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主體思想是什麼?你是如何理解的?

你我皆常人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是獨特的, 別人是萬能之神不費吹灰之力七日造世界,我們是盤古頂天立地死而後已。別人逃避洪水,我們人力治水。別人是去神界盜火,我們是磚木取火。天爛個洞,我們補天。十個太陽烘烤大地,我們射日。別人是羽蛇神降谷,我們是神農氏嚐遍百草。

以上都說明我們中國人在改造自然時所獨具的強大主觀能動性。 很多人被現代社會的光怪陸離所迷惑,不再相信中國人禮儀與傳統的延續,甚至有逆向民主主義者開始批判中國人的種種優良品質。其實拋開所有的互聯網設備與電力系統,你敢說當代中國與五百年前的中國有什麼根本分別?然而這也正是我們這個民族一直冉冉上升的來自於基因的推動力(你可能說近代受洋人的辱,那時候的前因後果與國人的發憤圖強我不展開講,我只想說受辱之前我們一直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那麼優越感從何而來?因為我們大部分中國人的基因裡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渴望去改變這個世界到更好更安全的秩序裡去,而且我們確實在歷朝歷代都做到了。這種優越感會在未來的十年再次襲來),實際的表現是:作為受華夏文化薰陶的中國人,只要他沒有明顯的智力缺陷,上至皇帝老子下至百姓戍卒,打從生下來開始,就都在拼命的使出自己的渾身解數向上面爬,往更高處奔。

因此,與其說儒家獨霸東亞社會兩千年,不如說華夏民族的主觀能動性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衍生出了最適應東亞社會的儒家思想。實際上正是中國人骨子裡獨特的主觀能動性造就了儒家學派,除了倫理綱常(不管糟粕與否,大部分國人小時候少不了調皮搗蛋挨父親的打)外,儒家最主要的精神是提倡個人的積極入世,鼓勵人們最大狀態的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不僅對社會進步有巨大推動力,而且對於階級流動也有非常的積極意義,畢竟耶穌誕生的200年前,中國的陳勝吳廣就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二戰後雅爾塔體系建立以來,地球上100%的國家都想通過埋頭髮展實現工業化,然而除了歐美的幾個通過野蠻掠奪發展起來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率先實現,放眼全球, 5000萬人口以上的國家裡,截止2016年,能夠作為後發國家快速向前奔跑,一路逆襲成功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中, 中日韓為代表的儒家文明國家幾乎是唯一成功案例,可以說在整個社會的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到經濟騰飛時段裡,儒家思想中“改善”與“自省”起到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這難道不正是儒家思想提倡積極入世、不甘人後的一種思想先進性體現?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弟子們,通過汲取當時華夏社會最先進最美好最具正能量的表象,提煉並發展成一套獨特簡練而高級的儒家理論體系,不拘泥細節並且脫離了形而上學的低級趣味,更酷炫的是可以允許後人不斷改進和補充:“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 這樣一項難得的發明創造即便不完美也是相當牛掰的,用孔夫子的話說:善莫大焉!!


土雜漫談


好玩的國學回答的問題,既好玩又有趣。

儒家思想是中國的主流文化,幾千年來,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念。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滲透著儒家思想,可以說,無儒家,不中國!

儒家不是宗教。因為世界上的宗教都是有神的崇拜,追求的是彼岸的幸福與解脫。但是儒家崇拜的是孔子、孟子,他們的追求也不是成為彼岸的神,而是在此岸的生活中,道德完善的人。所以,儒家學說的主體思想就是關於人的學說。是關注並追求人何如實現自我價值,如何完善理想人格的問題。通俗的說,儒家關注的主體就是,我們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既然儒家是人學,那麼儒家就更多地關注三個層面的東西:一是人的價值的問題,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問題,第三是人與外界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問題。

我們先來談人的價值的問題。孔子首先發現了人的價值,並高揚了人的價值。而孟子則認為,人之所以能成為萬物的尺度,是因為人有道德。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幾希”,人和禽獸的差距很小,很小的一點就是人的道德理念。孟子認為人先天地有四端也就是說四種善的萌芽存在。這就是惻隱之心、是非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等。也就是儒家強調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既然人的價值在於道德,那麼實現人的價值就在於錘鍊和塑造完美的道德,這叫做儒家的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要求我們通過艱苦的不懈的道德踐履,成為聖人,成為堯舜禹、孔子那樣具有極高的道德和極大的事功的人。

第二個問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問題。與西方的原罪思想不同,與西方的冷漠的“他人即地獄”、“人與人是狼”的人際關係的論述不同。儒家的人際關係充滿了溫柔的色彩。孔子是主張仁的,仁就是愛人。提倡人與人之間要有愛心,要能夠愛別人。當然,儒家的仁愛是有先後順序的,即要基於血緣關係的遠近,先愛父母,這叫孝,再愛兄弟姐妹,這叫悌。然後再把愛灑向其他人。當然,儒家在人際關係上,除了強調仁,還有禮,而禮就涉及到社會的秩序的問題。人只有在社會上遵守禮,才能有立足之地。通俗地說,禮其實就是一種立足於社會的遊戲規則。在人與人之間要遵守仁的原則上,孟子把孔子的仁,進一步拓展為仁政。就是說,在國家的治理中,也要遵守仁愛的原則,這樣才能建設一個王道的社會,而王道理想是儒家過於社會治理的最高理想。

第三個問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在儒家學說中屬於天人之辯的範疇。儒家將仁愛仁政也推廣到與自然的關係上,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也要把仁愛的原則實施到自然身上,這就是宋朝儒家思想家張載提出的民胞物與的思想。人類都是我的兄弟姐妹,而大自然則是我的好朋友。

這就是儒家的主體思想。


好玩的國學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試圖教化教化人類,從倫理道德維護人們的社會關係。在對待和處理君父子夫妻兄妹關係上,以忠孝仁智禮義信三綱五常去維繫鞏固君父夫權。其核心思想是仁忠孝。雖然孔的教化觀對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不可否認的作用。但是孔教忽視了人的社會關係與社會生產關係相結合重大方向上的疵漏。人類生存在與自然界的搏鬥中,水火狂風暴雨雪雹地震對人類打擊總是殘酷無情。個人能力渺小,人群不以宗氏性別組織起來去抗禦自然災難極其重要。而且人們在生死存亡關頭私與公私的擇策中,往往追逐私利者表現的不擇手段而喪失親情。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的社會實踐,衝破了孔教的束縛。教化是偉大的。其功能也是有限的。共產主義和天下為公是社會進程中必然的優良導向。它不是一種思維。而是思想與生產實踐的結合與運用。人們的努力任重道遠。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大道致遠天下為公,僅就交通大道之行都還在處處設卡,怎麼一路暢通呢?


子元396


巫儒的主體思想就是權與騙。騙權、權騙一一大儒騙皇上的權,小儒騙百姓的錢;大儒只騙別人,小儒自欺欺人。

巫儒的存在目的只有一個一一權!

為啥?

因為巫儒的源頭是王,也就是部落首領!

部落之王為了統帥部眾,經常幹一些裝神弄鬼糊弄人的巫蠱把戲一一在生產力極端低下,科學文化極端落後的情況下,這招術對於統御部眾,有很大的作用。

在當時,王就是巫,巫就是王。而女巫男覡,就是儒的祖宗。

當時候的巫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名譽和地位。

在混沌初開,人神鬼不分的啟明時代,巫就是王,儒至高無上。巫儒依靠巫朮,


文刀沐子


儒家思想是專制集權社會的唯一意識形態,享受待遇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徹底把中國人思想關進籠子裡。中國從漢武帝開始確立儒家思想的領導地位,就走上了每況愈下之路,文人只能攀附官場才能“體面”過活,又沒有市場和自由,話也不敢說,寫點詩歌罷了。文字獄,在所謂康乾盛世非常嚴重;思想都死去了,竟然還有盛世。何況,那時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家百花齊放、科學高速發展、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人民主權得到論證……“康乾盛世”真的是睜眼說瞎話。

東漢結束,西晉五十年,竟然五胡亂華,小小的鮮卑、羌、氐、羯、以及破落的匈奴竟然分別在中原建立政權,洛陽啊!同志們。儒家思想讓人民在等級奴役、男女奴役裡變態了,偽君子遍地,國民素質大幅度下滑。

後來,不足漢人百分之一人口的蒙、滿都曾白帳篷、黑帳篷、留髮不留頭地大規模長時間統治全境;奴性已經成為國民特徵,誰勢力大誰是爺,完全喪失主持正義與邪惡作鬥爭的精神和價值觀。

等級社會、皇帝一統,全國人民都是奴才。只有皇帝可以思想,其他只能跟著。盼明君,成為能夠好好活著的唯一希望;所謂明君就是少折騰人民的皇帝。儒家思想就是為完成這項使命服務的,如果美國需要可以免費派教師去講課,不信它不每況愈下。至於其要求孝敬父母,就算不提倡,大家也有數,比如外國人;就算在中國孔孟之鄉,也有不孝敬父母的;起到的作用有限。再比如“仁”,不仁不義的人還少嗎?

以德治國、以等級制度治國,是皇帝千秋萬代美夢全部覆滅的原因,兩千年原地踏步。

現在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人人平等,人民治理即民主遍及世界每一個角落,憲法限制住了公權力的邊界,分立的公權力閹割了奴役人民的邪惡性,人權成為世界共識,有尊嚴的人民紛紛創造偉大的發達的自由的國家。


透視線



儒家思想的主體,可分為道德規範和政治思想兩個方面。

一、道德規範的核心是仁。即親親之愛:父母有慈、兒女有孝,兄長有愛、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義。

與西方文化的以神為尊相比,儒家文化以人為本,最重視家庭。


二、政治思想可分為當時的政治思想和未來的政治理想。

當下的政治理想是遵守周禮——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臣子。就是以禮法把君主和權力關進牢籠。而人民卻擁有廣泛的自由——禮不下庶人。今日謂之——憲政。

未來的政治理想,是大同社會。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鰥寡孤獨皆有所養。

今天,已經有十幾個國家實現大同社會。


楊朱學派


孔子創立了儒家,但儒家思想經過上千年的演變,經過歷代統治階級閹割已經改變很大,這個版本可稱為後世儒家思想,孔子當初為當時統治階級創立的治國的學說可稱為原始儒家思想。我們一般人所理解的,接受的儒家思想是後世儒家思想。

原始儒家思想有很多東西是為統治階級不喜歡,從孔子周遊列國處處碰壁可見一斑,孔子辛辛苦苦創立為君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長治久安的統治理論工具,想售與帝王家,終不得其志,最後教書為生培育了大批弟子。那個時代並未有人尊他為聖人,君王對他也不感冒。

後世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的徒子徒孫們,為了更適合君王採用,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修改,弱化了,甚至剔除了君王不喜的地方,強化了君王歡迎的地方,於是一個歷代君王喜歡並使用,大力推的儒家思想出現了,這就是後世儒家思想,也是我們現代人所理解認為的儒家思想。

這兩者大的方向,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一套為君王提供的治國方案。所以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但區別在哪裡呢?簡單說,孔子的方案可使統治更長久穩定,但君王不太舒服。後世的方案,統治會短些,沒那麼穩定,但君王過的爽些。大多王朝前期自覺不自覺地選用原始儒家思想反思,後期會選用後世儒家思想,所以朝代更替,歷史週期律出現。

具體區別是什麼?舉幾個例子吧。

1.對君王的要求不同。孔子對君王統治階級道德,品質要求很高,基本上是道德模範,聖人的要求。君為輕,民為重。要以身作則,要求臣民的,首先自已先做到。自已做不到,就別要求臣民做到。後世儒家思想弱化了這一點。孔子這一點是君王很難受的,也很難真正做到。

2,對階層財富分配不同。孔子說,不患寡,患不均。說白了,要統治階級控制貪慾,不要搞出太大的貧富差距,會帶來社會動盪。這點,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很難自控,也不想控制。後世儒家思想也淡化了這點。

3.後世儒家思想強化了忠孝,達到了愚忠,愚孝地步,發展出三綱五常,只強調臣民的品德,不提君的品德。奴化臣民,提倡臣民以德報怨,做個順民。孔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不舉例了,很多。但再有區別,總的方向目的是一致的。孔子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唯女子小人難養也。所以毛主席當年大力批孔,主要批的是後世儒家,解放勞力者思想枷鎖,人與人平等,不再受壓迫。


老紅纓槍


人們可以看看歷史中“三張羊皮換個宰相“的史記,就可以知道奴隸社會的大概。說的是,秦國用三張羊皮從魏國買了二十七個奴隸,也就是一張羊皮剛好換九個奴隸,可見,當時社會奴隸的價值。其中有一個奴隸叫"百里奚",很有學識,為奴隸主放羊,秦國買去後,知他有學識,就封他為了宰相。可想而知奴隸社會一個人不值一隻羊,連一張羊皮都不值。這有歷史為證。這樣的社會,孔子主張維護,主張復辟奴隸制,現有的人極力美化吹捧,居然說批判孔子的人是禍國殃民,是壞人,是賣國,是走狗。是可忍孰不可忍!


古今336


儒家思想的主體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自體是,仁。

儒家思想的本體是,禮義。

儒家思想的主體是,仁者愛人。

儒家思想的變體是,愛我者仁。

後來,儒家思想被不斷添枝加葉,點綴成蔥蘢大樹,就複雜了。

枝頭春意鬧

孔丘是春秋末期魯國人。由於他生活在一個顛沛的時代,所以他很嚮往三代早期的王道樂土的那種有秩序的和諧安穩的生活。從語言、行事方面的體現,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要各安其位、各守規矩,遵禮儀而不逾矩。

作為一個身處貴族階層的人,他的願望是美好的。但是,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利益主體已經越來越多地要求改變現狀了。不僅楚國曾經問鼎,齊國曾經稱霸,三晉正在謀求獨立自主,田氏正在謀求和平演變,連孔子所在的魯國也發生著歷史性的劇變,即便周室內部也是渴思求變而不知該怎麼變。各國仕子開始大鳴大放,縱橫捭合,跨國遊說,拉幫結派。連商人也開始與政治結盟,甚至直接投身官場。一種即將天翻地覆的“金鐘譭棄,瓦缻獨鳴”的變化趨勢,讓這個保皇派分子惶惶不可終日。“大家都要守規矩啊!”他吶喊,他呼籲,他宣揚。但是,“天下熙熙,皆為利往。”無利之禮,其誰為守?儘管孔子刪改《魯史》,編撰《春秋》,對他眼中的“亂臣賊子”施行“口誅筆伐”,也收效甚微。後來,孔子哀嘆:“吾道其永終乎?”終結了一個保守主義者的悲催一生。



人家只是想更高尚嘛。(本圖源自網絡)

有個周潤發版的《孔子》,安排了一個孔子救奴隸的情節,來說明孔子的仁愛堪稱大愛無疆,極天及地,恩潤蒼生,澤被天下。其實,這種誇大其詞的設計反倒畫蛇添足。即使有這樣的個例,也不足以掩飾當時的貴族階層對奴隸階層的整體性對立。實際上,奴隸逃亡、怠工和詛咒已經很普遍了。秦國之所以能夠華麗轉身,崛起騰飛,就是因為賦予了奴隸以“國人”的新身份,使其可以憑貢獻而晉級,從而調動了積極性和忠誠度。孔子的關注點則仍停留在貴族集團內部,試圖通過整風運動重建秩序。

孟軻對儒家理論體系進行了改良,化禮為義。這原本沒錯,可是“何必曰利?”就把稱了王的齊王、魏王聽得直搖頭:“哪我廢寢忘食地日理萬機圖啥乜?難道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錯了麼?難道不滿足不再是上進的車輪了?”

可見,先秦時期的儒家大師沒有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對世事的變遷採取對抗和抵制,奉行保守的防禦性策略。他們最多是“鳴”一下,即使倡言“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也絕對不敢在實際行動上有任何“輕君蔑神”之舉,孔子甚至還以尊君為事,倡言“祭神,如神在”。


孤月照清寒

到了西漢,儒家又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他們主動迎合君主的自尊訴求,贏得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輝煌成果,奠定了雙聖之一的歷史地位。到了隋唐,就更進一步獲得認可,面目一新的儒家經典被選定為國家級文獻,作為高考(科舉)題源文件,儒家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標兵。經過潛伏、暗戰,到了宋明時期,就不得了啦,以科舉之道入仕的文官常常把皇帝大人噎得一愣一愣的。終於,到了清末,武將都開始滿肚子花花腸子,科舉被廢除。再往後,名聲就開始變臭了。

這個歷史告訴人們:尊儒或反儒都未能改變被改朝換代的宿命;科舉不但可能製造高分低能的張好古,還會提拔救國乏力的張邦昌,更會把人逼近伶仃洋。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把儒家一棍子擼倒。必須看到,儒家出了很多思想性、文藝性都不錯的佳作。《論語》、《孟子》還是可以繼續發揮教化職能,《大學》、《中庸》也不失為養心範本。作為“一家之言”,如若去除了唯我獨尊的內核,儒家仍是文化長河中的佼佼者。


平說客


關於儒家思想的主體,前面已經有不少答主從各個方面回答了此問題,但為什麼要推崇儒家思想,就很含糊了。有的人又拿出什麼統一思想,教化百姓等高大上的口號來了!

筆者認為,要探究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就得先知道儒家學說的目的。

打個比方說,我身邊有一些信佛的朋友,我曾經問過他們,說佛陀創立佛教,宣揚佛法,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教人向善勸人學好嗎?朋友直點頭,說是啊。我說很顯然這不是目的,佛陀教育我們要無慾無求,無私無我,是為了渡眾生根除煩惱解脫輪迴。我們能照做了,在向善學好的過程中,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乃至於坐脫立亡的最終目的。這中間的向善學好是參禪悟道的副產品,不是終極目的。

所謂的儒家思想也一樣,無論是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還是什麼“慎獨”“中庸”“格物致知”。這些都是這一學說的精華內容,但光知道這些只是皮毛,和學佛只知道做好事一樣,根本不知道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麼。

學說的形成需要目的嗎?當然需要了,儒家自成一說,孔孟遊說天下難道沒有目的嗎?其實孔子也回答過這個問題,說的高大上一點,就是恢復大道,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所謂志於道而遊於藝(《論語》)。但是天下為公的口號諸子百家都有,都差不多。怎麼實現還得看具體主張,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賞信罰必,那麼儒家最具代表的精髓那就是四個字——克己復禮!

克己就是剋制、約束自己,復禮就是恢復周禮,孔子周遊列國,極力推崇克己復禮,但當時他老人家可謂處處碰壁,因為完全的恢復周朝禮制,後果就是統治階級的統治雖然會很穩固,但是社會生產力會嚴重受限。在當時激烈的國際競爭壓力下,哪個國家也不敢這麼做。恰恰相反,戰國七雄無一例外的都是變法比較激進,脫離周禮制度,改變比較大的,孔子感嘆“禮崩樂壞”也正因如此。

但是秦漢統一之後,沒有了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新的、穩定的貴族階級產生了,給了“克己復禮”思想復活的土壤(復的禮叫什麼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復禮可以達到貴族特權世代相傳的目的)。這一過程複雜而漫長,但是隻要有土壤,他就會生根發芽,直到長成參天大樹,乃至於後世的中國人逐漸的遺忘了華夏文明的根本,不是儒家文化,而是道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