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如何?

邓赢


此人别的不说,政治权谋水平还是很高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就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集》),陈寿也认为刘禅:“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三国志·后主传》)这就说明刘禅是分得清轻重缓急,也很明白道理,只不过不太喜欢处理具体事务,他喜欢事有人办,自己休息。不过办事的人要让他放心。诸葛亮他放心,但对姜维他就不放心。


所以,他一方面要重用姜维,毕竟军事领域涉及蜀国生死存亡,不能乱来。所用非人必然导致大乱,直接毁灭这个政权,担当军事重任的人选必须有很强的军事能力,才能保卫蜀汉政权,这个能力和责任感姜维有,但是,姜维毕竟是降将,不能完全信任,所以刘禅进一步重用了廖化和张翼。廖化曾经是关羽账下的主簿,关羽被杀后他假意投降孙权,然后装死逃回蜀汉,历任各类要职,其忠诚心是公认的,但是他反对姜维北伐,甚至出言不逊:“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三国志·廖化传》),这样的人当然要用,既忠诚,又和姜维有距离,用的放心,于是廖化“迁右车骑将军,假节”(《三国志·廖化传》)。张翼是“益州土豪集团”的代表,他也反对姜维北伐,两个人甚至在朝廷上吵了起来:“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三国志·张翼传》),他的表现让陈袛很满意,于是“进翼位镇南大将军”(《三国志·张翼传》)这两个人是姜维每次出征时一定会带上的高级将领。所以刘禅可以很放心的把北伐军交给姜维——没问题,翻不了天。

但另一方面,刘禅又担心姜维功劳太大,功高震主。那怎么办呢?好办啊!偶尔让北伐出点事儿,把姜维卖了就行!你看都是他姜维要北伐,害的我们损失这么大,都是他的错就怪他,大家一起鄙视他!蜀汉末年姜维在朝堂上几乎成为孤臣,和所有人都对着干,不能说没有刘禅的“功劳”。

比如,姜维北伐中,最惨痛的段谷失利,其实很可能是刘禅搞得鬼。这次失利最重要的原因是汉中都督胡济的援兵失期。胡济和姜维是诸葛亮丞相府里面的老兄弟,他在王平死后继任汉中都督是姜维举荐的,他汉中到上邽的道路并不封闭,他为啥会失期呢?要知道古时候的作战失期是要砍头的。结果一战打回了,姜维被降级,胡济却没有被砍头,反而后来还被升任为右骠骑将军。姜维没有难为自己的老兄弟因为他很了解胡济,老兄弟这么做一定是上面给了压力。但是这个问题又不能说破,于是姜维一个人默默扛下了整个战败的锅。

另外,刘禅在姜维的洮西大捷后也是使了手段的。因为这场胜仗太出乎意料了,而且随着胜利的到来,姜维在蜀汉政权里的威望越来越高,如果说之前姜维和别的所有派系都沾不上边的话,用的放心的话,那么时至今日姜维自己凭借战功就已经快要形成一个独立的派系。这一点刘禅始料未及,他想象不到一个诸葛亮都做不到的事情姜维怎么能做到?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掣肘与制衡姜维,其实包括当初诸葛亮与李严的斗法,都是刘禅政治运作的结果,可惜他玩儿脱了,李严被废,后来就玩不动了。

如果说诸葛亮那次刘禅尚年少资浅、经验不足,那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练,又有陈袛协助,刘禅对于权术的运用自然更加纯熟了,这一点在之前封姜维为大将军这件事上表现得很明显。大将军在汉朝地位相当尊崇。西汉王朝的第一个大将军就是兵仙韩信,韩信死后。至汉武帝时代设置内朝,以卫青为大将军署理内朝事务,同时在外朝上班排队的时候,大将军“位丞相上”(应劭:《汉官仪》)按照《文献通考》里面的说法“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东汉时代的大将军都是外戚,著名的有窦宪、梁冀、何进等人。这些大将军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拥有开府理政的权力。

姜维的前任费祎在临死前被刘禅给予开府之权,但是很快就挂了:延熙十五年,命祎开府。十六年岁首大会,为循手刃所害(《三国志·费祎传》)。费祎比姜维好一点,因为他兼任过尚书令可以以尚书台的名义,姜维最多只是录尚书事,区别在于费祎可以发布行政命令,而姜维只有知情权。后来姜维作为卫将军加了督导中外诸军事的职衔,掌握了整个蜀汉军队的调动大权。姜维取得洮西大捷职位升为大将军是顺理的事情,但是刘禅给的却特别不心甘情愿,而且始终没有给予姜维开府的权力。

开府,这个名词今天看起来很陌生,当年却是所有男人的终极追求,所谓“开府建牙,起居八座”,这才是古代成功男人的标志。开府意味着可以有自己的属官和幕僚,并且通过这些人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机器当中去,这也就是说会拥有自己的班底,更重要的是这个班底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这是权臣必备的套路和标配。曹操如此、诸葛亮如此、司马懿如此甚至蒋琬都是如此,可姜维偏偏不能如此。这说明刘禅已经不允许自己好不容易到手的大权,再旁落到任何人手里。

但对姜维的打压必须是有限度的。蜀国作为一个偏霸一方的地方政权,其战斗力是存在下去的首要条件,姜维的存在就是蜀军战斗力的保证。所以当杨戏攻击姜维的时候,刘禅突然发飙,废了杨戏,目的就是要讨好姜维。你看朕先前做了对不起大将军的事情,现在有人敢诋毁大将军,朕帮大将军废了他!大将军不是失利降职了嘛?好说,敲打过后,姜维北伐随便和邓艾、司马望打了两下立即把失去的大将军头衔给挣了回来。刘禅对姜维需要的是掣肘和制衡,不是要废了他,所以安抚也是必要的。姜维没有怨气怨言,一心背锅,埋头苦干这些事情杨戏这样表明看着精明实际二百五的人不知道,表面看着二百五实际精明的刘禅可清楚。若无这样的手段,后主如何能在蜀国稳坐江山四十年啊!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千古名将英雄梦


历史上的刘禅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因为《三国演义》,很长一段时间里,后人都认为刘禅是一个昏君,他宠幸奸宦黄皓,他乐不思蜀丢脸。
但是,刘禅在当下似乎又翻转了过来,很多人给予了刘禅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明君。

(刘禅剧照)

说刘禅是明君,理由有这些:

其一,刘禅是个纳谏之君。善于纳谏是古代君王最优秀的品德。刘禅当皇帝以后,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纳谏。基本上诸葛亮给他讲的,他都能够接受,按照诸葛亮对他的要求去做。朝中其他大臣给他讲的道理,他也能积极采纳。也因此,在整个诸葛亮时期的蜀汉,朝廷一团和气,积极向上,很少有勾心斗角的事情。

其二,刘禅是个守成之君。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还能守住30年江山。在这30年里,蜀汉还能够持续对魏国保持攻击的态势。朝廷中的丞相蒋琬、费祎、董允虽然才能比不上诸葛亮,但都是贤能的宰相。边关上信任姜维,支持姜维一以贯之地北伐。总之他没有太多任用奸邪、昏庸乱政、追求享乐、残害忠良等等昏君的那些事情。宠幸黄皓,其实也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恶果。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守成之君重要的标志。

其三,刘禅是个识时之君。刘禅被晋国俘获去以后,他在司马炎面前表现出“乐不思蜀”的样子,是政治成熟的表现。当时蜀国已经灭亡,复国的可能是很小的。如果这时候忧戚故国,像写出“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李煜,显然是不明智的表现。除了找死,不会有别的后果。而刘禅一旦想复国,那又将引发新的战争,这显然是开历史的倒车。所以说,刘禅这种表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

不过,虽然有这样一些理由,但似乎还不能说明刘禅是明君。毕竟刘禅是亡国之君。一个君王没有把国家发扬光大,最后让国家灭亡了,却还说这样的人是明君,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刘备剧照)

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刘禅呢?

我认为,刘禅自身是没有多少主见的人,刘禅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是因为他实在运气很好。他有什么好运气呢?

其一,刘禅有一个好父亲。刘禅的爹刘备自然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白手起家,聚拢一大帮人才,最后三分天下,创建蜀汉,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刘禅在当皇帝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打下一份土地。但是,他爹给他打下的土地,足以让他延续江山。

其二,刘禅有一个好大臣。这个好大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好在于他其实是个权臣,蜀国的政权军权财权人权都在他手里,但是他不擅权,没有野心,没想过废了刘禅自立为帝。这一点至关重要。但凡诸葛亮有那么一丁点儿想做大的心思,刘禅的江山旦夕之间就到了诸葛亮的手里。因为诸葛亮把刘禅的事情都干了,又不要刘禅的皇帝位置。因此,刘禅把一切交给他,就交对了。可以说,刘禅自身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是管宰相找对了,因此他可以舒舒服服在君王之位上呆着。后来的蒋琬、费祎、董允、姜维,其实就是诸葛亮找的,都是诸葛亮的延续。

(诸葛亮剧照)

其三,刘禅有一个好政策。这个政策就是坚持北伐。因为蜀汉持续不断地坚持北伐,因此,蜀国一直对魏国处在一个逼迫的态势上。而这种态势,也让吴国不敢轻举妄动。事实上,吴国也不想轻举妄动。他想的是坐山观虎斗,想的是别人“鹬蚌相争”,他“渔翁得利”。这个政策,在诸葛亮时期实施,诸葛亮去世后也一直实施,因此,蜀国能够保持几十年。

当然了,刘禅虽然运气不错,但是运气也有用完的时候。当刘禅把运气用完以后,这江山他就玩不转了,所以蜀国最终还是亡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世人对于刘禅的水平一直都是贬低,更是有“扶不起的阿斗”作为他的评价,直到我重新翻阅史书详细了解后发现,刘禅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书中记载诸葛亮死后,刘禅就直接向魏国投降了,仔细研究当时的形式,蜀国在对于魏国的战斗中节节败退,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因此刘禅此刻面临的只有三种选择:

  • 联吴抗曹

话说此时的东吴实力比起当年已经是下降了很多,东吴尚且自身难保,蜀国大势已去,魏国兵锋强盛,两国就算合作也无法阻挡魏国的铁蹄,最多也就是残喘时间多几日而已,想翻身是不可能的。

  • 举国南迁

迁都,也并非长久之计,从刘备开始就一直经营着蜀国,所有的军事、政治、民生、经济基础都在蜀国,如果举国迁移,是动了根本。百姓要重新开垦土地、军队要重新布防、政策、制度等都要因地制宜,并且还要随时应付曹家突袭。就算到达迁都的地方,接下来还要固防整顿,如果曹家来袭,国都、百姓尚未整顿好,没有强有力的后勤基础,下场也会差不多,所以迁都也不是长久之计。

  • 苟且偷生

此时的蜀国,从朝廷到百姓已经都毫无斗志,选择投降也有投降的好处,百姓不用遭受战火、流离失所;大臣无非就是换个君主,也能保全家人;刘禅最多做过亡国之君,但能留的性命。

所以,综合以上形式,与其让蜀国士兵百姓等陪他送死,不如选择投降,保的大家平安,这也是无奈中的最好办法了,由此可见刘禅还是心系百姓,深谋远虑。


另外还有几件事也可看出刘禅非等闲之辈:

手段高明,收买人心

魏国大将夏侯霸遭到曹爽的株连而逃入蜀国,他的父亲夏侯渊是被黄忠所杀,他此刻会逃到蜀国,也是说明确实走投无路了。而刘禅在接见他时,却淡淡地说:“你父亲乃是被人用反间计所杀,并非是我先人所害”,然后指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此乃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渊的堂妹是张飞妻子,张飞之女乃刘禅之妻),之后对夏侯霸加官进爵,自此夏侯霸冰释前嫌,对刘禅肝脑涂地。

顾全大局,处处忍让

诸葛亮在世时,一直醉心北伐,对刘禅的态度比之严父,他不用心辅助刘禅反而架空权力,而刘禅知道诸葛亮的在朝中的人脉关系,为大局着想处处忍让,尽量维持君臣之间的关系。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便立马停止劳民伤财、消耗国力的北伐,然后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一身的职务和权力一分为二,相互制衡。李邈趁诸葛亮去世,想迎合刘禅忌讳权臣的心里,便诋毁诸葛亮有不臣之心,谁知刘禅大怒,下令处死李邈。

这也是刘禅的一个高明手段,诸葛亮死后朝廷的主心骨没有了,这时候更不能互相猜忌引起内乱,刘禅的手段是告诉大家,诸葛亮死了但皇帝还在,主心骨还在。

察颜观色,扮猪吃虎

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在呆了段时间后他发现真正有实权的是司马昭,并且司马昭对刘禅很有戒心。果然,有次司马昭请刘禅吃饭,故意让人演蜀国的曲目,为的就是让刘禅触景生情,看看其反应,而刘禅早已猜到司马昭之心,便装疯卖傻道:“这里这么好,还想什么蜀国”。旁边的侍从郤正看不下去了,就教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你,你便哭泣的回答,先人都葬在蜀地,我天天都想念”,后来司马昭再问刘禅,刘禅便将郤正教他的话回复司马昭。司马昭问答:“你这话怎么这么像郤正的口气?”刘禅听了假装大惊,回答:“您的话确实没错。”旁边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

其实刘禅很明白,司马昭就是不希望看到刘禅有思念蜀国的想法,毕竟有想法就会有目标,刘禅越昏庸,司马昭就越放心。

原文:司马文王问禅:“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综上分析,刘禅并非我们看到的扶不起,相反的他的水平很高、很能干,他在蜀国最为弱势的时候接下这个担子。从223年登基到263年投降,称帝四十一年,他在位时间是三国所有国君中最长的,而当时社会动荡,能够执政这么久的时间,除了诸葛亮的辅佐,离不开自己的才智。

在诸葛亮死后还做了二十九年的皇帝,就算手底下的大臣再厉害,没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掌控,不用说投降,自己人都能把刘禅提下台。

如果换个比较好的时期,或许刘禅能发挥的更好,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刘禅:

“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大国布衣


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演义小说的引导下,这种印象更是深入人心,有的还演绎说是赵云长坂坡救他出来后,被刘备一摔把脑子摔坏的。相父呕心沥血北伐无功勉力撑持,后主昏庸无能还宠信宦官乱政,到邓艾大兵临城还不战而降,令人扼腕。这些多是道听途说耐不住推敲的话,刘禅虽非杰出君主,但他的能力和执政手腕也不低,不然就不会安享国祚四十一年,223年继蜀汉皇位,在诸葛亮234年死后,蜀汉还存活了二十九年,大局比较稳定,这是庸主无法做到的。刘禅的出色之处有几点。


第一,绝对信任诸葛亮。一个人能完全相信另一个人的忠心并全盘托付从不干扰,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本事,自古至今,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后主一样善始善终?别说身居高位,就是一般民众,合伙做生意最后鸡飞蛋打翻脸不相识的不知有多少。(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放手让对的人去做事,又全力支持,这就不是低智商的人能够做到的。在诸葛亮死后,大军退兵时,魏延杨仪互奏对方造反,刘禅听从大臣们意见,果断平定乱事,也可见决断力不一般。


第二,具有君王的权谋手腕。这一点从诸葛亮逝世后来看非常明显。诸葛亮学贯天人,是后主的相父又受刘备托孤之重,所以信用他而不疑,蜀汉行西汉制度,丞相总揽全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之后蒋琬继起,刘禅以其资历不足没有任命为丞相,而是让他先为尚书令总政事,四年后才让他开府,加大司马之职,从此丞相一职就算废除了,大权慢慢收回,之后的费祎也是尚书令和大将军。等到姜维上位,军政便明显分开,姜维以大将军身份屡次率军北伐,而尚书令则是陈祗。

第三,善用制衡和牵制。君主统御天下,不可能事必躬亲,必须用好人用对人,如此还不够,谁也不能保证权臣一直像诸葛亮一般,自陈祗和姜维一文一武把持内外,刘禅又用了他的祖宗常用的制衡招式,亲近宦官以制朝臣,黄皓专权至董允死后,朝中无人能制,成为牵制朝臣的力量,他能祸害蜀汉其实是刘禅授权的。当黄皓诸葛瞻等人要免掉姜维军权时,刘禅却不同意,姜维要杀黄皓,刘禅也没有听从,保留各方以成制衡,方便君权独大。

刘禅还有一点不简单的地方,不惜自污装傻自保,蜀汉灭亡后,刘禅和原蜀汉官员都迁到洛阳,亡国之君终日担惊受怕。司马昭们也不放心,多次相试,刘禅不惜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等数典忘祖的话,以此来麻痹对方,让大家都认为他是庸主愚人,终于得以善终。


南方鹏


刘禅原来比诸葛亮更聪明:三国中的第一人生赢家

  【萨沙讲史堂第四百十一期】(历史系列第156讲)

  刘禅,很多人认为这人是低智商,甚至是白痴。萨沙告诉你们,刘禅这家伙绝对高智商加高情商,强过这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甚至比诸葛亮还厉害。是萨沙瞎掰吗?听萨沙说一说吧。

  

  首先要肯定的是,刘禅虽聪明,不如他老子刘备老谋深算。

  刘备这老家伙绝对牛。可以说,刘备是上下五千年最厉害的几个政治家之一。胡编身世,能够编的像模像样,让你无法追查;假仁假义,能够落下千古美名直到现在;常败将军,竟然能够三分天下,做了皇帝;手下人才众多,竟然能被刘备玩于股掌之上,连诸葛亮都被耍了。

  好了废话少说,来说刘禅。

  还是分几点来说:

  

  第一,刘禅是生活上的高人。

  刘禅是什么身份?皇帝。

  再往上有空间发展吗?没了。已经万人之上了,还怎么发展?

  很多人认为,人的一生很短暂,吃喝玩乐享受才是最真实的。

  至少,刘禅就是这么认为的,这就是他的人生目的。

  蜀国虽小,让刘禅锦衣玉食、三宫六院、娱乐无边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既然如此,当一个蜀国皇帝不就够了吗?

  你就算统一了三国,个人生活也无非这样。难道一个人能再吃喝多少?能再娶多少老婆吗?

  刘禅从出生开始就享受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他还从不担忧,吃喝玩乐一辈子,最终善终。

  可以说,刘禅实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是生活上的高人。

  

  第二,刘禅是事业上的高人。

  事业能力强,不见得是好事。

  满清有个著名政客,颇有能力。奇怪的是,他从不揽事,总是能推就推。

  为啥?

  这个政客曾经说:我和李鸿章是好朋友,他的能力强我十倍。能力强揽事多,责任义务就大。我整天看着李鸿章忙碌不堪、硬着头皮周旋各派势力之间,甚至死前还被俄国公使大吼大叫。这种生活,我可不愿意过。

  刘禅的事业能力,肯定是不足的。

  就算足,也强不过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又是怎么样?累了几十年,最后累吐血死了。

  再说蜀国内部问题也很严重,刘备老臣和四川旧臣明争暗斗,连诸葛亮都很难搞定。

  相比诸葛亮,刘禅自知能力不足,干脆彻底放权不揽事。

  大小事情都交给诸葛亮处理,刘禅自己嘻嘻哈哈、吃喝玩乐,乐得开心。

  关键在于,刘禅交权给的人都不错。

  直到蜀国灭亡,蜀汉政权还是稳固的。国内被常年征战搞成这样,也没有造反。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禅最大程度完成了自己的事业,也是个高人。

  

  第三,刘禅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高人。

  刘禅的聪明,体现在他的远见。

  刘禅很清楚的知道,以蜀国区区90万人口,是绝对不可能对抗数倍强大的魏国的。

  早也好,晚也好,蜀汉必然会灭亡。

  既然如此,那还拼什么拼呢?

  诸葛亮为了延迟蜀汉灭亡,用尽心力主动进攻,最终还是不能挽回大局。

  甚至,诸葛亮让自己儿孙(诸葛瞻、诸葛尚)也跟着拼命。最终儿孙都被杀,搞的差点绝后,全家下场凄凉。

  诸葛亮都不行,何谈区区刘禅。

  所以,刘禅压根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能开心一天就一天,反正国家迟早会完蛋。

  同时,刘禅就假装低智商,甚至骗过了司马昭。

  最终,刘禅不但自己没事,甚至全家也没事,以一个安乐公的贵族身份善终。

  试问,中国历史上这么多被废除的君王,几个有刘禅这种好下场?

  

  第四,刘禅是一个表演高手。

  刘禅演过很多戏,最经典的就是欺骗司马昭那场。

  刘禅说什么此间乐不思蜀,还承认是别人教的,让司马昭哈哈大笑。

  即便略有智商的人,也不可能笨到这种地步。

  刘禅又不是真正的智障。他为什么这么说?显然是演戏。

  关键在于,他的演戏很成功,竟然让司马昭也认为他是笨蛋,根本不加提防。这就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了。

  同时,刘禅下台以后绝对不惹事,让司马昭没有再下毒手。

  相反,那个少帝刘辩明明没能力又被废了,还找了一群无能之辈搞阴谋,结果把自己命送了。

  由此可见,刘禅绝对不简单。

  

  总之,刘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了自己利益最大化。

  他不但自己过了最适合自己的美好人生,还为自己家人后代争取了一个美好的人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禅是明白历史大潮流的运动方向的,他极其聪明的把握了潮流。

  相反,诸葛亮明知道潮流如何,却被刘备忽悠的逆潮流而动,最后自己累死,儿孙也连带倒霉。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禅比诸葛亮厉害多了。绝对的人生大赢家。


萨沙


印象中的刘禅是个弱智,很傻,都是《三国演义》给害的,但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并不傻,还很聪明,在《三国志·先主传》里面,就有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智量甚大,意思是很聪明,非常有前途,《蜀志·杜微传》里诸葛亮又评价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如果刘禅是个弱智,诸葛亮肯定不会说这样的话,刘备临终前肯定不会传位给他,儿子不又是他一个,另外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立马改革丞相制度,分化了像诸葛亮这样的权力集丞相一身的权臣现象,分别任命蒋琬和费袆交叉管理朝政和军事,蒋琬死后,刘禅自己主政,还有《三国志蒋琬传》里有这段记载,当年曹魏出了动乱,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肯定是要出兵北伐了,但是刘禅摒弃诸葛亮留下的对策,分析天下形势后,决定联吴举兵而不能轻易北伐,这个决策是非常明智的,证明刘禅是很有主见。

图为诸葛亮画像。

被神话了的诸葛亮,在后人笔下为了显得更伟大,鲜明的对比就是贬低和丑化刘禅,但实际上,诸葛亮总揽蜀汉朝政,擅权的现象比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比司马家权倾朝野,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诸葛亮面前刘禅什么都不能管,管了也是错的,另一方面,人们在惜才赵云时,往往拿刘禅出来做文章,说赵子龙舍命救了个笨蛋刘禅,真是不值得,替赵云惋惜。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事实上诸葛亮死后,刘禅主政的蜀汉比诸葛亮主政时要好很多,所以他在诸葛亮面前是大智若愚、不世出的奇才。

蜀汉,前有诸葛亮鞠躬尽瘁,后有姜维以身殉国,图为姜维庙。

在三国如此混乱的时代,刘禅是三国执政时间最久的帝王,在位40年,一个笨蛋能一统江山这么久吗?这40年间,诸葛亮前10年就去世了,后30年全是刘禅执政管理下来的,如果很笨没有谋略,怎么办得到?刘禅从刘备手上接过的又不是盛世的蜀汉,而是个岌岌可危的烂摊子,他不但平息叛乱、坐稳江山,最后虽留下乐不思蜀的嘲笑,但能平安终老,这难道不是保全之术吗?

图为曹魏灭蜀汉形势图。

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停止战争,国家闭关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等国力恢复后,平定越隽叛乱,征得上庸等东南三郡,等于说在文和武方面都有表现;在外交上,刘备后期与孙吴关系很坏,刘婵时重修了两国关系,恢复了蜀汉与东吴的联盟,有点外交手腕;在维护君臣关系上,他娶了张飞女儿为皇后,将自己女儿分别嫁给诸葛亮之子和关羽之子,重新延续桃园三结义时期的情义。

刘禅墓址在洛阳孟津县境内,由于没保护,已被夷为平地。

再说说乐不思蜀这个事,司马昭问他怎么样,他回答,此间乐,不思蜀,成为千古笑话,但平心而论,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成为阶下囚,如果回答想念家园,希望能回家,他还能活命吗?南唐李后主就是例子,写了几句哀诗,思念故土,直接被赐毒酒归西。当年的刘婵以自己为人质到洛阳当俘虏,换取了蜀汉的黎民百姓的平安过渡,是不是有大义在?乐不思蜀是在危急之下,自我的保全之策,也是一种智慧下的无奈之举,当然后期刘禅也越来越腐败,宦官专权,国力越来越衰落,最后亡于刘禅之手,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刘婵这人,引用陈寿的点评很中肯:他是个功过相半的人。


图文绘历史


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不亚于诸葛亮,远胜于其父刘备,其谋略可以和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相提并论。

刘禅”就是这样一个精明的人,他不是真傻,不是真笨,因为他的做法是明智的,他懂得进退,他将“肃然无声”这一意境发挥到巅峰。

人所共知,刘禅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刘备的地盘也逐渐稳定了下来,三国鼎立的契机也逐渐趋于好转,刘备自这一刻起就不用在四处飘离、东奔西跑了。在刘备从刘璋手上接管了益州之后,刘禅的童年生活条件也有了稳步提高。老年得子的刘备,舐犊情深是人之常情,而刘禅自幼丧母,以至于让大家对刘禅越发宠爱。

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进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刘禅登基称帝后,将蜀汉的大小政权都让丞相诸葛亮打理,历史上数次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都是在诸葛亮的主政下执行的。而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吸取了街亭之败教训之后,屡屡发动的北伐战争都是事必躬亲,殚精竭虑,事无巨细的鞠躬尽瘁。但是,往往现实却是很残酷的。长时间的征战生活,让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上,蜀汉统一的大业也就此破灭。

公正地说;魏、吴、蜀三国之中,曹魏的综合实力基础当属第一,蜀汉政权无论是在刘备时期还是在刘禅后期都是比较弱小的,魏国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即使“刘禅”集蜀汉全国之力誓死抵抗,最后也是无法改变亡国的结局,还会让蜀汉百姓遭受战争祸乱之痛苦。

所以;刘禅稳坐帝位长达四十余年,虽才智一般,平庸无为。那是因为蜀汉很多大小事务都是由诸葛亮掌权处理,蜀汉的军国大事“刘禅”几乎都不用操心。诸葛亮病逝之后,内外军政大小事物都是按照诸葛亮生前任命的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负责掌管,刘禅也无须再想有什么作为。曹魏灭蜀之战后,刘禅投降被迁往洛阳,司马昭将他软禁了起来。

千百年来,关于刘禅的评价无非就是说刘禅是一位昏庸皇帝,贪于玩乐,在位四十余年基本上毫无作为,要是没有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辅政,蜀汉的基业或许就在刘禅的手上亡国了。但是;还有人说看问题不能单单只看一面,从诸葛亮去世之后来看,蜀汉江山还能继续生存了几十年,也足以体现了刘禅是有一定能力的,所以,足以说明刘禅并不是一位昏庸之君。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


刘禅就是个十分平庸的君主,从乐不思蜀就可见一斑。

很多人认为,刘禅说自己乐不思蜀,是大智若愚,故意装傻消除司马昭的猜忌,保全性命。

请问:刘禅有什么必要装傻?三国时期,根本没有杀害末代皇帝的陋习,曹丕没有杀汉献帝,司马氏也没有杀曹芳和曹奂,曹奂甚至比司马炎还活得长。

人根本没想过杀你,你装什么愚蠢?以至于贻笑千古。这是真愚蠢。

关于刘禅智商不高这点,从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可看出端倪。

诸葛亮在表文中说了什么?不宜妄自菲薄,意思是说,希望刘禅不要小瞧自己。如果刘禅是个聪明人,又贵为皇帝,诸葛亮有必要这样说吗?就是认为刘禅智商不高,担心他有点儿自卑,所以才提醒他应该自信点。

不宜妄自菲薄后面,诸葛亮紧接着说道,“(不要)引喻失义”,意思是希望刘禅不要乱打比喻乱讲话。可见,刘禅平常没少说错话,所以诸葛亮才由此担心。

另外,陈寿在《后主传》中评价刘禅,“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坚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这当然是委婉的说法,言外之意,刘禅有点儿白痴,他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在于身边是什么样的臣子。但即使任用贤相,也不过是循理之君。

给刘禅洗白的人们,你们总不会比诸葛亮和陈寿更了解刘禅吧?


赵营平


因为三国演义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刘禅被形容为扶不起的阿斗,甚至还有的人认为,刘备在长坂坡的时候,当着赵云的面摔阿斗来收买人心,把阿斗给摔傻了,也把蜀汉灭亡的原因归结到阿斗身上。

认为是阿斗宠幸黄皓,对姜维不信任,姜维只能在沓中避祸,但是这个其实是很不公允的,因为蜀汉的灭亡是必然的,阿斗在谯周的劝说下投降,那是完全没办法的,因为蜀汉的部队都在前线剑阁了。

而最后的禁卫军也跟着诸葛瞻父子,与邓艾在绵竹一战全军覆没了,对于阿斗来说,他根本没有守城待援那个选项,而只有往南逃,往东逃,向邓艾、钟会投降三个选项吗?

他可以南逃吗?不能,虽然诸葛亮征南中地区,七擒七纵孟获,孟获说南中地区永不背叛蜀汉,但事实是,诸葛亮死后,南中地区多有反叛,如果阿斗到了南中地区,那么最后的结果也必然是被反叛被杀。

那他可以逃到东吴吗?也不能,他的蜀汉都没了,都在曹魏的手里了,他对东吴还有什么用呢?一点用都没有,而东吴也必定要被曹魏所灭亡,回头来,还得再次投降曹魏,那个时候待遇可就没有那么好了。

他此时投降曹魏,而曹魏为了让东吴也能投降,对他的待遇肯定也不会错,结果证明也是如此,他被封为安乐公,而吴国皇帝孙皓只被封为归命侯,在待遇上面也是天壤之别。

那我们再来看治国方面,阿斗在位四十一年,曹魏称帝于公元220年,禅让司马炎于公元265年,曹魏也才存在四十五年,跟阿斗的在位时间差不多,如果从曹睿公元239年病死,曹芳实际是个傀儡皇帝算起,也其实不到二十年。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东吴的情况,第二个皇帝孙亮就被废掉了,而最后一个皇帝孙皓又是一个残忍的人,从孙权后期,整个东吴的情况很糟糕,我们再来看看蜀汉的情况,原来在刘禅的治下,蜀汉清明,稳定多了。

你觉得这样的阿斗,还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历史简单说


说到刘禅,我们很自然会想到一句话:扶不起的阿斗。在大多数人看来,刘阿斗如果不是智力有问题,那就是典型的软弱无能,尤其是他的那一句“此间乐不思蜀”,更让人觉得这就是传说中的窝囊废。当然,也有不少人说这是刘禅的大智若愚和装疯卖傻。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刘禅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

首先,刘阿斗的智力肯定没有问题,而他作为一代枭雄刘备的儿子,又是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从小学习的就是帝王之术和权谋欺诈,而且刘备也从来不避讳传授他这一套,因为刘阿斗的课本里,就有《韩非子》一书。

我们知道,《韩非子》的主旨思想,那就是君臣之间,没有什么恩义情感可言,一切只是利益关系,如果想让臣子忠于你,你就要学会法、术、势,制造臣子不得不忠于你的格局,否则,臣子可以随时让君主死得很难看。

《韩非子》这本书,自然把君臣之间的博弈说得非常透彻,对于君主来说,实在是一本必读的课本。但问题是,如果只学了皮毛,没有大智慧消化,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个人满脑子都是猜忌、杀伐、算计和制衡,然后动不动就是斩草除根、先下手为强,那他身边的人,还会有安全感可言吗?一旦人人自危后,最后的结果恐怕只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再回到刘禅身上,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在握,可以说是权倾朝野,甚至上朝都是甲仗百人上殿,面对这样强势的诸葛亮,要说刘禅心里不害怕,没有恐惧感,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不管是谁处于刘阿斗的位置,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猜忌诸葛亮,赶走诸葛亮,甚至想除掉诸葛亮,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想法。而且站在刘阿斗的位置上来看,想架空诸葛亮,甚至是火并诸葛亮,从法理上来说,应该也不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刘阿斗无法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感,自然会试着学曹爽和建文帝,总而言之,在权力面前,谁也不可信,所以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削亦反,不削亦反。但问题是,刘禅并没有这种去做,虽然他也有机会这样去做。

事实上,在刘阿斗上位后,内心未必对诸葛亮毫无戒心,但他依然克服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在充分信任诸葛亮的同时,通过和张飞女儿的联姻,分封自己兄弟儿子为王,提高外戚吴懿、吴班在军中的地位,以实现对诸葛亮的制衡,但自始至终却又充分尊重诸葛亮的权力和地位。

并且在诸葛亮死后,更是分化权力,将军权和政权分别授予蒋琬和费祎,后面又通过加强内廷势力黄皓的权力来制约姜维的军权。这种政治手段和魄力,即便是和曹丕曹睿相比,也丝毫不逊色。想当初,曹丕和曹睿作为强势皇帝上位,在面对还并非权倾朝野的司马懿时,都无法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恐惧,以至于一再压制司马懿,如果他们面对的是权倾朝野、带甲上殿的诸葛亮,恐怕早就火并得一塌糊涂了。



我们知道,从三国到两晋南北朝这三百多年里,君臣相互残杀的戏码那是轮番上演,被废、被杀的皇帝,那是数不胜数;全家死于非命的辅政、执政大臣,同样多得数不过来;至于变成乱臣贼子的大臣和将领,同样多如牛毛。

只要这种历史背景,我们自然就会明白,刘备死后,蜀汉能保持四十年的稳定,诸葛亮死后,蜀汉能保持三十年的稳定,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刘禅在这四十年里,始终能够稳居皇位,绝不是一个窝囊废所能够做到的,也不可能是蜀汉的执政官员和佣兵大佬个个都品德高尚所能实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