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影響至深,現代國人應當如何看待?

所謂日俄戰爭,是1904年到1905年間,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爆發的戰爭,但其陸軍戰場卻全部集中在中國的東北,海戰在朝鮮與日本間的對馬海峽展開,兩國都並未有平民受到波及。

清朝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之前,東南督撫大員聯手與列強簽訂《東南保護約款》,使得八國聯軍繞過長江諸省,長驅直入由天津登陸進入北京,慈禧被迫與光緒帝逃往陝西避禍,期間更無勤王之師,反倒做好擁戴李鴻章為總統的謠傳。

清廷被迫與列強議和簽訂《辛丑條約》,條約主要內容點,為義和團事件中死難者致歉樹碑,向各國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放寬各使館租界地駐兵的權利等諸多條款。

之所以沒有領土的條款,是因為列強中英國和美國主導,遏制新興軍事強國德國、沙俄、日本的海外軍事擴張,利用清朝廣闊的市場提升兩國商業的發展,雖然沙俄獲得賠款份額最高 28.97%,但沙俄的野心根本沒有得到滿足。

此時的沙俄已經佔據東北大部,這裡相較西伯利亞溫暖,適宜居住和耕種,礦產資源豐富,又有旅順港這顆東方明珠,根本不願意就此放棄,強迫清朝簽訂《辛丑條約》增加副款,沙俄要求清朝不得駐軍,但沙俄卻駐軍數十萬,且沙俄擁有獨立的司法行政權,雖無領土之名卻具領土之實,長久以往必成沙俄囊中之物。

日本剛剛得到朝鮮的宗主權,需要長期的時間同化,沙俄國力較日本強盛,若沙俄佔領中國東北,下一個目標難免就是朝鮮半島,所以有清朝居中緩衝,才是對日本最為有利的局面,所以日本積極附和英美,迫使沙俄放棄補充協議。

日俄戰爭影響至深,現代國人應當如何看待?

日俄戰爭局勢圖

沙俄在國際的強大壓力下,被迫於1902年4月8日在北京,與清政府訂立《交收東三省條約》,退回之前的邊境線,俄國軍隊在一年半內,分三期全部從東北撤走,但沙俄只兌現第一期撤軍,隨後要求清朝允諾列強勢力不得進入滿洲、俄國參與北滿行政管理等,變相獨霸中國東北的條款。

官方說德國為了瓦解法國圍堵,轉而與沙俄結盟,但事實上日本大量引進德國的戰術教官,且購置大量的德制武器,在筆者看來這很好解釋,只有日本有足夠令沙俄忌憚的實力,沙俄對德國的威脅便會削弱,也由此我們看到結盟的德國,反而對日本的幫助更多。

日本充分利用國際形勢,抓緊時間提升武器裝備,列強對此都心知肚明,但別說沙俄,就連德國都不認為日本敢向俄國開戰,北極熊的名號可不是白叫的,龐大的國土面積和人口基數,令列強都不敢輕易開戰,何況是剛剛崛起的日本。

當沙俄賴在東北不走,清朝給人的感覺異常平靜,但其實內部已經吵翻天,此時的“中興四臣”曾國藩(1811-1872)左宗棠(1812-1885)李鴻章(1823-1901)張之洞(1837-1909),除張之洞外都已故去,但張之洞年事已高,又因為東南自保而被閒置,急得光緒帝數次落淚。

湘軍也好,淮軍也罷,都在時間的長河中老去,重新編練的綠營以及新軍,數量也僅有十餘萬,維持國內政權穩定還勉強,但想要與沙俄爭雄,實在是不切實際,所以對清朝而言,發聲自取其辱,倒不如沉默來得實際。

很多說辭都有日本與清朝達成密約,答應取得勝利後歸還東北主權,但筆者查閱很多資料,並沒有這方面的記載,清朝與列強的想法一樣,都不認為日本能戰勝沙俄,如果參與其中,激怒沙俄到時候可能丟的就不只是東北這麼簡單。

直到日俄戰爭進入到1904年8月,日本先後攻克金州和大連,又將俄軍逼退到遼陽,使旅順成為一座孤城,隨後又擊敗俄國太平洋艦隊,一連串的勝利令清朝看到了希望,殊不知日軍指揮官乃木希典卻是滿面愁容。

旅順要塞的俄軍將艦船的炮搬到陸地,再依託要塞構築全面的防禦工事,這樣的情形完全是複製克里米亞戰爭的場景,等候歐洲援兵的到來,而遼陽方面俄軍兵力也佔優勢,波羅的海艦隊也在向旅順增援,如果不能儘早結束旅順的戰鬥,戰爭的形勢很有可能被逆轉。

乃木希典為了勝利,日夜不停的攻擊旅順,如果換成美國就得改成轟擊,沒辦法日本財政拮据,每一顆炮彈都需要節約,帶來的後果就是巨大的傷亡,乃木希典將兩個兒子編入敢死隊最終全部陣亡,至旅順俄國守軍投降,日本傷亡超過6萬人。

日俄戰爭影響至深,現代國人應當如何看待?

時局圖

日本經旅順血戰,意識到沙俄遠比想象的強大,而支持日本的英國或者美國,都不願直接捲入戰事,唯有清朝對沙俄既有領土糾紛,又有參與戰事的便利條件,至此才向清廷拋出橄欖枝,答應在戰勝俄國後歸還東北領土。

清朝不願參戰也沒有能力參戰,這點日本很清楚,日軍要求的無非是在情報,和後勤補給方面清朝給予協助,清朝原本就有東北各區域的地形佈防,而沙俄對東北百姓又十分殘暴,清朝只需要利用當地士紳順利完成日本的任務。

日本雖然在遼陽和瀋陽擊敗俄軍,又在對馬海戰中幾乎全殲波羅的海艦隊,但俄國援軍陸續抵達,日軍的後備實力已嚴重不足,好在日本戰前便已做好運作,通過猶太財閥向美國政府施加壓力,使美國政府對沙俄發出調解邀請。

俄國沙皇原本想要用遠東的勝利來樹立威信,所以準備繼續向遠東增兵,但日本特工明石元二郎在俄國資助和策動沙皇政府的反對派發動革命,把俄國腹地鬧的天翻地覆,為遠東不毛之地拼死而戰,倒不如穩住歐洲大本營,遂答應了美國的調停。

1905年9月5日,日俄雙方代表在美國樸次茅斯市簽訂了《樸次茅斯和約》,宣告日俄戰爭的結束,條約中沒有任何的賠款,因為沙皇強硬表態,若是不滿意就繼續打下去,日本已是強弩之末,打下去必敗無疑也就見好就收。

條約內容主要有,繼清朝承認日本對朝鮮的宗主權後,俄國也承認朝鮮為日本的勢力範圍,為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掃平障礙,並將北緯五十度以南的庫頁島,及其附近一切島嶼永久割讓給日本。

之後所有的條款幾乎都與清朝掛鉤,如沙俄將中國旅順的租借地及其附屬的一切權益、公產均轉讓給日本,中東鐵路長春至旅順段支線,及其所屬權利、財產均移讓給日本,並可以沿鐵路進行駐兵,而這一切在簽訂時並未得到清朝的允諾。

在此補充一句以防被罵,庫頁島雖然最早由東海女真人生活,但是清朝從未在此建立過有效的管理機制,秉承著無主之地誰佔領歸誰的原則,清朝先宣佈外興安嶺主權,重點就是僅宣佈外興安嶺主權,不包含庫頁島的主權,隨著《尼布楚條約》簽訂,沙俄勢力進入遠東。

沙俄對東北積極擴張,搶在清朝之前對庫頁島確立了行政管轄,事實上將庫頁島劃為俄羅斯領土,只是通過《中俄北京條約》確立了這個事實,即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領土,所以,包括海參崴、外興安嶺等百萬平方公里土地,都算是割讓的中國固有領土,但庫頁島在國際法上並不算中國固有領土。

如同辱罵滿清是俄羅斯通古斯後裔,如果這麼算中國更是被俄羅斯統治近三百年,所以必須區分節點,庫頁島既不是中國管轄的固有領土,也沒有在任何的條約中明確提及,所以本文章採用事實說法,將庫頁島算作沙俄內部事務。

日俄戰爭影響至深,現代國人應當如何看待?

庫頁島

日俄戰爭勝利後,日本為何會交還東北主權,以筆者觀點絕不是為了兌現承諾,國家之間講究的是利益,日本戰局危險時提出的盟約,在勝利後完全可以重新修改,畢竟清朝不敢招惹日本。

筆者認為應該是兩點原因:第一便是對本國國力的不自信,日本能夠贏得戰爭的勝利,是先發制人與長久謀劃的結果,即便如此也贏得極為僥倖,包括太平洋艦隊司令的意外觸雷身亡,包括俄軍指揮官佈防遲緩等。

沙俄對美國的調停,只是迫於內外交困的現狀做出的決定,當俄國緩過勁來,難免要找回吃的虧,日俄戰爭日本傷亡超過二十萬,如果要想對東北實現控制還需要數十萬,且只要日本駐兵就會刺激沙俄增兵,日本不可能再維繫一場大規模的戰役,所以由中國作為戰略緩衝,日本進可攻退可守,還可以為英美留下良好的國際印象。

第二點便是日本瀕臨崩潰的財政,此時日本工業基礎較弱,戰爭物資需要大量的進口,即便有英美的支持,也發行了大量的國債,但畢竟需要償還的,且戰爭死難者也需要大量的撫卹和安置,想要在東北建立穩固的營防,需要大量的基建設施。

日俄戰爭沒有獲得任何的賠款,日本政府又要償還國債本息,還要維持在朝鮮的控制,可以說花錢如流水,而作為戰爭前沿的東北更是無底洞,卻短時間內難以見到回報,這是一筆風險過高的投資,遭到日本內閣的全面反對。

第三點當時的日本內閣是溫和的鴿派掌權,日本第一個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雖然主政期間發動朝鮮的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但對清朝給予留學生極大的便利和幫扶,對朝鮮也採取相對自治的政策,自其被刺殺後朝鮮半島政權徹底顛覆,日本逐步走上軍國主義路線。

伊藤博文希望打開中國廣闊的市場,以經濟的方式掠奪中國,以達到使日本富強的目標,因此極力主張對中國保持相對的友好,甚至願意出兵維護清朝的統治,鑑於承諾過清朝歸還東北主權,也督促日本政府踐行承諾。

正是在以上客觀條件下,日本最終歸還東北主權於清朝,但是卻掌握著經濟的命脈鐵路,和東北最重要的港口旅順,以此形成對朝鮮半島的拱衛。

所以,對於日本發動日俄戰爭,作為國人我們依然要慶幸,如果沒有日本的冒險嘗試,那麼清朝幾乎沒有可能再收回東北的主權,但我們沒有必要因此感恩。

日本通過“九一八事變”佔領東北,又從“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造成中華民族兩千萬的傷亡,長達十四年的抗戰,我們尊重歷史,但也應該銘記歷史,落後就要被捱打,建設更美麗富饒的國家。

致敬建國七十週年。

日俄戰爭影響至深,現代國人應當如何看待?

伊藤博文與李鴻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