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肝癌"越來越多?專家警示:身體2處黃,趕緊去院檢查

據數據統計,我國肝癌的新發病例、死亡率居高不下,其新發病例約佔全球的55%,其

死亡率僅次於肺癌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解毒器官,參與體內脂肪、糖類、蛋白質等分解、合成等代謝,不管是"好的"營養,還是"壞的"營養,肝臟都會"衝鋒陷陣",即使受傷了,也很難感覺得到。

為何

肝癌多數是"拖"出來的!

從肝臟功能來講,肝臟有很強大的再生功能,可自我修復,即使腫瘤生長,人體也感覺不到,直到長到肝包膜時,才會有明顯的疼痛,而這時,可能已到晚期。

從疾病控制來講,慢性乙肝控制不好,若出現乙肝病毒的持續感染複製,慢性肝炎反覆發作,就會降低免疫力,增加肝臟病變的可能。

臨床上,常可見肝癌病人經歷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發病過程。

肝癌,有"癌中之王"之稱,在臨床上,大約80%患者確診時,都是肝癌的中晚期,其治癒率很低很低。

為何

身體1處臭、2處黃、3處疼,最好去檢查一下!

1處臭:腋下發臭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解毒器官,一旦肝受損,或長時間處於超負荷運轉時,就容易使體內毒素、垃圾排不出,長時間積累後,容易形成一股臭味,這種臭味與自帶的"狐臭"不同。

若身體的體味,尤其是腋下的臭味突然加重,可能是肝臟出現了異常,應重視。

為何

2處黃

1、尿液深黃

正常來說,人的尿液呈淡黃色或偏深一點。

若發現尿液顏色一直髮黃,且呈深黃色,要小心,當肝細胞受損時,會影響膽紅素的代謝,促使血液中的膽紅素增多,經尿液排出,就會使尿液加深。尿液越黃,說明肝細胞受損越嚴重。

為何

2、鞏膜發黃

鞏膜正常是呈白色的,若鞏膜發黃,可能是肝臟解毒功能下降引起的,導致體內毒素無法通過膽汁排出體外,這時,應注意。

3處疼

1、腹部疼痛

腹部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內有肝、胃、小腸、大腸等重要器官,而肝位於腹部右下偏上的位置,一般情況下,肝臟受損,可能會引起肝區疼痛。

為何

2、關節疼痛

一般來說,關節疼痛可能是染上了風溼,尤其一到陰雨天,四肢關節就會疼痛。

但患有肝炎者,也可能伴有關節炎疼痛的表現,常表現為關節痛感強弱不一、噁心嘔吐等,這時,要警惕。

3、右肩膀疼痛

長時間久坐、或患有頸腰椎疾病,都可能會導致右肩膀疼痛,但對肝不好的人來說,持續性的肩部疼痛,或許是肝臟發生病變的前兆。

肝臟腫瘤逐漸增大時,膈肌附近會受壓,壓迫到肺下肌,同時這些神經又與右肩膀的神經相連。

所以,經常覺得右肩疼痛的肝病者,要重視,避免病情加重。

為何

保護好肝臟,預防肝癌,做好"5個字":

一:喝

喝酒,最傷肝,適量喝酒,利於身體健康。但對患有肝病者,最好忌酒。

日常養肝,可多喝些茶,保護肝臟,增強肝細胞再生功能,提高肝功能。

常飲茶、不憋尿多喝水,促進排尿,有助於養護肝臟。

而且多喝水還有助於體內的新陳代謝,加快血液循環,促進腸胃消化,減輕肝臟負擔。

建議每天飲用1500ml-2000ml的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去喝水,可以量少次多,分多次進水,一次飲用過多的水,會對肝和腎臟造成負擔。

二:吃

俗話說,"病從口入",預防肝病,飲食上也要注意,不是所有食物都適合吃。

1,少吃油炸類食物

油炸類食物經過高溫加工處理後,會有更多的油脂,進入體內會直接轉化為脂肪,堆積在肝臟內,影響肝臟代謝功能。

此外,油炸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有害物質,如丙烯酰胺,有一定的致癌性,這類食物一定少吃!

為何

2,黴變食物要掉丟

黴變的食物一半是由黃麴黴菌代謝產生一種強致癌物質——黃麴黴毒素,其中黃麴黴毒素B1的毒素是砒霜的68倍。

一般來說,體內黃麴黴毒素如果達到1毫克/公斤以上就可誘發癌症,這僅相當於1噸糧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黃麴黴毒素。

生活中常見黴變的食物有堅果、糧食、水果等,一旦發黴,及時丟掉。

為何

三:睡:

保證睡眠,避免熬夜,偶爾熬夜一兩次,身體能及時緩解,但長期熬夜,會使睡眠不足,身體免疫力下降,還會誘發肝病。

中醫認為,凌晨1-3點,是肝發揮其藏血、解毒作用的最佳階段。若這時,沒有處於熟睡狀態,就無法達到這一效果。

記住,養肝就是養命,肝臟健康對於人體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晚不要超過12點入睡,保證肝臟正常代謝很重要。

為何

四:動

加強運動,可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利於提高身體免疫力,還可控制體重,減少和預防脂肪肝。

運動,一定要堅持,最好是每週運動3-5次,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為宜。切記,不要過度、過量,以免損害身體。

散步,是最適合保養肝臟的一項運動。

散步,隨便走走,沒有什麼約束,隨心所欲,既可以放鬆身心,又可以接觸大自然,所以,散步也能"散心"。

為何

五:查

檢查肝臟,主要項目包括乙肝兩對半、肝功能、肝彩超等,如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要根據自身病情進行。

乙肝兩對半,主要是確診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乙肝後的病情參考,如有需要,要檢查乙肝病毒DNA、甲胎蛋白等。

重視乙肝疫苗接種,尤其是成年人,進入社會後,也要複查是否含有乙肝抗體,至少每六年進行一次,若身體沒有乙肝抗體,應及時去當地防疫站進行接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