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窦尔敦的结局如何呢?

密探零零发


窦尔敦的结局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被清军揖捕后处死,死在清军手中;

另一种是在雅克萨战役中为国捐躯。


窦尔敦前面的经历基本上差不多:杀官、造反、盗马、连环套、被擒。

窦尔敦有说是河北人,有说是山东人。原名叫窦开山,有个长兄,排行第二,小名叫个二东。由于他长得很敦实粗大,传来传去,人们就把他叫成窦二敦了。

窦尔敦这个人在正史中没有记载,《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没有他的记录。但在小说《施公案》和《彭公案》有他的事迹、京剧《盗御马》和《连环套》中他是主角。

《明清史料》及《古城瑷珲》和《献县志》等资料中谈到过窦尔敦。

窦尔敦家里比较穷,他父亲名叫窦志忠,以前参加过李自成的起义军。

窦尔敦少年时代就为地主扛活种田,他生性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被一个流落民间的原闯军将领相中,传授了他武艺。

后来,窦尔敦犯了杀人罪,为躲避官府捉拿,他四处流浪,在这期间,交往了一些闯军遗部,举到了双钩绝技。


他回到家乡后,拉拢了一部分人,占山为寇,势力渐强,号称“铁罗汉”。

窦尔敦比较强横,靠着自己的势力,屡次与官服作对,而当地官府也难奈他何。

康熙年间,窦尔敦率部劫了官银,惹出大麻烦。连累得当时的兵部大臣彭朋都被革了职。官府紧急调来军队捉拿他,被他负伤后逃走了。

清军多次围捕,都被他逃脱。

窦尔敦率领一部分手下进入燕山山脉,在一个名叫连环套的地方驻扎下来,同清军打游击。这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军也拿他没办法。

窦尔敦又扩充队伍,逐步发展到了将近万人。


康熙二十一年,窦尔敦办了件大事。清军在燕山地区有个马场,专门饲养和培育军马。窦尔敦盯上了这里,有天夜里,他率部去抢夺了十多匹军马。这就是戏曲中的《盗御马》的来源。

清军紧急出动剿拿他。却无法攻破连环套。就派人到窦尔敦的家乡,拘捕了他的母亲。

窦尔敦是个大孝子,带了部下前去营救母亲,但被清军设伏围困,受伤被擒,他的妻子齐金凤也在清军随后攻打连环套时战死了,他母亲绝食也自杀了。

《明清史料》中记载了关于处决窦尔敦的情况:


窦尔敦被擒后遭到凌迟处死。据说他有两个儿子,次子流放到了黑龙江。

以上就是第一种结局,再说说传说中的第二个结局。

康熙二十三年,清俄因领土问题发生纠纷,镇守黑龙江的将军萨布素为了巩固边防,大力延揽人才,有人就告诉了他关于窦尔敦的事情。萨布素在京城上下打点,就免去窦尔敦的死罪,改判为流放黑龙江。

随窦尔敦流放到黑龙江还有他的次子,如今今黑河市爱辉县窦集屯的窦氏一族据说就是窦尔敦的后人。


窦尔敦和次子被流放到到了爱辉布丁屯后,萨布素将军让他负责训练军士,教他们格斗武艺。

康熙二十四年,中俄在雅克萨发生冲突,战争打响,清军包围雅克萨城。窦尔敦率领他所训练的士兵也加入了战斗。

第一次雅克萨战争,清军获胜。但清军撤回爱辉后,这些俄罗斯人又卷土重来,占领了雅克萨,重新修筑防御。

第二年,清俄双方再次开战,窦尔敦潜入雅克萨城,破坏了俄罗斯人的指挥塔楼,被敌人发现,双方展开激战。敌众我寡,窦尔敦受了重伤。


康熙二十六年,窦尔敦伤发不治,病逝于爱辉镇附近的火石山。


馋嘴肥猫铲史官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一首《说唱脸谱》传唱不衰,其中人物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关羽、张飞、曹操、典韦都是三国人物,可盗御马的窦尔敦是何方神圣?

没听过戏的朋友还真不知道这位窦尔敦的来历,实际上窦尔敦可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可能因为不是什么大人物,《清史稿》和《清实录》两大正史资料中没有窦尔敦其人其事的记载,只有《明清史料》《古城瑷珲》《献县志》等地方志中略有记载。

根据这些史料记载,窦尔敦本名窦开山,家中排行第二,乳名二东,因从小长得虎背熊腰,敦实憨厚,因此得名二敦,以后以讹传讹,变成了窦尔敦。

窦尔敦是穷苦人出身,长大后靠给地主扛活种田为生。有一次,窦尔敦见几个恶霸流氓欺负百姓,颇有侠义精神的他出手打抱不平,并结识一位老者。

这个老者是位武林高手,也是一位起义军头领,他见窦尔敦憨厚老实,为人正直,便收窦尔敦为徒,将毕生武艺传授,窦尔敦勤学苦练,学艺三载,后又拜静慈和尚为师,武艺更加精进,特别擅长护手双钩,成为数一数二的武林高手,江湖人称“铁罗汉”。

窦尔敦出师后行走江湖,行侠仗义,有一次出手杀死了作恶多端,欺压百姓的知县父子,遭到官府通缉。窦尔敦索性回到家乡揭竿起义,招兵买马,反抗清廷,并率部劫持了大名府解往京城的十万两官银,一举成名天下知,也引来朝廷的大肆追捕。

但窦尔敦智勇双全,面对清军的进剿,他扎下连环套营盘,冷静应对,多次挫败敌人的进攻,并只身一人潜入御马厩,盗走了皇帝的御马,一时声名大振。

但是关于窦尔敦的结局,不同史料记载却不一样。1,根据《古城瑷珲》记载,清廷为缉拿窦尔敦,绑了他的母亲和嫂子,窦尔敦是个大孝子,为救老母,毅然投案自首,被刑部判死刑,准备秋后问斩,但时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早就闻知窦尔敦大明,爱惜他的勇气和武艺,便出面将之救下,让窦尔敦协助自己训练军队。

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二十五年(1686年)的两次中俄国雅克萨之战中,窦尔敦发挥了重要作用,立下赫赫战功,但他也在战斗负伤,次年在瑷珲镇附近的火石山去世,萨布素在火石山为窦尔敦建祠庙以示纪念,并改火石山为“窦集屯”。

2,根据《献县志》记载,清廷无法剿灭窦尔敦,便挟持窦尔敦生母,逼迫窦尔敦自首,将窦尔敦投入监狱,后来窦尔敦被清廷在监狱中秘密杀害。

3,根据《明清史料》记载,窦尔敦被隆科多率军缉拿,康熙帝认为“窦尔敦行劫年久,甚为凶恶,杀人亦多。平人杀人三口,尚且凌迟,此为首者,亦当凌迟。”按照这段记载,窦尔敦应该是未能逃脱凌迟而死的命运。

综合来看,清代小说、京剧中的豪侠窦尔敦及其事迹,应该是后人根据史料记载加以艺术渲染创作的,历史上真正的窦尔敦没有太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但窦尔敦这个角色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因此受到民间的热爱和欢迎。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窦尔敦(1683~1717年)河北献县人,原名窦开山,因在家中排行老二,又称窦二敦。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死于康熙五十六年,卒年34岁。

说起窦尔敦来,更多的信息来源于京戏和那首戏歌《说唱脸谱》,歌中唱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渣渣……

历史上的窦尔敦不但盗过御马而且劫过皇杠,是不折不扣的江洋大盗。而且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反清复明”的农民起义军领袖。

窦尔敦从小喜欢练武,他的父亲窦志忠曾是李自成手下的将士,李自成失败后,窦志忠回到老家,和18岁的儿子窦尔敦以种田、打猎为生。



有一次,爷俩捕获了一只貉子,剥下貉子皮拿到集市去卖,貉子皮很值钱,是达官贵人做高档衣服的用料。

当时河间府的王知府相中了貉子皮,但他又不想掏钱买,于是诬陷窦尔敦爷俩是盗贼,把貉子皮抢了过来,窦志忠据理力争被衙役活活打死,窦尔敦幸被集市上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救走,这才死里逃生捡了一条命。

救窦尔敦的不是别人,正是少林寺武僧静慈和尚,窦尔敦说什么也要找王知府替父报仇。静慈大师说:“就凭你现在的功夫,还没等进到知府就被衙役捉住了,你怎么为父报仇呢?”

大师望着落泪的窦尔敦,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现在起给我学功夫,等你有能力杀仇人时,自然我让你去”。从此窦尔敦拜静慈为师,潜心学习少林功夫。




转眼三年过去了,窦尔敦尽得师傅真传,学得软、硬气功、轻功和护手双钩,少林伏虎拳等功夫。

师傅这才让他下山,趁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窦尔敦一身短衣襟,黑纱遮面,手执钢刀,穿房越脊飞身来到了知府寝室,只见寒光一闪,王知府人头落地,窦尔敦提起人头转身离去,这一切都在电光火石之间,知府中的护卫毫无觉察。

窦尔敦提着人头在父亲坟前烧纸上供,口中念叨着:“父亲大人在天之灵,儿终于为您报仇雪恨了”。做完这些,窦尔敦提起人头扔到了臭水沟里了。

官府很快查明杀死王知府的人是窦尔敦。他成了朝廷缉拿的重犯,窦尔敦觉得老家无处可藏,于是带着几个亲戚和兄弟,来到了河北燕山脚下的一个叫连环寨的地方安置了下来,这地方易守难攻,窦尔敦和朝廷分庭抗礼,毅然举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

随着攻城掠府,起义军逐渐壮大起来,窦尔敦成了“大当家”,不到两年时间,队伍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有一天,起义军的哨探报告,大名府知府要送十万两官银进京,窦尔敦得到消息后,亲率100名士兵,在半路劫了官银,讲真这是劫皇杠,犯的是杀头之罪,隋朝时程咬金干过这事,都是些胆大妄为之人。

劫皇杠的大案惊动了朝廷,兵部尚书彭鹏引咎辞职(彭公案书中的原型)。彭大人手下的护卫黄三太决心要把窦尔敦缉拿归案。

黄三太找到连环套这个地方,下战书邀窦尔敦比武,如果窦尔敦输了,没别的说,乖乖跟着黄三太归案。

如果黄三太输了,黄三太就此隐退江湖,再不管这案子。比武前约法三章:不许放暗器,不许突然袭击,不许言而无信。

两人一交手,谁高谁低就显露了出来,黄三太灵活有余而力不足,黄三太逐渐不支,他不甘失败,偷偷摸出了一枚金镖,一扬手,“嗖”的一声,正中窦尔敦的左臂,一个趔趄,窦尔敦险些摔倒。

黄三太乘机步步紧逼,窦尔敦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发暗器算什么好汉!”左臂一阵疼痛难忍,窦尔敦难以招架,转身负伤逃脱了。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秋九月,清太尉梁九公乘康熙御赐金鞍玉辔追风踏雪千里驹到木兰围场行猎,窦尔墩探知这一消息,只身潜入马厩,用迷香熏倒了守卫,刀劈牧马人,盗走了御马。

窦尔敦盗御马激怒了康熙皇帝,此时正值康熙举办60寿宴,清廷调集关外铁骑进行围剿,几次都劳而无功。

就在清廷束手无策的时候,太尉梁九公想出了一条毒计,把窦尔敦的母亲捉了起来,并传出消息,声称如果窦尔敦不投降归案,就把其母就地处决。

窦尔敦是孝子,为了救母亲自缚投案,其母责备他怎么这么傻,你投案就是咱娘家被杀之时,清廷不会放过咱娘俩的,说罢一头撞墙而死,窦尔敦悲痛欲绝,梁九公当天就杀了他,享年34岁。

结语:窦尔敦是清廷的要犯,又是盗贼,清史稿对他没有记载,据说清朝初年河北献县有个窦家寨,说是窦尔敦的故乡。现在有没有不得而知,有这个地方的亲们可留言分享一下,谢谢了。


秉烛读春秋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窦尔敦是谁,但是他在历史上并不是默默无闻,恰恰相反,他是当时的一个传奇人物,然而因为有些忌讳,导致正史上没有被记载。


他出生与明末清初年代,其父是李自成手下的将领,而他是清朝时的侠士,曾率众劫持大名府运往北京的十万官银,震惊朝野。

清政府曾经多次对他进行围剿,但都是无功而返,而窦尔敦的绿林义军发展到万余人。并且有次听闻一大官骑御马,他就只身一人盗走御马,成就孤胆盗御马。

最厉害的是窦尔敦百里取人头的故事,窦尔敦一朋友工钱被扣,穷人也斗不过有钱人。窦尔敦一听,陪朋友喝了一杯,中途出去上了个厕所,回来继续喝,朋友丝毫没感觉到任何不对劲。


只见第二天杀声四起,一堆人来抓窦尔敦,原来窦尔敦在出去上厕所的时候就将那个扣工钱的人杀了,并留下杀人者,窦尔敦也。然而朋友为窦尔敦担保,北京离那里有100里,来回一晚上时间哪里够!

就这样来抓窦尔敦的人回去了,后来窦尔敦拿出被杀者的帽子,朋友才知道这是真的。

那么如此传奇之人,最终结局如何?

然而他的结局也是有两个

首先是在雅克萨战争中牺牲了,因为窦尔敦只身与俄军的奋战,杀死很多俄军,让中方士气大振,赢下战争,奠定尼布楚条约的基础。在爱辉镇旁边的窦集屯里有一座窦尔敦庙。

第二就是被清军围剿致死,因为窦尔敦屡次攻击朝廷,最后清军利用窦尔敦的母亲来将其抓住并杀死!


这就是窦尔敦,英雄本色,无论是哪种结局,都是他一生最好的证明!


历史微旅者


如果不是那句家喻户晓的“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窦尔敦”这个名字颇为怪异的绿林豪杰。

京剧《连环套》(又名《盗御马》)中,让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这件事成为一件奇谈。

戏曲中的窦尔敦被归顺清政府的黄三太镖伤之后,在河间张家口外连环套聚义,十多年后,康熙命梁九公在口外涉猎,并赐其御马追风千里驹。窦尔敦听闻之后,连夜盗走御马。后梁九公派人和窦尔敦谈判,以窦尔敦献马归降为终局。

京剧《连环套》诞生的时代是清朝,那么窦尔敦是否确有其人呢?还是老百姓编出来的绿林豪杰?

关于“窦尔敦”这个人物,在正史《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未有一字记载,只在民国时期所著的《明清史料》《献县志》中有文字涉及。


窦尔敦原名窦开山,乳名二东,排行第二,虎背熊腰故被称之为“二敦”,生于康熙22年,其父亲当年是李自成手下的将领。

康熙52年,窦尔敦聚众起义,抢劫了大名府送往京城的10万两官银,震惊朝野,随后数年间一直在清政府的追缴之下。

窦尔敦起初在河间、献县等地聚义,随后认为此地无险可守,转到燕山山脉的一处叫“连环套”的地方。

康熙56年,清廷抓住窦尔敦的母亲胁迫他,窦尔敦是个孝子,于是将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随后,隆科多请旨将窦尔敦秘密处死,年仅34岁。

但是在《古城瑷珲》的县志中另有一番记载,窦尔敦生于明朝天启6年,康熙23年被判流放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手下当差,曾参加中俄雅克萨战争,立下战功。康熙26年负伤不治身亡,享年62岁。


所以说,窦尔敦的历史原型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抑或都是杜撰的,不得而知。

但随着京剧《连环套》的剧情,蓝脸的窦尔敦经过口口相传,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小屏窥人生


说起窦尔敦,大家都会想起《说唱脸谱》中的歌词: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那么,你知道窦尔敦盗御马的故事吗?今天我来讲讲:

一、劫富济贫窦尔敦:

康熙年间,山东有个好汉名叫窦尔敦,性情豪爽,武艺高强。他在河北省河间府一带聚集了几百绿林好汉,劫富济贫,与官府作对。

1682年,康熙在山海关外大凌河建一个牧场,饲养大批马匹,专供皇帝和皇家选用。因此,大片民田被强占,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此事被威震四方的绿林好汉窦尔敦知道后,他率弟兄们劫了朝廷的十几匹好马。窦尔敦成了清政府当时有名的"大盗"。清军多次围捕窦尔敦一行人,都未能擒获他们。

二、窦尔敦劫官银:

后来,窦尔敦劫了河北大名府运往京城的十万两官银。清政府上下大为震惊,兵部大臣彭鹏被革职。

三、窦尔敦与黄三泰结仇:

彭朋手下护卫黄三泰为捉拿窦尔敦,以比武之名约窦前来较量。

比武这一天,黄三泰带领手下朱光祖等捕快,乔装改扮,暗带武器,私藏在比武场周围。决心捉拿窦尔敦。

而窦尔敦光明磊落,单人一骑前来赴约比武。

黄三泰使用一口朴刀,窦尔敦使用护手双钩。护手双钩是窦尔敦自制的兵器,兼有刀、钩、匕首之功能,能够破长兵,敌短器。是一把少见的趁手兵器。

窦尔敦武艺高强,煞是厉害,不多时便把黄三泰打的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黄三泰见势不妙,违背了比武不用暗器之约,暗发金镖,扎伤了窦尔敦的左膀。

此时,黄三泰的手下朱光祖一声唿哨,所有埋伏的捕快一拥而上,团团围住窦尔敦,欲将窦尔敦置于死地。

四、窦尔敦在连环套山重振旗鼓:

窦尔敦拼尽全力,杀出重围,带领自己的绿林好汉离开河间府,逃到长城外的燕山连环套一带继续杀富济贫。

连环套山高谷深,密林环绕,进可攻,退可守。是安营扎寨的好地方。窦尔敦在此招兵买马,势力渐渐壮大起来。

五、梁千岁的御马:

有一天,清朝太尉梁九公梁千岁率领三千御林军到长城外捕猎。梁千岁的坐骑叫做“追风赶月千里驹”,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千里马。

为了御马奔跑如飞,一路上要老百姓填土修路,给老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窦尔敦看不惯官府的嚣张行为,下决心道:“我今去把御马盗来,一来警戒狗官骚扰百姓,二来要黄三泰死在自己的主子手里。”

六、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窦尔敦只身来到梁军营寨,潜入御马厩,用熏香熏倒守卫,用匕首杀死门丁,盗走了御马。并留下黄三泰姓名,嫁祸于他,以报前仇。

却说梁营里,彭鹏拿着窦尔敦留下的纸条,战战兢兢向梁千岁汇报。梁千岁知道御马丢失,暴跳如雷,更怕皇帝知道怪罪他,责令彭鹏立即破案,捉拿盗马贼,追回御马“追风赶月千里驹”。

七、黄三泰的儿子黄天霸:

彭鹏对梁千岁说道:“黄三泰早已死去,他的儿子黄天霸在属下府下任漕标副将,莫非黄天霸与绿林军有染?我一定让黄天霸还您御马!”

黄天霸得知此事,吓出一身泠汗。知道御马事关重大,连忙和老部下朱光祖等人商议如何捉拿盗马贼。但是,这事没头没脑,到哪里查访呢?大家都一筹莫展,黄天霸更是急的吃不下饭。

朱光祖是黄三泰父子二人的老部下,忠心耿耿,诡计多端。他四处暗访,打听到了窦尔敦等绿林好汉驻扎此地。

朱光祖对黄天霸说:“此事定是窦尔敦所为,除了他,谁敢盗御马?再则,他与你父亲曾经比武,结下冤仇,今日必是他借端报复。”

八、黄天霸只身前往连环套:

为了验证盗马贼是不是窦尔敦。黄天霸乔装镖客,只身前往连环套,会见窦尔敦。

确认窦尔敦是盗马贼后,黄天霸亮出身份,劝说窦尔敦交出御马。窦尔敦哪肯。二人争执起来,窦尔敦恼羞成怒,下令杀死黄天霸。

黄天霸叫道:“且住,我黄天霸今日只身上山,寸铁未带,你们人多势众,杀死我算什么绿林好汉?”

窦尔敦是义气之人,连忙道:“好!好!今日放你,明日单挑,让你输得心服口服。”

黄天霸道:“我若输了,替父认罪!”

窦尔敦道:“我若输了,交出御马!”

年轻气盛的黄天霸昂然离开连环套,回到家中准备明天比武。

九、朱光祖盗护手双钩:

朱光祖却深深担忧。因为他知道窦尔敦的护手双钩非常厉害,碰到肉身,定会皮开肉绽,筋断骨折。

当晚,黄家上下都睡着了,朱光祖暗自思量:“明日若黄贤侄有任何闪失,对不起黄父黄三泰。等我上山,挫挫窦尔敦的锐气。”

朱光祖有两个绰号,一个是赛时迁,一个是草上飞。朱光祖运用轻功潜入窦尔敦的卧房,盗走了护手双钩。

十、窦尔敦结局一:

窦尔敦睡醒后大惊,深悔自己麻痹大意,在懊恼忿激之下,决定献出御马,随黄天霸到官府自首。

众绿林好汉前往劫救,反被窦尔敦斥退。

窦尔敦获释后,看破红尘,出家麒麟峪,在寂寞中度过余生。

十一、窦尔敦结局二:

但是,关于窦尔敦的结局还有另外两个版本,我今天在此都讲讲,大家可按自己的喜好安排结局。

一种是清廷多次围剿窦尔敦未果,就使用了下三滥的手段,把窦尔敦的老娘抓起来,诱捕窦尔敦。窦尔敦是个大孝子,为了营救母亲,就把自己捆绑起来,投案自首。

窦尔敦的母亲认为他迂腐糊涂,撞墙自尽而死。窦尔敦悲痛万分,挣断绳索与狱卒搏斗,不幸腿部负伤被擒获。

十二、窦尔敦结局三:

另一种说法是:驻守中俄边境雅克萨的第一位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救下了窦尔敦。

萨布素将军对窦尔敦刚直不阿的品德和国人的武功敬佩不已。便在京城几经奔走,免去了窦尔敦的死罪,改判流放黑龙江。

在雅克萨之战中,窦尔敦参加战争,以一当十,为清军战胜俄军立下汗马功劳。

雅克萨之战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

现在,你知道窦尔敦的故事了吧。京剧脸谱中,可以看脸色识忠奸。红色代表忠勇良将,白色代表奸邪反派,黄脸代表彪悍残暴,金银色代表神怪。

窦尔敦是占山为王的草莽英雄,属于刚强,豪爽、莽撞的中性人物。因此是蓝色脸谱。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著名的人民艺术家阎肃先生创作的《说唱脸谱》闻名天下,因为一句“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使得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窦尔敦”,成为与“红脸关公”相提并论的人物。

只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人”成为常态。

“蓝脸的窦尔敦”到底是什么人?

窦尔敦原名窦开山,因为排行老二被称为“窦二敦”,“窦尔敦”是艺术家,甚至清朝官员“美化”后的结果。

脸谱在京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同颜色的脸谱具有不同的含义,就像是“皮肤”一样代表不同的“英雄”。蓝脸就代表性格刚直、桀骜不驯的人物,用来表现绿林好汉出身的窦尔敦非常合适。

而“窦尔敦”也因此走入了阎肃先生的视野,成为《说唱脸谱》中的一个主角。

“窦尔敦”的真实经历有哪些?

窦尔敦的父亲窦志忠是闯王李自成麾下的一员大将,窦尔敦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受到了静慈和尚的传授,成为了一位真正的高手,最擅长的兵器就是“护手双钩”,出名以后被称为“铁罗汉”,也与这一段经历有关。

后世流传的很多窦尔敦的事迹,比如“劫官银”“连环套”“盗御马”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但最大的不同是,窦尔敦招兵买马是为了“反清复明”,而不是落草为寇。

“窦尔敦”到底有什么样的结局?

虽然“窦尔敦”的结局很多,但唯一相同的就是“窦尔敦”背俘的过程。

武功高强、兵强马壮的窦尔敦,虽然遭到清兵的多次围剿却一直屹立不倒,最终因为朝廷抓了窦尔敦的母亲做人质,这才“自缚投案”。

清朝的正史并没有留下关于“窦尔敦”的记载,反而是两部地方县志留下了相互矛盾的记载。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献县志》。

这一个版本的窦尔敦可没有这么好运,在投案自首后被隆科多奏鸣康熙迅速处死,享年34岁。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镇《古城瑷珲》。

另一个版本的窦尔敦投案自首以后本来应该判处死刑,但是被康熙任命的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了收复雅克萨城,看中了窦尔敦的一身本领,终于改判为“流放”黑龙江。

此后窦尔敦为了收复雅克萨城浴血厮杀,终于取得了胜利,但是因为受伤过重病逝,享年62岁。尽管有案底,窦尔敦在黑龙江地区地位非常高,曾经有“窦尔敦庙”屹立在此。

一直到现在“窦集屯”还有窦氏后裔在此繁衍生息。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个唱脸谱是不陌生的,在中国基本上喜欢京剧的,不喜欢京剧的应该都是听过的。听过这个歌都知道窦尔敦盗御马了,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人吗?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来说一下他的结局,窦尔敦的结局其实还是很惨的,窦尔敦是清朝的人,而他的父亲则是闯王李自成的手下。而窦尔敦这个人呢从小喜欢打抱不平,有侠义之气,从小也是学武功,学成之后也是开始招兵买马反抗清朝。窦尔敦还直接盗了大名府的十万两白银,清军也是多次围剿,但是都是无功而返,有一次,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赐骏马至围场行猎,窦得知后,只身下山,潜入梁营中盗走御马。这个就是窦尔敦盗御马的故事。之后反而窦尔敦的实力是越来越大了,到后来清军实在是没办法了。于是抓了窦尔敦的母亲,窦尔敦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自然就中了清军的埋伏被俘了,而他母亲怪他自拖罗网了,于是直接撞墙而死了,窦尔敦也是拼死于清军搏斗,后来受伤还是被俘虏了,被清军秘密处死了。所以说窦尔敦的结局还是比较惨的。

其实关于历史上窦尔敦是否真有其人也是众说纷纭,因为在清代历史最主要的两本史书上《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没有任何关于窦尔敦的记载,关于窦尔敦盗御马等等故事都是清代的小说中写出来的,在《施公案全传》和《彭公案》、京剧《盗御马》和《连环套》中的故事人物。但是在正史上却没有记载,所以很多人都在怀疑是否真有其人。在民国时期的《明清史料》及《古城瑷珲》和《献县志》等等才有关于窦尔敦的一些记载。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而窦尔敦也是在京剧中开始被人熟知的。但是是否真有其人还是有待考证的。


中国历史研究所


窦集屯在离黑河市七十里窦集它往后十里叫黄金子前面有一座山顶山名叫白头山窦尔敦墓在此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