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出類拔萃”呢?


李鎮西: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出類拔萃”呢?

【李鎮西專欄】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出類拔萃”呢?

——和一位焦慮母親的談話

原創作者|李鎮西(原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語文特級教師)

本文為李鎮西校長原創,首發李鎮西校長個人微信公眾號“鎮西茶館-ID:zhenxichaguan”,校長傳媒獲得授權發佈

01

多年前的一個學生來找我,說自己讀小學四年級的女兒成績很好,但她最近送女兒去讀“國學班”時,和一些家長聊後才知道,成都還有許多名校的孩子,那才是牛!“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啊!”於是,她感到焦慮,覺得自己的女兒其實不過是“矮子裡面充高個”,這樣下去,到了中學會落後的。於是她決定把孩子轉到“更好的學校”去,再於是,她開始為如何才能“轉到更好的學校”去而焦慮,而奔波——關鍵是還不知如何“奔波”。於是她來找我求助。

02

聽了她的傾訴,我對她說了我的想法——

現在成都的私立學校,無論中學還是小學,都很難進,必須考,而且錄取比率極低,因為人家要在市場上立足,必須考慮“優中選優”的生源。找校長說情去就讀,幾乎行不通,有的私立學校校長無權自主招收學生,權力在董事會。公辦學校,招生政策以外的學生一般進不去,找校長也沒用,因為和私立學校一樣,現在公辦學校的校長也沒有招生權,特殊情況的孩子都得通過教育局辦公會集體討論。何況,現在義務教育階段沒有“轉學”一說,學位都是固定的,人家都滿了,你轉去,誰轉走?所以,別想著讓孩子轉學了。

我說“別想著讓孩子轉學”,並不是因為“轉不了”或我幫不上忙。我想說的是,就算政策允許轉學,或者我也能夠幫忙,我也不主張讓孩子轉學,你說的名校離你家那麼遠,孩子還得住校,還有兩年就小學畢業了,何必要去這麼折騰呢?

你孩子不是挺好的嗎?各科成績在班上都名列前茅,常常第一名,還學得那麼輕鬆,品行也很好,活潑可愛。在我看來,多好的孩子啊!完全沒有轉學的必要。你之所以動了轉學的念頭,就是因為聽別人說名校的學生“那才是真正的牛娃”,於是,你緊張,你恐慌,覺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開始焦灼不安,想方設法要讓孩子“向更優秀的人看齊”,於是便有了轉學的念頭。

03

但你想過沒有?孩子到了名校就真的幸福嗎?

據我所知,一般而言——不是絕對的,我說的是“一般而言”,無論私立還是公辦,越是名校,競爭越激烈,作業越多,負擔越重,壓力越大……你說你去某名校打聽過,該校有關負責人說,他們學校的作業不多,學生很輕鬆。你千萬不要輕易相信!作業多不多最好問問該校的學生和家長,還可以問問,他們的睡眠時間有多少?

我以前就說過,所謂“重點學校”,就是負擔重點,壓力重點……你的女兒現在這麼開心,這麼輕鬆,你為什麼要讓她小學的最後兩年提前結束快樂,而進入“殘酷的競爭”呢?孩子才十歲呀!

我知道,現在的教育大環境——不, 應該是“社會大環境”是很嚴酷,很現實,孩子很可憐,小學一年級就知道考試不好很丟人,就開始感到周圍的緊張氛圍了,不但要完成學校過重的課業負擔,放學後包括週末還要上這個班那個班,本來該無憂無慮玩的年齡,卻承載了太多的壓力,小小年紀卻失去了童年。

在這種情況下,做爸爸媽媽的,一定不要站在社會和學校的立場,變本加厲給孩子施壓,千萬不要助紂為虐!而應該用自己成人的肩膀,為孩子多少抗住一些壓力,在“應試教育”的陰冷的天空下,儘可能給孩子多一些光亮和溫暖,多一些快樂,這才是真正愛孩子的父母!

上什麼“國學班”啊?傳統文化當然重要,但讓孩子在家自己讀讀背背就行了,幹嘛把她的課餘安排得那麼滿,還有這個班那個班的,通通別去了!

04

你會說:“我也想這樣啊,可不敢啊!畢竟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還得面對現實。現在什麼都要考,考不過別人談什麼快樂呢?”

我明白,你的擔心,其實就是怕孩子以後競爭不過別人的孩子,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出類拔萃。而在許多家長看來,讓孩子讀小學名校,然後讀初中名校,然後考上高中名校(最好是再進入“基地班”“火箭班”之類的“實驗班”),最後考上大學名校,比如清華、北大……這就是為孩子鋪就的“通往幸福的道路”。

即使孩子現在苦一點,睡眠少一點,體質弱一點,都沒有關係,這是為將來的幸福付出的必要代價,“因為大家都是這樣的呀!”

我只想問你——也想問天下和你有如此同樣想法的家長一句——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出類拔萃”呢?

05

注意,在當代中國教育現實的語境下,“出類拔萃”的含義並非原本意義上的“在品德才能方面超出同類”,而僅僅是在學習成績上超出同類,即所謂“學霸”。

很多家長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出類拔萃”,才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因為“出類拔萃”,考上名牌大學後才能繼續遙遙領先,鶴立雞群,然後保研甚至碩博連讀;因為“出類拔萃”,才能以名牌大學高材生的“資本”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所謂“好工作”,無非就是兩點,一是有發展空間,二是有豐厚待遇;因為“出類拔萃”,在工作崗位上不斷被提拔,這個“長”那個“長”,或這個“總”那個“總”,統帥千軍,萬人仰慕;或者被派駐海外擔任什麼什麼集團歐洲(或北美)分部的總裁;當然,同時還獲得了豐厚的物質報酬,生活優渥,豪宅豪車、私人遊艇……多年的苦讀,以失去童年情趣、少年快樂、健康體質甚至完整人格為代價換來的“幸福”終於如期而至,所謂“天道酬勤”!

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走上這“幸福巔峰”的,事實上同樣付出青春代價的大多數孩子中途就被無情淘汰了,最後能夠登上金字塔尖的寥寥無幾——從這個意義上看,這和過去的考功名有什麼兩樣?

可是,就算孩子走到了那一步,他就“幸福”嗎?當然,我相信許多“成功人士”會由衷地認為自己幸福——而且許多名校畢業身居高位的人傑也的確幸福。那我再問一句:現在做一個普通的孩子,將來一輩子都做一個普通的人,難道就不幸福嗎?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目前各領域公認的成功者中,相當多的並非出身名校。就以教育界為例,目前許多名師當年並非畢業於北京師大、華東師大等211大學,相反,魏書生、程紅兵、吳正憲、華應龍、王崧舟……都不是名校畢業,他們當中有的還只是中師畢業。可見事業成功與否、人生幸福與否與讀不讀名校真的沒有太大的關係——注意,我說的是“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沒有說“絕對一點關係都沒有”,但關係真的不大,至少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大。

而且,從小學名校,到中學校名,再到大學名校乃至世界名校,這二十年的求學,比起將來幾十年的人生歷程,畢竟只有二十年,這二十年並不能絕對決定將來的八十年。我沒有否認,青少年求學經歷的無比重要性,但無論多麼重要,如果它是以付出或者喪失人性的代價所獲得的“優秀”,這種求學過程本身就為將來的人生殘缺或不幸埋下了隱患。

06

你說你女兒經常對你說:“媽媽,你為什麼要我優秀呢?我覺得我很快樂,普通一些沒有什麼不好呀!”而你總是認為這是女兒“沒有上進心”的表現,於是總想用這個道理那個事例去“勵志”。

其實,你女兒說得非常對,做個普通的幸福人沒有什麼不好呀!所謂“上進心”,應該是基於自己志趣的主動愛好和鑽研。孩子一旦發現了自己的志趣,那種“上進心”是不用大人培養的。而在孩子的童年階段,比如你女兒目前的十歲階段,人生的主題不是我們大人認為的那種“上進”,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學習,去探索,去嘗試,去創造,去奇思妙想,去“為所欲為”甚至“胡作非為”!——注意,我是打了引號的。

對於孩子來說,比“上進心”更重要是“自信心”。你女兒這麼優秀的成績,你還要不斷提醒她“不要驕傲,不要自滿,要看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這不是一次次挫傷甚至摧毀女兒的自信心嗎?當然,你這種想法具有相當的普遍性,許多家長都習慣於讓自己的孩子“不要驕傲”,動輒在飯桌上給孩子說:“你看看樓上張阿姨家的哥哥,這次又獲得了全國數學競賽金牌,而且還是第一名,向他學習!”“隔壁陳叔叔家的姐姐,已經獲得保送北大的資格了!”你以為你是在“勵志”,其實是讓孩子自信心越來越弱,越來越自卑,覺得自己總是不行。這種自信心的失落和自卑感的增加,比某次考試得了零分更可怕!

你的煩惱都是攀比出來的。你最初也滿意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秀,可和“國學班”(順便再說一遍,讀什麼“國學班”呀!有讀“國學班”的時間不如讓孩子多玩玩,或早點睡覺!)的孩子家長一聊,就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優秀”了。

你看見別的家長在為孩子讀“更好的學校”忙碌,你也坐不住了。於是,其他家長的憂慮、擔心、焦灼,傳染給了你,你也憂慮、擔心、焦灼起來。然後你可能又會不知不覺地把這份憂慮、擔心、焦灼轉染給其他家長。整個“家長社會”便瀰漫著這種不知從何而來的令人窒息的氛圍,這種看不見的氛圍最後統統轉化成對可憐的孩子的壓力!

07

去年我在一篇文章裡寫過一段話,對這段話我很滿意,這裡自己“剽竊”一下自己——

當孩子剛剛出生,面對孩子沒睜開眼睛和嫩嫩的小臉蛋,年輕的爸爸媽媽一定在心裡發誓:孩子,我一定要讓你一生健康和幸福——注意,“健康”在“幸福”得前面,因為沒有“健康”就談不上“幸福”!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忘記了自己的初心,而成了應試教育的助紂為虐者?

孩子成績優,身體棒,當然最好不過,但有時候不可得兼,非要你二選一,你選什麼?難道你放棄孩子的健康,而選擇分數?不要老把自己的孩子想象成天才,不要老把孩子同“高考狀元”比,要承認人與人之間是有差距的。承認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有什麼不可以呢?因為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的同時,在某些方面又遠遠超出別人呢!只不過不一定是在分數上。就以考大學而論,考上名校與讀普通大學的人生差距並不如你想象的那麼懸殊。林森浩考上覆旦不也成了殺人犯嗎?馬雲只考上專科不同樣成為人生的贏家嗎?這兩個人當然是極端的例子,但至少說明所謂“起跑線”上的成績的確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至關重要。

家長的心態從容一些,孩子的負擔就減輕一些。否則,孩子不顧一切考了個第一名,可身體搞差了,這個“第一名”拿來何用?

08

真的,孩子做一個普通的幸福者(也可以說“幸福的普通人”)沒什麼不好。官當大了風險更大,錢掙多了慾望更多……哪裡如普通人幸福呢?

今年三月我應邀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時,我之前上臺演講的是美國一位小學教師,她是2015年“美國年度教師”獲得者,她有幾句話非常打動我:“對我來說,教育本身就是幸福的,我當然需要物質生活條件,但年收入超過七萬五以上的錢,對我來說就是沒有意義了!七萬五足夠了。”

我當時對“年收入七萬五”沒有概念,問美國的朋友,得到的答覆是,在美國的工薪階層,年收入七萬五就是中等收入了。這位老師的意思是,我必須得有說得過去的生活條件,七萬五的收入能夠保證這一點,但超過七萬五更多收入我就不再追求了,因為錢是掙不完的,而生活還有更有價值的追求。

我也是這樣想的,對我說來,住普通小區的房子很好了,何必一定要住別墅呢?開普通的小車很好了,何必一定要開寶馬呢?

09

我這樣說,並非“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是純理論的“紙上談兵”,我就是這樣教育我女兒的。

當年我女兒小學可以讀名校,但我讓她就近讀普通小學,就是想讓她多睡會;中考她考的非常棒,考上一所名校,這所名校當然也非常好,可按她的分數當時還有比這所更牛的學校也可以並願意招收她,但我還是覺得就近入學好,而沒有讓她去那所“更牛”的名校。

她現在也是一個普通的教育者,喜歡教書,學生很喜歡她,但這一切和評職稱評先進一點關係都沒有。她也不為這些而工作。我是特級教師,為什麼女兒就一定要是特級教師呢?做一個普通的幸福人,沒有什麼不好。當年我教你的時候,你的學習成績也非常好,但後來上大學也沒讀名校,現在你不挺好的嗎?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出類拔萃”呢?我記得以前送過你一本我教育女兒的書,你不妨找來重新讀讀。你一定會有啟發的。

臨走時,她說:“謝謝李老師!是我過度焦慮了。您這樣一說,我心情一下豁然開朗,輕鬆多了。”

10

在回家的路上,她又給我發來一條短信:“感謝李老師點撥!我走路回家,一路思考您的建議,決心放平心態,做個快樂家長!”

我給她回覆:“哈哈!看到你心態轉化了,我很有成就感。謝謝你給我成就感。我會一直注視你女兒的成長!”

可是,我又想,現在還有多少家長在焦慮中自己折磨自己啊?同時也好心地或者不知不覺地“折磨”著自己的孩子!

2019年5月6日


李鎮西: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出類拔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