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臺亂價?多家藥企“封殺”藥師幫

本報記者 晏國文 伍月明 曹學平 廣州報道

藥品生產企業與醫藥電商平臺的利益博弈才剛剛開始。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揚子江、哈藥集團、九州通等藥企陸續發佈文件,要求其下游經銷商停止向藥師幫等醫藥電商平臺供貨。其中,江西新遠健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遠健”)還給藥師幫發送了《律師函》。

揚子江、九州通方面向本報記者確認了所發文件的真實性。

4月19日,新遠健總裁助理張鋒對本報記者表示:“從我瞭解到藥師幫這種模式開始,我就知道這顆雷早晚會爆炸。說它動了藥企的奶酪可能還不準確,應該說它是動了很多藥企生存的根本。”

記者注意到,4月19日藥師幫在其公眾號上對此事進行了回應,對於低價銷售的投訴問題,藥師幫方面稱:“藥品怎麼賣、賣什麼,這是由平臺賣家決定的,藥品貨權歸屬商家,定價也由商家決定。”本報記者多次致電藥師幫方面尋求採訪,但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對方回覆。

藥企集體封殺

據瞭解,藥師幫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醫藥B2B第三方平臺。藥師幫的上游主要為醫藥批發商,下游主要為單體藥店、診所等,其所屬公司為廣州速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速道”)。

藥師幫官網信息介紹,藥師幫已開通全國40多個城市的藥店報貨業務,在全國有700多家正規醫藥供應商,商家品種超過50萬,已有近5萬家藥店通過藥師幫平臺報貨。

本報記者注意到,在10多家發函的藥企中,江西新遠健藥業有限公司方面公開稱,藥師幫平臺網站公然允許入駐商家違規銷售新遠健所生產藥品且不配合廠家進行整改事宜,已向藥師幫發出律師函,要求追究藥師幫的侵權責任。

張鋒說道:“我們和藥師幫溝通了兩次,他們給我們一次回覆,回覆內容很官方和客套。他們最後又回覆我們可以安排專人對接,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接到任何通知。我們還安排專人到廣東藥師幫直接親自遞交律師函,但是一直找不到人。廣東那邊的同事給我們反饋的信息是,藥師幫的人在躲避,很多藥企也在找他們。”

記者注意到,多家藥企對於終止供貨的原因大同小異。皆認為:“藥師幫平臺客戶長期以來以低價銷售我司產品,已嚴重影響市場價格,損害公司形象,造成規範的合作客戶無法正常銷售。”

在張鋒看來,藥師幫在犧牲廠家的利益換取自己的快速成長。張鋒向本報記者說道:“任何一家平臺,比如淘寶和京東,如果同時維護了平臺、供應商、消費者三方的權益,那就是個多贏的局面。但是藥師幫,打破了行業的市場規律,完全不顧生產商和供應商的利益,把所有的利益綁到了終端去。比如我們給市場的產品價格是4元錢,他們平臺上同一產品可以低至1元多。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藥企還怎麼生存呢?它犧牲了廠家的利益,讓自己的平臺快速擴張起來。”

張鋒向記者介紹道:“大型連鎖藥店一般都有自己的進貨渠道,藥師幫的客戶主要是零散的單體藥店。當然了,小連鎖也有可能會從這種平臺進貨,很多縣域的連鎖藥店也會從藥師幫這種平臺進貨。這樣的話,對於廠家而言,可以說是一個致命性的打擊。”

張鋒表示:“我們與藥師幫有過郵件的往來和交流。他們說嚴格審查商家的醫藥行業從業資質,但是,我們對平臺上商家產品來源的合法性和產品的真實性很有疑問,二者是沒辦法核實的。”

記者注意到,藥企與藥師幫的糾紛早已有之。啟信寶數據顯示,自2017年至2019年期間,廣州速道涉及10起開庭公告,其中9例案由為知識產權權屬侵權糾紛。

根據裁判文書網顯示,原告陝西紫光辰濟藥業有限公司與被告廣州速道網絡侵權責任糾紛一案一審民事判決書,原告舉證“紫光辰濟”“關鍵痛”商標為原告公司產品,藥師幫掛網價均低於零售價,屬於低價銷售等事項,主張藥師幫承擔網絡侵權責任。

不過,法院最終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並稱“藥師幫”網站運營服務商,為網站的註冊商戶提供網絡服務,本身並不銷售藥品,亦不發佈藥品信息,更對原告提出的多家藥店銷售其藥品的定價行為並無審查之義務。

營利模式待解

藥企與醫藥電商平臺的供貨風波愈演愈烈,但是在這場鬥爭中,醫藥電商平臺並非沒有支持者。

商務部《2017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全國藥品零售藥店門店總數為45.37萬家,其中連鎖企業下轄門店總數22.92萬家,單體藥店總數為22.45萬家。可以看出,醫藥B2B第三方平臺面對的客戶數量並不少。

四川宜賓某單體藥店負責人方盛(化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道:“線上平臺我們都在使用,這些平臺有很多品種價格優惠,總體品種也較單個醫藥公司多很多。終端藥店還是非常歡迎第三方平臺的出現。存在即合理。這是趨勢。各醫藥公司由於線上平臺拼價,紛紛不惜做個別品種限量虧損促銷以吸引終端藥店。總而言之,我們歡迎第三方平臺。”

“個別商品價格比出廠價低,是醫藥公司限量特價促銷以吸引終端藥店的一種銷售手段。但公司每單都有最低價格起步,如500元起發、800元包郵等,往往個別幾個品種限量是達不到500元或800元的,需增補其他品種(也許是醫藥公司盈利品種)以彌補個別特價商品的損失。相對單個醫藥公司,第三方平臺往往品種較多、價格優惠。”方盛說道。

方盛認為,藥企的反擊行為出於藥企的利益來講可以理解,但是行為欠妥,藥企可以控制貨源渠道,既然流通於市場,那麼應該由市場定價,還得看監管單位的指導意見。畢竟終端與消費者是希望價格更低、得到更多實惠的。

對於藥企質疑藥師幫等平臺產品多數處於近效期的說法,方盛說道:“我認為應該是個別公司囤貨行為或者是進貨量未控制好導致滯銷,因為藥品價格連年上漲,有效期較長,有些是三年甚至五年,今年進的貨囤起來,明年價格漲了再賣,更有利於提升醫藥商業公司的競爭力。”

對於此次大量藥企終止其商品在藥師幫等平臺的銷售事件,方盛也坦言,確實不利於藥企價格統一,導致市場紊亂。“藥品低價銷售會讓消費者受益,但不利於藥企的是價格無法統一,導致某些銷售單位不願經營此類品種,因為賣一盒砸一次自己招牌,代理商的拿貨價比終端零售價還高,誰願意繼續代理?”方盛說道。

曾在某醫藥B2B第三方平臺負責公司整體運營、產品、採購等工作的袁帆(化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目前的醫藥B2B第三方平臺還存在著三個問題:第一,主要靠投資來做支撐,驅動規模的增長,並且以價格的促銷和折扣為主要的手段;第二,平臺都以價格戰的方式來獲取客戶,大部分的利潤都到了業務員和終端藥店的手上;第三,第三方平臺在運營過程中並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營利模式和營利點。所以想先把量做起來,以後再考慮營利模式的問題。但現實問題是,量起來了,營利模式仍然沒有想明白。

袁帆指出:“藥企從來沒有將電商平臺作為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如果有的話,那就不會採取公開聲明的方式來終止供貨了,現在二者相當於撕破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