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到底当斩不当斩呢?

密探零零发


胜败是兵家常事,更何况马谡是第一次出征,即使战败也不至于斩首这么严重。刘备早期创业的时候,张飞和关羽都打过败仗,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标准,官渡之战前张飞和关羽都应该被刘备斩了。诸葛亮小题大做,是想要通过马谡来树立自己的军威,让其他将领引以为戒。马谡的死给蜀汉带来极大地损失,诸葛亮为了卖弄权利滥杀人才,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之一。

蜀汉本身就缺乏人才,马谡这样的能文能武的人才,更是蜀汉未来的希望。诸葛亮北伐时期,蜀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刘备时期的大将都已经先后去世,赵云也在第一次北伐后去世。魏延野心非常大,诸葛亮不能把后事托付给他,关兴和张苞在正史上根本就没来及参加北伐,早早的就病死了。除了后来投降的姜维,蜀汉唯一的希望就是马谡,杀死了马谡,再想要找一个马谡这样的人才,根本就找不到。

马谡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姜维在后期掌权的时候,不能和朝廷内部大臣协调好关系,几次出征都徒劳无功,最后弄得蜀汉大臣人人喊打。假如换成马谡的话,以马谡的聪明伶俐,加上他的家族势力,肯定不会落得人人喊打的境地。蜀汉灭亡的时候,除了姜维之外,剩下的大将分别是张翼和廖化,这两个人都是刘备创业时期的小角色,蜀汉灭亡的时候都已经八十多岁。如果不是他们两个活的年龄比较大,蜀汉后期连能用的将领都没有。

从这点看,诸葛亮杀死马谡,对于蜀汉绝对是百害而无一利。史书记载诸葛亮在蜀汉事必亲为,执法非常的严厉,这次杀死马谡,也是诸葛亮执法严厉的一种表现。马谡死后,诸葛亮在军队里面威望更加牢固,魏延这样的老将见了诸葛亮也不敢大声说话,然而蜀汉的后备精英这样被诸葛亮杀害,对于蜀汉未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史海泛舟摆渡人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我们来讨论一下马谡。

马谡,字幼常,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 马谡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后来担任参军。

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虽然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马谡却一直被诸葛亮喜爱。

所以可以说马谡是诸葛亮的私人,他能够获得重用的很大原因是诸葛亮本人的喜好,而不是他的军功。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占据箕谷,自己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司马懿以攻为守,提大军向街亭杀来。

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谡曰:“某自幼熟读兵法,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当时有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都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而诸葛亮任命马谡为先锋,前去防守街亭。


诸葛亮刚开始并没有打算把任务给他,结果马谡表现欲太强,一把把这个艰难的任务揽给了自己。

马谡将部队驻扎在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王平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 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大败马谡。诸葛亮也诸葛只能摆了一出空城计,狼狈回到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诸葛亮回军后,将马谡处斩。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马谡为什么一定会死?是因为他立下的军令状吗?诸葛亮为了从严治军才把他干掉?问题的本质不在这里。当年关羽也立下了军令状,不过他在华容道放了曹操,大摇大摆的回来,照样没事。而现在马谡只是失了街亭,这可比放了曹操罪小多了,为啥这次马谡就一定要死呢?

这跟马谡的身份有很大关系。诸葛亮是在杀鸡儆猴呢。

马谡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很得诸葛亮的信任,也很听话。但是,诸葛亮手下同样有魏延这样的刺头,一言不合就跟诸葛亮唱反调。现在马谡失败了,如果诸葛亮不处罚他,肯定会被魏延们抓住小辫子。以后,这些刺头们失败了,就有理由为自己推脱,诸葛亮也就更难管理。

而把马谡杀了,那就能把刺头们吓一跳,诸葛亮连自己的亲信都敢下手,那是不是也说明这些刺头们也蹦达不了多久了呢?诸葛亮是在借马谡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又推卸任用私人导致战争失败的责任。这一箭双雕之计实在是巧妙得很。


可怜的马谡,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了替罪羊,被诸葛亮借了人头去。


历史漫谈君


马谡失街亭,当斩!

又是三国问题,还是得按三国演义和历史真实两方面去解答,先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出祁山,势如破竹,连下陇右三郡,魏国震动,派司马懿率20万大军救援关中,大将张郃为先锋,直扑街亭,欲断蜀军之粮道,使诸葛亮进退失据。

诸葛亮知街亭之重要性,欲派一员大将驻守街亭。参军马谡毛遂自荐,去守街亭。孔明犹豫再三,马谡自立军令状,才获批准,诸葛亮再三叮嘱要当道扎寨,以阻魏军。还特意令行事稳重之王平为副将,魏延在侧后方策应。可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且刚愎自用,上山扎寨,被战斗经验丰富的张郃断了水源围攻,终至失败。而后造成后方危机,诸葛亮不得不行险在西城唱了一出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虽安全撤离,但一次北伐失败。

描述至此,马谡为必杀格局,不仅是因为失了街亭,更严重的后果是一出祁山失败这么大个锅,谁来背?即有事前的军令状,又有不听调令之实,再加上后果严重。诸葛亮只得大义灭亲,以完善自己的高尚品格,还以先帝早有预判为名,强化了杀马谡的正确性。所以在演义中当斩!

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可基本史实是没有脱离历史的,史实中马谡确为诸葛亮所斩,原因却没有说得很详细。三国志是纪传体史书,在诸多人的列传中提到马谡之死,但所付文字并不很多,只能综合信息再加以评判。

街亭之战,并不是个攻防战而是个遭遇战,是个意料之中的遭遇战,两军相向而行,不知在那里相遇,故不是守街亭,而是在街亭碰上了。两军相遇,人数、军种、精锐程度都有巨大差距,蜀军是必败之局,无论谁领军。而且这只军队目的就是去打阻击的,去之前诸葛亮见魏主曹叡亲至长安驻守,援军源源不断增援关中,己失成功之可能,己决定大部队裹挟三郡人口撤退回蜀。这就如电影《集结号》中的三连。

诸葛亮知道这个阻击部队是不可能胜的,如果打了败仗,不见得会杀马谡,毕竟胜负之间,也从来没说一败就杀主将。可马谡被杀的原因是马谡败得太快,并没有边战边退,层层阻击,而是脆败,马谡则是放下军队,逃回大营的,这是杀他的最重要原因。其次是马谡自以为与诸葛亮关系密切,如同父子,还专门写书表现出两人的密切关系,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本可以被押回成都再行处理的事,把诸葛亮逼得不得不速杀之以稳军心。所以马谡不仅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在政治上也表现的十分弱智,这就是当斩了!





净月暖阳


失街亭,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儿。

事情说的是魏明帝曹睿在位期间,蜀汉在修复好和吴国的关系后,蜀汉实际上的掌权者诸葛亮,厉兵秣马,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争。而由于蜀汉准备充分,很快诸葛亮攻下曹魏的陇西各地,并且准备发兵关中。
▲诸葛亮


如果诸葛亮一切顺利的话,相信最起码蜀汉会占据关中,而后和曹魏以黄河为界,互相征伐。

这个情况震惊了当时的曹魏皇帝曹睿。

因为对于蜀汉的入侵,曹睿一点准备都没有,当然,更要命的是,曹睿这时候刚登基不久,曹魏朝廷还处于混乱状态。

因此曹睿十分重视这一情况,专门来到长安,坐镇指挥魏国军队抵御蜀汉。

曹睿和诸葛亮都把目光放在了一个叫街亭的地方上。

街亭,属于今天甘肃天水地区,自古以来属于战略要地:只要占据街亭,即便是不求进取,也可以利用街亭的险要割据一方。

曹睿为此派遣大将张郃攻打街亭:曹睿意图很明显,攻占街亭以后,就可以让蜀汉军队陷入进退失据的状态,让蜀汉军队困死在曹魏境内。


诸葛亮当然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派遣了马谡去守街亭。

说实话,攻打街亭这事儿,让张郃感到压力山大:街亭地势险要,而打仗讲究争分夺秒。自己倘若不能尽快攻下街亭,只怕诸葛亮大军回援,自己就会被诸葛亮包了饺子。

因此张郃是忐忑和焦虑的。

其实守卫街亭,最好是在山下安营扎寨,控制水源,然后充分利用地形。

不料马谡没有实战经验,只记得兵书上说居高临下可以势如破竹,于是把军队安札在山上。

这让张郃都差不点苦了:喜极而泣:诸葛亮咋派了个这样的二货来?


张郃没主动打街亭,而是派人控制山下水源。而水源丢失以后,山上的蜀汉士兵口渴没水,而张郃大军又占据绝对优势,因此没几个回合,街亭的蜀军就陷入溃败,街亭丢失。

因为街亭丢失,诸葛亮差不点被魏国人俘虏,整个北伐功亏一篑。

因此单从马谡瞎指挥这一点来说,该死。

并且:

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得以势如破竹,是因为曹魏刚换皇帝,并且对蜀汉没有防备基础上,之后这样的机会,诸葛亮没有遇到,可以说,蜀汉一次重要的占领中原机会,被马谡断送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马谡虽然熟读兵书,但更该认识到自己没有实战经验,因此诸葛亮把守街亭这样重要的工作交给他的时候,他更应该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好,但是马谡没有考虑这一点。

因此,马谡死不足惜,应该被斩。


藤树先生


从战争最终导致的后果来看,马谡当斩。

从诸葛亮的用人方针来看,马谡当斩。

但如果从军事常识来看,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打了败仗都要杀头的话,一是再没有将领敢带兵打仗,二是将领都会被杀完的。



先从马谡失街亭产生的后果来看,说明马谡为什么当斩?

从诸葛亮第一次出兵的轨迹来看,诸葛亮的目的就是拿下位于雍凉的陇右五郡((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广魏郡和安定郡),而为了拿下陇右五郡,诸葛亮派出马谡镇守街亭阻击曹魏从关中地区进入陇右的援军,同时蜀军又在上邽阻击魏军,此时从关中进入陇右的全部两条通道被蜀汉封住。



如果马谡成功的阻击了魏军,那么诸葛亮就有时间完成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拿下陇右五郡,诸葛亮亲率蜀汉主力攻取陇右,而曹魏的援军被挡在街亭与上邽过不去,这样的话,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能成功,历史都有可能改写。

但是马谡失败了,本来并不是很困难的任务,被马谡弄的一团糟,马谡一失败,就导致在陇右地区的蜀军主力有被前后夹击和断掉后路的可能,如此一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而失败的原因就是马谡在街亭的失败,从这个角度来看,马谡的行为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马谡当斩。



再从诸葛亮的用人方针来说,为什么马谡当斩?

马谡在诸葛亮北伐前只是丞相府的参军,一个军事参谋而已,没有领兵打仗的实际经验,在用谁镇守街亭的问题上,大多数人都认为魏延和吴懿可以当此重任,但是诸葛亮偏要起用马谡。

诸葛亮重用马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觉得马谡是个可用之才,也许还掺杂了一些私心,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马谡兄弟是襄阳宜城人,早就与诸葛亮熟识,而且私人关系相当好,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把马谡这个毫无军事经验的人安排在这么一个重要的岗位上,诸葛亮本人要承担用人的失误责任。



要知道诸葛亮治蜀,是以法家为基本来治理的,诸葛亮这个人一向以公正无私、严格执法著称,马谡如果成功了,那诸葛亮是一点问题也没有,但马谡失败了,还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不杀马谡就会损害诸葛亮的声誉,以及蜀汉法律的威严,所以马谡当斩。

最后,说一说战争胜负的结局是否对参战将领的性命造成影响?



胜败乃兵家常事,历史上对于败将也存在斩杀的现象,但并不是打了败仗,就一定要杀,想当初的飞将军李广打仗几次把所有人败光了,就一个人逃回来,汉武帝也没有杀他,再如三国时期,曹魏的张郃在宕渠在被张飞打成光杆司令,曹操也没有杀张郃,再如襄樊之战于禁把七军都败光了,还投降关羽,后来于禁又被孙权送回曹魏,曹丕不也没有杀于禁吗?

所以说,打仗打输了,并不一定要杀将领,有很多处罚方法,比如带罪立功,削去官职、爵位,贬为庶民等,并不一定要杀,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杀马谡了,无非就是诸葛亮为了维护自已的声誉和蜀汉的政治环境。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也谈谈个人看法。

那次北伐,诸葛亮可谓是倾巢出动。开始很顺利,接连拿下了天水,南安, 安定三郡,只要再花点时间攻下剩下两个城池,整个西凉就尽在蜀国手里了。要是这样的话,西凉每个郡都能建立牢靠的后勤基地,下来拿下长安也不再是什么难事。这个道理和后来的碉堡战术是一个道理。

正当蜀军正谋划剩下的两个郡时,张郃帅军直奔街亭。这街亭不是城池也不是关口,只是一段路名,一条蜀军运粮和其他后勤物资的重要路径。魏国如果占住这条路,一来诸葛亮占了的那那些城池就没有后勤供给,二来魏军会从街亭这里源源不断增兵袭击蜀军后方。所以说街亭虽然只是一个路口,但在那时的情况下重要性却比一个城池重要。于是诸葛亮派了马谡过去,最终马谡失败。

从街亭的重要性,还有马谡之前立下的军令状来说,马谡是该斩的。要知道诸葛亮好几次北伐,像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

有人认为,诸葛亮这是有意让马谡死。主要理由是蜀军根本就占不了西凉,两个郡迟迟攻不下,撤军是早晚的事。只不过是在撤军前找理由做掉马谡而已。如果真有心守住街亭,诸葛亮不可能会一时糊涂,派一个没有带兵经历的参谋去的(马谡的身份是参军,相当于现在的参谋)。也许是马谡太聪明自负,平日表现多了得罪诸葛亮吧。这样看来,当初刘备不喜欢马谡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马谡都是难逃一死的。





戴草帽的小老鼠



马谡失街亭,不当斩!!

胜败乃兵家常事,马谡兵败,不当被斩;三国乱世之中,群雄并起,战火烽烟不断;打仗自然会有胜负,经常打胜仗的将军很多,但是,全胜不败的将军则很少;纵观三国,不打败仗的将军,少之又少;一败就定其死罪,那么!大部分将领都该斩首;

话又说回来,马谡守街亭,果真如“演义”所说,先是主动请命,再是拟立军令状吗?事实并非如此吧;正史中均无此记载;马谡并没有主动请命,也没有立过所谓的“军令状”;街亭之战,马谡的先锋大将,是诸葛亮主动委派的,并非马谡主动请命;

诸葛亮委派马谡驻守街亭的主要原因,是培养心腹力量;但是,此时培养心腹大将,显然有些操之过急;街亭隘口是北伐的主战场,关系到蜀国的北伐大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一旦有失,北伐大计将彻底宣告失败;

而马谡,说到底只是一个谋臣,平时随军打仗的表现本来就少,完全没有独自统军的经验;他的对手是谁?是身经百战,以巧变著称的张郃;以“新兵”马谡正面抵敌“老司机”张郃,其结果可想而知;

马谡兵败,诸葛亮难辞其咎;因为当时讨论先锋大将的时候,呼声最高的是魏延、吴懿这两位老将;魏延是刘备的信宠,吴懿是刘备的大舅哥,两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大将,是驻守街亭的最佳人选;但诸葛亮为了培养心腹之才,忽略了魏延等人的存在,破格提拔马谡为先锋大将;马谡如果打了胜仗,魏延等人自然无话可说;可偏偏马谡打的是败仗,这下魏延、吴懿以及众将士,肯定都会愤愤不平,背地里指责诸葛亮;包括李严以及益州本土重臣,也都等着看诸葛亮的笑话;

马谡街亭兵败本不该斩,诸葛亮斩杀马谡的原因,其实是他自己用人不当,破格提拔心腹,犯了众怒;所以他才斩杀马谡,用以平息重怒,凝聚人心,也是承认错误的一种表现;诸葛亮斩马谡的描述,“三国志”原文,只用了五个字“戮谡以谢众”,诸葛亮的“谢众”,才是斩杀马谡的最主要原因;


爱尚文史


无论在《三国演义》还是在正史《三国志》中,马谡失街亭都是当斩的。

在《三国志》中记载: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马谡传中记载为马谡在狱中病亡。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诸葛亮传记载马谡违背诸葛亮调度而被张郃所破,以致被杀。

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向朗传中记载马谡逃跑了,诸葛亮死后又回到蜀国。

马谡死前给诸葛亮写过信: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综合来看,笔者以为马谡当时为参军,官职还比很多咋牌家军要大,失败后确实罪无可恕,而马谡跟随过刘备,问罪也应该押回成都,禀告后主刘禅,然后问斩,而马谡在雨中后悔不已,在狱中病亡。

在三国演义中,马谡必须也是必须死的:

1、立了军令状。

2、违诸葛亮调度,不纳王平之言,孤注一掷。

3、马谡不死,政敌可以借机攻击诸葛亮,诸葛亮在军中威信也要大打折扣。

4、刘备临终前告诫过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不听先主之言,打了败仗,马谡不死说不过去,也证明了刘备“识人之明”。

5、马谡死了,也树立了虽言过其实,但也忠心为蜀的形象。


旁观者毛毛


马谡失街亭,不当斩。马谡失街亭是诸葛亮,识人不明,用人不当。明知街亭位置险要,应交由办事稳妥,行事谨慎,严守军令之人去守街亭。马谡虽才思敏捷,口若悬河,足智多谋,但并无独当一面的实战经验,难免出差错。诸葛亮把马谡作为爱徒培养,没有错。但应循序渐进,观察入微以矫正不足。过于心急,急于让马谡立功,反而害了马谡。马谡失街亭错在诸葛亮为一己之私,罪加于马谡,诸葛亮首当其罪,负全责,马谡不当斩。


靴子哨


这个看个人对三国的理解了,有的说当斩。斩的原因是马谡立了军令状,军令如山。那么华容道的关羽呢,当不当斩???有的说不当斩。不斩的原因是因为诸葛亮出岐山时兵多将寡。应像关羽那样,令其戴罪立功。如之后再犯,两罪并罚。到那时再杀也不迟。总的来说,对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有几种说法,就看你怎么理解了。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