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社會的影響

明朝作為我國曾經繁盛一時的皇朝,在經過土木堡之變之後,卻開始逐漸的走向了衰落,經歷過土木堡之變之後的明朝,國內政治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新舊政權更替之下朝廷的統治十分的不穩定。在明英宗又重新登上了皇位之後,為了重新調整經過土木堡之變之後的明朝社會狀況,在各方面的建設也隨之發生了很多的變化。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社會的影響

行政措施方面的改進。

最開始的明朝在當時的張太后和“三楊”的輔助之下,國家的政治一直處於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但是到了正統七年的時候,王振開始逐漸地掌握國家的統治權力。王振本人是一個十分注重奢侈享受的人,根據張廷玉在《明史》中記載:“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興麓川之師,西南騷動。” 由此可知,在他掌握國家的政治權力之後,開始在國內大肆地興建各種土木工程,同時在軍事方面也經常發生戰爭,國家開始動盪的情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後來土木堡之變的失敗。

在明英宗成功的復位之後,他並沒有對於朝廷中的官員進行很大的調整,在眾多的官員之中,有三個人十分受到明英宗的信賴,他們分別是李憲、王翱和馬昂,他們三人在當時的朝廷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並且明英宗一向對於他們三人十分的敬重。雖然後來明英宗曾經錯殺過幾個忠臣,比如於謙等人,但是後來明英宗對於這些官員的態度有了較大的轉變,對於賢臣更加的信任,這些賢臣在感受到明英宗對於他們的信任之後,也就更加認真地輔佐明英宗了。在眾多賢臣地輔佐之下,明英宗對於國家的政治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明朝的社會狀況也逐漸的好轉了。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社會的影響

明英宗在政治制度方面做的一項做大的貢獻就是將人殉制度廢除了,並且下令規定後來的明代即位的統治者也不能再次恢復這項制度。明英宗之所以能夠廢除這項慘無人道的制度,也是與土木堡之變存在著一定的關係的。當時明英宗在經過“北狩”之後,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當時民間的生活困苦,因此他能夠站到百姓的角度進行思考。除此之外,明英宗承襲了前代君主的守成的策略,重新與外部的割據勢力進行修好,從而穩定了明朝內部和外部的社會狀況。

邊防形勢狀況的變化。

經過土木堡之變後的明朝軍隊實力遭到了十分嚴重的打擊,根據谷應泰在《明朝紀事本末·土木之變》中記載,當時“軍西寧侯朱瑛、武進伯朱冕全軍覆沒”,明朝的精銳部隊幾乎都被折損了,明朝整體的軍事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然也會引起明朝在邊防狀況方面的變化,雖然後來統治者也進行過多次的改革,但是受到嚴重打擊的軍隊實力是很難在較短的時間恢復的。因此明朝的邊防政策已經由最初的主動進攻轉變為了被動的防守,並且形成了一條用以防禦的防禦體系。

明朝自從建立以來,就一直受到蒙古對於其邊境地區的騷擾,後來雙方達成了協議之後,邊境在逐漸地安定下來。土木堡之變發生之前,明朝的軍事實力是很強大的,因此明朝一直憑藉著自己的軍事優勢,對於侵犯自己邊境的勢力都是主動的進行打擊,因此明朝也很少修建邊境的防禦體系。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社會的影響

經過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的軍事實力大大縮減,已經無力主動對於邊境的勢力進行主動的進攻,因此開始轉變為防守為主。為了減少士兵的作戰,同時也為了更好的防守住邊境地區,明朝統治者開始在邊境地區修建了大量的軍事防禦體系,並且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九邊體制,由此明王朝在邊境政策的形勢方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軍事制度的調整。

經過土木堡之變之後的明朝軍隊實力大不如前,因此明朝統治者急需重新建立自己的軍隊,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因此明朝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兩項措施的調整。首先是對於京軍制度進行了調整,當時的京軍在經過明太祖和明成祖兩代統治者的管理和改革之後,在眾多的軍隊中是最為具有實力的一支軍隊,但是經過土木堡之變,這支京軍幾乎全軍覆滅了。後來于謙發現了在京軍的訓練中的不足之處之後,將重新在各個營中挑選出十萬精兵,然後將他們分成十個營進行訓練,將他們命名為團營,由此京軍制度也形成了一種新的編制方式。

同時,明朝為了更好的建立起強大的軍隊,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了募兵制度,由朝廷的官員去到各個地方招募士兵,讓通過招募來的士兵進行作戰和防守,並且規定這些士兵除了最後的退役之外,其它的情況下一律不能夠離開軍隊。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社會的影響

通過採取這兩種軍事制度的調整,明朝軍事力量衰落和軍隊人員不足的狀況已經有所緩解。

宦官在朝廷中的地位變化。

明朝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宦官擾亂朝政比較激烈的一段時間,最開始的宦官干政就是開始於明英宗時期的王振。作為擔任了兩朝統治者的明英宗,他在位期間對於宦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寵信,由此也給後來的明朝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明太祖在建立明朝之後,因為吸收前朝宦官專政的教訓,因此一直限制宦官的勢力,對於宦官集團的管制也較為嚴格。到了明成祖時期,宦官逐漸開始的到統治者的信任,宦官的權力也逐漸增多,開始逐漸地參與朝廷的政治。在明宣宗統治的時候,司禮監已經可以擁有了“批紅”的政治大權,但是這個時候的宦官集團仍然處於統治者的嚴密監管之下。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社會的影響

到了明英宗統治的時期,由於當時剛剛即位的明英宗才九歲,還不具備獨立處理國家政治的能力,他身邊的宦官王振則開始利用明英宗對於他的信任,逐漸的開始干預朝廷政治,他掌握了“批紅”的權力,對於內閣的票擬他也經常隨意的改動。最開始的王振在張太后的壓制之下還不敢太過放肆,等到張太后去世之後,王振更是無所顧忌干預朝廷中的政治,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不斷地謀取私利。地方官員在進京擔任官職的時候,也免不了向王振進行賄賂和奉承,一旦官員沒有向他示好,通常都會遭到王振的強烈報復。由此可見,當時的宦官集團勢力已經十分的膨脹了。

雖然中間明代宗即位的時候,因為明英宗過於寵信宦官王振而造成土木堡之變失敗,對於宦官集團進行了一定的壓制和打壓,宦官集團的勢力一度衰弱下去,但是到了明英宗再次重新登上皇位之後,因為對於為自己成功復辟付出努力的曹吉祥心存感激,因此就讓曹吉祥以太監的身份稱為了三大營的總督,由宦官帶領京城的京軍,這無疑是給了當時宦官集團很大的權力,宦官集團的勢力經歷過短暫的低谷之後,再次膨脹了起來。最終在宦官集團不斷地干政之下,明朝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環境開始變得十分混亂和動盪,最終促使了明朝必不可免地走向了滅亡的道路。

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社會的影響

土木堡之變的最終失敗,對於明朝的歷史發展進程來說,是一次影響十分深遠的戰役,並且經過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制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土木堡之變所造成的新舊政權的交替和更迭,國使得家要想保證正常的運行,也必須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可以說,土木堡之變對於明王朝和蒙古地區的勢力來說,都是一次重要的轉折點,不同的是,明王朝時開始走向了衰落,而蒙古地區的勢力則是走向了繁榮。


參考文獻

  • 張廷玉《明史》
  • 谷應泰,《明朝紀事本末·土木之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