室爵位,毕竟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其实宗室爵位还有个称号,那就是宗室觉罗世爵,只授予爱新觉罗氏族人,这个宗室爵位共有12个等级,所以清朝阿哥想要让自己有级别,就必须朝这12个爵位奋斗。

我们先看高级爵位图

这四个爵位是高级爵位,也是阿哥们的爵位,只要是皇帝的儿子,最低也能受封贝子级别的,但是凡事不绝对,就有一些老犯错,或者不讨喜的阿哥,最后被封为镇国将军。

如果阿哥被封为亲王,或者郡王,那自己的级别自然就高了,就连自己的补服也比其他阿哥要高级、上档次,因为当上亲王、郡王的阿哥补服前后胸的位置加上两个肩膀的位置共有4团龙,而贝勒只有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别说补服,就连俸禄都不一样,而且自己的子嗣还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样阿哥之间的差距就很明显了。

另外八个等级如图

既然是爵位,自然会有世袭,而清朝的爵位世袭还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也就是说阿哥们还得努力保证自己的爵位不被降级,让后人也享有自己的爵位,不过这个就比较难,一般来说都会降级,除非是世袭罔替,就是永不降级,清朝的铁帽子王就是如此,其后世一直延续自己的爵位。

话说回来,清朝阿哥也不一定是非要自己努力才可以获得高爵位,有的阿哥,因为生母受宠的原因,也会获得爵位,有的阿哥因为生母受排挤,一辈子也得不到封赏,所以有个好母亲也是非常不错的,当然也不排除皇帝的情感因素,比如皇帝认为哪个阿哥聪明、可爱,从而封爵。

但是在没有封爵之前,阿哥们都是赐名之后,称为皇子,按位次称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等,但是阿哥们如果到了十五岁就会由宗人府题请封爵,所封爵高低由皇帝钦定 。

以上为羽评郡主见解,如有误,请斧正。


羽评郡主


清代主要有两种爵位制,一种是宗室的爵位制,也就是爱新觉罗氏的,还有一种就是非室室的爵位制,用于封非爱新觉罗氏的。

宗室的爵位制共十二级,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如果是女子的话,分为八级,分别是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六品格格。驸马爷也叫额驸,跟公主相对应。

其中固伦的意思是天下的,国家的,和硕的意思是一方,所以固伦公主的封号是要高于和硕公主的,一般用于皇后所生的公主。多罗的意思是礼、道、理,固山的意思是一角。入八分,指享受八种待遇,不入八分,即不享受这种八种待遇。

爵位的世袭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罔替,铁帽子王指的就是这种,另外一种就是降等世袭,也就是每继承一次,就降一次,比如亲王的世子变成为郡王,但是降到一定程度,比如亲王降到镇国公,就不在降了,后代就一直世袭镇国公。

公爵以上的是超品,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将,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将,奉恩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将军,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将。

非宗到的爵位制是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其中伯爵以上是超品,子爵是一品,男爵是二品,后面依次类推。

大清的皇子,也就是阿哥,跟明代不一样,明代,只要是皇子,都会被封为王,而清代完全不一样,能被封为亲王的还是比较少数的,一般来说第一次受封主要是根据他们的母后的地位,还有他们的次序、年纪,再考虑一下他们的能力表现,会被封为郡王、贝勒、贝子不等,当然也有一些会低于贝子,而被封为镇国公之类的。

我们拿康熙的皇子来说,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册封成年的皇子,其中大阿哥和三阿哥被封为郡王,四阿哥(雍正)、五阿哥、七阿哥、八阿哥被封为贝勒。

第二次是在康熙四十八年,三阿哥、四阿哥、五阿哥被封为亲王,七阿哥、十阿哥被封为郡王,九阿哥、十二阿哥、十四阿哥被封为贝子。

至于新的皇帝继位之后,原来的阿哥是往上封呢,还是往下降呢,这个就不好说了。


历史简单说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王毅

“阿哥”一词,在清代宗室中,是指“未受封的皇子”。广义上来说,是指对男子的尊称。在清代,真正体现出阿哥身份的是在女眷之外,皇家子弟及宗亲王室所谓的“十四等爵制”(见表一),据《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宗人府·封爵·封爵等级》所记载,“十四等爵制”定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目的是保证皇亲国戚的优厚待遇,显示他们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另外在俸禄制定上也有不同(见表二),避免引起僭越纷争。

表一:清朝宗室等级

表二:清代宗室俸禄标准

(注:文中数据引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第35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康熙年间,九位阿哥争夺皇位,最后皇四子胤禛胜出,是为雍正帝)

(康熙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从两表可知,清代宗室中从亲王到贝子,薪俸岁银均在1000两以上;镇国公以下都在千两以内,最少的奉恩将军只有110两。因此,清代宗室中,血统纯正的“阿哥”享有得天独厚的富贵特权,对于未成年的皇子,清廷依然优渥待之,乾隆时期,对于未成年的皇子,按其应得的俸禄米石,减半赏给,甚至全俸赏给。此外,皇子们还领有庄田及各种赏赐。

参考文献:

1. 赵德馨. 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2.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宗人府·封爵·封爵等级》

3.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六《宗人府·优恤·养赡银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清代的阿哥是皇帝没有受封的皇子。这其实不是什么尊称,因为被称为阿哥说明你还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皇子,相当于在家里面一直被当成小孩子,未成年人。

如果你已经有了爵位,那人称呼你就必须带上你的称号,最典型的莫过于皇帝的诏书,咸丰皇帝当时还没有受封,所以道光立他为太子时写的是: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而乾隆当时已经被封为亲王,所以雍正给他的诏书为:宝亲王皇四子弘历。

在满族的社会关系中,阿哥并不是皇家的专用名称,普通人也可以用,指的是比自己年长的男子,也就是哥哥的意思。在清朝的官方启蒙教材《清文指要》中,有很多对普通人生活场景的描写,里面也经常出现阿哥这个称呼。

只不过近些年电视上充满了清朝的宫廷戏,里面的皇子都被称为阿哥,以致于让人产生这样的误解,似乎阿哥是个爵位的称号,只有皇家的子嗣可以用。

事实上,除了满族,我国南方对男子也成为阿哥,不过大多数是妹子对男的称呼。很好听的,心跳漏半拍,耳朵会怀孕的那种。


桂西散人


在满语里,阿哥是对兄长子辈的称呼。在皇室内部,阿哥指的是未成年的皇子。所以阿哥是没有级别的,等到受封时,才各有爵位。

清代在皇子爵位问题上,吸取了明代宗室滥施封爵的教训,制定了相对严格的制度。按有清“赐爵之本意,酬庸为上,展亲次之,固有皇子反封贝勒、贝子、公者”,比之前明皇子例必封王要严谨得多。

清代宗室有12个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一般来说, 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混得比较差的皇子会“沦落”到镇国公甚至镇国将军。

清代皇子爵位制度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特点是,爵位是可以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功劳的上升慢慢“升级”的。比如雍正在康熙三十七年时只是贝勒,康熙四十八年才被封为亲王。而反过来说,清代的皇子爵位也是可以“降级”的,你如果得罪了皇帝或是犯了程度不同的错误,也会被降级。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上能下”。

为了避免皇室宗亲积年以后支派繁衍所带来的无穷麻烦,清廷规定除著名的12家“铁帽子王”,其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都每一代降一等,直到降至规定最低封爵或闲散宗室。

比如睿亲王多尔衮是铁帽子王,他的子孙久永远可以袭亲王的王爵;而如奕劻,爷爷是做过亲王的乾隆第十七子永璘,到了他这一代便只袭得了“辅国将军”这个爵位。但后来因为慈禧器重他,慢慢升成了亲王,也就是著名的“庆亲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