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将军,被领导高估且重用,最后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

不才讲史


要说被高估,现在很多果粉口中的抗日名将孙立人,肯定要算一个。

孙立人因为曾经留学美国,所以一直是比较亲美的。回国后先在税警总团,后来被任命为新编三十八师师长,参加中国远征军。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失败后,杜聿明不惧艰险,奉命翻越野人山,向国内撤退,历经九死一生。孙立人则在仁安羌之战中,因为奉命为英军解围,随后就成了英军从缅甸向印度撤退的后卫部队,最后跟着英军撤退到了印度英普哈尔。杜聿明部则在得到救援后,也撤到了中印边境地带,后来杜聿明奉命回国,所部新编二十二师则留在印度,和新编三十八师组成了驻印军。

远征军退入印度之后,美国人和英国人协商后,将远征军余部集中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北部的兰姆伽,由美国人进行训练。史迪威因为对中国军队的高级将领和军官不信任,从国内征调了三百多名各级军官,准备彻底改造驻印军部队,营长以上的职务全部由美国军官担任。只是在驻印军各级军官和将领的坚决反对下,史迪威才被迫放弃了这个计划。之后,史迪威又致电军委会,罗列了远征军第一路军总指挥罗卓英的十大罪状,迫使军委会将罗卓英撤职,但军委会同时成立了新编第一军,原计划任命邱清泉为军长,因为邱清泉性格火爆,怕他和美国人和做不好,于是改由郑洞国担任。

在史迪威和国军统帅部的斗争中,孙立人基本上都是站在史迪威一边的,表现十分亲美。因为美国人对中国人态度非常恶劣,经常颐指气使,所以驻印军将士大多数对美国人非常反感,以至于有人说,我们还没有亡国,但我们却成了美国人的奴隶。因此,驻印军的高级军官经常和美军发生冲突。驻印军各级部队都驻有美国军官作为联络官,但在训练的时候,经常由联络官直接调动部队,而不通知国军各级主官。在训练中,中国士兵也不太配合美军,如果没有中国军官在现场指挥,秩序往往非常混乱,后来美军不得不让中国军官也参与训练。

因为孙立人表现比较亲美,所以在接收美械装备的时候,在史迪威的主导下,给新编三十八师的装备就要比廖耀湘任师长的新编二十二师好。后来,国军统帅部为了接收美械装备,又从国内抽调了三个师,也就是新编三十师,十四师和五十师,这样,驻印军就有了五个师。装备训练完成后,驻印军的这五个师又被改编为两个军,也就是新编第一军和新编第六军,孙立人任新一军军长,廖耀湘任新六军军长,但在一开始,因为只有五个师,所以新一军下辖三个师,而廖耀湘的新六军只有两个师。按照国军当时的编制,就等于新一军是甲种军,而新六军只相当于乙种军的编制。

因此,孙立人与廖耀湘之间一直存在矛盾,并且,孙立人和杜聿明之间也存在矛盾。解放战争之初,新一军和新六军都被调往东北参战。中间因为杜聿明生病修养了一段时间,推荐郑洞国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总司令,代理他的职务。但无论杜聿明还是郑洞国,都更加倾向于新六军,而对新一军不太感冒。一开始,大战在即,孙立人受邀到英国受勋,这是经过军委会批准的,但之后他没有经军委会批准,就擅自跑到美国去了,经过军委会连电催促,他才姗姗而回。他一回到东北战场,就开始又和新六军廖耀湘竞争,争装备,争功劳,闹得不可开交。以至于杜聿明病愈返回战场时,郑洞国对杜聿明抱怨说,孙立人回来后,新一军反而不如他不在的时候好指挥了。

四平之战中,新一军、新六军和七十一军并肩作战,新一军装备更好,是主攻部队,但新六军的迂回攻击也对四平之战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四平之战结束后,解放军放开大路,占领两厢,直接向北满和南满撤退,杜聿明指挥国军相关部队向长春追击,新一军在中路沿中长路北进,新六军和七十一军分居左右两侧。追击开始后,新六军和七十一军进展顺利,而新一军却在孙立人的指挥下,按兵不动。为此,杜聿明和孙立人大吵一架,但孙立人就是不肯受命北进。杜聿明事后才知道,这是因为孙立人认为,四平之战是新一军主攻,可是攻占当时的东北中心城市长春这样的任务,杜聿明却交给了新六军廖耀湘,所以孙立人认为杜聿明指挥不公平,才不肯配合。

也是因为孙立人故意保存实力,不服从指挥,在救援滇军六十军下辖的一八四师潘朔端部时,杜聿明见军情紧急,知道自己指挥不动,于是通过在东北的蒋来指挥,孙立人仍然不服从指挥,磨磨蹭蹭,坐视一八四师在解放军的围攻之下苦战了几天,最后见救援无望,干脆在海城宣布起义。之后不久,孙立人就被调离东北战场,从此赋闲,再未返回前线,指挥过部队作战。到台湾后,因为美蒋矛盾,美国一度策划像韩国一样发动军事政变,扶植一个有一定声望的将领,取代蒋的位置,因为孙立人一贯亲美,从而被视为合适人选。也是因此,孙立人被蒋长期软禁。其实,如果美国人当时的计划得逞,目的是让台湾脱离中国,孙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并不明确。

也就是说,孙立人从抗战时开始崭露头角并成名,从师长一路上升为军长,但最高职务也就是军长,并未担任过更高级的职务。从作战指挥来说,他的表现也并没有比其它国军高级将领突出什么,只是因为他的部队装备了更好的美械装备,所以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更强一些,加上他的亲美立场,从而得到美国和英国的赞扬,一时间被吹捧成了国军中的明星将领。其实就能力而言,他和杜聿明完全不在一个层次,甚至不一定比廖耀湘更强,但却因为他亲美的立场,从而得到了一部分果粉的过分吹捧,乃至于被一部分人当成了什么所谓的战神。流言所被,甚至连孙立人杀俘这种一望可知的谣言都能广泛流传。其实就抗日时期的战绩而言,他也不过是师长和军长,怎么可能有太大的功劳?李宗仁、薛岳、汤恩伯、宋希濂、杜聿明、郑洞国这些人往哪里放?


萧武


解放战争初期,陈毅被任命为山东野战军司令员,指挥山东野战军出击外线,但在泗县战役失利,两淮保卫战也失利, 鉴于山野主帅军事指挥的弱项,毛泽东要调徐向前到山野挂帅,徐向前因生病未能成行。后来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和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会合,1946年10月15日,毛泽东明确指出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才有了战绩显赫的华野(三野)。


江山归一统


民国三个半军事家之一的蒋百里!

真实的情况是,蒋百里不仅够不上“三个半之一”,甚至在民国时期所有军事家里,连前二十都排不上。

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蒋百里曾以第一名的成绩“夺走”天皇御赐的军刀一柄;近300名日本学员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中国人,将他们视为荣耀的军刀拿走,真真羞煞人也。

更让日本人尴尬的是,第二名也是中国人——蔡锷。

蔡锷很厉害了吧?当然厉害了!毕业之后回到国内,又是练兵、又是开办军校、又是领导起义,还发动了护国战争和四川战役,一生少有败绩。然而蔡锷只是第二名,排在他前面的是蒋百里。

蔡锷如此厉害,排在他前面的蒋百里岂不是更厉害?

据说,蒋百里同志除了在日本“智夺第一”为国争光,他翻译的《欧洲文艺复兴史》直到现在仍是中央美院的教材!一个陆军军官,将英文著作翻译成汉语,而且沿用了一百多年,这还不够厉害?

顶级海归、精通多种语言,又是当时紧缺的军事人才,各种光环笼罩之下,蒋百里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时最闪耀的那颗新星。

1906年,蒋百里刚回到中国,就被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聘为东北新军督练公所总参议。赵尔巽聘请到蒋百里之后,喜不自禁,特意给老北京慈禧佛爷写了一奏折,特意用八个字夸奖蒋百里:

“特异人才,可以大用!”

这八个字,分量可不低啊!

于是,蒋百里从赵尔巽这里跳槽之后,立马被清廷挖走(1910年),成了禁卫军管带。要说蒋百里这战略眼光,也是没谁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第二年就被人通知,禁卫军要充公归袁世凯了。

就这么,蒋百里成了袁世凯手下的一名参谋。

1912年,或许是袁世凯的小庙容不下这一尊大佛,或许是两人的理念不同,蒋百里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6年,蒋百里投靠蔡锷,一起反抗“旧主”袁世凯;1917年,蒋百里旋投黎元洪,继续担任参谋一职。

蒋百里的人生走到这里,资历不可谓不老、人脉不可谓不广,说他是全中国最顶级的军事人才之一,应该没有人反对。

中国有句老话,叫“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1925年,蒋百里出任吴佩孚的总参谋,因为吴佩孚不“听”他的,所以蒋百里离开吴佩孚转而投奔孙传芳。要知道,这俩人可是国民革命军讨伐的重点对象!

不用想也知道,蒋百里再度跳槽。1929年,蒋百里投奔唐生智,一起反蒋——当时已经是全国最大的军阀。谁知,蒋百里投奔唐生智不到半年,就被打的连他母亲都不认识了,蒋百里也被抓了个正着,被捕下狱。

出狱之后,蒋百里也没脸在国内待着了,毕竟他有“克主”之嫌,否则,怎么解释他“投奔谁、谁倒霉”的诅咒呢?

1933年在昔日的敌人——蒋介石的安排下,蒋百里赴日考察。到这里,蒋百里已经换了7个老大,却没有正儿八经地指挥过一场战争。

1935年,蒋百里回国,蒋介石聘他为高级军事顾问。那一年,蒋介石正在西南地区积极清剿,或许是蒋百里的出现吧,蒋介石差点被“四渡赤水”闪了腰。

至此,蒋百里再无参谋建议的机会——站在上帝视角,两年后他就会去世。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蒋百里被人捧倒天上,却没有拿出像样的成绩,恰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事实上,蒋百里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时,拿到天皇御赐军刀一事,亦系杜撰,因为中国学生是单独编班单独考试,而且只有5个中国学生,蒋百里当然是不管怎么考,都稳拿前五。

至于蒋百里的这本《欧洲文艺复兴史》,可以咨询一下美院的同学们……真实答案可能会让诸位失望。

总的来说,蒋百里是民国时期,最被高估和重用的将领之一。得亏是在抗日战争刚刚爆发就去世,否则,真的难以承受“三个半”这一称号。


祗树


胡宗南和陈诚这两个身躯不足五尺的男人都是蒋介石重用和最信任的将领,都是蒋介石培养股肱之臣的重点对象。其中,陈诚可以说是蒋介石的左膀右臂,具有很强的整军、治军能力及一定的政治才能;而胡宗南则是蒋介石最宠溺的军事将领,善表忠心则是胡宗南的强项,这也迎合了校长的胃口。

陈诚可以说是蒋介石最忠诚的“员工”之一,有着非常强的办事能力,经常主动为蒋介石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如两广事变及西安事变的善后工作、抗战红军的整编问题,为豫中大溃败的汤恩伯收拾中原残局等,也包括替蒋介石进行全国整军和排除异己等等,陈诚每次都不辱使命功成而回,一个领导能有这样的“员工”谁都会喜欢。正因如此,蒋介石让陈诚担任许多军政要职,一举成为国民党军政界的重量级人物。

所谓好钢要用到刀刃上,虽然蒋介石非常信任与重用的陈诚,也欣赏他的办事能力,但是蒋介石太过于高估陈诚的军事指挥能力了,指挥作战这活可不是陈诚的强项。在担任参谋总长期间,陈诚可谓走哪败哪,一度引起了内部派系的攻讦。据被俘的土木系骨干青年军二零六师师长邱行湘回忆道,曾亲眼看见白崇禧公开指责陈诚“指挥无能、刚愎自用,军事的到处失败多是陈诚一手造成的。”

此言不假,鲁南会战计划负责督战的陈诚可谓一手葬送了王耀武的五万余人大军,致使固守济南时王耀武无兵可调,而陈诚非但没有受到蒋介石的处分反而将他派往东北继续主持大局,一人独揽军政大权,而蒋介石的另一位爱将刘峙只因在定陶被刘伯承吃掉了整编第三师(泰山军第十军改编)就做了两年多的冷板凳。蒋介石过于高估陈诚力挽狂澜的能力的,转战东北后依然连吃败仗,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手将东北局势带入了死局。在关内被粟裕打得找不着北而在关外又被林彪揍的皮青脸肿,陈诚实在没脸见人了不得不以病请辞。

胡宗南虽然长仅四尺余,但这矮小身躯却有着远大的抱负,当年为了生计迫不得已才屈尊于三尺讲台,二十八岁后已有着丰富的阅历的胡宗南才选择了投笔从戎,而在黄埔期间是一个不显山不显水的神秘人物。但谁也没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在东征和北伐为校长挣足了脸面,特别是在中原大战的勤王救驾之功令蒋介深感欣慰,也占尽了黄埔的风头。

而在蒋介石两次下野期间,胡宗南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联络黄埔学子,坚决拥护与服从校长一人的领导。胡宗南表现出的政治立场和忠心,私心很重的蒋介石一直看在眼里,胡宗南他后不想晋升都难了。自从胡宗南执掌了蒋介石的起家资本黄埔第一师后蒋介石任其扩军,第一师一度拥有13个团,这完全超出了国军的编制,最后扩编为第一军并兼任军长,这也是黄埔学员中的第一个军长,胡宗南已经将黄埔其他学员远远甩在了身后。

抗战自参加淞沪会战后,装备最精良的胡宗南开始了走上了“坑爹”之路。兰封会战奉蒋介石之命东出潼关参与围歼日军第十四师团时,胡宗南却一直磨磨赠赠贻误了战机,一度令蒋介石十分恼火;武汉大会战奉命固守武汉北大门信阳时,胡宗南为避免落入日军的合围擅自弃城而逃,导致的结果就是平汉线东的李宗仁十万大军腹背受敌,最终被迫撤出了战场。

信阳的失守如果换作杂牌军的将领,早就枪毙了,但蒋介石对胡宗南的宠溺到了极致,非但没追究任何责任反而将胡宗南从此调离了抗日一线,为蒋介石专心经营西北与监视友军。所谓静久生闲、闲久生事,多年没立下战功的胡宗南已经憋了很久了,在抗战结束不久后便战火燃及至了革命圣地延安,殊不知几十万精锐一脚迈入陕北后就再也抽不出身,被对手玩弄于股掌之间,想打又打不着想撤又撤不了,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如此,胡宗南就是一个志大才疏、弄巧反拙的典型人物。


赛门之略


靠脸吃饭的国军将领,曾经4次逃跑躲过死刑,最后103岁善终

近代的国民党军队中,发生过很多狗血剧情,最有趣的莫过于靠脸吃饭的白马将军孙元良。

这样的相貌确实讨喜

国军的委员长总司令常凯申将军,是曾文正老先生的拥趸,每天拿着一本《冰鉴》学相面之术,结果只学了一个皮毛。最看走眼的便是人高马大仪表堂堂的孙元良。

据徐向前元帅回忆,常校长在黄埔最喜欢搞一些单独谈话的“鬼把戏”。黄埔一期几百学员,他都挨个接见,然后嘘寒问暖收买人心。不少黄埔一期毕业生就因为校长的一席话,肝脑涂地愿为前驱。当时徐帅在老蒋面前,本身相貌上帅得不明显,又不太爱说话,连一点深刻印象都没有。反倒是相貌堂堂的孙元良,一亮出名字,还是“党国元良”,一下子就把老蒋吸引,认为这是黄埔学员中不可多得的将才。

徐帅确实帅得不明显

事实却是,这个相貌堂堂的孙元良,日后的经常性爱好是丢下部队逃跑,而徐向前几年时间成为红四方面军统帅,让老常头痛不已,悬赏20万大洋要他人头。老常是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说回孙元良,第一次逃跑是南昌之战中孙元良团不战而逃,第一军第一师全军覆没。当时孙元良是第一师第一团团长,没有收到命令直接就跑了。当时常凯申发表公开讲话,痛斥师长王俊带兵无方,下令枪决孙元良。

黄埔三杰的蒋先云,也是帅的一批

然而,孙元良却在蒋先云的事前通知下逃跑了。蒋先云当时是老蒋的秘书,黄埔一期同学真讲义气。孙元良跑到武汉,找了邓演达,邓演达不理他,直接就到日本去了。常队长得知,亲自寄去了3000大洋学费,让他好好学习,将来回国报效党国。

孙元良长得那么帅,黄埔校草啊!校长怎么会忍心杀了你?

暑假时闹得沸沸扬扬却被停播的电影《八百》,主创人员居然专门采访孙元良的幼子秦汉,还给孙元良挂上了抗日名将的称号,这样的片子要是不禁了,实在是对不住孙元良的逃跑功夫。话说谢晋元的孩子咋没人关心呢?

事实上,孙元良自己撤退,让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带着400官兵守一个大楼作为最后的“表演”真的挺不厚道的。孙元良从淞沪战场上撤退,带着卫士与部队失散,到了苏州才恢复了参谋部,收拢残军。

淞沪会战,大家都是大溃退,这锅该常队长背着,所以没有人追究孙元良逃跑的问题。

南京保卫战,孙元良又跑了。不管当时36师师长宋希濂的回忆录,或者是88师葛天的回忆录,又或者是任何一个严肃史书,都确凿无疑只认孙元良的逃跑行为。

带着红帽子还能提拔,宋希濂真帅

孙元良是脱离军队逃走的,不管是混在难民中,还是躲在妓院里,反正没有和士兵在一起。这一点,确凿无疑就是逃兵了。可是南京大屠杀过后,孙元良逃到武汉,为了免除死罪,用之前搜刮到的钱搜买很多人,编造了自己在栖霞山打游击的故事。于是,常校长再次犯了恻隐之心,饶了孙元良。

当时作为孙元良的部下,旅长廖龄奇以88师全体官兵名义请愿要求枪毙孙元良。却没想到,廖龄奇却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被常队长以“临阵脱逃”而枪毙。后来,老常马上后悔,给他平反并且抚恤妻儿。

孙元良也不是只靠脸吃饭,偶尔也靠运气。豫湘桂战役中,孙元良奉命驻守贵州独山,日军在桂柳会战后一路追击,到了独山已经是强弩之末,在独山劫掠一空后扬长而去。孙元良一枪没放居然就收复了独山县,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跻身于抗日名将之列。

长得帅真的很有用。遇上个痴迷相面的领导,只要不是死罪全是大功!

淮海战役中,孙元良跟着大部队一出徐州城就打算逃跑。当杜聿明等人商定突围计划后,孙元良第一时间切断通讯,一路逃跑,第一时间脱离战场。只是跟着孙元良的两个军六七万人,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按理说,孙元良抗命突围是死罪,逃回去怎么也会受到军事法庭审判。可是,常队长连个样子都不想做一下,转眼就让孙元良去四川重建军队,还当兵团司令。

孙元良晚年,为了给自己洗地写了《亿万光年的一瞬》,把光年当作时间单位来说,真实贻笑大方。不过,颜值高就是有好处,大家只记得他的一张帅脸了,至于临阵脱逃祸国殃民,实在是不值一提。


历史知事


其实武圣关羽才是历史上最被高估的将领,也是被领导高估重用后,导致出现恶果的将领。

说起关羽想必大家都会想到那个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刮骨疗伤的忠义无双的形象,特别是众关羽死后,更是被民间神话,被认为是忠义的化身,甚至到了清代关羽被奉为“武圣”,与“文圣”孔夫子齐名,到了现在更是上升到了神中之神,先后成为财神、文神、农神,成为全方位的万能之神。

那么历史上的关羽到底有这么厉害吗?

三国志关羽传中对关羽的描写篇幅并不是很长,其中对关羽能力的前期主要体现在斩杀颜良,而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杀文丑也都没有发生。前期最重要的描述就是描述关羽之忠义,其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来终于得以投奔刘备。

后来刘备成为汉中王后,重用关羽,封其为前将军,掌管荆州这个战略要地。

虽然关羽在进攻樊城时有所收获,先是俘虏于禁,后又斩杀庞德。但是关羽俘虏于禁斩杀庞德是占了天时之利,当时恰逢秋天,汉水发大水将于禁及庞德所率领的军队全部淹没,二人兵败被擒,于禁投降关羽,庞德宁死不降为关羽所杀。

此战过后,关羽愈发膨胀,曹操便接受谋士之建议,联合孙权,并许诺孙权将荆州还给孙权,孙权先是派出使者相与关羽结成亲家,关羽不仅拒绝了孙权还羞辱了孙权,使孙权大怒。

后来关羽麾下的麋芳、傅士仁在给关羽供给军需物资时出现了差错和延误,惹怒关羽,关羽放言要惩治他们,于是他们特别害怕,恰逢孙权设计引诱麋芳、傅士仁,二人就投降孙权。

正面战场曹操派出徐晃营救曹仁,关羽与徐晃大战后,不敌徐晃,此时四处树敌的关羽正面战场败退,荆州又被孙权袭取,部下投降孙权,孤立无援的关羽只能败走麦城,最后在临沮被斩杀。

关羽丢掉荆州严重破坏了蜀汉一军自汉中攻取长安,一军自荆襄袭取洛阳的隆中策,使得蜀汉大业功亏一篑。可以说是刘备所托非人,没能守得住荆州,并且关羽死后,刘备大举伐吴,反被吴大败,致使蜀汉之积累毁于一旦,此后吴蜀二国再也无力阻挡魏之崛起,一统中国成为时间问题。


小油瓶侃历史


历史上被领导高估且重用最终使军队蒙受巨大损失的将军很多,比如赵括、马谡等等,但我今天想说的是一位当代历史人物——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唐生智。

史载,1937年,日军已经相继攻占平津、淞沪,正集结重兵,分为三路, 向彼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大举进发。

1937年11月17日至18日这两天,蒋介石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紧急研究保卫首都南京的问题,参会的要员有何应钦、白崇禧、唐生智、徐永昌、王俊、刘裴、谷正伦等人。大本营作战组组长刘裴率先发言道:“日寇乘攻取上海之势,利用其海、陆、空军重装优势,兵分三路大举向南京袭来,南京已处于敌人的立体包围之下,形势危急。而我军在淞沪战役中损失惨重,又经过秩序混乱的长途撤退,已经很难组织起像样的抵抗,非得要在后方进行长时间的补充休整,否则很难恢复战斗力。在此不利情形下,南京很难守住。基于我军目前的实际情况,应避免在南京一带与强敌决战,更不要在乎一城一池之得失,要从全盘战略考虑,同日寇进行长期而持久的消耗战争”。

他接着补充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进一步进行全国总动员,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游击战来争取时间,等有利时机一到,再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发起致命一击......”。

刘裴在南京防守问题上持这种观点:南京是中国首都,不做任何抵抗就放弃,当然不可 。但也不必拿出所有本钱,孤注一掷,与敌死拼 。顶多只用18个团的兵力,做象征性防御,适当打一下即主动撤退" 。

蒋介石基本赞同刘裴的看法,但并未作出最后的决定,只决定让参加淞沪会战伤亡惨重的部队调往后方整训。

在第二次会议上,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认为南京在日军的重兵围困下已经危若累卵,而且敌人海陆空一起上,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志在必得,从整个抗战大局上着眼不应死守一座孤城,应作战略放弃,以保存有生力量,做长期战争之准备,条件成熟后再收复。蒋介石认为,南京是国际观瞻之地,守是应该守一下的,但不必为此投入血本,意思是抵抗一下就做战略撤退。就在大家即将达成一致意见时,在座一将突然拍案而起,慷慨陈词。

<strong>此人便是毕业于保定军校 、时任大本营军事训练总监、军法执行总监的一级上将唐生智。

唐生智是这次会议上唯一一位反对战略放弃南京的高级军官,极力主张固守南京。他的理由是: 南京是国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国父孙中山的陵墓所在,如果弃守南京,将如何面对先总理在天之灵?蒋仍未作出最终裁决,只是说:“孟潇(唐生智字孟潇)的意见有道理,值得考虑,我们再作研究吧” 。

18日夜又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唐生智仍然坚持己见,主张死守南京。蒋介石经反复思考,这时竟明确同意了唐生智的意见,并问:“谁负责指挥南京防守战为好”?在座的诸将均默默无语。又是唐生智,他站起来以坚决的语气说:“委员长,若没有别人负责,我愿勉为其难,一定拼死坚守,与南京城共存亡” !蒋说:“很好,就由孟潇负责”。此前,唐生智虽被任为陆军一级上将,但并无军事实权,如今临危受命,被任为南京城防司令,倒也勇气可嘉。

蒋介石决定固守南京的战略决策后,11月20日又宣布迁都重庆,以表示长期抗战的决心。

12月4日晚8点,蒋召集守卫南京部队师以上高级军官开会,做临别训话,他说:“守南京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大家要在唐司令长官的指挥下,同心同德,以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克尽军人守土卫国的神圣职责”。会上,他声称自己到达武汉后,将亲率从云南调来的三个整编师,前来增援南京。

12月5日早上,蒋携宋美龄乘专机离开南京飞往武汉。6日,日军大批飞机开始轰炸南京城内及周边的各军事要塞。9日,日军前锋已经逼近南京城。11日,中、日两军开始发生激战。12日,唐指挥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其仆后继,打得英勇顽强,但唐生智指挥屡出失误,军队建制混乱,号令不一,最终抵抗不住日寇的大举进攻,雨花台失守,和平门、光华门被日军凶猛围攻,南京即将沦陷。南京保卫战前后只鏖战了7、8天,中国军队便全面溃败。

史载,唐生智接到蒋介石的撤退命令后,作出“大部渡江,一部突围”的决策,因缺少船只,除唐的城防司令部人员乘汽艇逃走外,大部分人员无法渡江突围, 会水的将士只好冒险泅渡,溺死者无数,不会水的只好脱去军装混在百姓中。部分前线部队竟没有接到撤退命令,仍在孤军奋战,直到被日军迂回包抄,全军覆没......日军占领南京后,因攻城时遭受严重伤亡,竟兽性大发,实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短短六天内,竟有30万南京军民被杀戮,无数中国妇女惨遭蹂躏......唐生智乘船抵达安徽滁州,后辗转赴武汉,向蒋引咎辞职,但没有被置议。

之后,唐被免去军法执行总监之职,心灰意冷,后以父丧从重庆回到故乡湖南东安,潜心办学、笃信佛教,再也无心政事......身为陆军一级上将、身经百战的北伐宿将,唐却缺乏战略眼光,只凭一腔热血,不仅高估了自己,也被领导高估,遂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请勿剽窃】


铁马冰河wu


在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将军虽然受到了领导的赏识,他们的职位也比较高,但是后来却没有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他们的能力是被高估的,这样也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的进行。其实孙立人就是这样一位将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孙立人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存在,而且他在远征军方面做出的功绩斐然,也在缅甸作战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来有人将他形容为东方隆美尔。

可以说有这样的评价对于孙立人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他会因此而前程远大,但是要说孙立人的实力其实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出色。孙立人是一个全才,他不仅在军事方面有一定的成绩,还精通书法和建筑领域,他在体育方面也很出类拔萃,这些其实都为孙立人增添了很多人格魅力。孙立人还是一位典型的帅哥,因为有留美的经历,让他在当时有着不俗的装扮和时尚品味,所以孙立人看起来就是说一个很完美的全才,他在军事教育和训练方面也颇有心得。但是要说孙立人的实力究竟如何,那么就要通过事实来证明,而不能只看外表。其实孙立人在指挥作战方面是有一定能力的,但是和隆美尔是无法相比的,因为在新一军战场上他虽然表现出众,但是孙立人并不是主力,而是殿后,当时也有人给予了客观的评价,认为孙立人的能力还不如廖耀湘的新六军。其实孙立人这个人除了以上所介绍的这些优点之外也有很多缺点,而这些缺点就是导致他无法有远大发展的主要原因。孙立人虽然看似十全十美,但是也因此有些高傲,所以平时在和别人相处时非常的耿直,无论心中有什么话都会直接说出口,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孙立人和上司和同僚都无法和睦相处,后来他就被调开了,只能出任陆军副总司令的职位。


孙立人的经历和资质其实人能够受到蒋介石的重用,但是因为孙立人是从西方军校毕业的,他还和美国有关系,这一点让蒋介石很不放心,他担心如果要重用孙立人会给自己带来隐忧,所以虽然爱才也只能放弃。孙立人虽然有很多才能,但是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并不像传闻那样出众,这也是他无法有更广阔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且受到经历的影响,也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重用。


尚武菌


玩古典的罗千岁

其实常队长的用人真不用黑,这老兄基本就没怎么用对过人,成天拎着《曾文正公集》的常队长在用人上也一直玩古典套路,喜欢古典将领。比如名声赫赫的胡宗南,再比如这篇东西的主角罗奇。

要说罗奇这位老兄真不能算是马谡、赵括之流的人物,人家好歹是就读过广州法政大学,又是黄铺一期的风云人物,怎么算都是文武双全的名将之姿。在军校时期随队担任孙中山先生的警卫,毕业后历任排连长、区队长、团参谋、营长,参与过平定陈炯明之乱。

北伐战争的时候当上团长,围剿工农红军当上旅长,也算是一步步从基层升上来的军官。按道理说这样履历完整又文武双全的军官都是名将种子,最次也会因为经验丰富变成战场老油条。

罗奇也确实展露出不俗的才华,他练兵非常牛,给他点保安团之类的杂兵,很快就能训练的有板有眼。如果多给他点时间,一支精锐部队就唾手可得,比如他亲手训练的95师,本来就是几个民团拼凑出来的,却能在1941年的战区大校阅中排名第一,号称“当阳部队”“赵子龙师”。

我们的常队长一看这是老黄铺嫡系,又有真本事,必须重点培养啊!要啥给啥,当亲儿子养活。于是罗奇就当真以赵子龙自诩,人前人后表现的非常牛X,被同僚誉为“罗千岁”或者“罗监军”。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罗千岁的练兵水平的确很高,可是他的实战水平非常一般,长城抗战那会儿就是因为他轻信别人说鬼子的大皮鞋无法山地作战,只给左翼制高点配了一个连的兵力。结果被鬼子以那里为突破口,彻底打崩了。

弄出个“赵子龙”师又深得常队长宠信后,这老兄就经常向往子龙在长坂坡的七进七出,一直玩古典突击战来着。我们都知道近代战争玩古典冲锋不灵,可是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对手都是鬼子,鬼子也喜欢玩古典派的“板载”冲锋.........

终于到了辽沈战役,罗千岁彻底玩脱了,当时我军围攻锦州,常队长命令锦西和沈阳的兵团对线夹击,准备直接进行决战。所以东野命令二兵团4纵、11纵在塔山附近阻击东进兵团,史称“塔山阻击战”。

罗千岁当时是战地视察组第四组组长,正好在那附近,常队长于是一纸条电报发来:“此役由你亲自督战,攻不下塔山,军法从事!"

其实在此之前62军151师、54军8师和暂编62师都上去比划过了,完全拿不下东野的阵地。10月13日凌晨,罗千岁带着他的独立95师悍然出击了,然后东野的战士全笑喷了。都尼玛什么年代了,还玩波浪式冲击战法?而且还是从阵地正面硬上?

下场还用我说吗?独立95师伤亡大半,阵地还是没拿下来。罗千岁战术古典,甩锅也古典,把责任全扔在阙汉骞的五十四军身上,声称阙汉骞和被围锦州的范汉杰一直不和,所以消极战斗,害的阙汉骞差点叫常队长给毙了。

这场打了6天6天的阻击战死死把常队长的援军摁在了锦州西郊,最后重镇锦州解放,我军直接遏住辽东地区的咽喉,取得辽沈战役的主动权。不是说丧气话,如果不是罗千岁这么二,塔山阻击战胜负难料,这场战斗打得惨烈无比,我军和敌军的战损达到1:2,阵地数次易手的。


历史吐槽机


刘峙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二期,1924年经何应钦介绍,担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在“中山舰事件”和“四一二”大屠杀中,刘峙充当了蒋介石的帮凶,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


刘峙一生中最厉害的是1927年的龙潭战役,此役,身为第1军第2师师长的刘峙带伤亲赴前线指挥,对孙传芳的部队进行猛烈反击,最终击溃了孙军的主力,扭转了战局,迫使其仓皇向江岸溃退,并收复了龙潭。此战之后,刘峙官运亨通。到1935年时,刘峙已经为陆军二级上将,并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 刘峙也被称为“福将”。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刘峙确实是一员虎将,且官运亨通。但是抗战时期,刘峙就不行了。抗战初期,刘峙惊慌失措,亲率总部沿平汉线南逃。由于刘峙不战而逃,将华北的大片领土拱手让给日寇,时人送他一个外号“长腿将军”。此后,刘峙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再也没有“福星高照”了。



抗战胜利后,刘峙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指挥30万大军包围了只有6万兵力的中原解放军。中原解放军在定陶战役时,消灭了赵锡田的第三师,中原作战最终失败。蒋介石闻讯后大怒,撤销了刘峙的职务,调回南京,给了他一个战略顾问委员的闲职。在闲居一年之后,1948年5月,何应钦推荐刘峙为徐州“剿总”总司令。蒋介石认为刘峙虽然打了一些败仗,但终究忠信可靠,便再次起用了刘峙。刘峙任徐州“剿总”总司令,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如比较骄横的邱清泉就说“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薛岳)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顾祝同)看门。今派一只猪(刘峙),眼看大门守不住”。

刘峙上任后第9天,河南开封就被华东野战军攻克,同时又歼灭了增援开封的区寿年兵团,并生俘区寿年。淮海战役时,中野和华野加起来共60万人,而刘峙的徐州“剿总”的部队共80万人,最终解放军歼灭了刘峙指挥的国民党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约55万人。

刘峙从蚌埠狼狈逃回南京,吓得不敢去见蒋介石。蒋介石恨他贻误大局,下令将其撤职查办。刘峙从此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国民党败退台湾后 刘峙深知去台湾蒋介石不会给他好果子吃,便在香港逗留了一段时间,后去印度尼西亚以教书糊口。1953年,蒋介石给刘峙寄去了入台证和旅费,于1971年病逝于台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