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京东》读书笔记1:从4平米摊位走到千亿电商帝国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读书有伴,今天我们开启全新的一本书,叫做《创京东》,听这个书名就知道,这是写京东刘强东的创业故事,希望对想去创业,有梦想的朋友,能够带来些许的启发。

这里说的“千亿帝国”是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看到的,那么让我们回到1998年,看一下京东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创京东》读书笔记1:从4平米摊位走到千亿电商帝国

作者将京东分为三个阶段,在这里先给大家交代一下,这也是本书的脉络,第一阶段就是1998年到2006年,是京东草创阶段,刘强东在这个时间,完成了原始积累,获得了用户和资本,第二阶段是2007年到2010年,京东拿到第一次风险投资为标志,京东开始打造互联网的新世界。第三阶段就是2011年到今天还在继续,京东曝出了快速的扩张,引进了世界级资本,并且成功上市,从而支撑了京东巨大的物流投入。京东这三个阶段的划分,让京东从游击伏击战,进入了正规军的军团正面战场。而京东的迅速膨胀也给投资人带来了8年150倍的回报。那么现在我们就走入作者的世界,开始还原这段京东走过的历史。

刘强东的父母是靠在京杭大运河上驾驶运输船来养家糊口,他从小跟妹妹是在外婆家长大,用现在的话说叫做留守儿童,而就在1998年,刘强东家摊上大事了,“船沉了”!那年刘强东24岁,要承担起养家还债的重任,那是他已经工作了2年,攒下了12000元,在中关村租了一个4平米的摊位,买了一台二手电脑,一辆二手三轮车,开始了创业之旅。这一年正是互联网门户的元年,四大门户风头正劲,而在大洋彼岸一个公司也在悄悄诞生,他就是谷歌!而中国谷歌百度,直到2000年才落地,腾讯在搞他的OICQ,马云还在倒腾黄页,根本还没有阿里巴巴的想法。

《创京东》读书笔记1:从4平米摊位走到千亿电商帝国

那个时候的中关村卖场,鱼龙混杂,能不能买到真货,就看眼力和人品。少不了跟商户唇枪舌剑,有的顾客搞不好还会被商户暴打。刘强东的柜台叫做京东多媒体,主要卖婚纱影楼视频编辑的硬件和系统,没渠道没资金没客户没团队,就一个人,但他却区别于其他卖家,坚持明码标价拒绝讲价。由于定价合理,生意逐渐产生了口碑。后来京东转型了,开始卖光磁产品,刻录机,录像带转光盘什么的,70%对商户,30%对零售,到了2002年,刘强东增加了一个柜台,开始卖光盘了,还增加了技术支持,帮人修电脑。

刘强东很有品牌意识,那个时候他已经开始开发票了,而别人还在做盗版盘,比如刻录的光盘上加上包装及logo,再做个跟正品一模一样的盒子,利润几十倍。但刘强东不干,老老实实卖正品。但由于价钱比其他商户高很多,客户大多不满意。刘强东的生意也就一般般,后来2011年,太平洋数码城倒闭的时候,刘强东还发微博,总算出了一口恶气,他说,其实不是京东割了你们的命,而是你们自己,扪心自问,你们做了多少偷梁换柱的勾当,卖了多少水货假货,暴打了多少客户,这是因果报应。

《创京东》读书笔记1:从4平米摊位走到千亿电商帝国

那个时候,刘强东就相信薄利多销,相信规模才能有行业控制力。而刘强东当时的手段就是低价,他每天都给客户报一个进货价甚至亏本的价格,不管客户拿不拿货,他都坚持报价。总有一天他的客户发现不买京东的,好像就亏了。那个时候还没有用户体验这个词,当时京东的几个人,就知道尽可能的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1998年,有一个词叫做渠道为王,国美苏宁开始建设大卖场,营业面积都1000平米以上,然后两家渠道卖场开始了军备竞赛,国美一年新开门店达到300多个,黄光裕在2004年开始连续两年做到了中国首富。与此同时,电商已经开始了萌芽,1999年王俊涛创办8848,成为中国电商的先驱,他依托连邦软件,快速发展,但后面却因为内耗严重,错失了上市窗口。而1999年李国庆夫妇创办了当当,简单到就是在网上卖书,完全拷贝美国的亚马逊,邵亦波回国创办易趣网,基本照抄eBay,第二年卓越创立,还是学的亚马逊。所谓亚马逊模式,就是从品牌商采购商品,然后自己仓储,网上接受下单,通过UPS和联邦快递完成配送。在1997年亚马逊上市,股价当时只有18美元,而他一年花在仓储上的费用高达3亿美元。1999年中国还有一家公司成立,叫做阿里巴巴,起初他要干的是B2B,也就将全球买家的流量导向这些外贸商家,然后阿里巴巴通过对商家收费赚钱。

《创京东》读书笔记1:从4平米摊位走到千亿电商帝国

世界在变,但京东却没变,2003年之前,刘强都都还在做他的零售小本生意。而一场非典改变了京东和刘强东的命运。电子市场都没人了,所有电脑都在降价,京东的产品全都积压在了办公室,IT产品如果半年卖不掉,掉价非常快,而且也拿不到返点,21天时间,京东就亏了800多万。公司账面资金只有两三千万,有传言说非典还要半年,到冬天才能过去。当时刘强东也怕,所以12个柜台全关了,被逼的没办法,才想要不要试试互联网交易。当时京东的做法是,在CDbest这个论坛上发帖子,靠着版主才获得了网友的信任,当时京东的做法相当粗暴,就是发起团购产品,把产品信息帖上去,要买的就留下qq号,然后由京东的服务人员一对一沟通,收到客户汇款后,发货!并发短信告诉客户快递单号,如果离得不远,刘强东就亲自开车送过去。当时网络销售的还是刻录机,基本不赚钱亏本卖,但好在买了机器,就得买光盘,光盘利润还是可以的。所以刘强东基本维持个平衡。

如此一来,刘强东觉得还挺有意思,他就开始天天泡在网上,挂商品,发帖,写评论。半年后刘强东决定要自己做个网站,2004年1月1日,京东多媒体网站上线,有100多个单品。但基本产品只有文字和参数,图片很少,显得粗制滥造。作者甚至说,他访谈过这么多企业家,京东可以说是技术起点最低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当时京东几个人都是做业务的,没人懂技术,于是很快就被黑客给黑了,黑客相当嚣张,在网站上留言,京东网管是个大傻瓜。京东几个人折腾2小时,才弄好。人还没到家,黑客又杀了个回马枪,京东网管还是个大傻瓜。刘强东说幸亏这个黑客只是恶作剧,没有恶意破坏数据。这件事后他们才招来了第一个技术员吕科。

《创京东》读书笔记1:从4平米摊位走到千亿电商帝国

2004年,中国电商发生了变化,eBay以1.5亿美元全资收购易趣,亚马逊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一时间刘强东意识到,电商才是个大生意,于是壮士断腕,砍掉公司的线下业务。转型纯线上的零售公司。但员工很不理解,要知道2003年京东已经做到八九千万的销售额,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光磁产品销售商,按照规划再开500家门店,就是爆发增长了,员工们还在憧憬能做出一个细分品类的苏宁国美。但这些刘强东都不要了,一意孤行,到2006年最后一个柜台也被撤掉了。而这种疯狂的举动,让京东内部也产生了分裂,有些员工因此离开。作者说,如果京东没有转型,那么现在大概就是另一个宏图三胞。

熬过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中国互联网迎来第二春,2003年网易的丁磊成了首富,好饭不怕晚,京东虽然晚了几年,但好在及时赶上了2005年的电商行情。刘强东有个特点就是专注,认准的事情就一门心思的去做,这些年来赚钱的行业很多,但刘强东认准了电商,就再没碰过其他行业。当年最早的京东,就是一个差不多的论坛,用户发帖提需求,刘强东看到后再让员工去卖场上货,这让他感觉很好。做中介比做代理舒服多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上游不给代理权了。刘强东喜欢这种直接跟零售用户交流的感觉。所以那个时候他就在想两个问题,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成本主要是流量、研发、物流构成,刘强东认为,最近一二十年,所有的创新模式都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二者至少必有其一。

《创京东》读书笔记1:从4平米摊位走到千亿电商帝国

刘强东当时甚至差点卖了公司,2005年小熊在线给京东估价1800万元,刘强东一开始答应了。但遭到了孙加明等员工的反对,刘强东犹豫过,但想来想去卖了之后还得再做一个出来,于是就不卖了。作者还提到了新蛋网,2001年创立,有美国血统,页面漂亮。当年是很多中国用户IT产品的购物首选网站。销售额也是比京东大的多。相比较京东在当时的电商界就是个土掉渣的公司。京东仓库没有系统,没有货架号,没有扫描码,全靠人工记忆拣货,一个员工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认清楚300多种商品,并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那会京东仓库没有监控体系,客户说少了就少了,员工就得背黑锅。

顺着客户的需求,当年京东从光盘、刻录机、到鼠标内存,再到笔记本,京东销售的东西越来越多,同时它的仓库也越来越大,一开始就一个160平米的空间,连办公带存储都够了。做电商后,基本上半年就得搬一次仓库。直到搬到了凤凰岭才算踏实下来。而他的ERP系统也不够用了,于是刘强东又和第一个技术员吕科开始研究怎么搭建库管系统,而这也是后来京东强大库管系统的雏形。


如果你也是爱读书的人,欢迎关注读书有伴,我相信读书的人,不会是一座孤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