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文化遗产丁河高抬 欢迎一睹为快、为我们的民间艺术“高抬”

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

西峡不仅仅是因处伏牛山地质公园核心区而风景旖旎,更因为这儿是一处有三千多年文化沉淀的风水宝地。千年的民间文化传统,融灵山秀水自然于一体的风景、人文景观。

西峡文化遗产丁河高抬 欢迎一睹为快、为我们的民间艺术“高抬”

“文化”有地域性代表了某个区域的人文风俗习惯和规矩。

丁河“高抬”远近闻名,每年正月二十三出演。吸引得四面八方的人们都会蜂拥着到西峡县丁河镇看高抬。连淅川、陕西、外县外省的也远道而来。

高抬”现在已经是一门民间艺术,以“高、悬、妙、奇”著称,一般由七八岁的儿童身着古装戏服,手持道具,悬于高空,立于方寸之间,令人惊叹,极具观赏性。

西峡文化遗产丁河高抬 欢迎一睹为快、为我们的民间艺术“高抬”

丁河高抬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过去是由人来抬,所以民间叫做“高抬”。发展到后来改由车拉。以“高、悬、妙、奇”著称。流传至今,已经形成了丁河镇独特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西峡县的一道亮丽的民间艺术风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丁河“高抬”每年演出时都由一班高抬爱好者操办,从头年腊月开始设计、制作道具,到正月二十三表演结束,从选演员到演出收场,自始至终,他们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我们看到他们表演一天的繁华声势却耗费了他们几个月的心血。设计、焊接、制作、服装、实验。你看着那么高那么悬,他们设计制作的时候当然要考虑安全因素了。

西峡文化遗产丁河高抬 欢迎一睹为快、为我们的民间艺术“高抬”

丁河“高抬”的内容丰富,从上古的三皇五帝到历史故事、轶闻野史、传奇故事等,无所不包。高抬表演内容多是戏剧折子戏的某个场景,如“西游记”、“八仙过海”、“猪八戒背媳妇”、“五女拜寿”、“武松打虎”、“十二生肖”、“三国演义”、等。旗鼓前导,“杠老爷”殿后,左右有扶持者,荷杆随从,意在民俗娱乐、道德教育。 丁河 “高抬”是一种集铁工、木工、纸扎、绘画和戏剧等为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丁河“高抬”由抬芯和芯台组成,抬芯也叫平台,是由硬杂木做成,一米见方,像凳子,四条腿上固定有四个马蹄形铁环,用于穿两根圆木,以抬轿的方式由四至八人抬着游走表演,故名“高抬”。现在多把抬芯用铁丝固定在小型拖拉机上,再在抬芯上固定一根或几根丈余长的铁杆,杆的顶端形成芯台。在芯台上将一两个或多个扮演角色的孩子固定,民间潜心钻研高抬文化的能工巧匠别具匠心制作出模型,在蒙上色彩艳丽的绸缎,像做一件衣服或艺术品一样细心认真。一段时间后,逼真、风趣、好看的高抬道具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

丁河“高抬”演员是要画脸谱的。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脸”发展而来的。故“高抬”社火表演内容、服饰和脸谱均以神话故事、传说、戏曲场景和人物为主。

西峡文化遗产丁河高抬 欢迎一睹为快、为我们的民间艺术“高抬”

等到腊月二十三,早早地吃过早饭,便开始把事先挑选好的小演员固定了。钢筋的一头固定在车上,另外一头固定在小演员身上。把小演员高高地举在半空中。他们身着戏剧服装,做简单动作或造型,在行进中表演。有时有三层,装扮精巧,放眼望去,满台精彩,美不胜收。

西峡文化遗产丁河高抬 欢迎一睹为快、为我们的民间艺术“高抬”

西峡丁河高抬传承发展到今天也与时俱进,融入了现代气息,飞机、大炮、坦克、吊车等空中戏驾。

丁河“高抬”是一种立体空间造型艺术,构思奇巧,造型独特。它取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中的情节,用彩条、绸布扎山水、花木、城堡或器物,伪装铁柱,再扎绑装扮角色的儿童,执道具亮相扎势,把人物烘托起来。经过高抬艺人们的巧妙构思和设计制作,用夸张的手法构成艺术形象,展现出的是栩栩如生、动感强烈的艺术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让我们叹为观止的不仅仅是高抬的“不可思议”,一丁点儿立足点就可以牢固安稳地把人举那么高,更多的是感慨我们民族文化的神奇和中华人民的超凡智慧!

丁河“高抬”富有地方特色,极具艺术个性和文化底蕴,是呈现西峡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欢迎大家正月里来,到西峡县丁河镇一睹为快我们的民间艺术“高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