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航導彈為什麼大多數都是亞音速?

宗錡W


對於這個問題不妨從巡航導彈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待:

1、亞音速巡航導彈玩的是精度和射程;

亞音速巡航導彈其實更像是一臺可以飛行的小飛機,使用小型渦噴發動機最為常見,還會配置彈翼以增強自身的升力,能夠採用低彈道飛行軌跡,燃油消耗率比火箭發動機要小得多,因此往往能夠達到1000-2000km的射程。再結合地形匹配導航技術+慣導技術+衛星定位技術等複合制導模式,控制精度比較高,從而實現遠距離擊中目標。

亞音速巡航導彈在同等載荷和航程條件下,重量和體積都是最小的,這樣有利於提高搭載數量。

2、超音速導彈玩的是速度;

超音速導彈依靠高推力的火箭發動機或者衝壓發動機,推動導彈進行高彈道衝刺飛行,往往以2倍甚至3倍音速速度飛行,給予對方反制時間非常短,有些導彈還具有末端機動能力,以增強自身抗打擊能力。不過由於燃料消耗比較高,這種導彈的射程在有限的體積和重量下不可能做到像亞音速導彈那樣遠。

在重量和體積限定條件下,很難能夠將超音速導彈的速度優勢和亞音速導彈的精度和射程優勢完美的結合起來。這就需要各個國家考慮到自己的實際情況需求進行合理的取捨了。冷戰時期,美國選中的就是亞音速巡航導彈道路,發展出了戰斧系列的亞音速巡航導彈,從而能夠配合其空中、海上和水下運載平臺,對敵方目標進行全方位的遠程攻擊;相比之下,蘇聯則選中超音速策略,不斷髮展高超音速的導彈,比如最有名的P-500導彈,射程達到550km,全程超音速,不過體積和重量巨大,不是一般的平臺能夠攜帶的。

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超音速導彈和亞音速導彈之間的結合成為一種趨勢了,俄羅斯、美國等國家都在研製高超音速遠程導彈,不僅速度夠快,還要求射程夠遠,這樣就可以給予對方以致命打擊。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了——

對航空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關注老鷹航空吧。

(圖片來自互聯網公開圖片,如侵權則刪。)


老鷹航空


印度世界上唯一的超音速巡航導彈,布拉莫斯。這是一個短程衝壓發動機 超音速巡航導彈可以從潛艇、船隻、飛機或陸地。這是俄羅斯聯邦氏非營利組織和印度氏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航天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

(上圖:印度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

美國作為世界軍事強國依然發展亞音速巡航導彈,比如最有代表性的“戰斧”巡航導彈。那麼亞音速導彈有什麼優勢呢?

第一,隱身性能好

雷達視界是雷達能夠有效探測敵機的區域。在很長的距離內,它受到地球曲率的限制,因此“低飛”是教科書中針對雷達的迴避程序。

亞音速巡航導彈超低空掠過海平面飛行,在任何雷達發現之前都可以很容易到達目標,因此敵人沒有反制機會。



20米高雷達的雷達視界為16公里。因為地球的彎曲。這意味著,一枚低空飛行導彈將位於雷達陰影區,直到距離目標16公里。

亞音速由於速度慢,可以幾乎貼著地平面飛行,以至於雷達受到地球曲率影響探測不到它。



第二,重量與射程

超音速巡航導彈的射程幾乎不會超過500公里。為了改善射程,它將需要攜帶更多的燃料,這將增加加他的重量。這損害了導彈的機動性和隱身設計,不太實用。

比如。P-700花崗岩是為低空建造的。但它是一枚10米7000公斤重的導彈,能攜帶750公斤彈頭超過650公里。1.6馬赫

拿它和傳說中的戰斧相比,它是6.25米,1600公斤導彈能在亞音速0.7馬赫下發射450公斤彈頭超過2500公里。

第三,機動性好更有力於打擊目標

使用巡航導彈的優點之一是能夠改變飛行路線.現在,大多數導彈在擊中目標之前都要進行機動。亞音速還可以打擊更遠的目標,亞音速導彈甚至可以在預定目標區域上空徘徊,等待適當的打擊。這有助於他們規避CIWS的對策。



高速導彈的前向動量過大,無法進行嚴密的機動,轉彎半徑很大。使用亞音速導彈要容易得多。

未來續航導彈會朝著前一段亞音速巡航,末端進行超音速機動,這樣就可以綜合超音速巡航導彈和亞音速巡航導彈的優點。


軍武次魂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出的眾多產品中,一款名為“CX-1”的大型超音速巡航導彈,體積巨大,特別惹人注目。“CX-1”的射程是280公里,即出口不會受到限制。這種威力巨大的導彈對外推銷,足以令不少依靠航母等大型軍艦進行對外干預的國家形成不小的威脅。

1

在本屆珠海航展這一盛會上,各參展公司都展出了各自的優秀產品。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出的眾多產品中,一款名為“CX-1”的大型超音速巡航導彈,體積巨大,特別惹人注目。搜狐軍事圖:中國大批新型反艦導彈武器亮相珠海航展,圖為C602反艦導彈武器。[保存到相冊]

在本屆珠海航展這一盛會上,各參展公司都展出了各自的優秀產品。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出的眾多產品中,一款名為“CX-1”的大型超音速巡航導彈,體積巨大,特別惹人注目。

雖然產品介紹的展板上說CX-1超音速巡航導彈既可反艦,也可對地攻擊。但該導彈在任何高度上的飛行速度均在兩馬赫以上,這無疑會給艦載防空系統造成很大的麻煩(高空2.8至3.0馬赫,低空2.2至2.4馬赫),更適合反艦作戰。加之彈體巨大,可攜帶的戰鬥部重量大,足以對航空母艦等大型軍艦造成極大的殺傷。

在外形上,CX-1超音速巡航導彈與俄羅斯另外兩款超音速反艦導彈“寶石”和“花崗岩”頗有些相似。在尺寸上,CX-1長度在十米以上,更接近於“花崗岩”。但而“花崗岩”導彈自問世之日起就一直處於高度保密狀態,連蘇聯解體後最困難的階段,俄羅斯都沒有向外國銷售這種導彈,甚至其外形是在“庫爾斯克”號潛艇被打撈出水時才被外界所知。雖然俄羅斯廠商多次向中國推銷“寶石”導彈,但是中國似乎一直都沒有采購的意向。所以中國CX-1超音速巡航導彈不大可能採用“寶石”或“花崗岩”的技術,最多是在外形上有所借鑑而已。

第2頁 :北斗助力 對海對陸通吃

C-704 是一型專為針對排水量1000噸到4000噸艦船設計的反艦導彈。C-704 反艦導彈由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研製;在2008年第六屆珠海航展上,中國公佈了C-704反艦導彈的雷達搜索制導版本。 同時製造商也確認其紅外圖像和電視、C-701反艦導彈一C-704反艦導彈最終樣、激光制導版本的研製進程。搜狐軍事圖:中國大批新型反艦導彈武器亮相珠海航展,圖為C704反艦導彈武器系統。[保存到相冊]

此外,中國海軍多年前就從俄羅斯進口了“現代”級驅逐艦,相信對艦上裝備的SS-N-22“日炙”超音速反艦導彈技術和性能了熟於心。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研究和借鑑,相信對中國目前的技術能力而言並不是難事。

國際上對巡航導彈射程的出口限制是300公里,而航天科技展板上的數據顯示該型導彈是280公里,恰好在限制範圍之內,即出口不會受到限制。這種威力巨大的導彈對外推銷,足以令不少依靠航母等大型軍艦進行對外干預的國家形成不小的威脅。

第3頁 :衝壓發動機 速度3馬赫以上

反艦導彈是指從艦艇、岸上或飛機上發射;攻擊水面艦船的導彈,對海作戰的主要武器,通常包括艦艦導彈、潛艦導彈、岸艦導彈和空艦導彈。常採用半穿甲爆破型戰鬥部;固體火箭發動機為動力裝置;採用自主式制導、自控飛行,當導彈進入目標區,導引頭自動搜索、捕捉和攻擊目標。反艦導彈多次用於現代戰爭,在現代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搜狐軍事圖:C704反艦導彈武器系統。[保存到相冊]

2、動力:衝壓發動機 速度3馬赫以上

從CX-1導彈的發動機部位來看,採用了和俄製“寶石”一樣的衝壓發動機,搭配用了較小的展弦比彈翼,可以看出是一種類似於寶石的超音速反艦導彈。該型導彈沒有助推器,意味著採用的是整體式衝壓發動機。

衝壓發動機是利用氣流的動能轉變為壓力能,從而提高空氣靜壓,這樣的的話就不需要渦輪來給空氣增壓,大大降低發動機的結構和成本,而對飛行器的速度提高則很明顯。一般認為,當飛行器的速度達到2馬赫的時候,渦輪葉片轉速就達到了極限,現代作戰飛機基本上在這個範圍以內就是這個原因。而衝壓發動機則可以將飛行器的速度提高到3馬赫以上。

衝壓發動機和渦輪噴氣發動機一樣,屬於吸氣式發動機,也就是說氧化劑從空氣中直接提取,這樣就不需要象火箭發動機那樣需要攜帶龐大的氧化劑,從而降低了導彈或者飛機的體積和重量,正是因為如此,衝壓發動機也成為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首選動力。

不過,衝壓發動機也有自己的缺點,那就是需要一定的啟動速度,這是它的原理所決定的,它需要空氣來流的動能提高空氣靜壓,因此速度低於這個啟動速度的時候,發動機就無法工作,那麼就需要一個助推器來讓發動機達到這個啟動速度,現在各國大多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來提高衝壓發動機的速度。

3、制導:北斗助力 對海對陸通吃

根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官網關於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CX-1導彈武器系統的公開信息,CX-1導彈武器系統採用車載機動發射(也可適應艦載傾斜發射),能夠打擊敵海面護衛艦、驅逐艦、巡洋艦等各型水面艦艇,同時具備對地打擊能力。

從性能特點來看,CX-1導彈的性能重點是在反艦上,或作為岸基或水面艦艇的對海打擊的重要手段。但在反艦性能的同時,CX-1又兼顧對地攻擊性能。一般來說,中程反艦導彈的制導體制一般是中段慣性制導(INS)+末段主動雷達制導。但中段的慣性制導系統在生產、裝配、控準、初始對準的過程中,慣性器件的誤差不能完全消除,加之慣性制導系統的誤差又會隨著導彈飛行時間的增加而累積。

所以對於遠射程的反艦導彈來說,還會輔以中段的數據鏈指令修正,以彌補慣性制導偏差。新世紀後,普遍在慣導系統中引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來進行糾偏。GPS的特點是定位和測速精度高,全天候、連續實時地提供高精度的三維速度和位置信息,誤差不隨時間積累,而且價格又便宜,所以就出現了當下在空地、反艦導彈上都在普遍使用的GPS/INS複合制導系統。

GPS/INS系統的引入,成功解決了反艦導彈制導系統的誤差隨射程增加而累積的問題,這也正是CX-1導彈海陸“通吃”的技術前提。但此前完整GPS衛星導航星座只有美國一傢俱備,美國只對國外用戶開放精度較差易受干擾的C/A碼,所以我國現役導彈的導航系統對運用GPS持保留態度。不過隨著我國自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穩步推進,北斗衛星導航/INS的複合制導系統,也將在我軍的中遠程導彈、制導彈藥上大範圍應用,我軍的遠程打擊手段必將會進一步豐富,打擊能力又將上一個新臺階。

4、前景:通用化發展 堪稱小國核武器

看到國產CX-1巡航導彈,不少軍迷會以印度“布拉莫斯”作對比。印度的“布拉莫斯”反艦導彈歷經十餘年發展,目前已有10艘印度海軍大中型艦艇和4個陸基導彈團裝備了此型導彈,總數約200-300枚。這一數字距離2000年俄印合作時提出的10年內生產2000枚導彈的目標差距巨大。而印度試圖在該導彈基礎上發展空射型“布拉莫斯”導彈的努力則遭遇較大挫折,原計劃2012年裝備,但測試工作一拖再拖。最新的消息是今年內進行試射,明年裝備,印度計劃繼續發展縮小型“布拉莫斯”-M和更先進的高超音速“布拉莫斯-2”導彈,目前都還只停留在模型階段。

據悉,“航天一院”將CX-1導彈武器的“科技樹”設計為海上、陸上目標的“通吃”還只是第一步,還進行深度融合通用化發展。此前頻頻亮相珠海航展的A系列遠程火箭炮、M20戰役戰術導彈,可與CX-1導彈進一步集合到一個通用發射平臺上。這種不同彈種間的融合集成,是未來裝備的發展的大趨勢之一。

這一火力打擊系統將具備精確打擊50km~290km內的軍事設施、軍事陣地、通信樞紐等地面固定目標,中小型水面艦船/快艇等海面移動目標和裝甲車輛等地面移動目標的能力。當然這一火力打擊系統威力的發揮,還需由指揮控制系統、無人偵察等構建的C4ISR信息化指揮系統的支持,才能構成快速響應、戰場偵察、指揮控制、火力打擊、毀傷評估這一作戰模式的完整封閉環。

這種創新對於對於軍貿出口的買方是頗為理想的,也更適合於中小國家建立自己的“戰略反擊”系統和綜合立體火力打擊體系,堪稱小國的“核武器”。(鳴謝:航空網、空軍世界網)

第4頁 :CM-708UNA潛射導彈武器系統

0

搜狐軍事圖:C802A反艦導彈武器系統。[保存到相冊]

0

搜狐軍事圖:CM-708UNA潛射導彈武器系統。[保存到相冊]

第5頁 :新型反艦導彈武器亮相珠海

0

搜狐軍事圖:中國大批新型反艦導彈武器亮相珠海航展,圖為C602反艦導彈武器。[保存到相冊]

0

資料圖:“CX-1”大型超音速巡航導彈,體積巨大,特別惹人注目。[保存到相冊]

第6頁 :中國C602反艦導彈武器系統

0

搜狐軍事圖:中國大批新型反艦導彈武器亮相珠海航展,圖為C602反艦導彈武器系統。[保存到相冊]

0

搜狐軍事圖:中國大批新型反艦導彈武器亮相珠海航展,圖為C602反艦導彈武器系統。[保存到相冊]

第7頁 :大批新型反艦導彈武器亮相

0

搜狐軍事圖:中國大批新型反艦導彈武器亮相珠海航展,圖為潛射導彈武器系統。[保存到相冊]

0

搜狐軍事圖:中國大批新型反艦導彈武器亮相珠海航展。[保存到相冊]

第8頁 :C704反艦導彈武器系統

0

搜狐軍事圖:C704反艦導彈武器系統。[保存到相冊]

0

資料圖:本次珠海航展上首次展出的CX-1巡航導彈。[保存到相冊]

第9頁 :首次展出的CX-1巡航導彈

0

資料圖:來自航天科工集團的一款國產外貿版重型反艦巡航導彈的曝光,成為了各方的焦點。[保存到相冊]

0

資料圖:本次珠海航展上首次展出的CX-1巡航導彈。[保存到相冊]

第10頁 :中國最大巡航導彈CX-1

0

資料圖:中國最大巡航導彈——CX-1超聲速巡航導彈亮相航展。[保存到相冊]

0

資料圖:中國最大巡航導彈——CX-1超聲速巡航導彈亮相航展。











林狗蛋子


巡航導彈是一種用動力推進,以機翼來產生升力的導彈,大多數的動力來源是噴氣式發動機。簡單來說巡航導彈就是飛行炸彈。它們可以攜帶傳統彈頭或核彈頭,射程可達數百英里(1英里=1.60935公里)。近代的巡航導彈可以以超音速或次音速飛行,具備自我導引能力,而且還能以非彈道型態的飛行路徑來躲避雷達偵測,進行防區外打擊。

巡航導彈與無人駕駛飛機的不同之處,在於巡航導彈不擔任偵察任務,彈頭整合為系統的一部分,而且最後一定會在攻擊中損失,無法回航降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發展了Larynx無人操作飛機(Larynx),一種在1920年代有充足飛行測試的發動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在1944年比其他國家首先配置了巡航導彈,發展出有一種炸彈的外形、短翼、尾部裝上推動器和有原始的機械陀螺慣性導航系統的V-1導彈。V-1導彈用一顆結構簡單的脈衝噴氣式發動機推進的,因脈衝噴氣式發動機無需壓氣機而降低成本,其脈動的聲頻噪音使V-1導彈獲得了"doodle bug"的綽號。V-1導彈和類似的早期武器通常被稱作導彈Μ。

然而,V-1導彈僅採用原始的慣性導航系統時並不特別精準,只能用於攻擊大城市。雖然德國有計劃通過在倫敦潛伏的間諜設置無線電信標,以便V-1、V-2利用實現末端制導,可以攻擊英國特定部門、國會大廈或白金漢宮,但因英國反間諜機構MI5、MI6的積極運轉未能實施。反之德國在部分V-1導彈上安裝無線電信標,通過大西洋沿岸的監聽站測量V-1的最終落點,以此修正V-1的起飛設置;亦因德國日顯頹勢,在倫敦的雙重間諜胡安·加西亞最終選擇與英國情報機構合作,傳回虛假的落點報告,雖然德軍經無線電測得V-1多過早俯衝下落,最終還是更願相信雙重間諜的報告,認為是自己的監聽站出了技術問題,導致後來的V-1多偏離目標。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日本帝國為了獲得對抗盟軍海軍的優勢,訴諸利用攜帶炸彈的常規飛機的神風特別攻擊隊,以及作為補充的the purpose-built和人駕駛的發動機的MXY-7櫻花特別攻擊機,以特攻隊員自殺式操作尤其是末端超精確制導,以達到攻擊艦船所需的精度。

冷戰期間,美國及蘇聯進一步實踐了這個概念,在陸、海、空部署早期巡航導彈。

美國空軍有21個不同的制導導彈項目包括可能的巡航導彈。1948年削減預算導致項目被迫取消僅剩四個計劃:BANSHEE巡航導彈計劃(Air Material Command BANSHEE),SM-62史納克洲際核巡航導彈(SM-64 Snark),SM-64納瓦霍洲際巡航導彈(SM-64 Navaho),MGM-1鬥牛士巡航導彈(MGM-1 Matador)。BANSHEE計劃與阿芙羅狄蒂行動計劃(Operation Aphrodite)類似,並且和阿芙羅狄蒂行動計劃一樣最終失敗,很快在1949年4月被取消[1]。美國海軍潛艇導彈項目的主要成果是在V-1導彈的基礎上發發展出的SSM-N-8“天獅星”巡航導彈(SSM-N-8 Regulus)。美國空軍的第一個可用地對地導彈是有翅膀的、移動發射的、可攜帶核彈頭的MGM-1鬥牛士巡航導彈,同樣來自V-1導彈的概念。從1954年開始在海外據點部署。Matador先部署在西德然後部署在臺灣與韓國。1956年11月7日,美國空軍在西德的鬥牛士巡航導彈(Matador)單位,其導彈能攻擊華約境內的目標,並且從固定的日常地點到未公佈的分散發射地點都有部署。此舉是對蘇聯鎮壓匈牙利革命造成的危機的回應。

1957年至1961年美國開展了一項野心勃勃和資金充裕的計劃——冥王星核發動機計劃(Project Pluto),發展核動力巡航導彈。如同同期的核動力坦克、核動力轟炸機,它被設計成以開放式反應堆直接加熱空氣,達到超過3馬赫數的速度在低過敵方雷達視角處飛行並且將攜帶的一些氫彈投擲在經過敵方區域的路上。儘管這一想法被證明正確並且在1961年5億瓦特的試製引擎已完成一次為期數秒的測試,但是因難以控制功率,且開放式反應堆噴射放射性物質,沒有任何飛行裝置完成。該項目最終被放棄轉而支持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展。

1962年古巴危機期間,前蘇聯在古巴部署了數十枚搭載戰術核彈頭的KS-1 Komet短程巡航導彈,以備在美國入侵古巴時使用。蘇聯主要把載有重核彈頭和常規彈頭的巡航導彈視為摧毀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武器。大型潛艇(例如E級核潛艇和奧斯卡級核潛艇)能攜帶這些武器在海上威脅美國戰鬥群,大型轟炸機(例如圖-22M,圖-95及圖-160)亦能在其空中發射的巡航導彈(ALCM)中配置這些武器。2018年初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公開國情報告中稱已經研發一種“核動力巡航導彈”射程幾乎無限,所以可飛行極長距離,走非常曲折的路線繞過各種偵測網,最終擊中目標。如同野心勃勃的冥王星核發動機計劃(Project Pluto),採用開放式反應堆,除了彈頭的殺傷力外本身的核動力引擎也能造成核汙染給予敵方殺傷,歐洲媒體在之前數年曾偵測到俄羅斯西部地區上空有怪異輻射增高現象,原本懷疑是俄國有核事故,現在判斷是核動力巡航導彈的試射,美國中情局情報顯示因為該導彈使用無屏蔽的核動力引擎,受限於導彈的載重量無法搭載巨大質量的圍阻體,所以整個導彈一啟動都受到核汙染,甚至發射臺周邊也受汙染,以這種狀態一路飛向目標。[2]同時普京還公開了一種核動力魚雷,可以視為一種小型無人核潛艇,可載核彈頭攻擊艦隊和沿海城市,俄媒體報導這些新武器都是為了反制美國的反導計劃逼近在東歐鄰國部署的壓迫感,必須使美國認知到其反導系統無效。

結構諸元\t

彈頭\t

大部分巡航導彈都可搭載500公斤常規彈頭,它們可以用來撃沉船隻和毀壞彈藥庫。有些巡航導彈則能搭載核彈頭。

空氣動力學\t

巡航導彈飛行的空氣動力學原理與飛機非常相似,包括對機翼的使用。

引擎\t

大多數巡航導彈使用噴氣式發動機(jet engine),這其中又以渦輪扇發動機最為普遍,原因在於其較高的燃料效率。

導引\t

一個被廣泛運用的低成本方法是使用一個雷達測高計,氣壓測高計和計時器和在電子地圖上導航,但這種方法無法在海上巡航時有任何用途。有些系統目前使用衛星導航系統或慣性導航系統,不過這些方式實質上是比較貴,而且全球定位系統比起以地圖為基礎的系統(地型匹配導航系統(TERCOM))是來得更精密一些。反艦巡航導彈像是AGM-84魚叉反艦導彈(Boeing Harpoon)或者P-500玄武岩超音速巡航導彈(P-500 Bazalt)也可以配置紅外線或雷達導引系統。使用自動標的辨識系統(ATR)裝置在導航系統上可以增加導彈的命中精密度。戰區外陸攻導彈(SLAM)配有通用電氣製造的ATR系統。

巡航導彈的分類方式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分類是以大小,飛行速度(次音速或超音速),以及距離區分。通常一種導彈可以透過不同的平臺發射(陸基、海上或者是空載)。有的時候,空射和潛射巡航導彈會比同種類的陸基或艦上發射型要輕和小。

巡航導彈使用的導引系統種類很多,即使是同樣的導彈的次型也會使用不同的導引系統(慣性導航系統、地型匹配導航系統(TERCOM)或是衛星導航系統等)。大型導彈能夠攜帶傳統彈頭或者是核子彈頭,但是小型導彈只能使用傳統彈頭。

極音速\t

極音速巡航導彈以超過5馬赫的速度飛行。

例子:

布拉莫斯導彈(印度/俄國,實驗測試達到5.26馬赫速度)[3]

X-51A高超音速巡航導彈(美國)

超音速\t

這些導彈的飛行速度超過音速,多半使用衝壓發動機,射程多在100到500公里之間或更長,導引系統則各異。

例子:

低空超音速導彈(Supersonic Low Altitude Missile,縮寫為SLAM,請勿與戰區外陸攻導彈的SLAM混淆)及SM-64納瓦霍洲際巡航導彈(SM-64 Navaho,美國)。屬於美蘇冷戰早期戰略長程巡航導彈計劃。不過,都沒有獲得採用。前者是可怕的4.2馬赫的核動力核彈頭導彈,於1955年構想,64年7月1日取消。後者是46-58年間研究,陸基型射程一千英里,海基一千五百,空基三千英里的衝壓式巡航導彈。

4k80玄武岩(SS-N-12導彈)超音速巡航導彈(P-500,蘇聯/俄國)

SS-N-22日炙巡航導彈(蘇聯/俄國)

P-800縞瑪瑙(P-800 Oniks出口型稱為紅寶石,蘇聯)

P-700花崗岩巡航導彈(P-700 Granit,蘇聯/俄國)

3M-54俱樂部/SS-N-27熱天巡航導彈(3M-54 Klub,俄國)僅在終端節為超音速。

ASMP導彈(法國)核導彈,最初使用載機是幻影IV,射程300公里(大於藍鋼導彈240公里)[4]

海鷹3巡航導彈(C-301,HY-3,中國)

鷹擊83巡航導彈(C-803,YJ-83,中國/巴基斯坦)僅在終端節為超音速。

鷹擊85巡航導彈(C-805,中國)

鷹擊91巡航導彈(YJ-91,中國)

鷹擊-12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中國)

鷹擊18反艦導彈(中國)僅在終端節為超音速。

長劍-10/東海-10巡航導彈(C-101,FL-2,YJ-16,中國)

KD-88(中國/巴基斯坦)

布拉莫斯巡航導彈(BrahMos,印度/俄國)

雄風三型反艦導彈(中華民國)

雲峰巡航導彈(中華民國)

ASM-3型空射超音速反艦導彈,使用F-2戰機發射(日本、即將部屬)

長程次音速\t

這是一種巡航導彈的常用類型。此種導彈通常由美國及蘇聯開發。導彈射程超過1000公里,時速每小時約800公里。一般來說此類導彈重1500公斤。它們通常可載傳統彈頭和核彈頭。早期版本的這些導彈採用慣性導航系統。後期版本的導彈則加入地型匹配導航系統及數位影像區域比對系統(DSMAC)等裝置、提高了相當大的命中精度。大多數的近期版本則使用衛星導航系統。

蘇聯圖95轟炸機發射Kh-55導彈想像圖

例子:

AGM-86導彈(美國)

戰斧巡航導彈(美國/英國)

彩虹局Kh-55導彈(蘇聯)

東海-10(DH-10)導彈(中國)

HN-I(中國)

HN-II(中國)

HN-III(中國)

玄武III巡航導彈C(韓國)

巴卑爾2巡航導彈(巴基斯坦,發展中)

無畏巡航導彈(Nirbhay missile,印度,發展中)

中程次音速\t

與上述同類導彈有同等重量、面積及速度。通常距離少於1000公里。導引系統各異。

例子:

海鷹2巡航導彈(HY-2 Haiying/KD-63,中國)

金牛座導彈(Taurus missile,德國/瑞典)

暴風影導彈(Storm Shadow/SCALP,英國/法國)

AGM-158聯合空面導彈(Joint Air-to-Surface Standoff Missile,美國)

巴卑爾巡航導彈(Babur missile,巴基斯坦)

雷神巡航導彈(Ra'ad ALCM,巴基斯坦)

玄武III巡航導彈A/B(Hyunmoo IIIA/B,韓國)

雄風二E巡航導彈(Hsiung Feng IIE,HF-2E,中華民國)

短程\t

這些導彈重約500公斤,射程範圍為70-300公里。飛行速度為次音速,導引系統通常較大型導彈簡單。實際上,巡弋這兩個字有的時候並不太適用於這一類導彈上。通常用於反艦導彈,尤其是德國、意大利與日本這三個被禁止開發長程巡航導彈的國家較廣泛使用短程巡航導彈。

例子:

AGM-84魚叉反艦導彈(Boeing Harpoon,美國)

藍鋼導彈(英國)勝利者IV式使用,專用於核打擊,240公里射程

飛魚反艦導彈(Exocet,法國)

Kh-35導彈(俄羅斯)

RBS-15導彈(瑞典/德國)

RBS-15巡航導彈(瑞典/德國)

海軍打擊導彈(Naval Strike Missile,挪威)

海鷹2巡航導彈(中國)

鷹擊62反艦導彈(C-602,中國)

鷹擊81反艦導彈(C-801,中國)

鷹擊82反艦導彈(C-802,中國)

海鷹巡航導彈(Sea Eagle missile,英國)

雄風一型反艦導彈(Hsiung Feng I, HF-1,中華民國)

雄風二型反艦導彈(Hsiung Feng II, HF-2,中華民國)

萬劍機場聯合遙攻武器(中華民國)空射集束巡航導彈射程200公里以上

90式反艦導彈(Type 90 Ship-to-Ship Missile,SSM-1B,日本)









全球軍事武器庫


應該說是各方面指標和性能權衡利弊的結果。

超音速有什麼好處?主要是速度快,對方反應時間短,攔截難度大。

但是巡航導彈一般用以精確打擊地面固定目標的,這玩意又不會跑,所以超音速的意義不大。

其次,在同樣的航程前提下,導彈要增加不少重量和體積,這對需要機動部署的巡航導彈來說顯然是很不利的。

巡航導彈是地形匹配製導,在飛行過程中需要鑽山溝,避開其他物體,甚至要轉彎到目標後方。這需要一定的機動能力的,超音速的速度太快了,大幅度機動搞不好就解體了。而且速度快,轉彎半徑也大,有些彎就拐不過來了,有些障礙物也來不及規避。

所以超音速的話就難以貼地飛行,只能用高彈道的方式去俯衝攻擊,這不就成了慢速版的彈道導彈或者是放大版的空地導彈了嗎?這玩意比超低空的亞音速導彈好攔截多了。

再看俄羅斯,人家有現成的超音速寶石反艦導彈,但是到了口徑巡航導彈就變成亞音速的了。因為海上沒有障礙物需要規避,自然可以超音速掠海飛行,到了陸地上還是亞音速的實用,人家的底蘊在那裡擺著的,絕對不會像阿三那樣用布拉莫斯改巡航導彈的。


閱後即忘


所謂的“亞音速”,主要是指巡航階段的飛行速度,“超音速”是指巡航階段也用超音速。很多亞音速的巡航導彈,在到達打擊範圍後都會依靠末端的火箭發動機或渦扇發動機等,迅速提高速度,完成打擊階段的“超音速”飛行。現在的巡航導彈,動輒上千公里的打擊範圍,如果在巡航階段也能夠超音速飛行,那麼為了裝載更多的燃料,體積勢必龐大,成本更高,技術難度也要高很多。所以現階段的巡航導彈基本都是巡航階段“亞音速”飛行,這並不妨礙進入攻擊範圍後的超音速機動。印度據說研製成功了14倍音速的超音速巡航導彈,但是這是瞎扯。


形體戰爭


巡航導彈又叫飛航導彈,導彈發射後彈翼展開就是一架小飛機,小飛機發動機一般採用渦扇或者渦噴,小飛機要保證航程足夠遠,就要保持亞音速巡航飛行,這樣油耗最低。制導系統常採用慣性、遙控、主動尋的制導或複合制導。遠程巡航導彈一般採用慣性—地形匹配製導系統,利用地形匹配製導修正慣性制導的誤差,導彈發射後會降低高度或者在山谷中飛行,降低被發現的幾率,等導彈被雷達發現時已經很接近目標了。


明白她二大爺


因為要巡航啊!這種一次性的東西超音速飛行意味著要浪費更多燃料,更多資源為其提供導航數據,更昂貴的單次使用成本。


Jerryli63267726


在有限的體重和體積內要去大航程,就必須要低油耗發動機,而低油耗往往意味著功率低,所以航程和速度在動力沒有革命之前很難調和,只能取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