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第206條

庚辰往虔州再見先生,問:“近來功夫雖若稍知頭腦,然難尋個穩當快樂處。”先生曰:“爾卻去心上尋個天理,此正所謂理障。此間有個訣竅。”曰:“請問如何?”曰:“只是致知。”曰:“如何致知?”曰:“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裡何等穩當快樂;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若不靠著這些真機,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體貼出來如此分明,初猶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細看,無些小欠闕。”


筆記:去心上尋個天理,這就是理障。心即理,無需尋,只需恢復心之本體即可。要想恢復心之本體,只是致良知。我們其實仔細想想就能明白,事情只要一過我心,立馬就能知道是非,但是旋即又會思索種種,最後做出了非的選擇,這只是因為自己為名利物慾所牽絆,欺騙了自己的良知,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所以陽明說:“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裡何等穩當快樂!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只是要真切的致良知,一切但憑良知,自然問心無愧,養的浩然正氣。

誠如梁啟超所說:“不欺良知一語,王學之精蘊盡於是矣。”


傳習錄 第206條


傳習錄 第206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