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承認中國高考成績?相比分數,國際名校更看重這種能力

最近“劍橋大學承認中國高考成績”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截至26日上午,該話題已經有2.9億的閱讀量。

劍橋大學承認中國高考成績?相比分數,國際名校更看重這種能力



隨後劍橋大學出面回應:承認高考成績已執行有數年,但劍橋的招生並不“唯成績論”,而是在考試成績基礎上對每一位學生進行綜合評估。

鯨寶看到很多網友表示“機會來了”、“想重新高考”,其中一些已經為人父母的則表示“要把好消息告訴孩子”,雖然不想潑冷水,但劍橋真不是高考成績優秀就能被錄取。

01

承認中國高考成績確實是機遇


不能否認,承認中國高考成績對於國內的學子來說確實是一大機遇。在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學排名中劍橋大學位居第2,而清華大學作為亞洲第一僅排第22位,北京大學排第31位。這樣的排名雖然不完全客觀,但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劍橋大學的地位。

在它承認高考成績的數年以前,中國學生想要上劍橋大學,必須通過他的考核標準,也就是:

A-level 成績:A*AA ;

IB 成績:40-42 points, with 776 at Higher Level。


符合上述兩個條件中任何一個可以報考。當然,這裡只是滿足報考,並不是錄取。


劍橋大學承認中國高考成績?相比分數,國際名校更看重這種能力



如今承認中國高考成績,並要求申請人的成績需要達到全省高考人數的前 0.1% 。千分之一的人有報考資格,這個數字有什麼意義呢?

有網友算了一筆賬:

2018 年高考報名考生為 975 萬人,也就意味著每年有將近 1 萬的高考學子劍橋大學的報考機會,而全國每年被清華北大錄取的學生總數大約為6700 到 6800 人。


也就是說,沒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依然有機會被劍橋大學錄取。這麼看下來確實很有誘惑力,但除了高考成績之外,報考還有其他條件。

02

報考條件中,英語能力是硬指標


除了高考成績這個硬性指標,還有一條很基本、但很重要的要求:語言過關。劍橋大學的官網上明確標出:

IELTS Academic1 – normally a minimum overall grade of 7.5, usually with 7.0 or above in each element, achieved in one sitting.

雅思不低於7.5分,並且在一次考試中,單科不低於7.0分。


TOEFL Internet Based Test (IBT) – normally a minimum overall score of 110, with 25 or above in each element.

託福不低於110分,並且每項25分以上(包含25分)。


要求高嗎?對於中國孩子來說確實不容易,但在知乎“託福上110分需要英語達到什麼水平?”的問題下,多位回答者都談到一個問題——110分的成績其實到國外也僅僅是上課能聽懂,課下聊天中英語是母語的同學通常語速快、清晰度偏低,夾雜著大量的俚語和非學術內容、非正式用法,想聽懂併成功加入聊天還是有一定難度


劍橋大學承認中國高考成績?相比分數,國際名校更看重這種能力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語言,其實就是在學一種文化”,地道的表達不是背單詞、刷練習題就能得到的。為什麼鯨魚小班堅持選擇原版教材、堅持聘用真正有教學經驗並且母語是英語的教師?就是因為

英語只有“原汁原味”地學才有可能培養出英語思維、輸出地道的英語。

03

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更重要


前面說了那麼多,其實也僅僅是達到了報考條件,到錄取環節,劍橋大學表示也會參考學生的會考成績。同時,科學奧賽、賽達 1/2(SAT)和美國大學預修課程考試(AP考試)等考試也會是加分項。

劍橋大學錄取參考的是學術成績、學校推薦信、PS(personal statement)、written work、面試表現等多方面。

對多數學生來說,面試環節最為緊張,因為問題隨機,且面對面的溝通很有壓力。而正是在面試環節,更能讓面試的老師看出學生是否符合錄取條件。


劍橋大學承認中國高考成績?相比分數,國際名校更看重這種能力



一位專門負責面試亞洲學生的劍橋大學導師說:

“報考劍橋的學生個個成績驕人,所以成績不是我們的唯一目標。我們選學生,要看他們是否具有潛質,有否獨立研究能力,看他懂不懂提問題,有沒有興趣學習,能否在最少的引導下完成一件工作。 ”


在劍橋的官網上也指出需要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和“有邏輯的闡述能力”

劍橋大學承認中國高考成績?相比分數,國際名校更看重這種能力


可能有人會疑惑學生懂不懂提問題有那麼重要嗎?重要的難道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會提問題體現的正是主動探究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是解決問題能力的一部分。

在鯨魚小班的課堂上,外教老師經常會鼓勵學生向自己或者向同伴提問,用這種方式促使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對看到、聽到、讀到的事情進行闡釋、分析、評價、推理,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幫助他們全面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想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有意進行引導。遇到任何現象不急於下判斷,循循善誘地幫孩子調動自己的知識去分析和思考,找到答案。

在和孩子的交談中多問幾個“為什麼”“你覺得呢”“怎麼樣”,如果孩子年齡還小,家長可以通過這些問題把孩子引向答案;如果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對問題的答案也沒把握,這些問題也可以幫助孩子對當前問題產生進一步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