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談《傳習錄》203:靜坐修養的道理

九川問:“近年因厭氾濫之學,每要靜坐,求屏息念慮,非惟不能,愈覺擾擾,如何?”

先生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

曰:“當自有無念時否?”

先生曰:“實無無念時。”

曰:“如此卻如何言靜?”

曰:“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戒謹恐懼即是念,何分動靜?”

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

曰:“無慾,故靜,是‘靜亦定,動亦定’的‘定’字,主其本體也;戒懼之念,是活潑地,此是天機不息處。所謂‘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體之念,即是私念。”

講談《傳習錄》203:靜坐修養的道理

九川問:近來厭惡泛覽博觀,常常想獨自靜坐,以求摒棄閒思雜慮。可讓人惱火的是,不僅沒有做到,反而更覺得心神不寧,我這是怎麼了?”修養靜坐靜不下來,老去追求“什麼都不想”,越追求什麼都不想,想得越多,越著急自己怎麼還在想,越靜不下來。

對此,王陽明闡述“無慾故靜”的本心。無慾故靜的“靜”,其實就是“靜亦定,動亦定”的定。

首先,人不可能沒有閒思雜慮,“意念不能熄滅摒棄,只能在發現意念邪時,讓它歸於純正。”

其次 ,要明白靜的原理。

九川誤以為,靜就是心不起意念。如果按王陽明說的,心並不存在沒有念頭的時候,那又如何靜呢?既然心裡有念頭,那又怎能靜下來呢?問題出在不懂靜的原理。

王陽明回答:“‘靜’不是讓你一動不動,動也並非不靜。戒慎恐懼(對一個人喜怒哀樂情感及思想未發作時的一種警覺,有防患於未然的意思)就是念頭,定在 上面就是好的,

為何要區分動和靜?”

講談《傳習錄》203:靜坐修養的道理

陳九川又問:“那為什麼周敦頤說,沒有私慾就能靜。按這種說法,您說不能靜,看來我們還有私慾?”

王陽明回答:“沒有慾望當然能靜,但這個靜是‘定’的意思,定的是什麼?不是心,而是‘意’。戒慎恐懼是在你心裡流動,是活潑潑的,這就是所謂‘上天賦予人的命運,悠遠深邃,永不停歇’。你說上天動了什麼?可它一直在動。如果你的心真不動了,那就是死人。如果你的心亂動,而不是為了戒慎恐懼,那就是私念,就是不靜了。”

靜並非不動,靜只是相對於沒有邪念,沒有妄動而言,是一種本心即是天理的狀態。本心即是天理,生命的本來面目“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寂照永遠一體,既是生生而動,也是恆靜的,是一種 “無慾 則 靜”的定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