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骗局?

小小嬴政


(查尔斯.庞兹)

估计大家都听说过“庞氏骗局”这个词。即层压式推销。运作模式大家都很熟悉:参与者要先付一笔钱作为入会代价,每个参与者所赚的钱,都是来自下线,即他本人拉来的新人,而非公司本身透过业务所赚的钱,即“拆东墙补西墙”。投资者通过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者加入付钱,以支付上线投资者的投资与利润,初期通常在短时间内获得回报以利于推行,再逐渐拉长还款时间。随着更多人加入,资金流入不足覆盖支出,最终爆仓,最下线和新加入的大量投资者血本无归。

而“庞氏”之名,就来自这种诈骗方式的始作俑者,原籍意大利的美国移民查尔斯. 庞兹(Charles Ponzi 1882-1949)。1903年11月15日,这个家伙抱着到新大陆发大财碰运气的念投,来到美国,起先是在餐厅当侍应,因为盗窃餐厅财物而被解雇;后来移居至加拿大蒙特利尔,在一家意大利银行当柜员,因为商业诈骗,而被加拿大法院判监三年;1911年回到美国,又因贩卖人口,而在亚特兰大坐牢。

然而到了1919年,跑到了波士顿的庞兹却一跃成为了金融投资界的名人,万众瞩目,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一战刚刚结束,由于欧洲各国因战争经济凋敝,财政依赖美国,美国一举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开始强势输出资本与商品,从而导致了金融投资市场上的繁荣,普通人也纷纷想从中获益。庞兹很好地拿捏住了美国民众躁动不安的投资欲望,他开始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宣称自己有渠道能够以折扣价格买到欧洲国家发行的邮政票据,而这些票据可以在美国全额兑现,比如在英国发售的,销售1便士的邮政票据,可以在美国以25美分的全额价格兑现。他还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有一支关系通天的代理人队伍在欧洲各国政府机构内走动,已经基本将这批邮政票据抢购一空,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很快,庞兹的“邮政票据”投资方案吸引了超过4万名波士顿市民,大多是缺乏金融投资常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工人,下层小职员和从事家庭生产意大利新移民,庞兹从他们手里累计拿到了超过1500万美元的资金,他信誓旦旦地宣称,所有投资在45天之内,都会获得投资本金额50%的利润,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确实在期限内拿到了这笔“利润”,当然,今天的我们知道,庞兹完全是在用后来投资者的钱"挖肉补疮”在贴补早期投资者,然而当时的米国人民很傻很天真,他们认为庞兹是堪比JP摩根的伟大投资者,金融魔法师:当有一天庞兹去波士顿市政府办事的时候,狂热的投资者粉丝把他簇拥起来,高呼“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意大利人!” 庞兹这厮居然还玩了一把虚怀若谷,回答“啊,不是,应该是哥伦布或者马可尼,哥伦布发现了美洲,马可尼发明了电报”,粉丝们当时不干啦,大呼“但是您发现了钱!!您比他们还伟大!”

当然啦,除了少部分用来贴补早期投资者,更多的钱落到了庞兹自己的口袋里,他买了豪华别墅,好几辆加长款的豪华汽车,买了超过100套名贵西装和同样数量的高端皮鞋,还有几十根根镶嵌黄金的手杖,连抽烟的烟斗上都镶满了昂贵的宝石,他还给自己的情妇兼秘书露西.麦莉买了许多昂贵的珠宝和首饰。

然而,假的真不了,这种草根传销式的投资越闹越大,终于传到了专业金融投资领域专家的耳朵里,波士顿著名投资家巴伦就向大众呼吁,邮政票据根本不是用来投资了,也不具备什么投资价值,结果庞兹毫不客气地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专访,声称自己拥有的钱,巴伦做梦都想不出来。然后,曾经在庞兹的皮包投资公司担任公关的威廉.迈克马斯特也向波士顿环球报爆料,说庞兹根本没有任何金融投资知识,他“连简单加减法都算不好”,而且在办公室里,自己一张所谓的邮政票据都没有见过。

终于,在1920年8月初,联邦政府发布公告:在美国本土兑现的邮政票据,其价值只是庞兹所宣称价格的零头,警告广大市民不要受骗,进行所谓“邮政票据”投资,8月11日,庞兹早年的犯罪记录被扒出,他在当天宣布破产。绝望的广大投资者挤满了派依大街,试图前往庞兹的办公室“抢救”出自己的投资,但一切为时已晚,15日,庞兹因诈骗罪被波士顿警方逮捕,在庭审中,法庭发现庞兹至少中饱了430万美元,1920年11月1日,法庭宣判,庞兹被判入狱9年。出狱后,庞兹枯恶不悛,继续干了几次类似的投资诈骗行为,并在1934年被遣返意大利,他还甚至试图诈骗墨索里尼,但没有得逞,最终,穷困潦倒的查尔斯.庞兹于1949年死于一所巴西的慈善堂。

(1920年8月11日,挤在庞兹办公室门口的绝望投资者)


晴天有时下猪


1992年左右著名的“水变油发明”。

水变油的发明者王洪成在发明出可以使水变成燃油的“膨化剂”之前是是一位普通司机,从未有过科研经历。

1984年王洪成发明了这项发明,那个年代传媒业远不如现在发达,直到1992年才被大街小巷的百姓知晓,其中80多家中央和地方的主流媒体进行过报道,包括1992年8月14日的《人民日报》也进行了报道。

到底这项发明有多神奇?

王洪成公开的配方是75%的水勾兑上25%的汽油,再加上王洪成保密的“洪成基液”,经过40多秒的反应可以形成一种新的燃料。

按照王洪成的说法,洪成基液的制造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就利用这个所谓的发明到处宣传造势,寻找投资,有300多家乡镇企业拿出上亿元资金给投资王洪成搞共同开发,他自己一不申请专利,二不建厂。

下图为王洪成当众表演

如果水变油成功,那对于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都影响极大,但是很明显示违背科学原理的,王洪成使用的很可能是刘谦的魔术手法,掉包计。这种方法之能作为表演效果看来,真的开厂投产,是不可能的。

最终,王洪成经济诈骗最被逮捕,被黑龙江中院以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核先生科普


百年骗局——酸奶,造就万亿产业

酸奶对于每个人而言再熟悉不过。尤其经过奶企厂商通过电视、手机、网页全方位的轰炸宣传,各种关于酸奶增强免疫力、美容养颜色、减肥的噱头已让我们深信不疑。


但这其实不过是彻头彻尾的一场大骗局,就目前科研表时:没有任何研究成果能证明酸奶有这些神奇的功效。广告中所大肆宣传的这些功效其实都是假的,而布下这个百年骗局的始作俑者就是——梅契尼科夫,1908年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获得者。

1899年9月,梅老师途经保加利亚一个原始村落,意外发现这里每20个人中就有一位百岁老人,经过几番交流后,他发现村民常常喝一种神秘的饮品。这种把牛奶经过特定条件而成的神奇饮品,口感独特,有点酸涩,当地人称其为酸奶。


1903年,梅老师开始潜心研究衰老和长寿的关系,还把在保加利亚的见闻写成了一篇文章,发表于法国《Ie matin》报。文中称:经过他研究发现,保加利亚人是全球最长寿的民族,很可能源于他们常食用一种叫‘酸奶’的神奇饮品。


人类对长寿的话题总是如何趋之若鹜,这篇文章很快引起了轰动,看过文章的吃瓜群众们纷纷向报社寄信询问如何制作酸奶或者在哪里能够买到酸奶。


报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堆满了一屋子邮件,编辑频频联系梅老师,希望跟进关于酸奶的文章。很快,梅老师又发表了一篇解答酸奶疑云的文章,而这篇文章的内容更让群众们为之疯狂。


文章称:梅老师已经找到了酸奶长寿的秘密!那就是酸奶中含有的“保加利亚乳酸菌”,每天食用含有乳酸菌的食物,普通人的寿命就是能大幅度延长至150岁!


作为一名享誊世界的资深化学家,梅契尼科夫早就探明了乳酸菌的特性,深知无论怎么吃都不会使人延年益寿,但此刻无数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对此却深信不疑,认为如果自己把当做独门秘方来卖,一定能大赚一笔。


文章发布后,消息很快传开来,越来越多的人蜂拥而至,乞求乳酸菌。上了年纪的老人每天都会守在报社和他家门口,甚至,还有些人在他面前下跪,祈求他赐予一点乳酸菌。而不惜重金求购的大有人在。


在此之前,梅老师已然早就和食品厂商谈妥,秘密在巴黎开设了4家“乳酸菌工厂”,通过他的指导批量生产固体状乳酸菌药片。


此后,梅老师多次在不同场合公开宣讲乳酸菌的神奇功效,市场对于乳酸菌的预期也越来越高。


眼见时机成熟,终于,梅老师宣布开卖乳酸菌药片。而药片甫一面市就遭到哄抢,供不应求。梅老师被抬上神坛后开始全欧洲巡回演讲,民众对乳酸菌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1904年,狂热的梅老师在巴黎演讲时声称:酸奶可以让普通人寿命延长至200岁,并且头发永远不会变白!此刻的他已完全罔顾事实,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胡编乱造起来。

这场演讲快结束时,他还大方地公布了制作方法。此后短短一个月,法国境内数十家酸奶工厂拔地而起,世界酸奶产业在这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中诞生了。


1907年,梅老师把之前的“科学研究”汇总,写成一本《The prolongation of life:Optimistic studies》的书,提出乳酸菌会杀灭人体肠胃道里腐败细菌,从而得以让人长寿,因此鼓励人们多喝酸奶。


1908年,“发现吞噬细胞,建立细胞免疫学说”让梅老师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此时的梅老师已经陷入癫狂,把自己也骗进去了。他甚至疯狂地向《费加罗报》记者说到:我研究的最新成果显示,喝酸奶能让人长生不老!

这位受诺贝尔奖神圣光环加持的生物学家,显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神。


然而,谎言终究是谎言,总会有戳破的一天。1916年,发生了一件举世哗然的大事,被法国人神化的梅老师去世了!


这位掌握长寿秘诀的人竟然连自己的生命都没法延续?喝酸奶能永生的真实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质疑,甚至很多人开始宣扬:喝酸奶有害身体健康!


1917年,多名科学家组成联合调查团奔赴酸奶发源地保加利亚长寿村进行调查。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保加利亚根本没什么长寿村,梅老师得出保加利亚人长寿的结论也仅仅是因为这个国家很多人会使用一样的名字!梅老师把这些重名人寿命叠加在一起,便有了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百岁老人的假数据。


此后,神奇的酸奶被迅速拉下神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它当做一种日常饮品,价格也越来越亲民,虽然它神奇的功效不在,但仍有不少人喜欢他独特的口味。


然而,酸奶的风波并未就此停息。


1942年,美国第一家酸奶厂落成。虽然酸奶已经摘掉了神奇的长寿光环,但奶企厂为了利益,总能想出点噱头去重新包装。


当时奶企厂瞅准了女性减肥、美白的市场,经过一番宣传后,酸奶摇身一变,成为具有减肥、美白、养颜功效的保健品。这样一来,顿时引起喝酸奶的风潮,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养成了喝酸奶的习惯,奶企销量大幅攀升。

这引起了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的注意。1960年,FDA专门成立调查小组,开始对酸奶进行严格的调查分析。


再一次让世人大跌眼镜的是:实验结果表明酸奶非但不具有减肥、美白、养颜的功效,反而由于牛奶经过发酵营价值部分丧失,高脂酸奶中所含的脂肪和粮反而会增肥。


1962年,FDA规定:酸奶具有健康功效的广告禁止出现在美国境内,因为这完全是虚假宣传。酸奶在欧洲、美国折腾一圈后,21世纪初,酸奶中添加“益生菌”的广告又开始风靡,助消化、易吸收、增强免疫力这些噱头卷土重来了!


2009年9月,加州大学的科研机构对酸奶的功效进行了科学评估:市面上数百种所谓“益生菌”没有一种增进肠道健康或免疫力。欧洲所有乳企关于添加益生菌能增进肠道健康、免疫力的广告被全部叫停。


同年,法国达能旗下奶企因关于益生菌的虚假宣传还被判赔偿3500万美元给消费者并责令修改了宣传语。


这个百年骗局,这些虚假噱头的广告早已在欧美被叫停,但直到今天,这些假广告仍在国内被大肆宣传,广而告之,而这些宣传语放到欧美地区毫无疑问会被严惩,甚至可能直接让你破产。


为什么酸奶在国内如此有市场,大行其道而无所顾忌,不得不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同样,还有一个远比酸奶骗局夸张并且至今未被拉下神坛的营销骗局——钻石。


钻石一度是地位的象征,十九世纪后期南非一座产量几千万克拉钻石矿被发现,一旦这些钻石流入市场,钻石价值势必一泻千里,于是,市场上很多投资者开始纷纷低价出手钻石。


1888年,戴比尔斯公司创始人罗兹调研后发现:从目前形势看,能控制钻石的流通就能控制信价格,于是一横心全部买进,买进了南非的钻石矿。此后,带着团队严格控制全世界钻石出产量,垄断了整个钻石供货市场近90%的交易量。


尽管如此,钻石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也不具备保存价值和溢价空间,价格自然越来越低。为了挽救这种颓势,戴比尔斯公司苦思冥想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天才的营销方案。


1938年开始,戴比尔斯耗巨资打造“钻石文化”,广告开始疯狂轰炸民众。钻石逐渐洗脑成为爱情的隐喻,甚至演变到订婚缺它不可。


1950年,“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横空出世,彻底奠定了钻石对于爱情不可撼动的地位。

捆绑了爱情后,买钻石的人越来越多,但转手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女人看重的不仅是钻石,更看重的是钻石代表爱情的象征。至今世界上已有五亿克位钻石,但市场仍然供不应求,价格一直在扶摇直上,一切都归功于把钻石与爱情捆绑的完美营销。


而究其组成成分,不过是碳而已,价格上涨是人为造成的供不应求的局面。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许多现在我们看来深信不疑的东西,也许不过是场精心布置的骗局而已。


朝闻历史


历史上的骗局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下面简单说两个。



男扮女装,骗奸数百人

《明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情,明成化年间有一个叫做桑冲的泼皮无赖,成天无所事事,混迹于市井之中。

偶然间得知一个叫做谷才的人善于男扮女装,以教授女工为由,暗行奸宿,诱奸、迷奸良家妇女,竟然连续十多年没有案发。于是桑冲不远千里拜师学艺,终于在学习了两年之后,桑冲辞别师父谷才,一个人开始了骗奸少女之路。



这一晃就是就是十年,桑冲的足迹走遍了山东、河北、山西一带,而且还教导了很多徒弟。不过最后一次桑冲在晋州高员外家时,被高家的女婿赵文举看中。

晚上,桑冲正盘算着如何对高家小姐动手时,赵文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爬进了“桑小姐”的卧室,准备对他施暴,两人争执间,赵文举摸遍了桑冲全身,发现了“桑小姐”竟然是男人。于是便把他绑了送到了衙门。

经过桑冲交代,十年间骗奸一百八十多位黄花大闺女。成化帝也感到十分震惊,于是下令把桑冲凌迟处死了。



假扮皇帝、行骗数省

清代《世载堂杂忆》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当时湖北武汉的一个公馆之中来了两个人。他们一主一仆,主人20多岁的模样,身形俊朗。仆人40岁的模样,说话声音中略带女声。关键二人谈话中还带有一定的京腔。

当他们入住公馆之后,这个仆人自“奴才,而且这个奴才还称呼另一个人为“圣上”,这种事情马上就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武汉瞬间炸了锅。



传言纷至沓来,最后武汉的官员也听说了这件事,但是由于武汉的大小官员没人见过光绪皇帝,而且当时也没有光绪皇帝的照片,所以很多人就拿着光绪皇帝的画像比对了一下,发现这个人和光绪画像还真有些相似。于是武汉的大小官员,以及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拜见“光绪皇帝”,当然也送上了价值不菲的礼物。

这件事最终越闹越大,当时的民间传闻称光绪帝在革命党人的掩护下逃离北京,准备寻找两江总督张之洞对抗慈禧。这件事引起了张之洞注意,于是立刻向朝廷打探消息,经过确认,光绪皇帝依然在北京,所以张之洞立刻把二人抓获。



经过审讯得知,假扮光绪的人叫崇福,是一名戏子,曾经多次出入皇宫大内,对宫中礼仪非常清楚,而且因为长得像光绪,所以很多人都称他为假皇帝。当他看到别人冒充亲王、大臣到各省行骗暴富时,认为这是一个发财的机会,于是勾结了一名畏罪潜逃的太监假扮光绪行骗。

最终,当事情明了之后,二人也被判处了斩立决。



倒卖埃菲尔铁塔,成功获利

1925年巴黎有传闻称法国政府负担不起埃菲尔铁塔的维护保养费用,准备把埃菲尔铁塔卖掉。这时巴黎境内一个叫做维克多的小混混看到了希望,决定好好利用这个消息发一笔横财。



首先维克多花钱给自己置办了一身政府工作人员的着装,伪造了大量政府工作证件。然后花钱让报纸针对埃菲尔铁塔的去留进行讨论,等到社会舆论已经沸沸扬扬的时候,维克多以政府的名义给5位钢铁商人送去了邀请信。

信中告诉这5位钢铁商人,法国政府认为埃菲尔铁塔没有根本没有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还浪费管理费用,所以准备把埃菲尔铁塔卖掉。但是这个事情可能会触怒民众,所以你们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而且约好了见面会谈的地点。

这5位钢铁商人为了得到这个大业务,所以积极的贿赂这位“政府高官”,而维克多也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等到会谈的时候,维克多带领着这几位商人参观了埃菲尔铁塔,并且出示了伪造的证件。然后告诉他们,等回去之后,每个人写一封信说出自己能够出的三皇价格,然后寄给自己。

维克多看到信件之后,从中挑选了一个出价最高的人,然后告诉他需要先付10万法郎的中间人手续费。然后这位商人付给了维克多10万法郎,当维克多收到后,立刻逃离了巴黎。而商人知道被骗后,因为害怕政府给他定罪也选择了默不作声。



当维克多花光骗来的钱后,竟然故技重施竟然又一次准备把埃菲尔铁塔卖掉,不过这一次却没有成功,失败后的维克多也逃往了美国。在美国的维克多也因为得罪了黑手党,被关进了监狱,直到死没有出来。


我是越关


有人竟然伪造周总理的签名,骗了两麻袋现金20万!

1960年3月18日,下午5:30左右,一个中年男子来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秘书室。他自称是国务院的,来给行长送急件。

(伪造的急件)

当时行长到外地出差去了,听说是急件,秘书赶紧送到了值班的银行计划研究局王局长手里。王局长打开一看,立刻明白了这封急件的重要性。这是来自主席办公室的拨款指示,后面还有周总理的亲笔签名。

急件的内容是这样的:

“总理,主席办公室来电话告称,今晚9时,西藏活佛举行讲经会,并有中外记者参加,拍纪录影片,主席嘱,拨一些款子做修建寺庙用,这样可以表明我们对少数民族和宗教自由的政策,根据以上情况,拟拨给人民币15至20万元整,可否请批示。”
左侧是周总理的批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请拨款20万元。
在周总理签字的下面,还有两个要求:要市场流通的10元旧票;包装要好一些,晚7时以前务必送到民族饭店,交西藏工委宗教事务部赵全一收。

王局长一看确实是周总理的签名,赶紧安排准备钱。不过,王局长次是也有一丝的疑惑,20万这么大的数目,为什么不通过财政部呢?

就在这时,接线员告诉王局长,有来自总理办公室的电话。这通电话,是催问钱准备好了没,希望务必尽全力办好。

王局长打消了疑虑,又看到时间快到了,立刻安排三个人把装满钱的麻袋装进汽车,直奔民族饭店去了。

进了饭店大厅,就有一个人站了起来,对工作人员说自己是西藏工委的赵全一,还拿出了一张盖有“总理办公室介绍信专用”图章的信函。

这封介绍信上说:“兹介绍西藏工委宗教事务部赵全一同志前去你行领取拨款20万元整,此致中国人民银行。一九六O年三月十八日”

送钱的工作人员一看,就把钱交给了这个人,拿到了他写的收据就离开了。


到了3月23日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着急了。这么大一笔钱,按理说总理办公室应该很快来电话,交待怎么入账。但是,等了一天又一天,毫无动静。

(王倬)

于是,中国人民银行打电话到了总理办公室,但是,对方竟然毫不知情!

这下事情大了,银行赶紧报警!1960年的20万,什么概念啊!总理震怒,限期破案。

其实这个案子并不难破,因为罪犯留下了太多的线索。

他送急件使用的牛皮纸信封,是真的国务院旧信封,公文用纸也是大机关用的15行横格纸。这些东西,一般的老百姓是不可能接触到的。

综合各种信息分析,办案人员很快就查出,那个旧信封是国务院发给外贸部使用的,公文纸也是来自外贸部。所以,这个罪犯应该就在外贸部!

办案人员到外贸部一查,工作人员一致认为,很可能是王倬!

为什么这么说呢?和王倬同一办公室的人回忆说,案发当天王倬请假没有上班,说是带母亲去积水潭医院看病,但是经查他们根本没去。

办案人员找出王倬的笔迹一鉴定,完全一致。没跑了,就是他!

王倬这个人,1951年自荐到中国进出口公司工作,1952年9月到外贸部出口局工作。早在1950年的时候,他到公安部礼堂看演出,发现墙上有周总理的题词和签名,就找张纸临摹了下来。

回到家之后,他就一直在练习。到外贸部工作之后,王倬更是有很多机会见到周总理的批示。

他发现,周总理对外贸部门的批示和安排,外贸部和银行都处理的非常快。所以,王倬就萌生了伪造周总理笔迹,骗一把的想法。

经过细致计划,王倬一步一步的设套,还真把20万骗到手了。

(审判现场)

拿到巨款之后,王倬骑着自行车带回了家。但是,他很快就意识到,这笔钱根本花不出去。

北京已经四处严查,别说花钱了,把钱藏在家里都不敢了。王倬没办法,为了毁坏证据,开始在家里生炉子烧钱。接连几天,白天黑夜的烧,王倬上班的时候,就让他母亲接着烧……

但是,直到被捕,钱还没烧完。

1960年7月,王倬因反革命诈骗罪被判处死刑,王倬的母亲因包庇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敢伪造周总理的签名骗中国人民银行,胆子太肥了……


七追风


纳粹德国占领荷兰期间,有一个人找到盖世太保头子、空军司令格林,说他有一幅维米尔的传世名画《耶稣和通奸的女人》,62万美元卖给你,格林非常惊喜,这个人又说,看你也是爱画之人,大家都是艺术圈的,谈钱太LOW了,想要的话,拿其他名画来换吧!格林最后用137幅从荷兰抢走的各种名画作为交换将这幅画收入囊中,对于这样的天价,格林认为太值了,形容这幅画是他所有藏品中的“闪耀的珠宝”,希特勒看了也频频点头,羡慕不已。而真实的情况是,维米尔一生根本就没有画过这幅画。

上当受骗的不只是希特勒和格林这些书画界的小白,就连许多世界著名美术馆和收藏家都看走眼了。

鹿特丹布曼博物馆收藏的《耶稣与他的门徒》、布宁根博物馆收藏的《耶稣头像》、《最后的晚餐》、凡德冯收藏的《以扫赐福雅各》、荷兰政府收藏的《替耶稣洗脚》,统统都是假的。鹿特丹布曼博物馆当年还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荷兰艺术四百年”的大型展览,把这些假画拿出来臭美一番。

是谁这么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蒙骗希特勒、格林,是谁造假技术能骗过各大美术馆的大师们,此人叫汉·凡·米格伦,一个荷兰二流画家,一流造假大师。

二战后,因为向法西斯大佬格林出售荷兰著名画家维米尔的名画,米格伦被控叛国罪,他在法庭上辩解道,卖给格林的画是自己伪造的,目的是戏弄纳粹,不但这幅画是假的,我卖出的所有的维米尔的画全部都是假的,这句话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炸懵了整个艺术圈,全世界的博物馆都捏了一把汗,为了洗脱叛国罪名,证明自己说的是真话,米格伦在记者和陪审团的见证下,用了六个月的时间画了人生最后一幅假画《少年耶稣与长老》,不知情的专家一致鉴定为维米尔的真迹。

米格伦在创作《少年耶稣与长老》

最后,法庭无奈之下只好将他的叛国罪改为伪造罪,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米格伦从一个叛国者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民族英雄,一个用书画作为武器同法西斯斗争的英雄,而且还给欧洲艺术届和评论家狠狠来了一记耳光。

1947年,一家荷兰报纸做了一个调查:你最喜欢国家的哪个人?米格伦竟然排在新任首相之下,荷兰王子之前,位居全国第二。


“造假大师”是怎么炼成的

1889年,米格伦出生于荷兰一个小城镇里,父亲让他学建筑,而他却偷偷去学绘画,当了几年助理画师之后,他办了一次小画展,好评如潮,正当米格伦准备大显身手之时,很多评论家却认为他只是一个“二流画家”,得不到专家的首肯,多厉害的绘画技术也被埋没,心态爆炸的米格伦决心报复这些权威,开始模仿荷兰国宝级画家维米尔,因为维米尔在世的时候一生潦倒,死后才被发掘出来,人们对他知之甚少。

米格伦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进行全新的创作,用上了年头的颜料绘画,然后放到烤箱里烘烤,使之变色、开裂,出现200多年的岁月痕迹,凭借自己的绘画天赋,他的赝品惟妙惟肖,然后这些画被当做“新发现的”维米尔的原作出售。

这些画最低都是数十万美元的价格成交,高的价值五六十万美元,在当时绝对是天价,一个公认的“二流画家”居然发了大财,到处购置房产,据说他买了52栋房子和15栋别墅,名副其实的“房哥”。

自从米格伦承认自己是个造假大师后,世界各地的鉴定高手纷纷运用科技手段对他卖出的画进行鉴定,最终发现米格伦的画中有一种叫酚醛树脂的物质,比维米尔所在的时代晚了250年。

米格伦使用的颜料

对收藏家和博物馆来说,保有一幅真迹是风雅的例证,而接受一幅赝品则是无能的表现,于是,他们集体保持沉默。

在这一荒诞的历史剧里,藏家失语,大师受辱,艺术蒙羞。无数个体懵懂地成了帮凶。




最后,被判处一年徒刑的米格伦还没有进监狱,就犯心脏病死了!

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在外边有了小三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们在小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大禹为了天下苍生,放弃儿女情长,舍小家顾大家,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随着我们慢慢成长,我们会发现这个故事的蹊跷之处。《百家讲坛》纪连海曾经讲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另有隐情,大禹还有另外一个女人――瑶姬,传说瑶姬曾给大禹一个法宝――丹玉之书,帮助大禹治水成功。


事实上这个法宝是瑶姬送给大禹的定情信物,大禹在治水时和瑶姬已经有了婚外情关系,大禹为了欺骗自己的妻子女娇,大禹自己编造,神女瑶姬送给自己――神物丹玉之书来帮助治水。




所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除了一心一意的治水外,事实上是在外边有了婚外情

纪连海 这个解释有一定的道理,证据也不充足,但是毕竟这个是历史了,应该用多面的眼光看看这个世界

你有什么想法,在下面评论一起讨论

关注一波,得到更多你以前没听过的知识


脑洞大开的冷知识


我们都知道,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是非常信仰上帝的,因此宗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因为缺乏足够的知识,人们很容易将教会的话当成至上的权威。

而在最开始,欧洲教会的宗旨是将神的旨意传达给民众,引导人们向善和获得更美好的生活,但在历史的发展中,教会里难免出现了一些腐败分子。

这些人整天想的不是怎么传教,而是如何搜刮民脂民膏,怎么样让自己过得更加奢侈享受,而赎罪券就是他们想出的一种无耻伎俩。

据记载,赎罪券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1世纪。

在基督教的教义里,非常注重赎罪一说,因为他们认为自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之后,人类从出生起就带有原罪,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犯下一些违背上帝的罪行。

并且在当时的人看来,人死后是要接受审判的,如果灵魂纯洁无瑕则可以升入天堂,但是如果生前罪孽深重,就必须下地狱受罚。

无数的人惧怕死后下地狱,因此迫切希望找到各种赎罪的办法,好让自己在死后能够进入天堂。而教会就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大肆宣传所谓的赎罪券,以此来疯狂敛财。

其实一开始教会没想到利用赎罪券来发财,他们只是想通免费发放赎罪券来吸一波粉,同时坚定一下教徒的信仰,但是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赎罪券简直大受欢迎,以至于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

这下一些人开始动了坏心思,他们宣称这些赎罪券是教皇从天国的一个巨大宝库中取出的功德制作而成,人们只要购买了赎罪券,就能拥有这些功德,洗去自身的罪孽。

并且他们还将这些功德明码标价,教会专门制定了一个“赦罪价目表”,只要你出的钱越多,就能赎越多的罪。比如为杀人赎罪开价8个金币,赦免在教堂里通奸的罪行则只需要6个金币。

而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为了洗清自身的罪孽,就是变卖家产也在所不惜。当然最开始也有人对购买赎罪券保持谨慎的态度,但是教会的人也不傻,他们非常懂得如何炒作和宣传。

当时主要负责贩卖赎罪券的是约翰·特泽尔修士,他简直就是一个炒作高手。他公开对人们宣称:“现在我手里拿着的是通行证,引导灵魂进入天堂的通行证,只要捐了钱,灵魂就会得到宽恕,飞离地狱,升入天堂。”

这样的话语无疑对信徒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有谁想要死后在地狱受苦,又有谁不想常伴上帝左右呢?哪怕只有一线希望,倾家荡产也得试试呀。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约翰不断地发表言论鼓动人们购买赎罪券,他的话语就像一波又一波的病毒式广告,挠的信徒们心痒难耐。

“有谁会对能买到赦免的赎罪卷而犹豫不决呢?只要购买赎罪卷,所有的罪孽都能被赦免”

“现在哪怕你们只剩下一件外套,也要脱掉卖了,火速来买赎罪券。”

“只要买赎罪券的钱币投入钱柜叮当一响,买主挂记的那个罪人的灵魂就立刻从炼狱直飞天堂。”……

反复的宣传终于让欧洲民众疯狂了,人们迫不及待地掏钱购买赎罪券,幻想着之后自己进入天堂的美景。

而教会则马不停蹄地印制大量票值不等的赎罪券,如同其他有价证券一样,投放市场,雇人沿街叫卖。

当然也不是没人看出赎罪券的真相,但是在这样的热潮面前,这些人的质疑和反对之声显得渺小无力。

而教会则在这股狂潮中挣得盆满钵满,甚至只要手头上缺点钱,他们就马上印制一些赎罪券,很快就能把腰包填满。

比如历史上的教皇利奥十世,他一生奢侈享受,挥霍无度,将前任教皇遗留下来的钱财和本届教廷的收入全部花掉,还欠下大量债务。

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同时也为了筹集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费用,他就通过赎罪券满足了自己的欲望。

而随着教会越来越肆无忌惮,越来越夸张离谱的行为,被赎罪券折磨到痛不欲生的人们终于醒悟过来,他们愤怒了,一些人纷纷站出来痛斥教会的腐败,比如马丁·路德。

到1562年,鉴于各方人士的强烈不满,教会决定停止发行赎罪券,虽然臭名昭著的赎罪券已经成为历史,但已然给基督教留下了难以抹掉的历史污点。


菲李


最有名的恐怕我们今天都知道。而我们今天社会上仍然不是全部人认为它是骗局。


这个谣言我们大众都知道,也就是著名的《货币战争》这本书!


世界上肯定是有货币战争存在的,但最高明的骗局,总是真中带假,假中带真,九分真实中带一分假。让你难以识别。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这本书中,主要在于阴谋论:

荒谬的把罗斯柴尔德家族夸大为控制美联储、控制世界历史以及该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神秘家族的说法。


实际上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9世纪后期确实不错,但却犯下了重大错误,他们低估了美国的发展,放弃了在美国的全部业务,却没想到接下来的2个世纪堪称美国世纪。


而接下来在一战二战时代,以希特勒上台带动的打击犹太人运动在欧洲各国兴起,于是只有财力却无权力的犹太财团遭受重大打击。然后又是苏联控制东欧,没收了该家族在东欧的全部财产。


没办法,不光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银行家也一样啊!


今天,该家族在西方主要的业务是葡萄酒庄。


而中国人之所以会相信这种阴谋论,归结到底还是因为太不自信,始终疑神疑鬼,怀疑外国洋鬼子会耍心眼的缘故。


总有一天,当中国人真正强大的时候,说不定在西方会流传“沙县小吃和兰州拉面是中国征服世界的秘密组织”这种谣言吧!


闭家锁的红枫


二战时,有一位叫普约尔的西班牙人,去英国情报机关应聘。结果,英国人觉得这小子太菜了,就没要他。

普约尔不甘心,你不要我,我就跟你对着干。于是,他就去了和英国敌对的德国情报机关应聘。德国人被普约尔的热情感染了,同意他加入,并给与训练机会。等普约尔完成特训以后,德国就把他派往英国,代号阿拉贝尔(Arabel)。

普约尔的表现让德国情报机关很吃惊,他“拿回来”的都是机密大料!而且,准确率非常高。

英国这方发现最近老是被“泄密”,就决定查清楚此事。这一查,就查到了普约尔身上。调查的结果很让英国人吃惊!原来,普约尔一直呆在葡萄牙里斯本,根本没去英国。他给德国提供的所有情报,都是来自于自己的想象。而他想象情报的依据,就是英国地图、火车时刻表、旅游手册,以及最近的新闻。

(普约尔自己编出来的情报网)

英国人震惊了,马上策反了普约尔,代号嘉宝(Garbo)。普约尔走上了人生巅峰,开启“双面间谍”生活。有英国的支持,他能拿到一些真实情报。不过,他肯定会慢半拍再给德国,以证明自己很能干。有了业绩以后,他就向德国汇报,自己组建了一支27人的间谍网。其实,都是他自己想象的。德国人马上给他拨款34万作为经费。

后来,为了给自己“错误情报”圆谎,他还给这27人编了英勇牺牲的事迹。德国人也是实诚,还给寄来了抚恤金。期间,德国方面为了表彰他的贡献,给普约尔颁发了铁十字勋。

普约尔还给诺曼底登陆打过掩护!

在诺曼底登陆之前,普约尔忽悠德国人:英国的进攻目标是加莱,诺曼底只是佯攻。这个情报成功地让德军的两个装甲师和19个步兵师坚守在加莱。

同时,普约尔说的有模有样,还编出一支虚构的盟军舰队。当英国人发现德国耗费精力寻找这支不存在的舰队时,更加认识到普约尔的重要性。

艾森豪威尔说:你(普约尔)做的事等同于一整支军队,你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普约尔被英国授予了大英帝国勋章。

他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位同时获得同盟国和轴心国最高荣誉勋章的英雄。

(文|勇战王聊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