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真正开战后才掏出来的高科技?

雪儿的小老四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这里要说一件北宋的武器--床子弩。


北宋景德元年十二月底,澶州城。

当时澶州城外是辽国的军阵大营,辽国太后萧燕燕携皇帝坐镇大营,辽国元帅萧咑凛统帅全军。

澶州城只是一座破败的小城,镇守大将是北宋李继隆。

为了应对辽军来袭,李继隆将北宋的独门武器搬上了城楼--床子弩。

这是一种极端不人道的武器,老实说,它根本就不是用来对付人的。造它,是为了攻城。看看它的构造——顾名思义,它不是随身携带、能随时开弦射击的。它是个相当巨大的固体装置,由三张或四张强弓联体作为动力,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一条安放一支巨箭。



这支箭号称“一枪三剑箭”。也就是说,它的外形根本就是一支标枪,长约三尺五寸,尾羽是三片铁翎,就像三把长剑一样。这样的巨箭再加上旁边矢道一起发射的稍短利箭,如果成排强力射出,轰然巨响之后,对方的城楼就已经摇摇欲坠。就算侥幸不塌,它们也成排成行地钉在了城墙上,宋军士兵可以攀登它们,直接爬上敌楼。

那东西强到没法由人去拉弦,更没法用人的手去放箭,得用一只铁锤去用力敲打机簧,然后“一枪三剑箭”才会轰然巨响,撕裂空气,射向它的目标……




很快,辽国大元帅萧咑凛就很配合的出现了。

萧咑凛在这时候出场是为了要观察地形,仔细研究宋朝军队的兵力分配和强弱点布局。

他也非常小心,离宋军防御线的边缘已经足够远了,据说至少在七百步开外。也就是说,至少是现代的五百米远。已经处在了宋军弓箭手的射程之外。


不过,他不知道,对面的澶州城上布置了不一样的武器,更不知道那玩意的射程到底是多少。

萧挞凛一行数十人盔甲鲜明,旗帜飘扬,史称“异其旗帜,躬出督战”。 就是要显得与众不同,成为敌我两军中最闪亮耀眼的焦点。就要这么嚣张,就要做得这样完美。

历史上早就无数次证明过了,越是凶残的侵略者,越要强调自己的威严,仿佛他们有多光荣。

当时澶州城头上有一个阿兵哥看到了萧咑凛一行的盛装出行,他是宋军的威虎军军头张绬。张绬这时候本来就冻得够呛,结果远远地就看到了一群金光闪闪、锦缎包裹的契丹人骑着马转来转去,对着他的方向指指点点。

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老子在这里受罪还不是让你们这些契丹人害的,在神气什么呢!

这时他发痒的手里正拎着一只不太大的铁锤,床子弩就安静地躺在他的脚边。还等什么?距离差不多,准头没法说,因为床子弩的射击轨迹也是抛物线,是没法精确瞄准的。

这时宋军中的“一枪三剑箭”的数量可不怎么多,只有三发炮弹。就算射不中他们,吓他们一跳也划算,老子得出出气! 何况七百步开外,是好几十个契丹将星,就像扔块砖头砸向一堆鸡蛋,总能砸碎一两个的!

于是张绬手起锤落,床子弩瞬间剧烈震动,四五张强弓同时击发,三尺五寸长的巨型利箭射向了契丹人的将军群落。

很快,对面的契丹人乱成了一团,本来被围在中心的那个人物已经落下马去。



可惜七百步开外,城楼上的宋军也不知道到底射中了谁,射中了哪里,更不知道结果如何。

其实他们不知道,辽国大元帅萧咑凛头部中箭,当晚就死了。


这个事件加速了澶州之盟的达成,因为辽国已经打不下去了,只可惜宋朝方面不知道辽营中的这一重大消息,不然谈判会更加有利。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纳粹德国的四大绝响王牌-恐怖制造器V1飞弹

1944年6月13日,一道闪亮的火焰从法国北部的Hesdin德军基地飞起。10分钟后,这道火焰就飞到了英国。在这段时间内,英国的雷达站和海军巡逻人员都发现了它。但是这些人都不知道,这个发出巨大轰鸣声的火焰是什么东西。很快,这条火焰飞到伦敦附近的达特福德(Dartford)的一块田野中,一头扎了下去,发出巨大的爆炸声。第二天,当地英军和居民发现此处被炸出了一个巨大的弹坑。

在当天,还有一道这样的火焰落到了伦敦附近的贝斯纳·格林(Bethnal Green),炸死了6个人,炸伤了9个人。

第二天,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得意洋洋的向国民宣布:帝国最新式的毁灭性武器V1飞弹已经成功轰炸了伦敦,几个月内伦敦就会被彻底摧毁。这是帝国对于盟军大规模轰炸德国本土的复仇武器。如果英国人仍然执迷不悟的和苏联共产党、犹太美国走在一起,那么它国内所有的大城市都会像伦敦一样,成为一堆废墟和瓦砾。

英国首相丘吉尔同时向国民宣布:根据情报,纳粹德国使用了新式的V1飞弹轰炸伦敦,妄想通过对英国的轰炸吓倒英国人,挽救自己灭亡的命运。但是,大不列颠子民绝对不会屈服于纳粹的淫威,绝不会被一两件新式武器吓倒。

德国和英国的老百姓,在这一天才第一次听到了V1飞弹这个名字,也才知道这是一种无人驾驶的飞行炸弹。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是世界航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实战巡航导弹的使用。

而这个奇迹,又是接近于崩溃中的纳粹德国创造的。

巡航导弹的鼻祖V1飞弹

德国对导弹的研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开始了。

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不得发展传统的火炮、坦克、飞机甚至重机枪等武器。条约目的自然是用来限制和压迫德国,不让它在短期内复兴,再次对盟国构成威胁。就像约瑟夫.斯大林说的那样,什么都可以消灭,就是民族的力量无法消灭。战后德国很快复兴,而德国的有识之士不可能满足于一支只有10万人的守备部队。

英法各国根据条约对德国监视的非常严格,德国高层也不敢公然违背,只能找一些空隙。凡尔赛条约也并非没有漏洞,它对于新式武器方面并没有限制。 德国国内的科学家们在火箭方面,已经有些初步的研究。德国军事高层本能的感觉这个领域的巨大潜力,加上凡尔赛条约对其没有限制,他们逐步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

20年代末开始,德国陆军炮兵局开始正式对火箭方面的研究,他的负责人是陆军炮兵局研究与发展部主任贝克尔。

1929年,贝克尔正式制定计划,开始对喷气推进火箭以及运载炸弹进行系统研究。当时的目的很简单,研究出一种可以补充炮兵和轰炸机的火箭武器。该项目由年富力强的火炮科学家瓦尔特·罗伯特·多恩伯格(Wernher von Braun)负责,他是柏林工业大学博士。瓦尔特·罗伯特·多恩伯格领导火箭研制中心和试验基地长达15年之久,负责所有火箭武器系列和地空弹的研制和生产工作,成绩极为优秀,先后获得骑士勋章以及11枚其它军功勋章。

当时火箭几乎是和登月一样的幻想玩意,根本没有什么完整的概念。多恩伯格在贝尔克等军方高层支持下,在柏林库莫斯道夫炮兵试验场开始了正式的研究工作。

条件艰苦,好在德国拥有众多专家。在数年内,多恩伯格招募了当时大名鼎鼎的德国火箭方面的科学家冯.布劳恩,内贝尔,克劳斯.里德尔以及瓦尔特.里德尔。

其中最有能力的自然是沃纳.冯.布劳恩博士(Wernher von Braun)。这位出生在东普鲁士的火箭大师,虽然1932年才从柏林大学毕业,由于自身出色的学识,很快成为多恩伯格的重要助手。

此人也是之后著名的德国导弹之父。

--------希特勒对导弹发展特别重视,他预感到这种武器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希特勒将V1,V2飞弹的生产工作交给最信任的党卫军负责,足可见对其重视程度。下下图是著名的瓦尔特·罗伯特·多恩伯格,他是二战德国导弹研发项目的第一领袖。德国战败后,他因涉嫌战争罪被捕入狱,但1947年就被释放,后移民美国,为美国服务直到上世纪60年代。左一是瓦尔德.多恩伯格上校,穿西装的是冯.布劳恩。

他们在1933年1月成功研究出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这是世界航空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年,他们继续开始试验型火箭A-1和A-2火箭的研究。

1936年,导弹研发工作开始受到元首希特勒的重视和认可。

有了独裁者的支持,一切都好说。

科学家们选择了奥德河出海口处的一个名叫佩内明德的渔村,兴建新的火箭试验基地。

次年冯.布劳恩博士担任大型火箭实验基地技术部主任,统一管理V1和V2飞弹的研发工作,但实际布劳恩主要负责V2导弹的实战化研究。

与此同时,FI-103无人驾驶飞行器也就是V1导弹的研究工作,也在该基地紧锣密鼓的进行,负责人是勃列埃博士。

希特勒对这个项目还是非常重视的,他凭借“直觉”感到导弹这种武器的强大潜力。

从1937年到1940年,希特勒下令给予导弹项目大量的投入,共投资了高达数亿马克的巨额经费,其中纳粹后期对V2飞弹一次就投入5000万马克。而同时期,也是极为重要的纳粹原子弹计划,仅仅得到1000多万马克。

由于V1导弹的技术相对简单一些,它的本质上就是一架无人驾驶的自杀性飞机。1942年12月24日,V1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根据研发进度,大约一年以后就可以大量投入使用。

但是,这些情况已经被盟国潜伏的情报人员掌握。1943年8月,盟军出动570架兰开斯特轰炸机,对佩内明德试验场进行突袭和大规模持续轰炸。共投弹2000多吨,炸死基地工人和技术人员700多人,毁坏了大部分设备。

此举大大出乎德国军方的预料,也严重阻碍了V1和V2计划。研发工作被迫转入地下和山中工厂,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1944年2月15日V-1才进行第一次发射试验,此举宣布V1实用化导弹研究成功,并且实现量产。3月开始进行大规模生产。

1944年6月13日,已经被开始被盟军大规模轰炸的纳粹德国,才正式启用了V1导弹对英国首都伦敦进行了轰炸。就战术上来说,这次空袭非常失败。 发射的10枚V1飞弹中,有6枚没有飞过英吉利海峡就自行坠毁;有3枚飞过海峡但都严重偏离目标,坠落在敦伦郊区野外;只有1枚有了战果,造成伤亡也只有十几人。

即便如此,纳粹高层一样欣喜若狂。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亲自将此种新式兵器,命名为“V1火箭”。

V指的是德文的Vergeltungswaffe waffe(复仇武器)一词缩写,意味着德国要用这种新兵器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雪耻,并向已经开始大规模轰炸德国的盟军复仇(盟军每天要向德国本土轰炸3000吨炸弹)。

V1导弹是一种巡航导弹,也是现代巡航导弹的鼻祖。

它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架安装炸弹的无人驾驶飞机。从外表看,它就像一个有翅膀的炸弹,或者一架小型飞机。它的弹身直径0.82米,弹翼翼展5.3米,弹长7.9米。

和飞机不同的是,在尾部的上方,装有一个圆筒状的发动机。这是一台冲压式喷气式发动机,具有300公斤的强大推力。可以让V1以644公里/小时的高速飞行。

要知道,当时最快的战斗机速度也就是这么多。

V1导弹全重2吨左右,搭载850公斤高爆炸药,最大射程280公里。可以从法国沿岸或者荷兰境内,攻击英国南方大部分城市。

V1导弹的核心部件就是制导系统和喷气式发动机。

------V1导弹的外形酷似一架无人驾驶飞机。

V1的制导系统相对简单,它由陀螺方位仪、空速计、高度计、机械计时器、油路切断器构成。

发射导弹前,发射人员首先根据发射场地的地图坐标和轰炸目标的地图坐标,计算出导弹飞行方向和应该飞行时间。

导弹起飞以后,陀螺方位仪开始发挥作用,让导弹保证向预定的方向飞行。

空速计、高度计在飞行中保证导弹的速度和高度,防止其由于速度过低或者高度过高被敌方拦截或坠毁。机械计时器,则保证导弹的飞行时间。

当到达飞行预定的时间后,机械计时器发挥作用,激活油路切断器。该仪器切断油路供应,导致导弹失去动力,同时打开阻流板,让导弹大幅度减速。

此时导弹向下俯冲,击中地面爆炸。

从这天起,英国开始连续数月遭受V1飞弹的袭击。

优点

1. 相当实用的武器

就1944年末来说,英美盟军已经掌握西线绝对的制空权,德国轰炸机已经无力升空轰炸英国本土,采用V1导弹从本质上来说是无奈之举。

总体来说,V1飞弹起到的效果还算不错。

纳粹德国在二战最后一年内,共向英国发射10500枚V1导弹,除去自己坠毁,偏离目标,被拦截的,大概有2500枚飞到伦敦,造成6184人丧生,176981重伤,前两者总数大约2万4000多。至于轻伤不计其数,无法统计。

而纳粹使用V1导弹真正的时间,不过几个月。

如果加上V2导弹造成的损失,两种飞弹一共造成英国3万5000人的伤亡。

在之前,德国空军曾经动用巨大人力物力,从1939年不列颠战役开始大规模轰炸英国,直到1944年,总共才造成英国12万人的伤亡。

大家要注意,德国空军对于英国的轰炸,还导致自身大量的损失。最初的44个航空团,不列颠战役以后,就只剩下4个。几年的轰炸,一共损失了上千架飞机和无数优秀飞行员,为了空袭更损耗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

而V1飞弹是无人驾驶的。简单来说,它损失掉了,也只是损失了德国一些少量的物资而已,不会造成人员和资源的大量损耗。

V1对欧洲大陆的发射(主要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还造成了大约5000人死亡,重伤1万人。

这个算盘,每个网友也都能算过来。

-------------------V1飞弹是一种有效的战略轰炸武器,它的性价比是很高的,拦截它则需要花费极大的代价。V1飞弹的发射,只需要一小截铁轨!平时则存放在地下仓库,极为安全。

V1还不只是造成伤亡这么简单。

由于德国空军的轰炸相对比较容易预警,英国老百姓有足够时间躲藏到防空洞。

V1导弹从飞跃海峡后到伦敦,只有10分钟左右,而且由于弹体很小,又都是在夜间发射,发现它非常困难,预警难度极大。

对于很多V1飞弹,英国的雷达无法有效发现,即使发现了,10分钟时间也很难作出有效的防空举动。

伦敦人被迫进行了大规模的撤离工作,大约有100万到150万人撤离出城市。

人员撤离造成的效果非常明显,英国工业产量迅速减少了四分之一。

如果在战争初期,这对英国来说又是致命的打击。

除此以外,迫使英国大规模调整防空部署,有25万人参与到对V1的作战中,还有2500门高炮和数百架战斗机,耗费了大量的战争资源。

2. 性价比很高

V1飞弹制造量惊人,在德国东部的诺德豪森的山区死亡工厂里面,工生产了大约3万枚。

纳粹强迫多拉集中营的6万多人从事生产工作,这些人大部分是其他国家的奴工,战俘还有所谓有种族问题的犯人。

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时刻有残忍工头的斥责和殴打。如果稍有反抗或者试图逃走,就立即会被处死。

这些人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几乎每天都有人不支死去。仅在盟军1945年发现工厂的时候,就从里面抬出了3000具尸体。

利用这些奴工,V1飞弹仍然在不到一年内生产了数万枚,相当惊人。

实际上,V1导弹造价非常低廉,仅仅为5000德国马克。这个数字让萨沙瞠目结舌,要知道,当时一把毛瑟K98步枪也要56马克,一辆德国四型坦克要10万马克。

一枚V1飞弹的价格仅仅相当于几十把步枪,或者二十分之一辆坦克。

这种廉价的飞弹造成英国如此严重的损失,这个性价比是非常非常高的。

--------------英军被迫调整了防火火炮的布局,释放大量拦阻气球,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下下图是英国飞行员试图用翅膀挑翻V1飞弹。这极为危险,而且难度极大。但相比起来,直接对V1飞弹射击的危险更大,爆炸的残骸很有可能将战斗机击落。

3. 较难被拦截

在1942年以后,盟军就已经有效的阻止德军对英国本土的轰炸。

到了1944年,德国空军已经完全失去制空权,飞机在夜间也很难飞到英国上空。

V1飞弹则不用考虑这些问题。

前文已经说了,就算它被拦截击毁了,最多也只是损失了一些零件,价值大约5000马克而已。

英国人为了拦截廉价的V1导弹,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第一道防线,就是先发制人,出动空军轰炸V1的发射基地、生产工厂、储存仓库和运输线。

自1943年12月5日开始,盟军对V1的发射基地进行多次大规模空袭,到1944年6月,共出动2.51万架次。在袭击中损失飞机154架,飞行员771名。

如此大规模轰炸的效果并不明显,对发射基地的破坏很有限。由于V1发射仅仅需要一条50米长的钢轨,而钢轨又很难被彻底炸毁,V1仍然以相当高的数量发射(一天数百枚)。

德国人对钢轨进行了有效的伪装,还设置了大量的假目标,很多盟军炸弹都扔在这些假目标上面了。

一些轰炸造成钢轨的损坏,也很容易被修复(更换几节备用钢轨就ok)。

轰炸唯一起到的作用,就是全面破坏了运输导弹的铁路和公路。后方生产好的导弹,需要好几天才能送到发射基地。这段时间,发射人员只能傻傻的等待。

由于轰炸效果不明显,对于V1飞弹的拦截,主要倚靠后面三道防线。

第二道,就是海峡附近的英国战斗机。

这是最有效的手段,难度也最大。

V1飞跃海峡的时候,速度大约是547公里/小时,相当于英国主力战斗机喷火式(584公里/小时),飓风式(511公里/小时)。

但飞跃海峡之后,V1飞弹时速会增加到高达644公里/小时,超过英军战斗机的速度。

也就是说,英军主力战斗机,大约只有6分钟的时间对V1飞弹进行拦截和射击。

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战斗机就无法继续追踪。

大家想想知道拦截难度之大。

6分钟内,要在漆黑一片的广阔海域上空发现飞弹,还要发动攻击,谈何容易。

英军战斗机为了拦截V1,不惜一切代价的提高自身飞机的速度。他们拆掉了飞机所有装甲和多余的部件,连后视镜都拆掉了。有些飞行员为了最大程度提高速度,甚至把飞机表面的油漆都挂掉了,磨光蒙皮,使用最好的航空汽油。

这样让飞机速度提高20到50公里,勉强可以超过V1飞弹在海峡上空的速度,可以追上并且进行多次攻击。

---------德军采用轰炸机空射手段发射V1飞弹,这种方式让盟军几乎无法拦截。但是,这种发射的代价很明显,导弹的精度和发射成功率急剧下降。

即便这样,拦截难仍然相当困难。

首先,黑夜中发现V1基本都要倚靠雷达的引导。但,地处山区的英军雷达(防止德军轰炸)覆盖面积有限,对V1这样小且以900米以下低空飞行的目标追踪能力不佳。

发射到英国的1万枚V1飞弹,英军探测到的仅有百分之七十左右,大约7000枚。

其次,盟军飞机就算发现V1导弹,仍然面对很大的问题。如果在较远距离射击,在黑夜中很难击中目标。如果在较近距离,一旦V1导弹被击中爆炸,其巨大的战斗部往往将战斗机摧毁。

仅仅在拦截的最开始6周,英军有37架飞机受损,5架坠毁。

整个二战中,英军战斗机部队共击落了1846枚V1飞弹。大约占到德军发射总数的百分之二十,战绩马马虎虎。

最后一道防线,就是拦阻气球网和高炮部队了。

气球网没什么可说的,部署面积虽大,效果不明显,只拦截了232枚V1导弹。

高炮部队就是最后防线,英军有着全世界最有效的高炮部队,这也是残酷空袭经历磨练出来的。经过多次大规模调整部署,数千门高炮最终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在整个二战期间,高炮部队共拦截了1878枚V1飞弹,也约占到百分之二十。

不过,英国军方一些军官对高炮拦截效果有严重的质疑。他们指出很多高炮击中V1以后,V1爆炸后的残骸仍然落入伦敦,造成同样严重的损坏。

不管怎么样,高炮仍然是相对有效的拦截方式。

针对英国人的拦截,德国人很快推出了新的发射方式,让英国人焦头烂额。

他们利用亨克尔He 111s型轰炸机搭载V1导弹,从空中进行发射。每架战斗机可以搭载一枚飞弹,这种发射方式,让V1导弹可以在任何地点发射,从很多方面刺破了英军现有防空网。

英国空军被迫扩大巡逻范围,在海上四处寻找德国轰炸机,但这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7个月内,德国人成功的从飞机上发射了1200枚飞弹,而英国人能做的就是击落了16架德军轰炸机。

缺点

1. 精度差

--------俯冲向目标的V1飞弹,它有800多公斤高爆炸药,威力相当巨大。

V1导弹限于当时的技术,采用的是简单的惯性制导,也就是通过简单的机械工具,通过初期计算飞行时间,之后控制导弹实际飞行时间和计划的时间相吻合,然后使得导弹下落,击中目标。

这种制导方式显然是很不准确的,导弹飞行时候,会受到非常多的影响,造成大的偏差,最常见的就是大风。受风阻力和气候变化影响,很多导弹到了预订爆炸时间,甚至离伦敦还有几十公里的距离,就提前爆炸了。

况且,就算完全没有任何因素影响,导弹飞行到目标上空的时候,也有644公里/小时的高速,也就是每秒钟差不多要飞行200米。

而当时的油路切断器是机械工具,切断油路需要至少好几秒的时间,往往有数秒的偏差。一旦有偏差,导弹就已经偏离目标数百米,不可能准确击中目标。

由于制导技术的落后,V1飞弹一般偏差有3000米(3公里)。换句话说,如果单纯根据命中几率来说,V1导弹想攻击一个战术目标,比如一个数十米长度的兵营,要发射数万发,才有可能1发击中。

就算差不多40年后的海湾战争,伊拉克使用偏差300到1000米的飞毛腿导弹,仍然无法精确打击敌方目标。根据偏差率估算,飞毛腿要发射 至少4000枚,才可以击中一处战术目标。所以飞毛腿只能采用类似于德军的无目标战略轰炸,战果较低。比如向以色列发射的40枚飞毛腿,仅仅造成4人死亡。

而飞毛腿的精确要高出V1飞弹10倍,尚且如此,V1飞弹就更别说了。

所以说,V1飞弹只能做为战略武器,轰炸伦敦这么大的城市。方圆上百公里都是城市,房屋和各种公共建筑都相隔不远,有很多人口密集的居民区。

如1944年6月18日,一发V1飞弹落在惠灵顿军营,当场造成121人死亡,伤数百人。但是,这样的高效能毁伤是很少的。战后统计,V1导弹要每发射5枚导弹才能造成3人死亡。

V1飞弹只具有战略轰炸的价值,而不具备像今天战斧巡航导弹一样的战术能力。

而所谓的战略轰炸来说,V1飞弹的命中精度较低,无法相对精确打击英国的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军事目标,也无法打击军事战略目标。

它只能倚靠庞大的数量,进行无目地的轰炸。

为什么V1飞弹的使用有这么大的限制,主要还是技术上的落后。

现代巡航导弹的导航技术为:飞行初段采用平台惯性导航,中段为平台惯导+地形匹配+卫星导航,末段为平台惯导+景象匹配导航。

其中中断的地形匹配,需要极高的技术手段。在巡航导弹发射前,要对被攻击目标以及沿途经过的地形地物特征进行卫星或航空拍摄。在地形匹配飞行区域内选 出一条合适的飞行路线,并在多个匹配区域内预先侦测地形高度并绘制出数字地形图,将卫星拍摄的照片放大成与巡航导弹飞行高度相对应的图像,然后把上述资料 编成相应软件存入弹上计算机。这两项工作量大而繁琐,需要大量硬件设备支撑,先后耗时近一个星期左右才能完成。

卫星导航则需要先进的GPS技术,而末段的景象匹配要求更高,需要首先获取飞行实际位置偏差和相对预定航线的航向偏差,也就是获得实测图和参考图之间的旋转变换参数。

即使今天,很多世界发达国家仍然没有掌握这些技术,更不用说60多年以前的,听都没有听过计算机、卫星的纳粹德国了。

要知道在1944年,V1的制导技术已经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2. 毁伤效果较差,故障偏多

--------巡航导弹飞行相对稳定,速度快,高度低,如果不列颠空战期间就使用这种武器,德国空军就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损失。

V1飞弹实行的战略轰炸,并非精确的战略打击,而是通过无目标大规模轰炸,造成敌方大城市和居民的大量损失。这让敌方感觉无法承受这种损失,被迫议和或者投降。

最好的例子就是德国攻打欧洲初期的若干轰炸,迫使荷兰、丹麦等国投降。

另一个例子就是两伊战争,双方各向对方发射上百枚飞毛腿导弹,导致对方主要城市重大损失,各伤亡数万人(基本是普通平民),毁伤上千栋建筑物,但实际损伤的军事目标几乎没有。由于感觉这样打仗代价太大,双方最终被迫停止战争。

V1飞弹即使远远脱离目标,100发内也会有30发击中或者波及一些伦敦的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如果进行的是诸如苏芬战争、中苏中东铁路之内的局部战争,双方只是争夺部分领土和特权,飞弹作用会很大的。如果是全面战争,飞弹造成的损失还达不到让一个国家屈服亡国的地步。

以V1飞弹的精度来说,要想炸毁伦敦这么大的城市,至少需要发射数十万枚。而V1飞弹发射到伦敦的,一共只有不到3000枚,自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效果。

经历了6年战争的英国已经接受了巨大的损失,V1导弹威胁虽大,不过数万人的伤亡这种损失,还没有让英国人感到无法接受。

V1导弹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是无法扭转战局的,也不能迫使英国人投降。

另外,V1飞弹的机械故障也偏多,一些技术不成熟。

发射向英国的1万500枚飞弹中,约有2000枚发射后几分钟内就自己坠毁掉,没有飞过海峡,占发射总数的百分之二十。

这个故障率,显然太高了。

而通过飞机进行空中发射的1200枚飞弹,能够成功飞到伦敦的只有66枚,成功几率仅有百分之五,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如此低的成功率,说到底,还是技术问题。

在1944年,V1飞弹的一切技术都是划时代的,能够达到这样,已经算是很难得了。


萨沙


1941年7月14日,苏联重镇奥尔沙火车站一片繁忙,德军正在利用这个刚刚占领的火车站将缴获的物资向前线补给,下午2:30分,正在忙碌的德军突然听到凄厉轰鸣声向他们袭来,这与普通火炮的声音完全不同。

还没有反应过来,一阵猛烈密集的炮火把火车站的德军和物资列车全部送上了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到10秒钟,一切又陷于死寂。

事后,苏联四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在回忆录中描述:4门绝密火炮进行齐射,战果极大。我军的某些官兵目睹了整个过程,有的人的耳朵都被震聋了。
德国第12装甲师的秘密报告中写道:“我们遭到不明型号火炮的攻击,损失惨重……许多士兵将其称为‘魔鬼火炮’”。

由于苏联将这种武器列为高度机密,德军想尽各种办法也没有一点头绪,直到莫斯科战役期间,才缴获一种焊接在卡车上的火箭发射装置,德国人这才恍然大悟。

他就是今天的主角:客秋莎火箭炮。

高贵的出身

喀秋莎技术来源于苏联1922年就开展的火箭燃料和发动机的研究,本来用于飞机火箭弹技术,被苏联专家突发奇想的用在炮兵上,1938年,火箭炮车载试验开始,试验车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就像两排篱笆,经过不间断的试验,火箭弹的飞行让人非常满意,对于打击暴露的密集敌有生力量集结地、野战工事和集群坦克,效果尤其明显。

差点胎死腹中

好事多磨,正当火箭炮取得令人满意效果的时候,苏联炮兵局局长库里克元帅突然发难,他反对的理由让人无语,他担心这种火箭炮过于厉害,会将其他的火炮淘汰掉,这哥们千方百计阻挠火箭炮的研制和生产,直到1941年4月,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出面干预才最终确定投产。

世界首个火箭炮兵连——弗廖罗夫炮兵连

苏德战争爆发后,首批7辆火箭炮运到了西方面军独立炮兵连,连长是36岁的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弗廖罗夫大尉,经过1个多星期的紧急训练,就掌握了操作方法。

由于高度机密,这个连队被编入迫击炮序列,全连都不知道这种火炮的正式名称(真正的名字叫BM13火箭炮),看到炮架上有一个K字(共产国际工厂的第一个字母),战士们就给他起了一个姑娘的名字喀秋莎。

对奥尔沙火车站的突然袭击就是这个连队第一次出手,一战成名,作战效果让双方都感到非常震惊。对于德国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虽然德国高层不惜一切代价四处在寻找这种火炮,但是弗廖罗夫炮兵连躲过德军的空中侦查和炮兵观测队,经常给德军实施突然猛烈的袭击,让德军闻风丧胆。

直到1941年10月,德军发起进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弗廖罗夫炮兵连突然遭遇德军先头部队,炮兵们沉着应战,炮手使用火箭弹袭击敌人,其余人拼死抵御德军进攻,打光所有炮弹后,为了摧毁7门火炮,最终全连陷入包围圈,包括连长在内绝大部分人员牺牲,苏军的第一个火箭炮单位就这样悲壮的结束了战斗历程。

连长弗廖罗夫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1995年,叶利钦签署总统令追授连长为联邦英雄。

直到卫国战争胜利,苏联一共生产了1531门喀秋莎火箭炮,在战场上发挥了加大的作用,有力打击了德军的疯狂进攻,客秋莎火箭炮成了二战德军的噩梦。

隐姓埋名的喀秋莎

1941年5月,为了庆祝五一劳动节,苏联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阅兵式上展出了很多的先进武器,,德国军官也观摩了这次阅兵,但是喀秋莎并不在其中,德国情报机关对这种火箭炮一点消息都不知道,一个月后,德国发动对苏战争,在快速的推进过程中,这一情报中根本没有的武器突然出现了,以其高速度、高密度、大覆盖的特点,让德军无处躲藏,只要听到火箭炮呼啸的声音,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欢迎关注、评论、转发,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世界公认的第一台电脑是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然而,英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的电子计算机却要比美国人早了两年,但是由于严格的保密原则,英国人对自己研制首台电脑的荣誉始终保持着缄默。



随着近年来相关档案的解密,在英国伦敦西北约70公里的布雷契莱庄园的秘密终于被大众所了解,上千名密码破译人员在这里从事着对德国的情报着破译工作,其中就有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奠基人,艾伦·图灵。由于德国人发明的恩尼格码极其复杂,它能变换出8万亿个密文字母,如果改动接线,它的变化将超过2.5千万亿。刚开始破译工作完全由人力完成,每天有100多人用机械计算机运算,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图灵提出:“用人力去和机械抗争是无效的,必须要用机械对抗机械!”在波兰人的帮助下图灵研制出第一台译码计算机——“图林炸弹”



并在1940年的不列颠之战中大显身手,图灵炸弹截获了德国空军可能对伦敦进行轰炸的情报,使得英国人很快就做好了应对,德国空军在飞跃海峡的时候遭遇了英军空军。虽然出于劣势,但是由于准备充分,使德国空军遭到毁灭性打击。经过这一战,希特勒决定无限期推迟“海狮行动”,使英国得到了难得的喘息。

可是,好景不长,从1940年秋开始,德军开始了对英国周边海域的封锁,由邓尼茨元帅率领的潜艇部队,不断地在大西洋疯狂地追杀盟军的运输船队。到1941年4月,船队损失达到65.4万吨,1942年,使用这种战术达到了活动的最高峰。该战术难以防备的原因是无法探知德军潜艇的位置,也难以通过破译通讯预知埋伏的地点,因为德军使用了比恩尼格码机更先进的洛伦兹密码机,这种密码机相比恩尼格码机要更复杂,该密码机拥有159万亿种可能的加密方式,“图灵炸弹”在面对这种密码时就变得不太好用了。



为了破解德军的洛伦兹密码机,英国人从1942开始尝试建造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巨人”。并于1943年建成,使用了1500个电子管组成十进制计数器,读取速度达到了5000字符/秒。
由于“巨人”的出现,狼群的一举一动都在盟军的眼皮底下,对于德国潜艇来说大西洋的海面下已变得不再安全。直到战争结束前,巨人计算机一共制造了12台,巨人计算机虽然是为破译密码而生的,但是由于其可导入外部数据,能够进行逻辑运算,还能进行数据输出,这完全符合对电子计算机的要求。只是保守的英国人,到二战结束也不敢把这一创新公之于众,丘吉尔更是在战争结束后下令销毁了10部“巨人”计算机。


蓝色大菠萝


战争促使人类科技进步这句话不假,看到这个问题,老妖首先就想到了一战中坦克的出现,并且在二战中迅速成为主角之一。还有二战的经典喀秋莎火箭炮。

1.堑壕战的巨大伤亡,让拖拉机装上枪炮的主意得以实行。

一战时期,堑壕战给进攻方带来非常大的伤亡,所以一种能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前进并且能压制对方火力,翻越壕沟的武器来打破僵局。

于是拖拉机上安装火炮或机枪的主意被身为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注意到,并开始研发。

于是世界上第一代第一辆坦克“小游民”诞生。后来英国又开发出了“马克”型坦克。而且为了保密不让德国人发觉,以海军术语“水箱(Tank)”命名。

索姆河战役时期,世界首批坦克正式亮相,而德国人恐怖的望着这个庞然大物,发现机枪对他不起作用,但是坦克却越过铁丝网与堑壕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打击。

不过第一代坦克同样具有巨大的缺陷,除了自身不断出问题,德国人也很快发现可以把陷阱挖的宽一些,深一些,英国人的坦克掉下去就上不来了。

最终坦克并没有帮助英法军队,取得战役上的胜利。但是坦克的出现,代表此后军队机械化的作战方向,并被有远见的军事家发现其价值与意义。

才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精彩绝伦的坦克作战。

2.喀秋莎火箭炮——斯大林的管风琴

跟坦克一样,火箭炮的诞生也是在极为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火箭炮的最初想法也是在一战时期,俄国人想在飞机上装备威力更大的武器——航空火箭弹,但是由于技术问题一直未进行,直到苏俄时期终于研发出了空军的火箭弹。

而陆军的火箭炮,就在空军的火箭弹基础上以载重卡车为平台,也研制成功。

不过苏德战争时期,火箭炮定性测试尚未完全成功,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外界不知道苏俄手中有这么一个大杀器。

甚至红军士兵都不知道,只是炮架上刻着一个k字,所以士兵给它取了一个爱称“喀秋莎”。

直到1941年7月,一直前进的德军突然遭到强力的火力打击,才逐渐了解苏联居然有如此强大的武器。虽然第一个喀秋莎火箭炮连最终与德军遭遇并最终全部牺牲。

但是此后苏联的“共产国际”工厂收集一切可以使用的地盘生产火箭炮。甚至在三轮摩托与重机枪枪架上都放上火箭炮。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1500多门喀秋莎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苏军在欧洲战场的纵横,喀秋莎也成为二战期间永恒的经典。


人类在自相残杀的时候,创造力才显得格外活跃,


妖鬼杂谈录


这个就不得不说红夷大炮了。

在明朝和后金的宁远之战中,红夷大炮对明朝此战的胜利,几乎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1.孙承宗被阉党排挤,袁崇焕孤守宁远。


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先后攻陷了大明的辽东重镇辽阳和沈阳,此时明朝在辽东的势力急剧压缩,在经略辽东的东林党干将孙承宗的支持下,袁崇焕不断加固宁远城。

但是,阉党想控制辽东兵权,不断攻击孙承宗,天启五年,孙承宗无奈辞职。孙承宗去后,阉党派遣自己人兵部尚书高第接替辽东经略一职。

这个高第胆小怕事,一来到辽东,就改变孙承宗在辽东的方略,下令锦州和右屯卫的守城将士撤回关内,不再固守这几个大明在关外的要塞。袁崇焕据理力争,但是高第不听。并且他还想把宁远和前屯卫的大明边军也撤走。遭到袁崇焕的拒绝,袁崇焕表示坚决与宁远城共存亡。

不过,一旦撤走其他几个卫所的明朝边军,袁崇焕坚守的宁远卫也就成了孤城。袁崇焕和孙承宗辛辛苦苦经营的宁锦防线也就崩塌了。

2.努尔哈赤趁虚而入,宁远之战一触即发。


努尔哈赤看到孙承宗被排挤,高第又胆小撤兵,宁远成了孤城,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趁机打下宁远,再借着明朝军民撤回关内的混乱状况,乘势一举攻下山海关,岂不是天赐良机。

于是,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倾尽后金所有兵力,带领十三万人马,渡过辽河,浩浩荡荡杀奔宁远城而来。

此时袁崇焕手下只有一万兵马。虽然袁崇焕是守城,努尔哈赤是攻城,但是双方兵力13:1,有点太过悬殊了。

得到努尔哈赤将要攻打宁远的消息以后,明朝朝廷束手无策,认为宁远是守不住了。辽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骐也只是站在山海关上观望,不敢发一兵一卒去救援。

3.宁远大战战前动员,后金有攻城云梯,大明有红夷大炮。


努尔哈赤带领大军来到宁远城外,驻扎在距离城墙5里的地方。他一边派大军将宁远城围个水泄不通,截断明军的退路,一边派人给袁崇焕送书信劝降。说自己带领三十万大军来攻,劝袁崇焕趁早投降归顺。

但是袁崇焕不为所动。他召集手下大将,开了一次战前动员会。到场的有总兵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吴三桂的舅舅),守备何可刚,通判金启倧等等,表示要誓死守卫宁远城。并分配了各个将领守城位置。

为了表示决心,袁崇焕当着所有将士的面吃了一把草,并刺血写书,所有守城将士被他的行为所激励,表示愿意一起誓死守城。

并且,袁崇焕明令通判金启倧带领民夫,将红夷大炮抬上城墙,放置在城头。安排好火药,物料和炮手。

除此以外,明军还有号称万人敌的一种火药,就是把火药油脂等易燃物卷到被子或席子里,引燃了扔下城楼,让它在后金军队里生火爆炸,跟炸药包汽油桶差不多。

4.宁远大战战况激烈,红夷大炮和万人敌力挽狂澜,改变战局。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四日夜里,突然一声炮响,后金开始对宁远城发起进攻。努尔哈赤的八旗精兵漫山遍野向宁远城涌来。浩浩荡荡,鬼哭狼嚎。

第一波攻击被明军的弓箭,石头和大炮打退,努尔哈赤大怒,于是又派出第二波攻击部队。这批人全都身穿两层重甲,推着铁皮包着的攻城车和云梯,又一次对宁远城发起了攻击。

这些攻城车,猛烈的撞击宁远城的城墙和城门,宁远城在它们的撞击下,摇摇晃晃。同时,一批后金兵马推着攻城云梯贴近宁远城的城墙,向宁远城发出一波猛攻。在这些云梯的掩护下,后金八旗兵有的顺着云梯想爬上城墙,有的躲在云梯底下,挖墙根,挖地道。弓箭石头对他们失去了作用。



宁远城到了关键时候,城墙摇摇欲倒,城门几被攻破,宁远城眼看就要失陷。

这时候,袁崇焕身先士卒,站了出来,他包扎好伤口,一边带领士兵搬石头去堵住城墙被挖开的大洞,一边派人去发射红夷大炮和万人敌。

负责红夷大炮发射的是福建籍的工匠罗立,负责万人敌的是通判金启倧。在二人的亲自参与和指挥下,大炮和万人敌一起向城下的后金攻城大军中发射出去。


一时之间,后金大军中成了一片火海,后金士兵有被大炮炸死的,有被大火烧死的,有被大炮震晕的,有急忙忙救火扑火的,后金的进攻终于崩溃了。

这红夷大炮的威力有多大呢?一炮下去上百人死伤,一条炮弹过去,就是一条血河,后金士兵一看炮弹要打来,就吓得拼命逃窜。后来金启倧也因引燃大炮误伤自己而亡。

此战连续打了三天,金军三次猛烈的攻击都被红夷大炮和万人敌击退。由于金兵伤亡过重,努尔哈赤本人也身受重伤,无奈之下只好下令退兵。

努尔哈赤曾经说:“朕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何独宁远一城不能下耶?”

其实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明朝的红夷大炮,在当时可是先进武器,高科技武器,威力巨大。即便努尔哈赤战绩辉煌,碰到红夷大炮和万人敌也得吃瘪。

宁远之战,也称为宁远大捷,这是明朝后期一场小小的大胜利。努尔哈赤退兵几个月后,也心情郁闷,伤势加重,不治而亡。


西堤君


按题主描述的高科技可以是当时新科技的武器的话是有很多的。二战时期美军使用的“无线电近炸引信”、英军使用的“大满贯”大当量航弹(炸弹之母)、苏联“反坦克航弹”(集束炸弹),德军使用的“V-1/2导弹,喷气式战斗机”。“原子弹”等

一战时期的“坦克”也可以是。这些战争武器有些是战争前就有,有的是在战争期间开发出来的,或是被迫,或是技术突破。不过大多是战争期间发展并使用的。而在钢铁火器大碰撞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所以在此我例举的都是一战以后的武器。

高科技武器不仅要有新技术的特点,还要足够有威慑力和杀伤力。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使用近炸引信是日军最初所没有察觉的,而且美军对此也是高度保密,1943年使用127mm火炮发射此类弹种并成功击落一架日军轰炸机。虽然防空炮对空平均要打出非常多的弹丸才能击落一架飞机,但是近炸引信可以使命中率提高四倍。

大满贯航弹当量以吨计,而且大型轰炸机只能携带一枚,对于德军的防空塔和大型桥梁毁伤力惊人。即便德国人的防空塔顶部混凝土有超过4m但是仍然被击穿。



苏联的反坦克炸弹只需使用装药1.5kg带有减速伞的炸弹碰炸到坦克顶部便可以一发报销坦克,德军之前坦克损失可以说大部为机械故障,那么此时的损失则是实打实被击毁的。

伊尔2可以投掷反坦克炸弹


V-1/2导弹最初飞跃英吉利海峡达到英国本土时,这种带有发动机的炸弹给英国极大恐慌,虽说V-1可以被拦截,但是改进后的V-2拥有更高的速度,落地后即便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但是巨大的当量往往伤害惊人。

喷气式战斗机最为典型的就是Me262战斗机,由于使用喷气式发动机速度比盟军战斗机更有优势,最终战损比约击落509架自损100架的优势。


原子弹不必说城市终结者,美军投放之前日军并不认为美军有这种夸张的武器。直到原子弹巨大的破坏力,最终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客观评论的爱国者7


德国在二战时期的花样和手段其实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德国的军工科技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装甲师的威力让人震撼,而且德国人把武器运用得炉火纯青,直接把战争的形式给改变,可以说德国在二战时期在陆地上的战争方式是跨时代的。



唯一的遗憾就是德国在空中的力量的用心程度上花的太少,所以使得德国在飞机领域没有非常突出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德国的一些高层大规模发展战略轰炸机,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吃大亏的原因,缺少战略轰炸的支援。


但是德国在开战以后弄出来的全世界第一种导弹V1飞弹,还有神秘的U型潜艇,V2火箭弹也就是弹道导弹的前身,倾转旋翼机现代的美国鱼鹰就是借鉴了德国的这种飞机,还有喷气式飞机,包括喷气轰炸机喷气攻击机喷气式战斗机已及超高空侦察机,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就是借鉴了德国的技术。

还有垂直起降战斗机,以及GO229战斗轰炸机,美国的最先进隐形战略轰炸机B2就是借鉴德国的技术研发出来的,还有大家最想不到的东西就是德国研制碟型飞行器,也就是大家口中的飞碟,只不过这些东西还没有来得及在战场上使用德国就输了。



二战在战场上开战后才掏出来的高科技,有德国的虎式坦克和U型潜艇,还有第一代导弹,以及日本的潜水艇航母,这种潜水艇可以潜水也可以浮出水面起飞飞机,德国喷气式飞机me262暴风鸟,以及最有影响力的武器核原子弹,这些都是二战开打以后才出现在战场上的高科技武器,这些武器都都后来的世界武器装备的快速进步起到了帮助作用。


无法超越的足迹


军事技术一般在开战前都会储备很多,但是在开战后拿出来在开战前隐藏很好的技术比较少。很多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都会提前研制,方向也都差不多很少出现太大的偏差,一般都是各自的能力问题决定技术的水平。真正隐藏比较好的在战争开始后发挥作用的新军事技术我记得有坦克,火箭弹,突击步枪,雷达,声呐以及原子弹。


郭小曌


在这里呢,小编就不仔细的跟大家说是什么作用了,小编总结一下它的名字,如果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百度搜索详细的了解一下。

(1)第一个呢!是在一战时期的“堑壕战”中 因为伤亡巨大,让拖拉机机装上枪炮的想法得以实行,可以说它是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的雏形想法, 可以说这也造就了,我们能在二战时期看到的一场精彩绝伦的坦克大战。


(2)“喀秋莎火箭炮”,可以说它是二战中永恒的经典

以上是小编的个人看法(如有雷同,请联系小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