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是如何再造統一的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這首曲子名叫《玉樹後庭花》,常被後人稱作亡國之音,南朝最後一位皇帝陳後主與嬪妃們的唱和之作,陳後主不理朝政,日日夜夜沉湎聲色,不久陳後主的江山就如那花期短暫的後庭花一般凋零破碎了,此前的300多年,類似亡國之音一直在南北大地上吟唱,這是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最頻繁的時期,在北方,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期間,五胡十六國,你方唱罷我登場,最短的只存在過八年。在南方,朝代更迭也同樣頻繁,滾滾長江水,目睹著這些割據政權的興亡離合和人民的深重苦難。

南北朝後期的長江不僅成為割據政權的割裂帶,更成為中華民族難以癒合的傷痕,然而,統一是歷史的趨勢,是政治的需要,經濟的要求,文化的嚮往,人民的渴望。但此時的南朝由於政治腐朽昏庸,無心統一,北朝則受遊牧民族的牽制,無力統一,山河分裂,天下猶如一盤亂棋,那麼如何破解破解這個三百多年來無法解開的困局呢,破解這個困局的棋子,沒有落在南朝的政治中心健康,也沒有落在北魏的政治中心洛陽,而是落在了這一片荒涼苦寒之地。

位於大青山北麓的土城梁村距離呼和浩特市西北25公里,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在往北,是荒涼寂寥的大漠,誰能想到這一段段寂寞的黃土梁所懷抱的,曾經是北魏的軍事要塞,武川鎮,後人感嘆武川鎮乃王氣所聚。在這個區區彈丸之地,先後走出了北周、隋、唐三朝皇室,左右的中國僅300多年的歷史。

樓勁:那麼當時有一個術士,他在武川鎮的時候,他發現自己的相術似乎出現了巨大的問題,因為他滿目所見,大街上這個小個衙門當中看到的都是帝王將相,怎麼回事兒,這是不可能的事兒,回來以後他就把相書燒掉,但是的確,從六鎮當中出現了影響整個中國以後歷史的一大批政治領袖和軍事領袖。

公元398年,北魏佔領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區,這由遊牧民族拓跋鮮卑建立的政權將國都遷至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為了抵抗北部遊牧民族柔然的攻擊,拱衛平城,北魏在長城沿線設立了一系列軍鎮,其中有六個最為重要,除武川鎮外,另外五個分別是沃野、懷朔、撫冥、柔玄、懷荒,這就是著名的北方六鎮,北魏抵抗柔然的軍事主力集中在北方六鎮,六鎮邊將多由拓跋氏貴戚賢臣充任,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他們雖然遠離政治核心,卻不影響仕途,常被特別提拔,因此,當時人物,忻慕為之。然而,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至洛陽後,北方六鎮地位一落千丈,鎮守邊疆的勇士們逐漸被遺忘,成為孝文帝漢化政策的棄兒,空間的距離擴大了政治身份的差距,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鎮者,變為清途所隔,流連於繁華富庶的中原,誰會想到那荒涼苦寒的邊塞,邊鎮的軍將們不但失去了往日的榮耀,鎮兵鎮民們甚至被歸入了賤民的行列。

樓勁:六鎮集團原來是由最高貴的士人到北方去鎮守,現在呢,被視為最低賤的軍人,尤其是下層軍將們,他們之間就是放酒高歌,義氣相投的關係啊,義父、義兄、義子的關係,那麼在這樣一種強固的集團,在面臨強大的鄙視,強大的把他們放到社會底層那種壓力的時候,他所激起來的反彈,他所表現出來的團結,是任何人也比擬不了的,是當時的任何集團也比擬不了的。

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牢固的家族關係,再加上積聚已久的怨氣,使北方六鎮最重要的衛戍之地,逐漸演變為北魏最不安定的地區。公元524年3月,因沃野鎮下轄的一個高闕戍戍主對下屬苛刻,鎮民破六韓拔陵聚眾起義,殺戍主,很快就佔據了沃野鎮,揭開了六鎮大起義的序幕。很快,戰火席捲而來北方六鎮,六鎮軍人集團乘勢起兵,經過一系列的軍閥混戰割據後,來自懷朔鎮的高歡和來自武川鎮的宇文泰主宰了北魏王朝的命運。這兩位並世梟雄最終將北魏分割為東魏和西魏兩個相互對峙的政治,北魏的分裂削弱了北方的力量,再加上塞外新興的突厥,不作為的南朝,中國陷入更為混亂的政治割據中,國家統一的前途更加渺茫。

歷史在黑暗中繼續蝸行摸索,它在呼喚一個強勢人物,一個真正能夠一統天下的君主。公元541年7月的一個深夜,一聲響亮的啼哭在西魏馮羽城中響起,同州刺史楊忠的夫人呂氏在這裡誕下了一個健壯的嬰兒,他就是後來的隋文帝楊堅。就在這天晚上,一個名叫智仙的尼姑,特地從山西度過黃河,星夜兼程來到同州求見楊堅的父親楊忠,她告訴楊忠此兒大有來歷,不可養於俗人之家,楊忠相信了這個素昧平生的尼姑,決定將自己宅院劈為尼寺,將兒子交給智仙撫育。

黃正建:楊堅這個家族,從五代祖開始,就世代都在武川鎮為守將,到了楊堅的父親楊忠這一輩,這個家族開始興盛起來了,因為楊忠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他身材魁梧,武藝絕倫,見識深遠,後來他隨著宇文泰就到了關西,在對東魏的戰爭中,他戰功卓著,就成了宇文泰手下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將領,被封為隋國公,那後來為什麼楊堅建立的王朝叫隋朝呢,這隋就是從這來的,那麼楊堅就出生在這麼一個顯赫的家族裡面。

由於楊忠常年跟隨宇文泰征戰在外,楊堅的青少年時期大多都是與智仙一起度過的,智仙還給楊堅娶了一個非常佛教化的小名那羅延,意為金剛力士,歷史已經無從探究,智仙的具體來歷,但她卻對楊堅的一生影響巨大,將楊堅真正的歷練成為一個勇猛精進、剛毅沉著的金剛力士。一帶梟雄宇文泰曾誇讚楊堅,此兒風骨,不似代間人。在楊堅的成長歲月裡,東魏和西魏的戰爭一直沒有間斷,大規模的戰役就有五次,在一系列的拉鋸戰中,戰爭的天平逐漸倒向西魏,事實上在與東魏高歡集團對峙之初,侷促關中一隅的宇文泰集團並沒有多少優勢可言,尤其是武力上根本就不具備與高歡相抗衡的能力,因為經過六鎮洗禮的鮮卑武裝,有20多萬都歸入了高歡的麾下,由宇文泰所統領的軍隊,不過區區一萬人。

由於宇文泰武川居民集團的實力較弱,特別是其中的鮮卑軍隊數量很少,要穩定關中地區的政治秩序,並與高歡集團相抗衡,他們就必須要依靠關中本地的漢人豪強。為了將此前互不統屬的軍隊與鄉兵進行整編,從公元543年開始,宇文泰開始著手軍制改革,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一些漢人豪族相繼率領鄉兵歸附宇文泰。到了公元550年,宇文泰終於完成了府兵制的建設,將此前一盤散沙的地方武裝打造成一個組織嚴密的系統。

樓勁:府兵制是當時宇文泰用來安定關中地方和加強自己軍事力量,甚至是強固自己軍事政治核心的措施,宇文泰帶領他身邊的核心軍將集團來到關中之後,他面臨的形勢是一個又一個的漢人豪強集團,把率領這些士兵的漢人豪強納入到高級將領,各級將領的位置上去,讓自己身邊的核心集團,做最高級的將領來統領他們,這樣的編制出了一套軍事系統。

在西魏府兵制的頂端是八位柱國大將軍,除了宇文泰本人和西魏宗室元欣之外,還有六位,即李虎、李弼、獨孤信、趙貴、於瑾、侯莫陳崇,在八柱國之下還設有12大將軍,他們都是府兵制下最重要的領兵大將。楊堅的父親楊忠就身居12大將軍之列,正是藉助府兵制,西魏軍隊的戰鬥力逐漸增強,不僅可以與東魏相抗衡,而且在雙方戰略態勢上日益佔據優勢。成年後的楊堅開始跟隨父親加入到征戰的行列中,此時,高歡和宇文泰早已不再人世,他們的兒子高洋和宇文覺也已經先後廢掉東魏和西魏的皇帝,建立了北齊,北周兩個國家,但相互之間的戰爭依然在繼續,特殊的成長經歷使楊堅很快在戰爭中暫露頭角,先後被北周皇帝授予車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展現出超強的軍事才能和非凡的王者之氣。楊堅出眾的才華得到了勢力更大的獨孤家族的賞識,這促成了一次重要的政治聯姻,父親楊忠為他贏取了獨孤家族的第七個女兒,楊堅的岳父獨孤信,是鮮卑貴族,位居西魏的開國元勳,位居府兵制頂端八大柱國之一。

黃正建:獨孤信家族是一個鮮卑貴族,他的祖先是鮮卑的一個部落大人,所以他的地位從一開始就比較高了,他當然也是出生在武川鎮,也是跟著宇文泰到了關西,他的長女就嫁給了北周的皇帝,後來成為北周明帝的皇后,他的第四個女兒就嫁給了同樣是八柱國的李虎的兒子,叫李昞,這個李昞就是後來建立了唐王朝的唐高祖的父親,換句話說獨孤信的第四個女兒就是唐高祖李淵的媽媽,他的第七個女兒就嫁給了楊堅,後來成為了隋朝的文獻皇后,就這樣獨孤家族一門出了三個皇后。

無論是在北周還是在之前的西魏,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的聯姻非常普遍,這得益於宇文泰的治國之策,割據關隴一隅的宇文泰兵力財力不及東魏的高歡,文化上不如江南蕭氏,因此必須要尋找一個全新的政策,在精神文化層面將不同民族融合。這是宇文泰在府兵制之外又一次改革,宇文泰用儒家經典周禮來改造中央官制,使漢族豪強與士人歸心,同時給一些漢族軍將賜予鮮卑姓氏,以達到雜糅胡漢的目的。楊堅家族就被賜為普六茹氏,這樣一個胡漢勢力相結合的政治同盟集團—關隴集團登上歷史舞臺。通過政治聯姻,加上能征善戰,楊堅迅速進入關隴集團的核心。

樓勁:關隴集團是關是關中,隴是隴右,它就是指當時一個地區性的一個豪強集團,這個集團在宇文泰率軍來到關中,並且把關中地區的軍事形勢暫時穩定下來後,就成為宇文泰首先需要利用和依靠的一個重要的政治集團,他們都是府兵集團當中的高級將領,中級將領,所以整個關隴集團也就是宇文泰的統治核心集團,關隴集團的意志就直接表現成為北周王朝的統治意志。

關隴集團的出現是北朝民族融合的最後一環,在魏晉南北朝近400年的歷程中,民族政策的好壞與民族融合程度的高低,始終考驗著政治家的智慧,是王朝興衰的重要槓桿,與宇文泰實行的民族融合政策不同,東魏高歡有著非常強烈的鮮卑化傾向,強大的鮮卑軍隊是高歡集團賴以生存的根基,無論是東魏還是今後的北齊都在通過許多措施來確保他們的利益。高歡經常使用鮮卑話號令三軍,鮮卑官員也普遍輕視中原士族,在朝堂議事時嗎,甚至以狗汗漢呼之,在民間鮮卑人欺凌漢人同樣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這不僅激化了民族矛盾,也使北齊朝政迅速走向腐化。

公元577年初,北周和北齊展開了最後的決戰,此時,決定戰爭勝負的天平已經完全走向北周,很快,北周滅掉北齊,統一的中國北方,實現從天下三分到南北的隔江對峙,在統一天下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性一步。這一年,楊堅三十六歲,因為戰功卓著,被晉升為上柱國,更為重要的是,楊堅再一次得益於政治聯姻,此前他13歲的大女兒楊麗華,被周武帝選為太子妃,北周統一北方的第二年,武帝病逝,宣帝繼位,楊麗華成為皇后,楊堅也隨之被晉升為大司馬,距離最高權力寶座越來越近。這是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作的《歷代帝王圖》,從中不難感受到,楊堅深沉嚴毅的王者氣質,然而,正是過於高的榮耀和霸氣外露的外表,將楊堅推向了最危險的境地。

雷聞:隨著楊堅的地位和政治威望的提高,周宣帝對他越來越猜忌,所以他的處境其實相當危險,周宣帝曾經對楊麗華,也就是楊堅的女兒,就說早晚有一天我會族滅你們楊家,有一次,周宣帝詔楊堅入宮,在入宮之前他就事先告訴身邊的左右侍從,一旦發現楊堅神情有變,就立即殺了他,所以到楊堅入宮之後呢,他表現就非常泰然自若,面對周宣帝的百般責辱,他裝聾作啞,最終能躲過一劫。

為了化解周宣帝對他的猜疑與忌憚,楊堅請求外調為揚州,今安徽壽縣總管,暫時遠離政治中心,此前楊堅就先後擔任過隨州刺史,定州總管和亳州總管,深知北周存在的流民問題, 官制腐敗問題,州郡縣多重管理的混亂問題,同樣會毀掉這個國家。這讓楊堅對最高權力充滿了渴望,他想改變這一切,但目前他需要在隱忍中等待。公元580年5月,已在上一年退位的周宣帝暴病身亡,撇下了年僅8歲的靜帝,北周的王氣黯然而收,作為靜帝的外祖父,已晉爵為隋王的楊堅距最高權力寶座只有一步之遙。此時的楊堅完全不必再收斂他的王者霸氣,為了防止北周宗室勢力發動兵變,他先後將五位親王召為長安處死,這使那些手握重兵的地方實力派深感不安。

公元580年6月,宇文泰的外甥,坐鎮山東的大將尉遲迥在相州實施,聲討楊堅,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很快起兵響應。一時之間三方並亂,半天之下,洶洶鼎沸,楊堅無法容忍統一的北方重新分裂,他派遣漢族名將韋孝寬首先全力進攻最具威脅的尉遲迥,很快攻破鄴城,尉遲迥自殺身亡,八月底,楊堅大軍壓境,隕州總管司馬消難逃到陳朝,到了十月底,益州總管王謙被殺,傳首京師,這樣僅僅用了四個月,三總管之亂就被徹底平滅。

吳宗國:在平定尉遲迥三個總管的叛亂之後兩個月,楊堅下令把宇文泰改為一些鮮卑姓氏的漢族將領的姓氏還為漢姓,你比如說楊堅原來叫普六茹氏,現在就還原為楊堅,這就表明楊堅要向大家宣佈我是漢族正統的代表,同時也表明了他要跟原來的鮮卑這樣這些傳統劃清界限。

公元581年2月,楊堅廢掉了北周最後一個皇帝靜帝,從外孫手中取得了皇位,建立了由漢人執政的大隋王朝,楊堅之所以極力標明自己漢文化的正統性,因為,只做一個擁有半壁江山的北方皇帝顯然不是楊堅的志向。自隋朝建立伊始,他已經劍指南朝,然而。隋朝雖然取代了北周,但政治格局與多年前的的北魏時期並無兩樣,此時中國南方由陳朝割據,北方則受到突厥的牽制,要統一天下,楊堅必須首先解除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這考驗著楊堅和新興王朝的勇氣和智慧。突厥是北朝末期崛起起草原的遊牧民族,有數十萬精銳騎兵,北方草原的眾多部族都歸附旗下。北齊、北周對峙時,雙方都爭相拉攏勾結突厥,每年送給突厥大量絲綢等物資,試圖以此換取其幫助,突厥自然樂得坐山觀虎鬥。

黃正建:突厥的他缽可汗曾得意地說,我在南邊兒這倆個兒子這麼孝順,我還愁物質缺乏嗎,他說的這兩個兒子就只能是北周和北齊,可見,他的驕橫之態,不過隨著北周平定北齊統一北方之後,突厥就不可能再通過操縱中原內戰,來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特別是楊堅建立隋朝以後,對突厥就採取了更強硬的政策,史書記載,待之甚薄,那麼突厥對隋朝十分怨恨,不斷派兵南下侵擾。

不過強大的突厥也有著無法克服的弱點,那就是內部矛盾重重,與沙缽略可汗同時並立的還有達頭、突利、阿波等幾位可汗,形成割據態勢。對此,開皇元年581年12月,曾出使突厥,熟悉其內幕的長孫晟給楊堅上書,建議採取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政策,分化瓦解突厥各部,事實證明,這個策略收到了奇效。公元583年夏,隋文帝任命衛王楊爽為行軍元帥,分兵八道出擊突厥,出擊突厥,大敗沙缽略可汗,突厥戰敗,內部矛盾進一步加劇,最終分裂為東西兩部。由於東西突厥相互對峙,他們分別向隋朝示好,北朝末期的戰略態勢至此完全顛倒過來。公元584年,東突厥的沙缽略可汗終於臣服於隋朝,據說,當曾經不可一世的沙缽略可汗,在長孫晟的威逼利誘下,跪受楊堅詔書之後,感到羞愧難當,與大臣們抱頭痛哭了許久,不僅是因為顏面盡失,更讓他們傷感的或許是突厥強盛時代的逝去。

解決了北方的後顧之憂,楊堅終於可以將他的目光投向隔江而治的陳朝,據隋書記載,自隋朝建立以後,楊堅多次與群臣討論平陳之策,對此,他表現得尤為審慎。200年前,前秦苻堅揮師百萬,大軍南征,結果一戰擊潰,致使中原地區再次陷各族政權的混戰之中,楊堅不想重蹈覆轍。他採納了當朝宰相高熲較為穩妥的建議。

雷聞:高熲建議在江南的收穫季節,在江北開始集結一部分隋軍擺出一副進攻的態勢,虛張聲勢,誘使陳朝屯兵防禦,這樣可以耽誤江南的農時,等陳軍開始集結之後,隋軍卻立即卸甲收兵哦,這個建議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破壞江南的經濟,二是麻痺陳朝,為以後進攻增加了突然性。

但這個建議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它無法有效分解陳朝的主力軍隊,開皇六年也就是公元586年虢州刺史崔仲方提出了一個更為具體的戰略計劃,在武昌以西的長江上游打造戰船,多張形勢,吸引陳朝的注意力,將武昌以東的長江下游作為隋軍的主攻方向,密謀渡江之計,如果陳軍以精兵增援上游,則武昌以東的隋軍即可乘虛橫渡長江,直取建康,如果下游的陳軍不動,則上游的隋軍可順流直下,配合下游隋軍攻取建康。楊堅對這個計劃大為讚賞,完全予以採納。

公元587年,楊堅對長江北岸的隋軍進行了精緻的部署,並密令大將楊素在白帝,今天的重慶奉節建造戰船,又令人將造船的餘材投入長江順流而下,給陳朝施加心理壓力,誘使陳朝調兵西上,從而轉移對下游隋軍備戰的注意。公元588年3月,隋文帝正式下詔伐陳,為了瓦解江南民心,他令人將這份檄文抄寫了30萬份,令人悄悄在江南各地分發,就在戰爭迫在眉睫之時,陳朝卻依然是紙醉金迷、歌舞昇平。陳後主自以為江南為王氣所在,根本無需擔心,大臣也說長江天塹,自古隔絕南北,隋軍難道還能飛過來嗎。然而北方的隋朝卻並不這麼認為,隋文帝與大臣們早已成竹在胸,北方國力的增強,已經打破了南北間的均勢,北方各族人民以漢為主流的大融合,又逐漸消除了南北對峙的民族矛盾,人民嚮往統一。呼喚統一,支持統一,這都使隋文帝對統一充滿著信心。

黃正建:中國人啊,中國的古代人包括現代的人,他心裡是有一種統一的情結,這種情結大概從春秋戰國時候,甚至可能更早就開始有了,就是他有一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那種概念,就是說這塊土地上應該只有一個政權、一個國家,這種觀念是深入人心的,只不過你再怎麼分裂,最後它終究要走向統一。

公元588年11月初十,隨文帝楊堅親赴距離潼關三十里的定城,隆重誓師,50萬南征大軍在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的統帥下,如同洪流一般兵分8路,從潼關大門奔湧而出,這是自前秦王苻堅興兵南征以來,又一次大規模的統一戰爭,正式拉開了序幕,而這一次,淝水之戰的風聲鶴唳歷史沒有重演,戰爭進展之順利,甚至超出了隋文帝的想象。韓擒虎、賀若弼是平陳之役的兩個主要角色,公元589年正月初一,賀若弼自廣陵渡江,很快攻佔京口,韓擒虎則自採石夜渡長江,他們分南北兩路,對建康形成合圍之勢,賀若弼大軍苦戰兩日,擊潰了陳軍的主力,而韓擒虎則率奇兵在正月21日率先攻入建康城。

雷聞:當韓擒虎攻入皇宮之後卻四處找不著陳後主,這時候一個內侍偷偷指了一下景陽殿後面的一口枯井,隋軍的就明白意思了,然後垂下一根繩索將陳後主拖出,同時拖出的除了陳後主之外,居然還有他的兩位嬪妃,因為是張麗華,一位是孔貴嬪,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情況下,他還不忘帶上兩位嬪妃,可見這個人真的不適合當皇帝,楊堅也看出這一點,所以呢他並沒有殺掉陳後主,而是下令隋軍的將他帶入長安,帶回長安,封他了一個侯爵,給生活上也比較照顧,當然了,隋文帝這樣做也是為了安撫江南的百姓和民眾。

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誰憐容足地,卻羨井中蛙,千年之後杜牧的詩句仍然使人回味不已,他形象地寫出了陳朝滅亡的原因,也道出了陳朝末代皇帝的無盡悲哀。攻取建康之後,其它各條戰線上也勢如破竹,到了二月初,嶺南的冼夫人率眾歸附隋朝,自此,陳朝皆平,楊堅終於完成了再造統一的歷史使命。這是數百年來多人夢想的目標,無論是前秦的苻堅、北魏的孝文帝、還是鮮卑英雄宇文泰、一代英主周武帝,他們都為了這個夢想的實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貢獻。這更是中華民族的夙願,經歷了300多年的大分裂,人民對民族和睦與國家統一充滿了強烈的渴望。

隋朝的統一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統一,他再次將孕育了華夏文明的黃河、長江、珠江流域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大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進程,是華夏文明的偉大復興,也開啟了,隨後而至的大唐王朝200多年的承平之運。但版圖的統一僅僅是再造統一的第一步,在接下來的歲月中,等待隋文帝楊堅和大隋王朝去完成的,將是更為重要的使命,他需要為這片寥廓的版圖注入新的體制,從根本上消除國家分裂的因素,這無疑考驗著這位傑出政治家和整個民族的勇氣與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