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經典】《傳習錄》

【學習經典】《傳習錄》


作者及作品簡介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紹興餘姚(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陸王心學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代表作有《傳習錄》《大學問》等。


【學習經典】《傳習錄》


王陽明28歲中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他自幼立下學做聖賢的志向,歷經反覆求索,於37歲時,在邊遠的貴州龍場經體悟而確立了“心即理”的哲學立場和“知行合一”的心學宗旨,終於明確了他立志成聖的道路和方向,開始了他心學體系的建構。晚年在江西提出“致良知”命題,其心學體系臻於完備,使他成為歷史上心學的集大成者。


《傳習錄》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的代表作品。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裡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


【學習經典】《傳習錄》


書中既有陽明與弟子之間的對話問答,又有陽明與時人的書信往還,內容豐富,體現了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誠意格物等哲學思想。王陽明對朱熹的哲學觀點既有服膺,又有批駁,他認為朱熹晚年對自己早期的思想多有匡謬糾正,因此,編纂了《朱子晚年定論》。


經典語錄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猶鏡也。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瞭後亦未嘗廢照。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學習經典》】

【學習經典】《傳習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