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专家30年研究中药 2000万病患受益

2019-04-13 13:16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刘芳璐 通讯员 周亚利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中药国际化、标准化研究中,有这样一位药物研究专家,他从18岁进入大学起至今,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新药创制和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开发。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是他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功案例,目前进入全国5000多家医院,累计销售突破250亿元,惠及2000万以上患者,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中药现代化示范工程。他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突出贡献者)、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中国药学发展奖等,他是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海宁专家30年研究中药 2000万病患受益

△宣利江在做药物科学实验

他,就是被称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研究典范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海宁一中1985届高中校友宣利江。1967年9月出生于狮岭的宣利江,在狮岭中心学校毕业后,进入海宁一中就读高中。1990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本科毕业,199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其后在日本九州大学药学部生药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为博士生导师、课题研究组长。

传统的丹参制剂,有效成分不明确、质量难以控制,从而导致临床疗效不稳定,无法适应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1992年,正在上海药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宣利江的博士论文的一个内容就是寻找和发现丹参水溶性的有效成分。他幸运地发现了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多酚酸盐类化合物是丹参保护心脑血管的关键成分,而前人的认识有着明显的不足。

宣利江和团队逐渐起了另一个念头:是不是可以以丹参乙酸镁为核心朝着研制新药的方向去做?就是这么一个念头,让宣利江与丹参铆上了劲,踏上了二十多年的新药研发和应用之路。“新药研究被归类为应用基础研究,说基础它可能涉及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说应用它关系到数以千万的病患的健康。其实我们一直在做零和游戏,时刻面临着不成功就失败的结局,即使一个微小的问题都会是决定药物最终命运的致命问题。”宣利江说。

历时13年,经过一系列的临床前药学、药理毒理学研究和随机对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宣利江完成了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的研制,2005年获得新药证书。又历时十多年,他将丹参多酚酸盐打造成为每年销售数十亿元,惠及数百万病患的创新中药大品种。

在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和大规模的临床应用中,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疗效显著,使用安全,从根本上实现了从“模糊”到“清晰”、从“基于经验”到“基于证据”的创新中药的升级换代。

在丹参多酚酸盐整个研发过程中,宣利江的团队创造了很多的“国内第一”:第一个以丹参乙酸镁作为丹参注射剂质量控制核心;第一个用近100%控制的有效成分研制中药注射剂;第一个采用运动平板试验评价中药临床疗效;第一个中药多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第一次采用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第一个中药注射剂开展了药品上市后大规模的Ⅳ期临床试验……宣利江和他的团队,用中国药物研制专家的执着,本着继承传统中药精髓,实现从传统临床经验到现代循证依据跨越的研究理念,践行了新药梦想。

面对成绩,宣利江说,患者的好评更让人有成就感。“一个药物研究工作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研制的药可以帮助到病患”。

2018年1月4日,宣利江给母校的学子写下寄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