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无聊芒果


这里先要说明的是,但是吴三桂的兵力并不是清军的2倍还多,而是清军的数量是吴三桂军队数量的2倍还多。

明清之间最后的决战,松锦大战期间,由于吴三桂没有按照洪承畴的部署,现行离开战场,就此引发了明军一连串的溃退,这也直接导致了明朝主力在松山被全歼,主将洪承畴、祖大寿等人被俘后投降。而此时,率领着关宁铁骑最后3万人的吴三桂退守宁远孤城。

在李自成即将打到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急领吴三桂放弃关外地区的全部领土,回京勤王,但是吴三桂一路“缓兵慢性”,还没有到达北京的时候,北京城就已经被李自成攻破,崇祯自缢,明朝灭亡。此时的吴三桂又重新退守山海关。

之后,吴三桂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率兵前往北京,但是路上接到家人遭到李自成迫害的消息后,是降而复叛,带兵重新夺回了山海关,并收拾明军旧部,此时吴三桂的兵力在6万人左右。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背叛了自己的消息,随即亲率6万大军,号称二十万,杀奔山海关而来,吴三桂向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多尔衮“借兵”支援,接到吴三桂消息的多尔衮,安排少数兵马拱卫盛京,其余八旗子弟,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汉军八旗共计十多万人,疾驰赶往山海关。山海关大战即将展开。

而此时,多尔衮率领的清军,是吴三桂的兵力的2倍还要多。


吴三桂的投降是当时他必须要做出的选择,而他也是经过了从“借兵”到“复仇”再到“投降”的一整个过程后,最终归顺了大清。

吴三桂对李自成降而复叛,进而向多尔衮“借兵”。

重新占领山海关的吴三桂所要面对的,一面是李自成的大顺,一面是满清,夹在中间的吴三桂只能选择其一奉为新主,要么就只能率军南下突破李自成的重围与此时在山东和苏北的义军汇合再图他法。

已经占领北京的李自成也非常明白吴三桂和山海关的重要意义,所以通过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对吴三桂进行招降,并且也许以了吴三桂高官厚禄。吴三桂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随即拔营动身,前往北京去朝拜他的“新君”李自成。

就在吴三桂走到行至永平西沙河驿时,吴三桂遇到了从北京成功出逃的家仆,同时也收到了三个令他极为震怒的消息:自己的家被抄了,一家老小全部被关了起来;自己的父亲遭到了刘宗敏的严酷“拷掠”,已经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自己的爱妾陈圆圆也为刘宗敏霸占。而这便有了那句经典的“吴三桂冲冠一发为红颜”,直接怒斥“李贼自送头来”,就此与李自成反目。

在得知吴三桂降而复叛的消息后,李自成亲率大军征讨吴三桂,而吴三桂一面一边让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前往李自成营中,与李自成谈条件的同时,也是在拖延时间,一面与清朝这面的多尔衮进行接洽,向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向满清借兵,并许诺将与满清“划长江而治”。

然而多尔衮根本不买吴三桂的账,执意要求吴三桂剃发投降,而此时的吴三桂名义上归顺了清朝,确实打着为“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

山海关大战爆发之后,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军队陷入了苦战之中,大战进行的是异常的惨烈,吴三桂固然是精兵强将,但是李自成这面是人多势众,双方都已经是精疲力竭,都在苦苦支撑,只有多尔衮率领着满清大军在坐山观虎斗。

而已经支撑不下去的吴三桂最终也接受了多尔衮的条件,剃发称臣,正式投降了满清,随后多尔衮率军直扑李自成大军而来,瞬间扭转了战局。李自成大军根本无法招架八旗铁骑的冲击,全线溃败,主将刘宗敏负伤,不得以只得逃回了北京,在草草举行登基大典之后,便率部撤出了北京。

随后的吴三桂跟随英亲王阿济格一路南下,追击李自成,终于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彻底覆亡,而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得以 “复君父之仇”,自己也可以告慰崇祯的在天之灵。

在这之后,吴三桂才真正的将“明朝忠臣”的幌子摘下,成为了清朝灭亡南明小朝廷的先锋。

已经成为大清平西王的他,转而成为满清大军南下,荡平南明小朝廷的先锋,亲手埋葬了明朝最后的残存力量。特别是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亲率大军攻入缅甸,逼迫缅甸国王交出了流亡在缅甸的南明永历政权的皇帝朱由榔,吴三桂更是将朱由榔及其家眷全部勒死在了云南昆明的篦子坡,至此,明朝的皇统全部灭亡。

吴三桂用永历皇帝朱由榔的性命作为了自己效忠于大清王朝的“投名状”,更是给刚刚继位的康熙皇帝送去了一份厚重的礼物,而吴三桂也凭借擒杀永历皇帝的功劳,晋封为亲王爵位,镇守云贵,自己的儿子吴应熊还迎娶了皇太极的女儿建宁公主,吴家的权势也就此达到了巅峰。


历史证明,吴三桂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赌徒”。

早在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前,崇祯皇帝一直在等着吴三桂来亲王护驾,但是吴三桂竟然从宁远到山海关,120公里的路走了整整14天,眼睁睁的看着明朝灭亡。随后对于李自成是降而复叛,对于清朝也是降而复叛,发动了“三藩之乱”,之后更是自己称帝,过了一把皇帝瘾。

这些都证明吴三桂是个彻底的“赌徒”和机会主义者,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他就会将自己的一切全部押上,以换取权势、地位与财富,所以在当时实力对比中,清朝的既有实力要强过李自成和张献忠,南明政权又是前途未卜,所以投降清朝也成为了吴三桂必然的选择。


雍亲王府


反正和陈圆圆没关系。

吴三桂并没有两倍于清军的兵力,即便有也打不过清军,更何况当时清军的火炮部队,无论装备质量、数量、铳手专业性(葡萄牙铳师培训一年),都已经丝毫不逊于明军了,火铳、佛郎机也是如此。

《明季北略》:“吴三桂欲倡义复仇, 以众寡不敌, 遂亲往大清国请兵十万, 为朝廷雪耻。”吴三桂请兵的数量是10万,但多尔衮只带6万人,满清骑兵确实战斗力爆棚,如果多尔衮玩阴的,6万人足以把李自成和吴三桂一锅端,而且真正参战的只是阿济格、多铎各率的2万精骑,共4万人。劣势是一昼夜急行军,体力消耗过大。

吴三桂的兵力,根据各种史料上的记载是2万-5万之间飘忽不定,募兵+溃卒+唐通兵=2万,我们就算他有5万兵力,三方势力中,部队数量最少,兵势最弱。兵势弱也与粮饷有关,虽然李自成刚给吴三桂4万两白银不久,但自吴三桂至底层士兵都对未来感到迷茫,军心不稳,只是还不到一触即溃的地步而已。

李自成开往山海关的兵力说法不一,且差异很大,有六万、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四十万之说,莫衷一是,经过深入分析,当时李自成的兵力不会超过六万。

吴三桂降清,国仇、家恨、陈圆圆都不是必然因素,甚至可以说放在一起都不能算是必然投降的原因,因为哪一样他都根本不在乎。究其根本在于吴三桂这个人到底自私到什么程度。虽然表面上打的是“复君父之仇”的旗号,其实谁都明白,吴三桂这个无君无父也不配谈什么爱情的人,脑中都是“自己”的利益,很纯粹的“自己”,没有别人,一个也没有。

无君

无君在于,崇祯十六年即经祖大寿暗通皇太极,虽未投降,但已经留好后路,话未说死,给了皇太极些许幻想,无异于保命之举。皇太极当时也并没有摸准吴三桂的“脉”,低估了吴三桂的野心,以为他是因为忠君而犹豫,其实吴三桂是在琢磨怎样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皇太极和多尔衮打到山海关也不怕,碍于祖大寿情面,众多汉臣的关注,多尔衮不好直接动刀,情势不由人,你劝我就降,自身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无父

无父在于,虽然吴襄被追赃助饷,受尽折磨,没有受到合作伙伴应有的优待,但好歹一息尚存,更有全家的性命也都攥在闯贼手中,吴三桂不会不知道,一旦他投降大清,李自成的报复手段肯定是灭其满门。事实告诉我们,很明显,吴襄的命他非常不在乎,甚至不想冒哪怕一点点的危险再去谈和尝试一下,最后还给将死的老父扣了好大一顶帽子:“父既不能为忠臣, 儿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诀, 请自今日, 父不早图, 贼虽置父鼎俎傍以诱之, 桂不愿也。”我们不排除吴三桂有效仿刘邦救父的意思,很可惜,吴三桂可以学刘邦,但李自成却不是项羽,亲手把父亲送上断头台的终究是吴三桂。

不可能具备的“爱”

诸多条件中,陈圆圆这一项其实是最无关紧要的。对吴三桂来说无论父亲还是陈圆圆都不比自己的性命和前途重要。冲冠一怒为红颜?冲冠一怒是有的,自己心爱的小妾被人家免费征用好多天,哪能不怒,收费也不行!但是为红颜而降清,绝不至于。吴三桂做为总兵官,军区司令一般的人物,真没见过漂亮女人么。

陈圆圆仅仅是其私利的一部分,同样是可以舍弃的,简单地说,有她更好,没她也行,不影响生存,但是倒向哪一方势力的问题却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无非算是锦上添花陈圆圆,并没有人们传言的那么重要。

爱情?您容我扶墙缓一缓。对于崇尚利己主义到极致的吴三桂来说,爱情那东西属于奢侈品,消费不起,因为他只爱自己。一切种感情都不会影响他的判断和决定。

李自成招抚不力?

当然有这个原因,其实更多的是误判:

不能把李自成和刘宗敏的行为完全归为招抚政策的失误,因为也有误判的因素,他们都完全没有想到吴三桂于无耻方面,根本未设下限,做为大明的守将,把太子拉来没有震慑力,把你父亲的命抵在这儿也没有威胁作用,大老远的跑过来你吴三桂还敢递爪子,打就打吧,最可恨的是打了一天一夜最后好悬被多铎、阿济格废在当场。

吴三桂的野心&多尔衮的狡黠

上文提过,吴三桂在崇祯十六年并没有接受皇太极的招降,皇太极却并不是太在意,松锦之战后,能入眼的对抗势力基本没有,相比祖大寿、祖大乐、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这类军界大佬,吴三桂只是小虾米,无足轻重,所以对劝降并不怎么在意,况且绕入内地多次,山海关形同虚设。

吴三桂当时犹豫则是因为他要的好处太大,他自己心里也明白自己的分量,要不来太多好处,只能静待时机,吴三桂的梦想----黄河南北分治。直至多尔衮前来救援,吴三桂还是一如既往的条件,最后放弃是因为实在顶不住大顺军,多尔衮落井下石,让吴三桂放弃分治的念头,改为投诚,无奈之下,吴三桂只能同意,还好,多尔衮没骗他,骗他说可以分治,打跑李自成再反手给吴三桂一刀,那吴三桂哭都来不及,狡黠如多尔衮,还有2万人没动呐。

吴三桂的权衡与决断

崇祯举国之力尚且不能应付两线作战,自己孤城无援,坐吃山空,军心涣散无法抗衡任何一股势力,甚至可以想象多尔衮或者李自成城下纳降,关内就有士兵能反,没有根基难以存活。

当初吴三桂勤王无果,从关外赶来的他,刚刚行进到唐山附近,就收到了北京城破,崇祯殉国的消息,无奈折返占据山海关。

而李自成部队开进北京收取造反以来最为丰硕的果实,其间并没有忘记招降吴三桂,顺便提一句,本来吴三桂的野心李自成完全可以达成,因为分治是多尔衮给李自成的合作条件,但李自成未与理会。

吴三桂出于几点原因最终同意归顺:

  • 投降大清后,地位过低,别说满蒙汉八旗,就是军功在身的孔有德、耿仲明之流都比他强得多,更别提洪承畴和祖大寿了。
  • 和大明错误的民族政策一样,对少数民族,心目中的蛮夷还有着不屑。
  • 虽然都是大明劲敌,但是归顺汉族势力相对心里压力较小。
  • 从军以来,与大清的战斗不曾停歇,是敌人,是对手,甚至是仇人,心理负担偏重。
  • 即便归顺闯贼,最初的心里还是想着南明王朝,只是因为不可跨越的阻断,让他无法联系而已。直至他自己决定死心塌地归顺大清,才放弃了扶持太子。
  • 李自成所给的条件不可谓不诱人,不仅高官厚禄,还未正式归顺就给了4万两银子,救了吴三桂燃眉之急,否则恐怕不待大清、大顺两线夹击,自己的部队就已兵变四起。
  • 吴襄以及一干眷属,一众同僚的书信,让吴三桂放松了警惕,觉得亲属、同僚们貌似过的很好。而一旦不降,亲属们性命堪忧。
  • 吴三桂对大顺军并不了解,错误的高估了领导层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政治统治、资源统筹、人员使用规划、军力等等,以为又是一个升级版的朱明2.0,前景一片广阔。

吴三桂反悔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亲人、财物、小妾,而是透过这些事情,看到了大顺并非正规有序的成熟政权,比内廷规模较小的关外大清都不如,一盘散沙的管理外加一副土匪作派,坐拥天下了还忘不了抢劫。自己这么重要的角色,不好好拉拢,能说李自成没有战略眼光么,不久前还要高官厚禄给封赏,到如今连自己的家人都被清算,这嘴可是不大靠谱。反观多尔衮,沾满汉人鲜血的暴徒,但是对他吴三桂仁至义尽,说话算话,即便不同意吴三桂的条件也讲在明处,如果多尔衮也像李自成这样,那吴三桂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最重要的是,看这态势,自己去了也未必善终,李自成所作所为,让吴三桂感觉到了欺骗。如果李自成够聪明,还可以缓和一下关系,再次拉拢,随便找个人背黑锅就行了。

但是由李自成所做作为和知道吴三桂反悔的后续的举动来看,李自成真的非常有可能是在欺骗,本可补救但是却没有丝毫犹豫的果断发兵进攻,完全没把吴三桂放在眼里,根本不在乎吴三桂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那些所谓的高官厚禄是真是假。只想骗取山海关的他,对自己的军力太过自信的同时,也让旁观者看清了他那充满虚情假意的欺骗。

为什么说欺骗?李自成是智障么?明明知道要招降吴三桂,偏偏这么纵容下属残忍对其家属下手,摆明了就是假招降,可想李自成心里是有谱的,而吴三桂一旦到了北京,后果将会非常凄惨。旁观者清,吴三桂也很明白。

李自成行宫

在吴三桂看来,李自成是不能投靠了,如果也不投降多尔衮,那结果就是被两面夹击而死,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就怕不等来打就被饿死,更怕不等饿死,兵变就会爆发,别说吴三桂是个自私到极致的小人,就算他是天朝第一铁骨铮铮的汉子,也没机会战死城头以身殉国了。

山海关大战后,吴三桂已经没有了挑选的余地,为了活命,他放清兵入关,也就只能投降满清,献关后的他,作用大幅降低,为了体现价值,所以才呈虎狼之势扫清流寇,扼杀南明。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部队素质良莠不齐,智囊团更是菜瓜一片。再有类似刘宗敏,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抵制李自成登基,竟然心怀抱怨喊出了“同是响马,为何......”。

进驻北京后李自成没有及时调整自己一直以来追赃助饷的行政、军费来源方式,没骨头的官员是多,好歹安抚一下为我所用远比抢些银钱意义更为重大,根本没有政权意识。

攻陷京师后还在进行土匪头子的行径,城内不光官员,连带商贾,富户,包括大街上长得胖些的人都被抓起来严刑拷打抢劫金银,这种流寇势力坐不得天下也就不是怪事,同样也没什么可惜的了。


古今通史


两个问题。

第一,清军入关的兵力有10万人。是吴三桂军的两倍还多!

很多印象中,以为清军人数很少,其实不然。早在1592年,明军抗倭援朝的时候,努尔哈赤就给明朝皇帝写信,要求抗击日寇。他说到,有马步军共计六七万!


其后的几十年,清军收服蒙古诸部,组建了蒙古八旗,又招降很多汉人,组建了汉八旗。

1644年,清军主力部队达到10多万人入关。

此时,山海关的明军,只有四万多人将近五万人。清军不但在战斗力上超过了辽东的明军,在数量上也占压倒性优势。


第二,吴三桂为什么要投降清军?

据说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后,吴三桂原本要投降大顺朝廷。而且已经从山海关出发,但是走到半路,突然跑回了山海关。究竟是为什么,世人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因为李自成军队在北京城催饷,榨取明朝官员财富。吴三桂的老爹吴襄也被打了,吴家的钱也被抢了。消息越传越歪,吴三桂以为全家被杀。气愤难当,决心投靠清兵。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硕士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将霸占,吴三桂气愤难当,投靠清兵。

我们分析,吴三桂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将领,绝不会因为一点琐碎的小事,就轻率的决定他自己和几万将士的命运。

吴三桂应该是在向北京进发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多关于李自成起义军的信息。经过分析判断,他认为这些人军纪败坏,难成大事,终究不会是清兵的对手。与其跟着李自成,最后一起失败。不如趁早投靠清兵。


上将嗳福斯


吴三桂是个汉奸混蛋无疑,但是他的兵力要是真有清军的两倍多,那么也不会投降了。

清军入关是顺治五年,也就是公元1648年,这个时候八旗壮丁共346931人。其中满八旗壮丁55330人,蒙古八旗壮丁28785人,汉八旗壮丁45849人,另外包衣阿哈尼堪壮丁216967。八旗虽然做不到全民皆兵,但是两丁抽一还是没问题的,必要时候还可以三丁抽一,这样清军即使只算八旗,也可以抽出6、7万战兵,加上包衣,那就是16、7万人了。

而吴三桂的的部队根据史料记载是有“五万众”,不过这个是总兵力,战兵的话占比一般不会超过一半,那么最多就是2.5万的战兵,此外吴三桂当时还招募了乡勇3万多人,这样总兵力大约8万,不过乡勇的战斗力比较差,实际派不上什么用处。

当然,多尔衮入关的时候并没有大规模动员,他所率部队大约是10万人。如果吴三桂依托山海关等要塞,加上大炮,而且明朝没有灭亡,有关内的不断增援,那么击退清军进攻问题不大的。不过在李自成进京以后,依靠山海关这个孤城是没可能长期抵抗的,军心士气不去说他,武器和弹药也是问题,所以吴三桂必须在降清还是降顺之间选择一个。

开始吴三桂还是多少要点面子的,毕竟投降鞑子太难听,不过李自成在京城拷掠明朝降臣后,吴三桂就迅速反转,改投了清朝,这也是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至于陈圆圆什么的,不过都是借口而已。


不沉的经远


这数据是错的!吴三桂的真实兵力不会超过4万人,累计10万人跟着投降是包含山海关的其他军户居民。当时的山海关是军事重镇,朝廷除了派重兵之外还会派后勤补给人员给山海关输送粮草,这部分大约有20000多人;明军是卫所制度,也就是建设兵团。明朝为了保证前线军队的给养还迁入了8000户军户,大约有40000多人,这些人平时负责粮食生产,战时则负责搬送巨石滚木等等城防武器。

吴三桂的军队组成大约是一个骑兵卫,也就是一个战斗旅,按着当时的兵力推算大约是4800~5800人之间;步兵5个卫,总兵力大致在27000左右;山海关城防兵3千户,也就是大约3600人,这是山海关的固定驻军;吴三桂自己的亲兵大约有两个千人队,当时的每个千人队大约是1200人,合计2400人。所以叠加起来山海关军力在37000~39000多人之间。

清朝在入关以前总兵力大约是123000人左右,这是纯战斗部队,大约是吴三桂的三倍。其中包含满八旗骑兵8个旗,总兵力在59000人左右;蒙古旗兵4个旗,总兵力19000人左右;汉军旗8个旗,总兵力39000~40000左右;朝鲜高丽军5000~8000人左右。


优己


因为清兵太狠,没人性,到处屠城。没进关的时候就开始屠城。

进了关,到了江南接着屠城,屠扬州,屠嘉定,屠江阴。

有个铁岭老贼,叫赵尔巽,是个遗老,民国时任清史馆的总裁,《清史稿》主编。此老贼为了给满清入关遮丑,不敢把所有屠城的事都写到《清史稿》里。

即便老贼赵尔巽对满清入关做的事有所隐瞒,可是翻开《清史稿》,满清屠城屠兵的记录仍然屡见不鲜。

《清史稿·太宗本纪》记载,皇太极继位后,多次跟大明大战,侵占明朝城池,卷走明朝国库金银钱粮。

明朝派监军张春、锦州总兵祖大寿等人合兵一处,去收复被满清占领的滦州,此时占领永平四州的满清将领阿敏和硕讬二人不敢去救援滦州,后又听说明军炮轰了滦州满清军,此二人吓得杀掉他们攻占的永平州明朝降将白养粹,并尽屠城中军民。然后弃城逃往关外。

群僚连平民老百姓都屠杀。如果说战场上的互杀在所难免,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下毒手,则骂他们是畜生都不为过。

屠城屠民还不够呢,阿敏此贼还将永州的妇女留下没杀,把他们分给满清的贼兵为妻为奴。虽然《清史稿》说,后来被皇太极制止了。

不仅如此,阿敏此贼不但自己屠城,还让别人也屠城。阿敏逃回关外时,还下令让遵化守将固山额真察哈喇也屠城。这帮畜生杀掉明朝的降兵降将以后,将遵化屠城,然后卷走遵化城里的金银珠宝和国库钱粮,从冷口关逃窜回关外。

以上《清史稿》都有明确记载,不服的自己去查。

此贼犯下如此无人性的滔天罪恶,皇太极竟然仅仅只是幽禁了他,还给此贼留下庄园八所,奴仆二十,羊五百,牛二十。

包庇罪恶如此。

皇太极天聪六年正月,满清将领岳讬上奏说:“前克辽东、广宁,汉人拒命者诛之,后复屠滦州、永平,是以人怀疑惧。今天与我大凌河,正欲使天下知我善抚民也。臣愚以为善抚此众,归顺者必多。”

什么意思啊?在此之前满清的政策就是你汉人不投降,不归顺,那好吧,满清就屠城,看你们投不投降,归顺不归顺!

通过屠城来威慑明朝守军和百姓。

《清史稿·列传五》有一段话,“王宣谕当建都燕京,戒民毋信流言摇惑。又讹言八月屠民;未几,又讹言上至京师,将纵兵肆掠,尽杀老壮,止存孩赤。”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这里的“王”是指多尔衮,“上”是指小皇帝顺治。整段话大概意思是,清兵在多尔衮的带领下,还没定都北京呢,北京的老百姓就开始流传清军要屠城的流言了。

清军屠城的恶名不可谓不大,清军屠城的威势也不可谓不强,把老百姓吓得屁滚尿流。

以上都是《清史稿》里的明文记载,老贼赵尔巽都不敢否认。他能否认江南屠城,可是江北屠城他不敢。

何况,野史笔记里关于满清在江南屠城的记载非常多,稍微捡拾,满清入关时的罪恶就罄竹难书。

面对如此真正没人性的“虎狼之师”,吴三桂这种大汉奸,别说两倍兵力,就算十倍兵力,说不定也吓得两腿发软了。


西堤君


与清朝合作,是吴三桂当时可选择的最佳方案。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崇祯上吊自杀,明朝已经灭亡,吴三桂独守着山海关。南边面对李自成的威逼利诱,北边面对清朝的军事压力,吴三桂进退两难。

山海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不论是清军南下还是中原政权御敌国门之外,山海关都是一定要拿下的关口。吴三桂若处理不好,容易腹背受敌。

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供吴三桂选择的方案无非就三种。

方案一: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率领的是一群乌合之众,攻陷紫禁城后劝降过吴三桂。吴三桂是地主阶级,双方立场不一致。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如同土匪进城,到处烧杀抢掠,对待明朝旧臣毫不留情,这就足矣让吴三桂感到忧虑。在劝降的过程中,李自成杀了吴三桂父亲,纵容手下夺取陈圆圆。吴三桂面对亡国之痛、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注定难以与李自成合作。

两边都不投降,依旧奉明朝为正统。

如果吴三桂实行方案,拒不投降,与明朝共存亡。那会面对南北夹击,最后以身殉国。

明朝末年,文臣武将大多已经斯文扫地,难有忠义的气节。

此方案,可留名千古,但吴三桂是机会主义分子,没有精忠报国的决心和勇气。

方案三:投降清军

清朝已经基本完成封建化,成了地主阶级的代表,与吴三桂是统一立场。

大树底下好乘凉,相比李自成的部队,无疑清军更为强大。清军如同团队,李自成如同团伙。清军进入中原,势必横扫千军,发展前景更好。

权衡利弊得失后,吴三国选择了投降清朝。


秋媚读史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纠正一下,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时兵力并非清军2倍之多,据史料记载,大概5万人左右,至于最终选择降清,花木童君觉得有三大原因。

第一,为了他的爱妾陈圆圆,话说李自成部将刘宗敏将美艳的陈圆圆掳了去,并献给了李自成。吴总兵还是很痛爱他的爱妾,听到消息,“冲冠一怒为红颜”,正式跟李自成决裂。但个人认为这个因素不是他降清的主要原因。

第二,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因为缺少粮饷,纵容手下四处抢劫,那些达官贵人还是重点对象。其中就抓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及家人三十多口,还对吴襄严刑拷打,想逼降吴三桂。

第三,当时崇祯吊死在煤山,明朝也灭亡了。吴三桂只能在皇太极跟李自成二者之间做成选择,觉得李自成的所作所为能成大事,加上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已经降清,并享受高官厚禄。仔细权衡后,吴三桂选择了降清。

吴三桂算是一代枭雄,有着巨大的野心和政治抱负。为了自身的利益及保存实力,我觉得第三个原因才是他降清的最主要原因。


花木童说史


不知道题主这个数据哪里来的?松锦之战吴三桂和王仆两人半夜不遵事先约定先行拔营脱逃,先逃杏山后奔宁远,中途被清军伏击几乎都是只身而脱。事后王仆被朝廷斩首,而吴三桂由于在宁远收拢了松锦之战逃脱的溃兵阻挡了清军攻破宁远而被革职留任戴罪立功。李自成进京后写信要求吴三桂投降,吴再三写信给闯王虚与委蛇,答应投降后又中途反悔,回师山海关击败了前来接收山海关的已经投降李自成的前明总兵唐通的三千兵马并收编了这支人马。此时吴三桂总兵力加上新收编的唐通人马不足五万,面对的是李自成进军山海关的精锐六万。吴三桂连夜写信给多尔衮请求援助,而这时多尔衮得知北京被闯军攻破正打破原先三丁抽一的规矩八旗几乎倾巢而出进军密云,企图再次破关而入。得到吴三桂的求援信后多尔衮改变行军路线急行军向山海关开拔,前锋到达一片石战场时至少有先锋七万人马。在李自成大军和吴三桂血拼一天后,吴三桂逐渐不能支撑,吴于是亲自赶到多尔衮大营答应了阵前剃发归顺。和吴三桂达成约定后,第二天乘着浓雾多尔衮全军出击瞬间击垮了疲劳的闯军。这就是一片石之战的前后大约经过。所以题主所问的前提不存在,吴三桂没几倍于多尔衮的兵力,反之是清军远多于吴三桂。


远处吹来阵风



准确来说清军兵力是吴三桂兵力的两倍才对。

李自成灭明以后,吴三桂同山海关总兵高第一共只有五万人马。清军当时拥兵十万之众,入关时留下郑亲王济尔哈朗率领满蒙八旗三分之一的兵力留守沈阳一带,多尔衮所统领满蒙汉八旗军队约为七八万人。

以总兵力对比,吴三桂拥有五万兵马,清军拥有十万,达到了1比2的比例。

就是以山海关一片石吴三桂对战李自成之时,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也有七八万,也对吴三桂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当然最关键的不是在于兵力,像很多乱世枭雄起兵还不是从无到有吗,更何况吴三桂拥兵五万,战斗力还很不错。

主要因为吴三桂的势力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政权或者说自立门户自给自足,他的兵饷和后勤都来源于明朝。明朝灭亡以后,先不说兵饷问题,毕竟可以通过以战养战。但是后勤呢,总不能一直以战养战饥一顿饱一顿吧。(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更何况李自成从西安一路势如破竹的攻进明帝国的帝都,大有取代明朝一统天下之势,这时候吴三桂北有关外新兴战斗力强悍的满清,南有大有一统天下之意的李自成之大顺政权,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

所以吴三桂面对的局势就是,只有五万人马,无论是对于满清还是李自成都是不够看,更要命的是还夹在两大新兴势力中间,没有从容发展的时间与机会,山海关一隅之地难以筹备粮饷,一时之间是“维时内无军需,外无援旅,人心汹汹,不保朝夕”。

至于南明,当时弘光小朝廷还没有建立,江南温柔乡里的军阀们和东林党并没有第一时间组织兵马北伐报君父之仇,而是一方支持福王一方支持潞王,一时之间还没有定出胜负。就算弘光小朝廷建立了,当时北方已经是李自成的天下了,吴三桂同淮河以南的南明相距太远,音讯不通是指望不上的。

所以吴三桂要么为大明尽忠到底,战死山海关。要么选择降李自成或者降清。

毫无疑问吴三桂是三姓家奴不是尽忠到底的忠臣,最终选择了降清,开始了自己遗臭万年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