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壬午,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等人趁景泰帝朱祁鈺病重,迎立幽禁在南宮的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重新登上皇位後,大肆犒賞幫自己復辟的“還鄉團”成員。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恩報完了,接下來接該報仇了,而首當其衝的便是時任兵部尚書于謙。

于謙一生為官三十餘載,勤勤懇懇,公正廉明,剛直不阿,深得民心,且“挽狂瀾於既倒”,在景泰元年(1450年)率軍成功地保住了北京城,堪稱不世之奇功。

然而,這樣一位德才兼備、又建有不世奇功的功臣,卻又為何被新帝判斬立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大明不明


于謙是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新科進士,一路官運亨通,不過十年的時間,便已升任正三品兵部右侍郎,足見其才能出眾。

于謙第一次正式亮相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當時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于謙隨明宣宗親征。朱高煦歸降後,明宣宗派于謙去數落朱高煦的罪行。雖然還只是一名七品御史,但于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驕悍的朱高煦在這位御史的凌厲攻勢下,被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伏地戰慄),自稱罪該萬死。

經此一事,明宣宗自然看出于謙是個人才,開始有意栽培這位小御史,於是經常派他出使地方。而於謙也確實不負厚望,每到一地平反冤獄,造福一方,深得百姓擁戴。

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宦官王振借皇帝的權勢作威作福,滿朝文武噤若寒蟬,敢怒不敢言。甚至,官員每當回京述職時,都要給王振送上見面禮,然而,于謙每次回京都是兩袖清風,從不送禮討好這位天子跟前的大紅人。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此于謙非彼于謙


對於不給面子的于謙,王振自然是怒不可遏,少不了要給於謙吃點苦頭。於是,他指使自己的黨羽將於謙誣陷下獄,準備拿于謙開刀以儆效尤。只是,于謙才能卓著,品德高尚,不僅有大批官員和百姓為其求情,連皇室的一些親王也紛紛上書為于謙辯護,引得王振只好就此作罷。

此後于謙一如既往,從不抱這位王公公的大腿,還寫了《入京》一詩以明志: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舉進犯,王振為了建功立業,挾持明英宗親征。王振不過一介內侍,絲毫不懂軍事,結果不言而喻。

經此一戰,明軍五十萬人全軍覆沒,大明王朝的精銳損失殆盡,明英宗本人亦如北宋徽、欽二帝,淪為異族的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

也先率領蒙古大軍挾持明英宗一路叩關南下,直抵北京城下。此時的大明王朝,皇帝成了異族的俘虜,人心浮動,可謂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不少朝臣貪生怕死,紛紛建議南遷以避此禍,侍講徐珵(即徐有貞)便是鼓吹南遷的代表者。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朱祁鎮成了蒙古的人質


值此危難之際,于謙挺身而出,厲聲訓斥朝中那些建議南遷的人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于謙力主抗戰,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持。留守北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

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營籌畫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隨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

一介書生的于謙,儘管此前從未上過戰場,但他卻抱著必勝的信念走向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戰場。儘管雙方兵力懸殊,但在於謙的正確指揮下,也先的侵略大軍沒有討得絲毫便宜,被守衛北京城的軍民一頓胖揍,狼狽地退回了關外。

作為保衛北京城的主帥,于謙的功勞不言而喻。

1449年的大明王朝,古老的北京城上空烏雲密佈,皇帝淪為蒙古人的籌碼,“黑雲壓城城欲摧”,大廈將傾,若是沒有于謙,我們實在沒法想象明朝的國運究竟會如何。一旦真的南遷,等待大明帝國的又將是什麼呢?

情況好的話,也不過是像幾百年前的南宋那樣,從此偏安一隅,苟延殘喘。從此,大明帝國的歷史被截為兩段,一半叫“北明”,另一半叫“南明”,與兩宋的命運如出一轍。

甚至,若是糟糕的話,明朝滅國之禍只在旦夕之間,到那個時候,蒙古人將重新佔領中國,統治天下。

如此看來,于謙不僅是大明帝國的拯救者,亦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英雄。

可是,這位挽救了大明江山與天下百姓命運的大英雄,卻收到了先後兩位皇帝極其不公正的待遇。一個對他百般猜忌,另一個最終將他冤殺。

對於謙百般猜忌的那個人,叫做朱祁鈺,亦是于謙一手扶上皇帝寶座的景泰帝。

北京保衛戰之後,于謙的聲望達到了頂峰,儼然就是整個王朝的主心骨。鑑於國不可一日無君,而正統皇帝朱祁鎮還在蒙古人手裡,太子朱見深又還年幼,于謙主張擁立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為帝,並於同年改元“景泰”。

自古以來功高震主,儘管于謙的品德節操天下有目共睹,然而還是避免不了皇帝的猜忌。雖然朱祁鈺看起來對於謙所奏之事無所不準,但是他內心從來都沒對於謙放心過。

更可笑的是,奪門之變發生時,朱祁鈺在深宮之中聽到朝賀的鐘聲,竟然問身邊的人外面發生這麼大的動靜,是不是于謙謀反了。

天若有靈,朱祁鈺若是在九泉之下見到先他而死的于謙,不知是否會羞愧難當?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朱祁鈺對於謙也是猜疑防備


如果說朱祁鈺不信任於謙只是歷代帝王固有的疑心病在作祟,那麼,朱祁鎮誅殺于謙就是赤裸裸的恩將仇報了。

當初,朱祁鈺登基後將哥哥朱祁鎮遙尊為太上皇,由於擔心朱祁鎮回來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朱祁鈺對自己的皇兄置之不理。滿朝文武哪個不是人精,自然猜透了新帝的心思,一時間眾人紛紛與朱祁鎮這位舊日的皇帝、如今的太上皇劃清界限,唯恐觸怒了新皇。

然而,為了國家的顏面,于謙冒著得罪新帝的危險,極力斡旋,幾番談判,終於派人將這位在塞北飽受風吹日曬的太上皇接了回來,逃離了蒙古人的虎口。

而這位太上皇重新登上皇位後,竟然將帝國的再造功臣、自己的大恩人于謙投下監獄,多麼諷刺啊!

于謙為官幾十年,從無劣跡,尤其是北京保衛戰後,聲名遠播,更是深受天下人愛戴。

為了殺掉這個大功臣,朱祁鎮和他的那些還鄉團可謂是煞費苦心啊,先是誣陷於謙迎立外藩,查無實據後,徐有貞和石亨等小人竟然乾脆給於謙安上一個“意有之”的罪名。言下之意就是,于謙迎立外藩雖然查無實據,但是他心裡有這種想法。

徐有貞和石亨之流的卑劣陰毒暴露無遺,其無恥程度至此,也只有南宋奸相秦檜陷害岳飛時所言的那句“莫須有”可堪比擬了!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朱祁鎮不僅蠢,還是個恩將仇報的白眼狼


岳飛被奸臣誣陷時,尚有老將韓世忠挺身而出質問“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可惜,于謙被冤枉下獄的時候,朝堂被新皇帝和他的還鄉團弄得烏煙瘴氣,再無一人敢出來發出震聾欲饋的聲音——意有之三字何以服天下?

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史載:天下冤之!

于謙被殺之後,按例應該抄家,可抄家的官員到于謙家時,才發現這是一項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為于謙家裡什麼也沒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沒有多餘的錢財。

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最終卻以謀反罪被誅殺?

悲哉,於忠肅公,一代名臣,竟死於昏君與小人之手!


抄家的官員不甘心,他們在於謙的家中翻箱倒櫃,掘地三尺,誓要找出于謙貪汙的證據。最終,他們看到了一個被上鎖的箱子,於是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

然而,他們再一次失望了,因為箱子裡面除了一把寶劍和一件蟒袍,再無其他。這兩件東西還是當初景泰帝為了表彰于謙保衛京城的功績而賞賜給他的,于謙接受賞賜後就恭敬地保存了下來,從未拿到人前炫耀。

前來抄家的人慚愧地退出了以前的府邸,因為他們知道,于謙——這個被他們抄家的對象,是一個偉大的人!

縱然被皇帝辜負,縱然一腔碧血染紅刑場,于謙卻從未後悔過。

這一生,他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大公無私,坦坦蕩蕩,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國家與百姓,他是大明王朝的再造功臣,亦是我們整個民族當之無愧的英雄。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千秋過後,功與過任後人評說,于謙的清白尚留人間,永遠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