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颜色不是想用就能用,古代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自然界本缤纷多彩,人人都可以穿上各色衣服、徜徉在自己喜爱的色彩之间。

然而,自社会上出现了礼制,自然界里的各种颜色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归属,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皇土”,连颜色都不再属于老百姓自己了。

日常颜色不是想用就能用,古代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

灰头灰脸的布衣百姓

这是专制制度的必然结果,直至清帝下台后的很长时间里,我国百姓普遍都是“灰头灰脸”,“多彩生活”根本与之无缘。

一. 周朝:“五行定义”下的颜色划分,各国皆有自己的国色

《礼记·玉藻》里记载,周朝的天子普遍都身着青衣,百姓则清一色“灰黑白”的粗麻布衣;周礼里还规定了“青、赤、黄、白、黑”一系列正色,按地位尊贵程度使用,不得随便僭越。

日常颜色不是想用就能用,古代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

周礼定义下的单一用色

随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就不再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了,开始根据当地的文化习俗去定义自己专有的“国色”,但保留了“正色为尊、杂色为卑”的核心思想。

由于各地文化习俗不一,开始时候各诸侯国的“自定义”都是各自为政的,难免会经常出现因“撞色”而招致的矛盾。

日常颜色不是想用就能用,古代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

后来,阴阳家创始人邹衍创立了五行说和五德终始说,尊尚阴阳五行的各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指导思想”,最后据此制定出了各国的不同“国色”:比如齐国的紫、楚国的黄、燕国的蓝、韩国的绿、赵国的红蓝相间、魏国的红、秦国的黑。

各国都有了自己的颜色,就无法再随意“给对方点颜色看看”了,如此一来,各国间倒也相安无事,苦的就只有百姓:比如,齐国人新买的蓝色衣服就不能穿啦,闹不好会跟燕国打起来的!

日常颜色不是想用就能用,古代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

都是一色衣服,有啥好打的?

只有秦国心里在偷笑:“各种颜色叠加归一后,看看会是什么颜色?自然就是黑色呀!”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表面看来,秦是“水德灭火德的周“、周是“火德灭金德的商“、商是“金德灭木德的夏“、夏是“木德灭土德的黄帝“......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其实这都是秦始皇利用邹衍的理论在自圆其说罢了。按邹衍的理论,“火德的周”为何以青色为尊呢?光这一点就已说不通。

日常颜色不是想用就能用,古代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

秦国尚黑,黑色也成了一种震慑力量

正因这当中的推演矛盾,汉朝建立后就发现自己不好办了:既要沿用秦制,就不好再以啥去“克水”,否则自己就缺乏沿用秦制的理由。

二. 汉晋:统治思想的激烈碰撞、摇摆不定的国色

由于邹衍的理论存在缺陷,汉初为了沿用秦制,不得已“暂以水德自居”,所以尚黑;汉文帝即位后,贾谊等人说高祖是以“赤帝之子”灭秦的,应为“火德”,所以尚红;景帝时董仲舒为推广新儒学,又说“土克水”,本朝应为“土德”,应该尚黄。

日常颜色不是想用就能用,古代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

到了武帝太初改制时,由于独尊儒术的需要,“汉应土德”终于定了下来,黄色终于成了西汉的国色。

西汉末年王莽专权时,由于王莽自诩是黄帝之后,为了给自己的篡权找个理由,王莽又将西汉的“土德”改为了“火德”,好让自己“以土克火”。光武帝刘秀起事时,为了表明自己的光复汉室之志,只好沿用回王莽篡改后的“火德”,再加上刘邦的“赤帝子”缘由,所以东汉建立后,汉朝又尚红了!

黑、黄、红三色纵横汉朝四百年,期间虽数次变卦,不过百姓在这三色之间摇曳不定也不算大过,毕竟这样的多变是上头引起的,总不能老让百姓自己买单呀!除“黑、黄、红”之外,汉朝百姓其实也无缘其他色彩缤纷的衣服的,日常生活中以这三色为主就最为稳妥!

日常颜色不是想用就能用,古代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

不过,这三种颜色也只能用于节日庆典,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只能以素色布衣为主;素色,就是未经过任何染色的坯布。

魏晋之后,许多东西沿用的就是汉制,不过由于晋尚“金德”,因而汉以来红色也有了点变化,成了”红中带金“、即类似朱砂一般的红色。

三. 隋唐:以黄色为中心的色彩体系逐渐成型

隋朝建立在四分五裂之上,因隋文帝以“东、南、中、西、北”的“中”自居,象征自己才是天下的中心;在五行里面,“中”属黄色,因而隋朝又回到了尚黄的时代。

日常颜色不是想用就能用,古代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

唐因隋制,一样用的是黄色,而且因其盛大的影响力,后世也就一直沿用了下去,毕竟邹衍的五行之说在汉初就已遇到了矛盾,该理论既站不住脚,那就不如不改。

隋唐时候不但规定了“黄色”这最尊贵的帝王专用色,对其他地位层级不同的色彩使用范畴也有了明确规定,比如论官阶高低,分别就用紫色、红色、绿色、青色。

日常颜色不是想用就能用,古代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

“朱门酒肉臭”里的“朱”就是高官专用的紫色与红色,低级小官及普通百姓是无权使用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说的就是品级极低的小官,他们同样不能穿其他颜色的官服,这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当以上“黄、紫、红、绿、青”色被官府垄断之后,老百姓就只剩下灰白色(坯布的颜色)、褐色(麻布毛皮的本色)等素色可用了,“衣褐”也成了老百姓的代指之词。

以唐代的社会发展水平,老百姓自然不是因为买不起光鲜多彩的衣服来穿,国家有这方面的规定,他们又能奈何?

日常颜色不是想用就能用,古代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

当大家在电视剧里看到多彩的古装戏服时,千万别以为这就是古人的日常衣饰了。一是因为这些“戏说”不够严谨,二是因为古装题材多涉及的是达官皇室背景,普通人家的真实生活状态还是与此有很大区别的!

四. 宋明:以律法定义色彩的阶层划分,色彩垄断达至顶峰

宋朝时候,宋太宗就规定了各色胥吏、平民、商贾、工匠、占卜等一切不属于官府的人口、其衣装颜色只能是“白与黑”。

普通百姓里也有富裕人家,他们也是会向往色彩斑斓的生活的,因而现实中经常会出现大量僭越之事,政府只好一边严加追究、一边不断加强封建礼制的宣传,宋明时期的“理学”对人们生活造成的桎梏也由此达到了顶峰。

日常颜色不是想用就能用,古代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

黄色象征权力,百姓不得触及

明清时期,政府对于代表皇权的“亮黄色”管制是非常严格的,动不动就是死罪,这样的颜色垄断也是史无前例了。

人们出于对这种黄色的尊让与及恐惧心理,于是在大量的民间演义小说中,“黄色”就成了最能代表皇权的色彩,“黄袍加身”的概念就是这样来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皇帝登基时用的就是黄袍。

日常颜色不是想用就能用,古代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

隋到明清,黄色成了皇权专用色

色彩的被垄断,除了律法的因素之外,其实更多还是因为布料的印染成本高。假如普通人家要穿上点带颜色的衣服,其中的色彩调配工艺就复杂得多了,因为主要的“正色”已无法再用,老百姓只能从中“打擦边球”去选用其他并未规定的色彩。

富裕人家付得起印染成本,他们自然会有更多的颜色选择;穷苦人家则只能一直“衣褐”着过自己的“布衣生活”。

五. 直至改革开放,百姓生活才得以真正拥抱缤纷的色彩

在今天70后的印象中,父辈们从前穿的一直就是单一颜色的衣服。虽然自清末及建国以来,“色彩垄断”早被破除,但多彩的衣服面料也是需要不菲成本的,普通的棉麻布料简单染个颜色,在从前的数十年间就是最经济实用的布料了。

日常颜色不是想用就能用,古代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

数十年前的色彩同样单一

“色彩垄断”与专制统治如影随形,从破除这样的垄断到今天的经济飞跃发展,普通老百姓要真正拥抱缤纷的生活色彩,前后竟历经了三千年的历史进程,实属难以想象!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的张渭源教授曾说:“我国的服装工艺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真正属于我国百姓的服饰文化才仅仅发展了几十年”,其意就直指长达几千年的色彩垄断之弊。

老百姓连日常衣着的颜色都不能自主选择,谈何“服饰文化”呢?

日常颜色不是想用就能用,古代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阶层划分

今日生活中的一切色彩已再无局限

当我们总是借宫廷里的金碧辉煌去炫耀曾有的历史文明时,我们别忘了,百姓才是历史的主体,老百姓所不能拥有的,代表不了真正的历史!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