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溼,不要再“獨寵”薏苡仁,這4味藥才是真正的“祛溼大師”!

溼氣的危害非常大,並且很不容易祛除。生活中常見的,比如很多人煩惱的皮膚長痘,就是因為和溼氣過重有關。還有大便過稀,萎靡乏力,都是溼氣在作怪。

那麼溼氣具體會有哪些表現呢?

祛溼,不要再“獨寵”薏苡仁,這4味藥才是真正的“祛溼大師”!

1、油膩,我們現在所說的油膩中年男女,大多都是因為溼氣積累過多導致的。他們早上洗漱完,到下午就一臉油膩了,頭髮都需要一天一洗。

2、萎靡,早上起床困難,起床後一上午也會沒精神,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這就是脾虛積溼,而早上陽氣不足化解不完導致的。

3、塘沽,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大便情況,傷寒雜病論中有說,溼重則塘沽,意思就是說,溼氣過重,大便不成形,而且容易粘在馬桶上,很難沖洗。

4、肥胖,十胖九溼,很多人說喝涼水也能長胖,其實那就是溼氣在作怪了,除了天生的基因外,大部分人減肥失敗,或者成功後又反覆,就是因為減肥前沒有去溼。

5、舌苔,舌苔是最容易反饋五臟六腑情況的,溼氣重,舌苔一邊表現為白膩(寒溼)或者泛黃(溼熱),嚴重的話還會有齒痕。

祛溼,不要再“獨寵”薏苡仁,這4味藥才是真正的“祛溼大師”!


如果你沒有任何重大疾病,卻出現了上面一種情況,那可能就是溼氣在危害你的身體了,你需要及時祛溼了。今天就教你幾味中藥,讓祛溼變得更簡單!

祛溼,不要再“獨寵”薏苡仁,這4味藥才是真正的“祛溼大師”!


兩味藥祛溼常用,助你趕走溼氣

1、綿茵陳

綿茵陳是廣東民間十分熟悉的祛溼類中藥,在春溼夏暑時常入藥入湯,它價格十分便宜且隨處可見,但它早在《神農本草經》時就被列為上品。中醫認為它能清溼退熱、利膽去黃,尤善治三焦溼熱,以及黃疸、肝炎、小便不利、風癢瘡疥等。

2、蒼朮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朮和北蒼朮的根莖。芳香能化溼,味苦也能化溼,故祛溼力較強,溼濁去而脾運健,故有健脾作用。適用於脾為溼困、運化失司引起的食慾不振、脘悶嘔惡、腹痛洩瀉、舌苔白膩等,常與厚朴、陳皮等同用。

祛溼,不要再“獨寵”薏苡仁,這4味藥才是真正的“祛溼大師”!

3、砂仁

砂仁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能化溼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該品辛散溫通,氣味芬芳,其化溼醒脾,行氣溫中之效均佳,古人視其為醒脾調胃的、要藥。故凡溼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溼氣滯者最為適宜。

4、白朮

白朮具有補脾益胃、燥溼和中、止汗、利尿、安胎的功能。《本草匯言》中記載,白朮“乃扶植脾胃,散溼除痺,消食除痞之要藥也”。白朮能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易洩瀉等症狀,黃疸、容易出汗、水腫之人以及小便不利者亦可使用。

祛溼,不要再“獨寵”薏苡仁,這4味藥才是真正的“祛溼大師”!

注意: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溼氣的本質是什麼?溼氣的本質是脾胃的運化出了問題。脾胃的運化相當於什麼?相當於西氣東輸工程,相當於南水北調工程,把多餘的資源送到需要的地方。如果脾胃運化不好,該有的津液沒有,不該有的津液有了,很多人溼氣滿滿,卻口渴得要命。因此,祛溼還是要回歸到脾胃調理上

這四種對於祛溼,健脾而言都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單一的使用所能達到的還是有限的,將這四種組成又加以薏苡仁、藿香等製作[紅.薏茯.溼飲],不僅對內改善脾胃,還能對外消除症狀,頭暈、精神差口臭、便溏等等能有效緩解。

教你三款食療方,助你趕走溼氣


祛溼,不要再“獨寵”薏苡仁,這4味藥才是真正的“祛溼大師”!

1、砂仁粥

【材料】砂仁用量為4顆,粳米100g

【做法】放一起煮粥即可,。砂仁既可以捏碎也可以整顆放入煮。

【注意】暖脾胃,化溼行氣消脹,尤其適用於小兒食慾不振,消化不良。不過不過呀, 晚上容易盜汗、內火比較旺盛,舌苔黃膩的人,就不太適合食用砂仁啦。另外,砂仁雖然是比較溫和的中藥材,但是每次的用量還是要有所控制,每次3-6克就差不多咯。

祛溼,不要再“獨寵”薏苡仁,這4味藥才是真正的“祛溼大師”!

2、生薑煮陳皮

【材料】陳皮5g,生薑3片,冰糖適量,

【做法】加適量的水,熬煮薑汁,然後用薑汁沖泡陳皮,覺得味道不好的話,加適量冰糖即可。一天喝2,3杯

【注意】記住睡前三小時不要喝,而且溼氣的種類非常多,這個是調理寒溼的理想方法,但如果是溼熱的朋友就需要注意了,貿然使用不僅會沒有效果,還可能會傷陰哦。

祛溼,不要再“獨寵”薏苡仁,這4味藥才是真正的“祛溼大師”!

3、綿茵陳煲鯽魚

【材料】綿茵陳30克、蜜棗2個、鯽魚1條、生薑3片(2-3人量)

【做法】先將綿茵陳、清洗後浸泡片刻;鯽魚去腮、去內臟、刮鱗、颳去腹腔內黑膜後洗淨,放至鍋里加少量油略煎至兩面魚身金黃色;將全部材料放入湯煲內加水,武火煲10~15分鐘後改文火煲1小時左右,調入適量食鹽調味,飲湯吃魚肉。

【注意】此湯具有祛溼、養肝健脾的作用,適合溼氣重、易疲勞,肝火旺盛的人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