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肖申克的救贖》自由不會折翼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自問世以來就一直與好萊塢史上諸如《教父》系列電影共爭影史第一:在IMDB當中被超過160萬以上的會員選為250佳片中第一名。併入選美國電影學會20世紀百大電影清單。在中國的豆瓣網電影評分榜上,《肖申克的救贖》也是以9.6分的高位傲視群雄。我就是想以此為切入點,從它受歡迎,受好評的程度和狀態上來闡述它所展現給觀眾的思想精神。正如晦澀的文學作品不會受大多數人喜愛一樣,具有複雜思想的電影同樣不會為大多數人所欣賞——繁雜莫測的主題會制約藝術作品本身的的受眾面,這和“陽春白雪,曲高和寡”有同樣的道理。

重看《肖申克的救贖》自由不會折翼

而《肖申克的救贖》具有旗幟鮮明的主題和既定的思想內容,簡約而不簡單,深刻而不深沉;當高尚的情懷,美好的品格,偉大的精神都以簡潔明瞭的方式被直白透徹的放在觀眾面前的時候,無疑的這些感性認識會被他們所接受,當然,這些感性認識的載體即《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也會被觀眾所喜愛。綜上所述,我想指出的就是:這部電影之所以獲得了口碑上的完美,就是因為其直接歌頌了自由,並戲劇化的將這種理想在電影情節中加以實現——這種理想主義的圓滿不正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希冀達到的嗎?換句話說,這部電影迎合大多數人對於希望的渴求,所以人們才會喜愛它。

重看《肖申克的救贖》自由不會折翼

所以,我不想從免費希望的主題

重看《肖申克的救贖》自由不會折翼

電影中出現的除安迪以外的犯人,都體現出了這種趨勢,但具體的表現又有不同:異化的一種,雞姦犯“三相助”三人,他們代表著的是監獄中自甘墮落的一派。他們本身就是那樣的反面,獄中的體制更是助長了他們的人性之惡;同化的一種,是監獄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分佈最廣泛的一類人,他們已經完全或是不完全的被體制化,對自由的嚮往已經麻木了,甚至於像布魯克斯那樣,即使給了他自由,但是苟身五十多年的體制已經讓他“不自由”,不容於正常的社會氛圍而最終自我了結。這就是“體制化”化下的兩種人,至於第三種,就是主人公安迪這樣的破局者,在壓抑的環境中滿懷希望併為此奮鬥了二十年,最後成功脫逃。

重看《肖申克的救贖》自由不會折翼

另外的,這部電影迥異於別的電影的一個亮點就是無處不在的與故事內容相關聯的細節。一部優秀的電影在細節上必然是有所體現的,但很少有一部電影能像《肖申克的救贖》這樣把情節和細節糅合得如此恰當。這種糅合精準的把宗教歷史和象徵與主人公安迪的遭遇相銜接,暗示了他的結局乃至於典獄長的結局。其銜接的手法之巧妙無痕,其產生的結果,甚至於可把觀眾的思緒引導至加爾文教的“先定論”。我想,這並不是偶然,這應該是導演在執導這部電影時的有意而為之。舉一個在電影中比較明顯的例子:影片最後,典獄長從保險櫃拿出了被安迪掉包的《聖經》——也是安迪用於藏匿鶴嘴錘的《聖經》,典獄長翻開的那一頁,標題正是“Exodus”即“出埃及記”,它所描述的正是古代猶太人領袖摩西帶領族人出走埃及追尋自由的故事。

重看《肖申克的救贖》自由不會折翼

安迪是一個象徵的摩西,摩西追求和p

重看《肖申克的救贖》自由不會折翼

最後,我想談談它的結束

重看《肖申克的救贖》自由不會折翼

總體觀之,《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藝術性和思想性兼具的電影,它之所以獨一無二,我想是因為其歌頌讚美的理想主義情懷即追求自由的內涵得到了大多數人的嚮往,又因為其結局的美滿,所以受世人讚譽。有人稱這部電影為完美。這種觀點是我向來所駁斥的,因為完美的本身就是一種缺陷。可能這部電影無限接近於完美,但正如科學家永遠無法準確衡量和定義“一米”的長度一般,這部電影也永遠不會達到完美。但充斥於電影中的對自由和希望的渴求,鑄就了理想主義的精神豐碑;對壓制人天性的“體制化”環境的鞭撻,留下了現實主義的無窮思索。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最大最深的意義所在:自由不會折翼,儘管它還在負重以行。

重看《肖申克的救贖》自由不會折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