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處世的三個境界,第三個,光是想想,就覺得很美妙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向來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兩個主要思想。入世,用儒家;出世用道家。有所作為,用儒家;無為而無不為,用道家。反正,無論你高低貴賤,無論你識字與否,無論你承不承認;儒、道兩種思想一直伴隨著你的左右。

道家處世的三個境界,第三個,光是想想,就覺得很美妙

若論境界,出世的道家思想似乎比入世的儒家思想顯得更高明一點、更脫俗一點、更幸福一點。處世當然是境界越高越好,所以今天喜哥就給你說一說道家處世的三個境界。

道家處世的出發點是為了“全生避害”。隨著時間的發展、認識的進步、實踐的總結,道家處世的方式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自然也就形成了三個不同的境界。這三個境界一個比一個高,一個比一個覺得幸福。到了第三個境界,用馮友蘭先生的話來說,享受的是一種“絕對的幸福”。“絕對幸福”,光是想想,就覺得很美妙。

第一個境界:歸隱山林,採用逃避的方式

這個境界的代表人物是楊朱。孟子對其評價“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韓非子對其評價“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用我們的話來說:楊朱為了達到全生避害的目的,逃避社會,歸隱山林,對社會、對他人漠不關心、“一毛不拔”。

楊朱的這種逃避社會的行為,其實也有不奏效的時候。比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無論你躲得多遠,總是有被人打擾到的時候;又比如,總是要和社會上的人發生交換的;再比如,若是生病了,要不要找個郎中?

“逃避”對於我們處世的積極意義:人們在一生之中,總是會碰到無法面對的人或無法面對的事,與其痛苦地面對,還不如選擇逃避。逃避不是讓你逃避應該承擔的責任,逃避也未必都是消極的,逃避可以是暫時的也可以是永久的,逃避的原則是更幸福、更心安理得。

道家處世的三個境界,第三個,光是想想,就覺得很美妙

第二個境界:掌握宇宙事物變化的規律,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規律。

這個境界的代表人物是老子。把老子歸到第二個境界,並不是說他沒有第三個境界,也不是說他沒有第三個境界的人高明,而是把老子《道德經》裡所寫的大部分思想歸屬於第二個境界。

《道德經》裡揭示的一個主要規律就是“反者道之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極必反”。瞭解了這個規律,想要“全生避害”,想要獲得幸福感,我們就需要堅持兩個原則。一個原則是,想要得到什麼東西,就要從它的反面開始;另一個原則是,想要保持什麼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

按規律辦事,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但是不能保證意外的發生。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事物的變化總是有些沒有預料到的因素。

“按規律辦事”對於我們處世的積極意義:人們按照規律辦事,成功的幾率就大;不按照規律辦事,成功的幾率就小。人們少去不去危險的地方,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就小;多去危險的地方,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就大。人們順應規律,獲得的幸福感強;人們逆著規律,獲得的幸福感差。

道家處世的三個境界,第三個,光是想想,就覺得很美妙

第三個境界:以理化情,與物同化,忘記自我,獲得“絕對幸福”。

這個境界的代表人物是莊子。每個個人的幸福源自其自然本性能夠自由地發揮,這種幸福叫做“相對幸福”。“相對幸福”,在遇到老、病、死等,未免戛然而止。要獲得“絕對幸福”,就需要從一個更高的觀點看待生死、物我。

怎樣看淡生老病死?以理化情是個不錯的方法。心靈理解到萬物的必然性,理解的範圍有多大,就有多大的能力控制後果,而不為情所累。

怎樣獲得一個更高的觀點?與物同化,忘記自我。超越與事物的普通區別,超越自己與世界的區別,超越“我”和“非我”的區別。忘記自我,與道合一。從道的高度看待事物的變化,就不會為世俗所累,獲得絕對的幸福。這就猶如你在三維世界看待二維世界的螞蟻,你絕對不會為螞蟻的生老病死而痛苦悲傷。

“絕對幸福論”對我們處世的積極意義:雖然我們絕大多數人未必能達到這種境界,但這種觀點對我們的為人處世還是很有幫助的。道理懂得越多,越容易想得開;善於忘記難過的事情,才能獲得更多的幸福;偶然浮想聯翩、做做白日夢,會讓我們更放鬆、更有創造力。

道家處世的三個境界,第三個,光是想想,就覺得很美妙

境界越高,幸福感越強;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幸福。通過以上三個境界(三種方法),來指導我們的為人處世,相信我們會變得越來越平和、幸福、安然、覺悟。您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