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才讲史
1947年初,国军的全面进攻在损兵折将之后,已经无法继续,于是将全面进攻改为了重点进攻,这里说的重点进攻的重点,就是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因为这时候中原军区已经被迫突围,国军已经占领了大别山区,华北地区局面也比较稳定。所以,国军将重点放在陕北和山东。
而在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中,实际上更重要的重点就是山东。原因很简单,这时候华中野战军粟裕部已经北撤山东,和山东野战军合并,组建了华东野战军。这时华野完全处于被国军战略包围的态势,根据地面积在国军压迫下日渐缩小,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山东除了王耀武指挥的部队之外,南边有国军重兵集团,河南也有国军重兵集团,北边的华北地区也处在国军不断压迫华北解放军的状态。所以,山东的华东野战军完全处在国军的战略包围态势之下。因此,国军统帅部认为,只要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最后将华野压迫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迫使华野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就可以一举消灭华野,将华东战场的解放军彻底肃清。
但粟裕并不这样认为,他仍然在寻找歼灭国军有生力量的机会。按照解放军此前的作战经验,这时候解放军应该寻找敌人战线中比较突出,而且战斗力相对比较弱的部队来打。但因为国军靠得很紧,哪个部队都不突出,每天推进速度都很慢,粟裕等待的这种战机始终没有出现。考虑再三,粟裕决心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围歼国军五大主力中的御林军,也就是整编七十四师。
整编七十四师的前身是七十四军,从抗战时期就已经成长为国军中战斗力一流的部队。在粟裕率部北撤之前的苏中战役中,张灵甫率领的整编七十四师就曾多次和解放军交手,虽然也曾被消灭过一部分,但是没有遭遇过歼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在涟水战役中表现突出,打得华中野战军部队损失惨重,狼狈撤离战场。因此,粟裕决心打整编七十四师,这是一招险棋。如果成功,就可以打破敌人的计划,如果失败,就有可能被迫提前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
结果是众所周知的,粟裕在孟良崮之战中成功迫使张灵甫放弃重武器,也没有在垛庄坚守待援,而是主动上了孟良崮。最后,粟裕一边命令一部分部队阻援,一边令一部分部队围歼张灵甫。张灵甫骄狂轻敌,率部上了孟良崮之后才发现,这是一座连树木植被都没有多少的石头山,而且也没有水源。三万多人的军队上了孟良崮,很快就被华野以优势兵力全部干净的消灭掉了,仅有一千多人漏网。
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之战,以整编七十四师被全歼,张灵甫被击毙告终,看起来华野大获全胜。而且,在整编七十四师被歼灭后,国军其余部队全线后撤,山东战场的压力暂时减轻了。但实际上,虽然孟良崮之战战果辉煌,但是却并没有完全改变解放军在山东战场面临的困难局面,根据地依然被压缩的很小,仍然处在国军的战略包围之中。也就是说,孟良崮之战并没有完全改变解放军在山东的内线作战态势。
因为华野此时部队已经达到二十五万人左右,而解放区面积被国军压缩到了方圆纵横一百多公里的狭小范围内,局面非常被动。这样,解放军无论是兵源还是粮食,在山东都处于极端困难的状态。最后不得已,粟裕只能同意中央的指示,将华野一分为二,一部分部队转移到外线去寻找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另一部分则留在山东根据地内继续坚持斗争。这也就是华野分兵的原因。
因此,客观来说,虽然解放军在孟良崮之战中消灭了敌人最精锐的整编七十四师,赢得了战役,但是在战略上却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因为这一战的胜利并没有完全改变华东战场的态势,也就是战略上是没有多少收获的。反过来,从国军的角度看,孟良崮之战则是输掉了战役,但是却赢得了战略,迫使华野不得不分兵,从而使华东战场的形势更加有利于国军。
也就是说,孟良崮之战虽然是解放军取得了胜利,但是基本的战略态势并未改变,解放军在华东的处境仍然非常紧张。尤其是根据地被大幅压缩的情况,让解放军内线作战的回旋余地变得越来越小,再继续留在山东根据地内线作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只能打到外线去,以此来减轻山东根据地的压力。而最终改变这个局面的,不是别的,正是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
萧武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里,蒋军被歼灭总数达到56个整编旅,平均每个月损失接近6个整编旅的兵力,这样的损失速度是任何军事集团都难以承受的。由于蒋军在各地损兵折将,机动兵力大为减少,再像1946年那样搞“全面进攻”已无可能,所以南京方面1947年初改变战略为“重点进攻”,选择山东和陕北为两个战略区作为主要进攻目标,其他战场维持均势或守势。
《保卫延安》彭德怀剧照
山东方面蒋军集中了24个整编师共60个整编旅,大约45万人的嫡系精锐部队,编成三个机动兵团(汤恩伯、王敬久和欧震)分路合击,企图击破华东野战军主力,解除距离南京最近的威胁,一马当先的自然是“网红部队”整编第74师。而陕北方向的进攻指向性更加明确,为此蒋军动用了最大的战略预备队胡宗南军事集团主力。
抗日战争结束后,原第一战区改制为“西安绥靖公署”,胡宗南由战区司令长官改任“绥署主任”,一度拥兵五个集团军40多万人马,虽然调出一部分投入到华北等地区(比如接收石家庄的第3军),但仍然保有20多万装备精良的部队,且未经大的战役战斗,建制完整气焰嚣张。
而西北我军的实力是最为薄弱的,西北野战兵团成立时仅有26000人,还不及华东战场张灵甫一个整编师的兵力数字,而在此地区不仅有胡宗南的部队,还有“马家军”的10余万人和榆林邓宝珊的20000人枪,杂七杂八总数在40万人左右,实力对比非常悬殊。
所以这个提问之下,较具代表意义的其实是“延安保卫战”,因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延安就成为我党中央的驻地和指挥中枢,到1947年胡宗南部队进犯陕甘宁边区为止,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长达12年之久,从感情上说,我军指战员确实舍不得放弃。
《保卫延安》胡宗南剧照
1947年3月敌人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发起进攻,入侵延安的兵力为23万余人,其中胡宗南所部出动了15个整编旅14万余人。战役之初,我军高层是对保住延安持乐观态度的,当时曾有外国记者采访,问及蒋军是否有进攻延安的企图时,得到的回答是:“进攻延安的计划早已定了,还要打,但有很大可能是我们把进犯的敌人军队打垮”!
当然,这样的自信不是完全依靠26000人的西北野战兵团,3月6日延安方面命令陈赓率五个旅南渡黄河,袭击陇海铁路洛阳至潼关段,同时电令晋冀鲁豫军区刘邓部队攻击平汉路,所以延安保卫战的总体战略布局是“内线防御,外线解围”。然而仅仅四天后,胡宗南进攻延安的15个整编旅即已完成集结,而我陈谢、刘邓两部的外线进攻尚未准备就绪。
这样便仅能实施内线防御了,延安的防御部署是以教导旅和警备第7团、第一纵队和新编第4旅、警备第1旅和警备第5团分成三个战役集团阻敌,然而加一起也不及敌人兵力的八分之一,且战士们每支枪平均10发子弹,彭总曾经询问第一线的教导旅长罗元发能守几天?得到的回答是五天,其实这个回答已经很有勇气了。11日,我军再紧急调动晋绥军区王震所部的两个旅增援延安。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的大举进攻开始了,三天后突破保卫延安的第一道防御阵地,至3月18日逼近了延安南面的三十里铺,城内已经可以听到清晰的枪声,由于敌众我寡,守住城池已无可能,当晚8点党中央撤离延安,延安保卫战宣告失利。仍然留在城内的几名外国记者,就放弃延安一事采访彭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回答说:“蒋介石除了一点面子之外,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他把他的军队全都消耗在面子上,他就完蛋了”!
彭总的分析其实一针见血,就战略价值来说,地贫民脊的陕北根本无足轻重,我党中央也随时可以转移,在哪里都可以指挥全国战局。而在东北、华北、中原和华东都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蒋介石把唯一的战略预备队大部投入陕北战场,是非常愚蠢的。尽管我军保卫延安的战役未能取得成功,但是在此后一年转战陕北的过程中,牢牢地拖住和牵制了胡宗南的主力部队,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在战略上赢得了全盘主动。
由于胡宗南主力陷在陕北,直接造成黄河防线兵力空虚,随着刘邓大军的跃进和陈赓兵团的战略展开,胡宗南的部队又不断被从陕北调出驰援,顾此失彼的结果是,不到一年就被赶出了延安并且损兵折将。与此同时,蒋军在最需要增援的东北和华东战场上,屡战屡败,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蒋介石为面子而作战的恶果,迅速显露出来。
《保卫延安》蒋介石剧照
度度狼gg
历史上有没有“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战争?
解放战争初期,以汤恩伯张灵甫等人的淮阴战役、涟水战役最为典型。
从1946年6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大肆向解放军发动攻击,大片解放区被攻占。具体到新四军这边来说,中原军区全部丢失,华中军区也几乎全部丢失,新四军为基础建立起的两大军区全丢了,最后只好到山东军区去了。
这里面要说明的是,华中军区、中原军区和山东军区的关系。华中军区是新四军主力活动范围,后来因为新四军第五师为主的部队开辟了中原军区,山东的八路军115师主力闯关东了,于是新四军一下子有了三个战区——中原华中和山东。
令人郁闷的是,新四军三个战区仅仅几个月就全丢光了。
中原军区主力6万多人,在刘峙带领的国军30万大军的挤压和围攻下,很快损兵折将,只好选择突围。本着“生存第一”的原则,6万军队最后存活下来的不足2万多,成建制的只有一个皮定均旅5000多人。
中原之战,国军基本取得了大获全胜。但这场战役,同时也牵制了国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促使我军挺近东北、在华北打开局面的战略得以实施。
相比中原,华中军区的困难要大得多。中原军区的倒下,国军的主力开始瞄准了与南京只有一条长江的华中军区,国军拿出来的,都是清一色的美械部队。想要战胜他们,谈何容易。
华中军区只有十几万军队,而蒋介石进攻的部队则有50万之众,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华中野战军依然打出了苏中七战七捷。可是,苏中战役后,国军还是以绝对优势攻克了华中军区大部分土地,解放军损兵折将,也让国军损失惨重。
最为典型的便是涟水战役。
淮阴是华中军区首府,不能轻易丢弃。整编74师等部疯狂进攻,解放军做出了围歼74军的计划。当解放军准备在淮阴城下围歼74师时,却发现74师以偷袭手段攻克了淮阴城。不久后,张灵甫有攻占了淮安。解放军避敌锋芒,退入了苏北根据地。
张灵甫在淮阴和淮安两次战役战役中表现出来的悍勇和狡诈,证明了这个人并不是坊间传闻的现代马谡,反而是在战术上很有一套。不少解放军参战部队说,整编74师比日本军队还能打,患上了“恐74师病”。
就在这种情况下,涟水的争夺战爆发了。
张灵甫认为,华中野战军主力屯集在苏北,是他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当蒋介石招他会南京修养时,他断然拒绝,说“等打完苏北最后一仗再回南京”。坚守涟水的成钧第五旅,这个部队在淮阴已经败了一场,这次振奋精神再次作战。在涟水城的南门渡口,一个排战士全部牺牲,也没能挡住国军的进攻。
当国军打开阵地即将冲入涟水时,王必成带领第六师赶到,双方短兵相接,我军以白刃战一小时就灭了74师一个营。在王必成的坚决防守下,74是连续发动8次突袭,都没能奏效。有一次围歼74师的战绩即将到来。可是,当我军寂静完成对74师的包围时,张灵甫忽然退了。第二次围歼张灵甫的机会又丢失了。
张灵甫一战涟水,损失了7000多人,稍作补充后,74师卷土重来。74师和28师在正面排开将近100门重炮,对解放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随后有开始了坦克引导步兵进行猛攻。王必成第六师第一线阵地开始陷落。
当王必成和谭震林都以为张灵甫主攻方向在南面时,张灵甫带着主力从西面发动了忽然袭击,我军损失惨重,西门南门相继丢失。经受过严格巷战训练的74师,以班排为单位,充分发挥美式火焰喷射器和M1“巴祖卡”火箭筒的威力,与解放军进行逐街逐屋的争夺。最后,解放军只好撤退,不少战士困在城中壮烈牺牲。
二战涟水,张灵甫近万伤亡取得胜利,我军的王必成将军受到追究。
从两淮战役到两次涟水战役,华中军区在张灵甫为先锋的国军面前损兵折将,丢失了经营多年的苏皖解放区,毫无疑问,这是新四军在解放战争初期承受的比较重大的失利。
可是从另一个方面去看,发现华中军区丢了,中原军区也丢了,可是我们的部队却更加集中了,更加有利于开战大兵团作战,集中力量围歼敌人了。
果不其然,涟水战役后华中野战军进入山东,和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涟水战役过后没多久,华野先后打出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仅仅五个月的时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事实上,解放军的战略本来就是“向南防御,向北发展”,距离南京太近的根据地,最后肯定会丢失的。在长期的战争中,国军重心在于争夺地盘,解放军的重心在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最终结果是,1946年6月—1947年6月的战略防御阶段,我军歼灭了敌人71万,国军的一线作战部队,从117个旅,下降到了85个旅。
赢了战役,输了战略,解放战争第一阶段的主基调就是这个。
历史知事
在历史上,“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战役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抗日战争中“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一场战斗。
这里肯定有人会说是淞沪会战了,确实,淞沪会战中,中国军人们英勇奋战,以血铸成了一道坚固的长城,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是我们今天说的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淞沪会战,甚至是有过之而不及。
这场战役就是武汉会战。自淞沪会战日本占据上海后,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加快了不少。1938年6月,武汉作为当时中国的军事中心,交通中心,决不能轻易将其拱手相让,为此国民政府派遣海陆空总计14个集团军、50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超过100万人,甚至蒋委员长亲自坐镇指挥,想要与日本拼个你死我活。此次战役规模之大,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地区。大小战斗数百次,历时4个半月,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在这场战斗中,我们的抗日英雄们,英勇抗战,虽然这场战役我们输掉了,但是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却谋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为什么说武汉会战“输了战役,赢了战略”呢?
首先,武汉会战后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被彻底粉碎。
在抗日战争中,日本曾宣言“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但是我们先在淞沪会战中给了日本迎头一棒,又在武汉会战中让日军感受到我们中华的强大。在武汉会战中,日军为了能够迅速拿下中国,先后投入了超过30万的兵力,更是出动各型舰艇约120艘,各型飞机约300架。面对装备如此先进精良的日军,我们的抗日军人们并没有退缩,先后扑向战场。在国民革命军的顽强抵抗下,日军损失惨重,4个半月后,国军主动撤出武汉,这才让日本占领武汉。
其次,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守转入长期相持阶段。
日军在武汉会战中,损失惨重。根据日方战后发表的资料看来日军损失3.55万人,但是中方却统计日军伤亡高达25.6万人,很显然这两个数据都不太真实。但是此战之后日军侵略中国的脚步明显慢了下来,由此可以看出日军的损失一定不小。况且,日本本国战略资源较少,一直以来都是采取“以战养战”的政策来维持侵略战争的消耗,而日军侵略脚步太快,此战的消耗又如此巨大,日本的国力已经开始出现崩塌的迹象。所以,在武汉会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由战略防守阶段转为长期相持阶段。此战可以说是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转折点之一。
最后,武汉会战后,我们并没有为此放弃抵抗,反而使我们的抗日决心变得更加坚定。
虽然武汉会战以国军落败而结束,但是国军们也将这场战斗打得有声有色。中国空军在苏联志愿航空队配合下,与敌激战,取得重大战果,共击落日机62架,炸毁日机16架,炸沉日军舰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作战。此外,在武汉会战中还发生了一次抗战以来第一次几乎歼灭日军一整个师团的著名战例-万家岭大捷。表现了中华民族敢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慨。这些抗日战争的精彩战例,极大的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是鼓舞了我们国民革命军的士气,这场战役打出了我们的民族尊严、打出了国威。虽然我们最后失败了,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持久、全面的与日军反抗到底的决心。
我们的革命先烈们,用血与生命为我们换来的安定,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也决不能因为安逸,而忘了国家的耻辱。我们每一个中华人民,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将此永远的牢记在心。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近代解密
笔者认为,历史上这样的战争例子太多了,今天给大家说说延安保卫战。
1947年3月,国民党召开重点进攻,兵锋直指延安和山东。
这两个地方,延安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驻地,山东是关内最大的解放区。
国民党对这两个地区的进攻,说明了他们对延安是非常看重的。
号称天子第一门生的胡宗南,亲自率领20万进攻延安。
之所以称之为天子门生,是因为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也是这一期学生中职位最高,兵权最大的人。
他和陈诚,汤恩伯并列为三大派系,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有权势的人物,因为掌握着西北地区军政,所以被人们成为西北王。
这次胡宗南对延安势在必得,他估计对方会全力以赴,和延安共存亡。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早在前一天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就撤离了延安。
毛主席认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从这一句话中,也能看出毛主席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他的眼光放在了解放中国这盘大旗上。
而蒋介石则非常看重地盘,他认为损失了部队可以补给,城池丢了就彻底输了。
这也能看出双方的观点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毛主席在撤离前,让全体人员打扰干净屋子,做到了从容不迫,好像这家主人是出门游玩,早晚都会回来的场景。
胡宗南占领延安后,曾经到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参观,据说抽屉里毛主席有一段留言,是写给胡宗南的。
“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不能退,奈何!奈何!”
短短一句话,让胡宗南意识到,自己已经骑虎难下。
蒋介石听说攻占了延安,特意坐飞机到延安视察,并且通过广播和报纸大肆宣传。
可是这种胜利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在彭德怀将军的指挥下,西北地区获得了解放,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毛主席用一个延安换取了全中国的胜利,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高瞻远瞩。
—End—
文史频道
“输了战役赢了战略”这不就是对“延安保卫战”的完美总结吗?延安保卫战绝对是对这八个字最完美的诠释!
1947年,在解放战争进行到第九个月左右,国民政府已经无力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因此只能集中兵力进行重点打击。
从1935年之后,延安就成为全国革命圣地,无数有志青年梦寐以求的地方。正因如此,延安也成为国民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占领延安,摧毁我党的指挥中枢成为国民政府军事行动的重中之重!
从1947年3月起,胡宗南指挥25万大军对延安发动全面进攻,当时整个陕北地区,解放军仅仅拥有3万兵力,实力悬殊。
13日,胡宗南8万人在飞机的掩护下开始进攻延安,妄图三天内功占延安城,中央机关选择避敌锋芒,主动撤退。
毛主席临走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蒋介石进攻延安,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来的”!
果不其然,仅仅一年后的1948年4月22日,解放军就再次收复延安!
用一句话来总结胡宗南的延安之行——有一种占领叫做失败!
党中央主动放弃延安,转战陕北各地,我解放军各部诱敌深入,在不断的运动中创造战机,适时发动对敌人的攻击,先后进行了三次对敌歼灭战。
分别是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和蟠龙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
后来解放军各部又在运动中打击敌人,不断瓦解敌人的进攻锋芒。
特别是1948年的宜川战役后,陕北地区的战局被解放军彻底扭转,战争的天平已经完全倒向解放军这边。
可以说,党中央当初主动放弃延安,避敌锋芒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胡宗南虽然一时占领延安,但却陷入战略上的被动,因为在这之后,他的一举一动,完全是被解放军牵着鼻子走,没有一点的主动权。
就是因为他把延安看的太重要!
太过于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反而得不偿失!
Mr与川
历史上像这样“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整个战略胜利”的例子,真的是太多了,可以用举不胜举来形容。
我们说几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力的几个事件吧。还是从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起义的时候开始说起吧。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领导的第一次起义是秋收起义,之后他们就开始转战长沙,遭受到了敌军的拼死抵抗。并且在攻打长沙的战役时,工农红军失败了。
可以说会战长沙的失败,就是最为典型的“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当时的具体情况是,中国的中大城市,都被国民党反动派给占领了。
在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之后,党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之后,工农红军主要借鉴苏联的经验,走占领大城市,武装夺取革命胜利的路线。
很显然这种路线,在当时是走不通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熟悉中国国情的毛泽东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很显然苏联的这条占领大城市,武装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武器和士兵,都没有国民党反动派强大。
因此,这条路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照搬苏联的模式,走这样的路,是无论如何也走不通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属于毛泽东独创的,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伟大道路。
这个道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因为毛泽东知道,中国大部分民众,都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我们只有争取了农民的支持,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我们最终才会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的。
在毛泽东找到了能够战胜敌人的正确路线后,他开始带领工农红军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从此,工农红军的革命,如同星星之火,烧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毛泽东带领的军队,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前四次反围剿战争,四渡赤水之战.....全部都是毛泽东的得意之作。
可以说正是因为那一次战役的失败,让毛泽东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掀开了新篇章。
自此之后,工农红军的队伍不断壮大,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依靠广大人民的力量,我们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从此,全体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所以说毛泽东领导起义之初,他所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是一个典型的“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整个战略胜利”例子。
不才讲史
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舰编队的远程对决,日本航母编队获胜——珊瑚海海战。这就是一场典型的美军输了战役,赢了战略。
【战役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美太平洋战争,1942年5月,澳大利亚北边的新几内亚。日军占领图拉吉后,准备攻占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口,美军舰队前来阻击。
双方兵力对比:
【美军】2大型航母,8巡洋舰,8驱逐舰。
【日军】2大型航母,1轻型航母,6巡洋舰,7驱逐舰。另外,陆基飞机90架。
战争开始前,双方都知道对方意图。从5月3号开始,双方舰队到处游荡,探寻目标,但是提前谁也没预先发现对方位置。游荡5天后,双方终于遭遇,侦察机各自激动地将报告发现地方航母。
双方舰队在视距外,以空中力量展开厮杀,这就是航母对决的首例。【战役结果】
美军损失:大型航母1艘,驱逐舰1艘,飞机66架。另外,大型航母“约克城”号撞伤。
日军损失:轻型航母1艘,驱逐舰1艘,飞机77架。另外,航母“翔鹤号”重伤,“瑞鹤号”航母损失部分舰载机。
珊瑚海海战,日军取得胜利,以1.2万吨轻型航母,换掉对方3.3万吨大型航母,日军是赚到了。
【后续影响】
日军这场胜利,为后来的中途岛海战带来不利影响,进而使得太平洋战场日美海军力量逆转。在1942年这个时期,美国军事部署重点在欧洲,太平洋战场,日本军事实力完全占据优势。
经过偷袭珍珠港,美军损失大部分战列舰,不得不倚重航母战争。而珊瑚海海战,美军虽然失败。但是从中看出了海战发展趋势——大舰巨炮的时代已经过去,以航母为中心的超视距战争才是正确方向。
【为什么说珊瑚海海战,美军输了战役赢了战略?】
在这之前,太平洋战场,航母美日对比为4比6。
珊瑚海海战,美军损失1艘航母,受重伤一艘,在强大工业能力下,三天就抢修好归队。
而日军还是战列舰时代的思维,2艘航母受伤,1艘修了一个月,另1艘为了等新的航载机,直接闲置了。
这样,接下来的中途岛海战,航母对比变为:美3日4。珊瑚岛海战,美军以损失一艘航母为代价,却让日军2艘航母缺席中途岛海战。
【为什么要着重提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海战,是二战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性战役。航母、战列舰大规模参展,美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全灭了日军参战的4艘航母,让日军战列舰沦为看客。
此战之后,太平洋战场,日美海军力量对比发生逆转。不但让日本海军上丧失进攻主动权,也为美国发挥战争潜力争取了时间。等到下一年,美军舰艇下饺子一样,出现在太平洋的时候,日军海军的末日也就来临。
尔朱少帅
千年依旧,鉴往知今!
历史上真正 “输了战役‘,赢了战略”的非淞沪会战 莫属。
其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此次战役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数十万革命先烈没有白白牺牲, 正如前面所说,此战不仅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更为全国人民激发了勇气。不管男女皆有 守土抗战之责,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的阴谋, 而且让欧美列强对我华夏 刮目相看,“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
此后我们的先祖凭借广大的战略纵深,坚持抗战八年,加上同盟国家的帮助,一扫光绪二十一年以来的 累累血泪!
此战虽败犹荣,战略 上逐渐占到先机!
天下兴亡,皮肤有责;革命精神,代代传承,正是有他们的牺牲 才换来我们金天的幸福生活!
日月千年依旧
不得不说打仗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有的时候,你明明赢了很多场战役,但是,你未必能赢得了最后的战争。
这就是战略高度的问题了,也就是说你只是赢得了战役,没有赢取战略上的胜利,最终迎来的也将会是失败。
那么历史上什么样的战争,属于是“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伟大战役呢?
说实话中国近现代史上,粟裕将军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和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之间,争夺鲁西南重地临沂这一战,就是典型的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整个战略胜利的例子。
可笑的是,在临沂战役打响之前,陈诚还信誓旦旦的发表过言论,说自己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能灭掉中国共产党。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挑起了内战,他一直都想在国内实行独裁统治,然后彻底打败共产党。
为了尽快剿灭共产党,他还特意的找来了何应钦谈话,他问何应钦,若是让他带兵,全力剿灭共党,他能用多长时间。
刚打完日本人,何应钦不想这么快在挑起内战。所以,他给蒋介石说的是三年吧。
这一答复蒋介石当然不满意了,所以他让何应钦有多远走多远,离他远远的,别让他看到何应钦,省的心烦。
蒋介石又找来了陈诚,还是问了同样的问题。
陈诚告诉他,若是让我带兵的话,三到六个月剿灭他们应该不成问题。
听到这样的答复,蒋介石感到很欣慰,不愧是我最为得意的学生兼心腹。这话说的没毛病我爱听。
当时华东战场上国共双方的必争的地方,正是军事战略要地临沂。
因为粟裕知道临沂的重要性,所以,他抢先占领了临沂。这件事被蒋介石知道了,蒋介石勃然大怒。
他开始命令陈诚火速把临沂再给夺过来。
陈诚压力山大,组织了四路大军,一起向临沂进发。
当时的左路是胡琏率领的是11师,前身就是最能打的土木系,右翼是黄百韬带领的整编25师,中路是整83师,整74师。
这些都是蒋介石军队里的主力中的主力,可见,为了拿下临沂蒋介石又或者是陈诚,下了多大的血本。
这时候粟裕想出军,打陈诚大军的侧翼最薄弱的一支,好牵制他们进军的速度,让他们来救援,然后好在临沂城外围点打援。
但是,陈诚不为所动,所以,粟裕不得不改变策略。
他先是给在延安的毛泽东请示,说明了现在临沂的情况,十分的危机。毛泽东的回复是,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临沂。
有了毛泽东的这一句话,粟裕就放心了,他可以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打敌人了。
在当时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确实是抵不过陈诚的四路大军的。
关键是在粟裕的西北,还有王耀武军团,若是王耀武这时候也出击,和胡琏,黄百韬前后夹击粟裕,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所以,粟裕打算放弃临沂,变被动为主动,然后进攻鲁西北,发动莱芜战役,矛头直指王耀武。
这样的话,对于粟裕来说先占领了鲁西北,消灭了自己身后的敌人,然后再聚集我军优势兵力,攻打临沂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结果正是因为粟裕的这一英明决定,让他彻底的占领了整个华东地区的。
粟裕放弃了临沂,陈诚他们占领了临沂,然后立刻通知蒋介石,蒋介石十分高兴,还大书特书。
殊不知临沂是粟裕主动放弃的,他们根本就没有发生战争,就占领了临沂,实在没有什么可庆祝的。
可是,陈诚和蒋介石没有高兴几天,他们才知道粟裕大军,已经秘密集结到鲁西北了。这时候即使陈诚想去救,也已经来不及了。
紧接着就是莱芜战役打响,国民党王耀武管辖下的李仙洲军团几万人马,全部被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歼灭。
然后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性的。之后,华东野战军在华东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稳扎稳打最终彻底的把国民党打败,赶出了华东地区的。
所以,临沂战役,就是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整个战略胜利的经典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