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看秦朝的制度過失

從統一全國,到加速滅亡,看秦朝的制度之失

秦朝為什麼會如此迅速地滅亡?最大的原因在於制度。

戰國時期的秦國是一架典型的戰爭機器,每一個人活著的意義,就是為這架機器添磚加瓦。農夫種地,多餘的糧食要供應戰備,商人養馬賣給部隊,人們要想受到社會尊敬,必須取得軍功,獲得軍爵,一切都是以戰爭為標杆來衡量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看秦朝的制度過失

秦始皇一統江山

統一之後,這架戰爭機器由於慣性卻停不下來,對於人民的嚴苛統治仍在繼續,秦朝的龐大機器開始深入六國的土地,對民間經濟進行抽血。由於一下子無法找到如此眾多的理解秦朝體制的官員,秦的政策不僅沒有讓人民馴服,反而激起了人們普遍的不滿,只要有一丁點兒的火星,就可以形成燎原之勢。另一個原因則隱藏在軍事之中,秦朝雖然已經統一了全國,但在軍事上仍然是關中本位的。它把主要兵力放在瞭如何保衛關中上,在六國區域內沒有建立起強大有效的軍事組織。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看秦朝的制度過失

秦兵馬俑

征服六國後,如何防止六國的民間反抗?秦始皇採取的措施是:收繳天下的兵器,只准秦國的軍隊持有武器。但政府卻沒有辦法把六國的年輕人吸納進秦朝的精銳部隊之中,秦軍的組織仍然以關中兵為主。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看秦朝的制度過失

秦銅車馬

六國地區的年輕人無法參軍,經濟又由於管制下滑,上升通道被堵死,在民間形成了巨大的不滿。為了對付六國民間的不滿,最有效的方法本應該是在六國加強駐軍,並形成聯合指揮。可是,秦始皇在建立民政組織的同時,把中原地區的兵力也分散了,分散在每個郡的官員手中,缺乏統一領導和調度。而秦國的大部隊仍然集中在關中地區和北方邊境。這種處理方法,使得中原地區一旦有事,各個郡中的少量守軍立即土崩瓦解,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領土由於沒有政府軍,反而成了游擊隊的天堂,陳勝、項羽、劉邦等人都出自這樣的游擊隊。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看秦朝的制度過失

項羽雕像

秦二世元年,政府徵發戍卒前往北方的漁陽地區,楚地的九百名戍卒在大澤鄉附近因為下雨,無法按時趕到。戍卒的首領之一陳勝於是掀起了起義的大旗。陳勝的起義讓秦朝軍事部署上的缺陷被無限放大。軍隊歸各個郡縣自行管轄,缺乏統一的指揮,中原地區又沒有精銳部隊,陳勝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佔領了周圍的幾個縣城,並把各縣的兵力收歸己有。當他到達陳邑的時候,已經聚集了騎兵上千人,士兵總數達到了數萬。陳勝隨後定都於陳,建立了張楚政權。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看秦朝的制度過失

陳勝雕像

如果僅僅是一個陳勝,那還好解決。更令秦二世沒有想到的是,陳勝成了各地反抗者的榜樣,當他在陳邑建立政權時,各地也紛紛響應。他們都發現,秦朝在中原的軍事控制力是如此有限,根本沒有辦法對付蜂擁而起的反抗集團。這些反抗集團包括兩種:一是和陳勝一樣的民間反抗者,藉助世間紛亂的機會脫穎而出;二是剛剛滅亡了十幾年的六國貴族後代,他們想重新建立貴族政權。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各地紛紛仿效六國的模式建立了政權。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看秦朝的制度過失

秦二世浮雕

除了陳勝建立的張楚之外,陳勝派到北方趙地去的將軍武臣,在收復了原來趙國的土地之後,自稱趙王。武臣被部將李良殺害後,他的部將張耳、陳餘又擊敗了李良,選了一個趙國宗室的後裔趙歇為趙王。趙國復辟了。武臣曾經派部將韓廣收復燕國地界,韓廣隨即自稱燕王。這是唯一一個沒有六國後裔血統的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看秦朝的制度過失

陳勝起義

齊國的王室後裔田儋起兵恢復了齊國。田儋死後,他的弟弟田榮爭當齊王,但齊國人卻選擇了齊國最後一個國君齊王建的弟弟田假為王。齊國復辟了。陳勝死後,楚國人項梁選擇了楚國楚懷王的孫子,名叫心,立為楚王,也號稱楚懷王。與戰國時期一樣,楚國的勢力也是最強大的,劉邦、項羽都出自楚國名下。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這樣實現了。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看秦朝的制度過失

劉邦雕像

陳勝部將周巿選擇了魏國的宗室魏咎,立他為魏王。魏咎死後,他的弟弟魏豹繼承了魏王。

韓國人張良請求項梁尋找韓國宗室公子成,立為韓王。

當六國復辟後,整個函谷關以東地區已非秦所有,秦朝的疆域退回到了關中一隅。然而,中原豪傑們普遍沒有戰爭經驗,隊伍擁有極大的熱情,卻沒有戰鬥力。當秦二世從關中調來軍隊時,中原各支武裝迅速轉為劣勢。首當其衝的是陳勝。陳勝曾經派遣將軍周文率軍乘著混亂闖過函谷關,進入了關中平原,試圖顛覆秦政權,卻被秦朝大將章邯領導的臨時拼湊的刑徒軍隊擊敗。隨後,章邯越過函谷關,進攻陳勝的首都陳邑,再次獲勝,陳勝在逃跑途中被叛徒所殺。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看秦朝的制度過失

陳勝陵墓

陳勝死後,章邯在華北平原的南部,如今的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交界地帶與魏、齊、楚的軍隊相周旋。在臨濟一戰中,殲滅了魏王咎,平定了魏國,並殺死了前來救援的齊王田儋。在定陶一戰中,消滅了項梁為首的楚軍主力。然而,楚軍主力雖失,但楚懷王心還是退回了彭城,項羽、劉邦等人跟隨著他。章邯沒有等到完全剪滅楚國,就掉轉矛頭,北上攻擊趙國。根據秦國統一的經驗,每一次出擊都應該先找對方最強的部隊。項梁死後,反抗力量中最強的已經變成了趙國,如果擊敗了趙國,就可以威脅北方的燕國和東方的齊國,所以章邯的選擇並沒有錯誤。但此時的秦軍與統一六國過程中的秦軍有一個區別:在統一戰爭時期,秦國儘量每一次選擇一個敵人,將其他的對手通過連橫變成朋友,至少脅迫他們不要幫助敵人。但章邯與反抗軍對峙的過程中卻沒有辦法結交朋友,隨時都必須做好與所有反抗軍隊同時作戰的準備。在這種條件下,即便楚軍已經被削弱,卻仍然會北上幫助趙國抵抗秦軍。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看秦朝的制度過失

秦軍戰旗

秦二世二年,章邯率軍北上,擊敗趙王歇。趙王歇帶著他的部將張耳逃入鉅鹿城,並向齊、楚、燕三國求救。三國紛紛出兵援助趙國,卻又紛紛作壁上觀,不肯與秦軍交戰。此時,決定戰爭的另一個偶然因素出現了:誰也不會想到,一個只有二十四歲的年輕人決定了戰局。楚軍統帥原本是更加懂得兵法的宋義,宋義做出了更加程式化的選擇——拖延,直到秦軍疲憊。但項羽卻打破了這種默契,殺死了宋義,自任統帥,破釜沉舟,與秦軍大戰,擊敗秦軍,解了鉅鹿之圍。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看秦朝的制度過失

破釜沉舟

到這時,章邯的秦軍已經過了巔峰期,他選擇了逃走。如果能夠逃跑成功,秦軍仍然可能佔據關中,與關東地區形成割據。等待關東群雄們內部發生爭鬥,就是秦軍重新採取連橫之策,統一中原的時機。但項羽並沒有給章邯留下機會,他率軍緊追不捨,在邯鄲以南截住了章邯的後路,逼迫二十萬秦軍投降。

為了防止秦軍再次叛亂,項羽在向關中進軍途中,在新安坑殺了二十萬秦軍。曾經龐大的如猛獸一般的秦國主力部隊就這樣不存在了。這也是戰國以來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殺俘事件。項羽之所以殺害俘虜,是因為戰國遺風猶在,士兵的地域性忠誠讓他們很難被對手所利用,叛亂的可能性很大。漢朝之後,中國進入了統一時代,士兵的地域性減弱,也就不用靠殺俘來防止叛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