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中國腫瘤生物學被歐美“卡脖子”


不讓中國腫瘤生物學被歐美“卡脖子”

在很長一段時期,我國基礎醫學相對薄弱,使得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受制於人。比如歐洲最大的細胞運營公司,就以保護知識產權的名義對中國實行細胞禁運。細胞模型堪稱生物醫藥產業的“芯片”,這一舉動為我國企業開發治療相關疾病的藥物設置了壁壘。

事實上,歐美藥物並不能完全對應國人需求,比如美國肺癌發病率很高,其研發了很多肺癌藥物,而胃癌發病率很低,於是就鮮有研究。而中國恰恰胃癌的發病率很高,卻很少有治療胃癌的創新藥物。

為了擺脫幾十年來我國的腫瘤生物學研究對美國和歐洲細胞資源嚴重依賴的狀況,2015年,在中國科學院、安徽省政府、合肥市及高新區相關部門的指導和社會力量的支持下,劉青松博士帶領“哈佛八劍客”的科研團隊成立了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

不讓中國腫瘤生物學被歐美“卡脖子”

目前,該公司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基於激酶靶點的BaF3工程細胞庫,包含了70多種激酶,130多種突變,共計200餘株穩定工程細胞株。該細胞庫的規模目前全世界最大,比美國的R&D system公司多75個細胞類型,比日本的Carna公司多102個細胞類型。特別是擁有FLT3以及cKIT等目前唯一能夠提供該類服務的國外這兩家公司沒有的類型。該體系的建成,打破了在該領域國際上被美國和日本兩家公司壟斷的局面,填補了國內該技術體系的空白。

近兩年,這家公司的腫瘤精準用藥藥敏檢測技術,已在全國15個省份40多家三甲醫院開展了臨床合作,為4000多例癌症中、晚期病患提供了用藥指導服務並取得了較為良好的反饋。

未來1至3年,他們將繼續大規模使用腫瘤原代細胞進行基礎科學研究和支撐生物醫藥產業化轉換;建立能夠不斷提供最大程度代表病理特性的腫瘤原代細胞,在合肥建成中國人自己的可再生癌症原代細胞生物銀行。他們將積累基於中國人的腫瘤研究基礎資源,進一步加強我國在醫學研究上的基礎資源話語權,保障我國的生物醫學國家安全。並以此為契機,為實現我國在醫學基礎研究方面的彎道超車奠定基礎。(本報記者 車輝 趙昂 陳華 劉金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