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探花“ 呂濱溪的傳說

呂濱溪,出生於崇武古城內,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8年)參加殿試,得第三名探花,官禮部侍郎,後徒居漳州龍溪。以上系《螺陽文獻》

記栽

“明朝探花“ 呂濱溪的傳說

傳說一: 莫賺失德錢

早年,崇武城內有一個人名叫呂濱溪。他父親是個窮秀才。他從小跟父親讀書。父親死後,他和母親二人相依為命。生活所逼,呂濱溪只得去崇武城過西的溪底村辦塾館教書,靠微薄的薪俸來維持清貧的日子。一領舊長衫,白天濱溪遮身蔽體,夜裡母子當被禦寒。早出晚歸,風雨無阻。

呂濱溪對老母親很孝順,老母親也把呂濱溪看成心頭肉。他家住在西城門內,若母親每天黃昏都到城鋪頂等他回來,時常一直等到天大暗。後來,老母親發現每晚都有一對紅燈一路照呂濱溪回來,直到城邊才不見。老人知是好兆頭,心裡暗歡喜。

“明朝探花“ 呂濱溪的傳說

有一夜,老母親在城鋪頂等呂濱溪。她眼睹一直向遠處兒子來的路上看,很遲了還沒看見紅燈,呂濱溪卻突然來到她面前。老人心想,莫非孩兒今天做了什麼錯事,就追問他。呂濱溪說自己從來做事謹慎,絕無越軌。老人把紅燈的事對他說.叫他千萬不可隱瞞。

呂濱溪才想起,剛才遲來是村裡有人一兩銀子託他替寫一張休書,他想這等於辛辛苦苦教一年書的收人,就替他寫了。

老母親聽後很生氣,說:“你怎麼這樣不僅事呢?替人寫休書使人家夫妻拆散,這是做失德的事,咱再窮也不能賺這種失德錢,你立即回去.把銀子還他,把休書拿回來毀掉。”

“明朝探花“ 呂濱溪的傳說

呂濱溪聽從老母親的話,連夜趕回溪底村。他找到那個託寫休書的人.對他說休書上有一字寫錯了。那個人信以為真,就拿給他改。呂濱溪接過休書,揉成一團塞進嘴裡吞下去,然後把那兩銀子放在桌上,說聲“對不起”,轉身出門趕回家來。

老母親還在城鋪頂等呂濱溪。當她看見遠處出現兩盞紅燈時.知道兒子已經把事辦妥善回來了,心裡很歡喜。後來,呂濱溪考中當了官,他一直記著老母親的話:莫賺失德錢。他為官清廉公正,得到老百姓的好評。

“明朝探花“ 呂濱溪的傳說

傳說二:巧應對欽賜狀元

傳說明朝時崇武出過一個欽賜狀元,名叫呂濱溪。這個狀元得來也有點奇怪。呂濱溪未考中時,家境貧寒,只得到附近的鄉下去當私塾先生。

有一夜他較遲迴家.走到半路,忽然看見對面一隻吊睹白額的老虎,他慌忙閃在路邊草叢中。可是.月光下只見那隻老虎用一條前腿在沙地上亂刨亂爬,一步步向後退去,根本沒想傷人。過了一會兒,老虎輕輕吼了一聲.好象在向人道別,然後擇轉頭走了。

呂濱溪等老虎走遠不見了,就從草叢中出來,走到老虎刨過的所在,認真一看,沙地上寫著宇。他從上到下唸了一遍,共有三十六個字聯成一句話,呂濱溪自小聰明好記憶,這時已全記在心內。

“明朝探花“ 呂濱溪的傳說

第二天透早,一群讀書伴來找呂濱溪,說縣衙門口掛出一幅“皇帝聯”要徵對,還有黃榜懸賞。大家說呂濱溪平時最善對聯,就硬拖他一起到縣城去。去到縣城一看,“皇帝聯”也是三十六個字,而且跟昨晚老虎寫的正好配成一副。

呂濱溪就揭了黃榜,跟隨侍衛人員上京城去見皇帝。嘉靖皇帝看見呂濱溪是住在偏僻海邊的窮青年,心內有點不相信。呂濱溪把對聯當場寫出來後,皇帝才感到十分驚異。

原來嘉靖皇帝夜裡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自稱"山君”的老人,在御案前揮筆寫了一副對聯,上下聯各有三十六個宇。在夢中他看得分明,也默記在心內。可是醒來時卻只記得上聯,下聯怎麼想也想不起來了。所以他就把上聯寫下來,向眾大臣徵對。但是滿朝文士獻上來的下聯,不如夢中所見的那樣絕妙。於是他又下旨行文天下徵對。

現在,嘉靖皇帝看到呂濱溪對的下聯竟跟他夢中所見的一字不差,覺得他確實是一個奇才,就欽賜他為狀元。

“明朝探花“ 呂濱溪的傳說

傳說三;畏討海遷入城

呂濱溪當官後,告假回家,要搬請母親入城去。可是,老母親說年紀大了不想離開家鄉。呂濱溪也覺得家鄉是個好所在,生業興旺,人性樸實,沒有你虞我詐,所以心中還有躊躇。

“明朝探花“ 呂濱溪的傳說

這時正是春末夏初.天氣暖和。一天天還沒大光,呂濱溪被嘩嘩的雨聲吵醒,就披衣到大門口觀看雨景。這時鄰居有一對年青的夫妻在說話。男的問:“喂!天時怎樣?”女的應:“風靜得一點點,雨粗得象鑿仔。”過了好一會,男的又說:“我要上船去了。”接著是開門聲,那男的頭戴竹笠,身穿蓑衣走出門來。他走不遠又回頭對門內的妻子說:“雨這麼大,門口的尿桶要拿進去,狗要喚進去,門要關好。”說完就冒雨往海邊走去了。

呂濱溪看了這種情景,心想:狗要叫進門,尿桶也怕雨淋,人卻要冒雨出海去,討海人的生活實在太苦了。他又想:我家住在這海邊,難保後代子孫永遠不必當討海人吃苦啊。於是他下了決心,全家遷到漳州城裡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