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國玉器

戰國中山國

中山國(公元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因城(中人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

戰國中山國文物是出土於現今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一帶的戰國中山國都靈壽古城和墓葬的大批文物,工藝高超,造型奇特,類型複雜,數量眾多,有許多為戰國中山國所獨有的器物,表現了中山國精湛高超的手工技藝和奇思妙想的藝術創造,體現了昂揚不羈的戰國雄風。

中山文化主要分佈在今石家莊市、靈壽、平山、晉州一帶的山區,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縣上三汲鄉附近)。

尋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國玉器

從現有的考古材料看,中山國玉器的玉料來源比較複雜,和田玉所佔比例比較少,大部分似為就地取材的“中山玉”和獨山玉、岫巖玉等。除少數精品外,一般來講,色澤比較深沉,多為黃、褐、黑、灰等色,質地較為和田玉粗松、硬度低,器表大多缺乏戰國玉器平滑閃亮的玻璃光澤。

中山國制玉業發展有其客觀有利條件。中山地區乃產玉之地,且各處所產玉石品種豐富。《中國古今玉石產地名錄》中列舉了400餘處古今玉石產地,其中在今河北省境內的有20處,僅中山國境內就有8處,分別是:平山(藍寶石,方解石)、滿城(玉,方解石)、曲陽(漢白玉,曲陽玉)、太行山(玉)、鹿泉(漢白玉,墨玉)、靈壽(剛玉)、正定(解玉砂)、井陘(玉)。

隨著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和加工作坊,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河北地區就已經出現了玉石生產加工的基地。根據目前瞭解到的資料,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別的國家有製作玉器的記錄,目前也沒有在別的當代遺址中發掘出相關的加工作坊。在春秋戰國時期,發掘出土最多的玉器就在中山國遺址(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現石家莊市平山縣)。所以可推斷:1.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為主要的玉器出產國。2.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國與國之間戰亂不止,貿易及外出發掘物流及其困難,出土的玉器應為當地的原石料或以當地的原石料為主。

大漢玉器

漢朝對玉器的生產和加工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只有皇帝及劉氏皇族成員可以使用玉器,形成了歷史上的“王玉製度”又稱“葬玉製度”。

漢代統治者為了加強對玉器的管理,專門設立了“東園”這一玉器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和製作玉器、玉衣等,並且禁止民間對玉器的生產和交易。而漢代玉器主要出產也為漢代封國——中山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後中山國,後中山國定都在現在的河北定州縣。

新中國建立後,出土的漢代玉器數量和種類很多,科學價值大大超過了傳世品。出土玉器較多的是一些漢代諸侯王及其親屬的墓葬,如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河北定縣中山懷王劉修墓、簡王劉焉墓、穆王劉暢墓、北京市大葆臺廣陽王夫婦墓、廣東廣州南越王墓、江蘇省徐州楚王墓、河南省商丘梁王墓等。此外,還有一些漢代窖藏也出過精美的玉器。

尋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國玉器

中山國及漢朝玉料的來源

漢朝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嚮導,張騫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史學家司馬遷稱讚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現代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張豈之也評價:沒有張騫出使西域,也就不會有絲綢之路的開闢。沒有絲綢之路的開闢,也就不會有了漢朝和西域以及和歐洲文化的交流,所以,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十分重大。

也就是說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中原地區是沒有跟西方有過貿易往來的,而當朝的西域地區也以匈奴等遊牧民族相阻隔,再加上當地群族沒有現在的挖掘技術和鑑定技術、交通不便等原因,所以漢朝及漢朝之前時期的玉器、玉製品應以當地原石料為主。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唐河流域發掘的玉石,最早可追溯到古中山國,發掘最廣時為漢朝。

唐玉現狀

現代玉石鑑定主要以原料主要成分為鑑定標準,和田玉石的主要成分為透閃石,太行山附近出土的原料主要成分也是透閃石,所以太行山地區所產的玉石有部分鑑定結果為和田玉。

尋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國玉器


尋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國玉器


尋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國玉器


尋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國玉器


尋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國玉器

華夏石玉文化發展史

最早追溯到泥河灣文化遺址170萬年前

山頂洞文化

紅山文化

中山國

漢代中山國

1.泥河灣文化

泥河灣遺址位於河北陽原縣東部,桑乾河北岸,化稍營鎮泥河灣村境內,位於桑乾河上游的陽原盆地。距今約177萬年前,遠古的人類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

泥河灣標準地層記錄了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地球演化和生物、人類進化的歷史,受到國內外地質、古生物、古人類及史前考古專家的極大關注。

1944年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在泥河灣小長梁遺址發現了大量的世界上最早的細小石器。這些石器大多重在5至10克,最小的不足1克,可分為尖狀器、刮削器、雕刻器、和錐形器等共約2000件。這些石器經過古地磁專家的測定,證明距今約160萬年。也就是說在160萬年前的河北當地,就有祖先已經開始進行了“石玉文化”的相關活動,製作了大量的裝飾用的石製品。

2.山頂洞人文化

在山頂洞人遺址內發現裝飾品共141件。穿孔的小礫石一件,各類穿孔的獸牙125件,包括狐狸的上下犬齒29枚,鹿的上下犬齒和門齒29枚,野狸上、下犬齒17枚,鼬的犬齒2枚,虎的門齒1枚,還有2枚殘牙可能是狐狸或鼬的;穿孔的海蚶殼3個,鑽孔的青魚眶上骨l件以及有刻道的骨管4件和石珠7件。

尋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國玉器

距今約3萬年左右,我們的祖先也已經開始打磨並使用石、骨類飾品及工具了。

3.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佈範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淩河上游。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

紅山文化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

紅山文化的先民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定居部落,兼有畜牧和漁獵的經濟生活。

尋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國玉器


尋找失落的文化-古中山國玉器

唐玉的發展前景

唐玉是華夏玉文化傳承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最早被開發和使用的玉種之一。而唐玉從2001年被重新發現至今己經歷了18個年頭。從最初的幾位石友,到現在幾萬人員的唐玉玉石從業者,並湧現出眾多以唐玉為藝術創造載體的藝術家和玉石加工企業。隨著各位唐玉文化愛好者的宣傳與整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唐玉的文化也會被更多的人熟知和認可,把古老而美好的唐玉文化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文:趙黎明雕刻藝術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