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的帝陵有一半被盜,明朝的卻基本完好?


1928年,河北遵化突然登上了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一個天大的消息傳來:清朝統治者乾隆、慈禧的陵寢被軍閥孫殿英盜掘了!一時之間,舉國震驚,有人拍手叫好,有人蹙額興嘆,住在天津的溥儀痛心疾首,立即召開“御前會議”,揚言說:“不報此仇,便不是愛新覺羅子孫”。然而,他身為遜帝,也只能是說說,孫殿英並沒有得到嚴厲的懲罰,十七年後,同樣的事情再度上演。

滿清皇室主要有三塊祖墳,最早的一塊位於東北,埋的是太祖、太宗還有更早的祖先;入關後修建東陵、西陵。清西陵位於河北易縣,除光緒皇帝崇陵被盜,另外三座都安然無恙;清東陵就比較倒黴了,僅有順治皇帝的孝陵未被光顧,像康熙、乾隆、咸豐、同治,還有孝莊、慈禧都無一倖免。曾經至高無上的九五之尊,若干年後被人開棺戮屍,遺骨散落一地,反差的確是太大了。別說溥儀,就算是普通老百姓,恐怕也難以接受。

清朝總共有十二位皇帝,十一座帝陵,其中五座被盜;反觀明朝,南京明孝陵,昌平十三陵,沒有一座被盜墓賊打開,唯一重見天日的還是明神宗的定陵,那是因為考古發掘,與盜墓不是一個概念。同樣是皇帝,同樣是統治者,雙方的差距為什麼如此明顯?怎麼明朝帝陵就沒有盜墓賊洗劫?清朝的卻有一半遭殃?

為什麼清朝的帝陵有一半被盜,明朝的卻基本完好?

首先,在民國,滿清政府是前朝,是革命的對象,挖掘這個朝代的陵寢,可以出師有名,為自己、為手下士兵做精神動員。滿清朝廷有兩個特徵,第一:他不是漢族建立的政權,他的核心統治者是來自白山黑水的滿人,三百多年來,滿漢矛盾長期存在,並沒有因為清政府統一全國就逐漸消亡。以前皇太極在位的時候,清軍多次突破長城,燒殺搶掠,在京畿地區留下比比血債;後來入關,又強推剃髮、易服等種族色彩濃厚的政策,激發漢人不斷反抗,所謂: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不滿清朝統治的人們,就打出反清復明,驅逐滿洲貴族的口號,在民間很有影響力。第二個特點,清政府是剛剛被推翻的政權,他喪權辱國、剝削民眾的事情,許多人都親身經歷,心裡或多或少都有不滿。

孫殿英說他挖掘慈禧陵、乾隆陵是為了報仇、是為了革命。孫家先祖在清軍入關時慘遭殺害,只有少數漏網,幾百年來,始終找不到復仇的機會,如今風水輪流轉,總算是找著了!加之孫殿英的父親又死在清政府的大牢裡,恨上加恨,所以盜滿清的墓,對的起祖宗。他還說孫中山辛亥革命,促使清帝遜位,是革命;馮玉祥北京政變,把紫禁城裡的小朝廷趕了出去,是革命;他挖掘皇陵,自然也可以是革命,革死人的命。將士們一聽,發掘皇陵,既可以掙錢,還可以革命,當然是更願意賣力了。事實上,孫殿英最大的動機還是錢,搞不到細軟之物,部隊就要散夥了,人都沒有,他還做什麼軍閥。

反觀明朝就不一樣,那是漢人建立的政權,無論滿清政府還是反對勢力,都尊重明朝陵寢。洪秀全、孫中山前往明孝陵祭拜,表示反對滿人統治的決心。清政府為了穩定統治,降低漢人的反感,派專人看守十三陵和明孝陵,康熙、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去紫金山上拜一拜,這是表演給江南士子看的。挖明朝陵寢,不如挖清朝陵寢那麼師出有名,更具有正當性。

為什麼清朝的帝陵有一半被盜,明朝的卻基本完好?

第二個就是時間的遠近,時代越近的政權,後人對他的瞭解越多,能夠收集到的資料也越多,盜墓尤其如此。帝王陵,過去可是皇家禁地,砍一棵樹都要治重罪,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每座陵墓的墓主人是誰,墓道口在哪裡,根本不清楚。必須得有懂歷史的知情人士指導,方能一探究竟。孫殿英或者其他盜墓者,想要挖墳,肯定是找有錢有名的皇帝挖,在民間,明朝有名的皇帝就兩個,朱元璋和朱棣,後面的都不太有名,最近的朱棣,距離民國也有五百年曆史了,人們知之甚少。而清朝的康熙、乾隆、慈禧知名度都很高,老百姓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乾隆留給人們的形象就是花花公子、風流皇帝,什麼十全武功、六下江南、大修皇家園林,肯定有錢;慈禧就更近了,許多士兵曾生活在她統治的時代,老太后的形象以負面為主,豪華葬禮、奢靡無度更是人盡皆知。

目標已經選好了,剩下的就是找墓道口了,明朝的好找還是清朝的好找?毫無疑問是後者,孫殿英盜墓的時候,慈禧才死了二十年,當初參加過葬禮的目擊者,修陵工匠或者他們的直系親屬,有很多還在世上,找到其中一兩個,逼迫他們指出墓道口的位置,就成功了一半。而且清朝皇陵的結構都差不多,得手了一個,就能舉一反三,把其他陵寢的墓道口挖開,拿走奇珍異寶。

最後就是在難度上有差異,盜墓嘛,當然是越隱蔽越好,花的時間越少越好。明朝的帝陵距離城區都太近了,朱元璋的孝陵建在鐘山上,離南京市區不過五六公里,十三陵距離昌平市區也差不多的距離,一旦有什麼大動靜,比如爆破金剛牆,很容易被外界知道。清東陵就不一樣了,距離遵化市區26公里,非常的偏僻,這樣的環境,適合作為萬年吉地,但不適合防盜。孫殿英以剿匪、軍事演練為名駐紮在這裡,很少有人知道他幹了什麼,隱蔽性非常好。

為什麼清朝的帝陵有一半被盜,明朝的卻基本完好?

然後是墓道口的位置與地宮的深度,明朝皇陵的墓道口非常神秘,找起來要費九牛二虎之力,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什麼挖的是定陵,因為長陵和獻陵的墓道口都沒找到,萬曆皇帝實際上是替永樂皇帝挨刀了,郭沫若最早的想法是挖長陵。而且定陵的墓道口也是偶然間找到的,當時一籌莫展,突然幾塊磚頭掉下來,提醒了考古隊員。磚塊為什麼脫落?因為它是皇帝下葬後,封堵墓道口時砌上去的,與原先城磚結合的並不緊密。如果沒有這個細節,或者考古人員沒有深入思考,很有可能定陵發掘也是無功而返。清東陵的墓道口就十分簡單了,就在啞巴院的琉璃影璧下面,為什麼叫啞巴院,因為暗藏了墓道口的位置,讓啞巴來施工,可以防止關鍵信息洩露出去。誰能想到,雕刻精美的琉璃璧下方,竟然就是墓道口的位置呢?可一旦被人知道了,也就沒什麼神秘可言。

地宮深度也是影響盜墓難度的因素之一,明朝皇帝的地宮,離地面27米,就算找到了入口,想要到達地宮,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得挖好一陣子了。清朝皇帝的地宮,離地面就非常近,花費不了多少時日,就能來到地宮的石門。比來比去,還是清朝皇帝有自信,把玄宮放在這麼淺的地方,自以為海清河晏、康乾盛世,沒有人敢來盜墓,殊不知歷史上哪有不垮臺的政權,早晚而已。民國時期,昌平本地的盜墓賊侯顯文帶領同夥,想要挖掘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德陵,可他找來找去,也沒有發現墓道口,只能放棄了,最後挖了明成祖妃子的的陵墓。1945年,遵化的土匪效仿孫殿英,又把康熙的景陵,同治的惠陵盜掘了,難度明顯比十三陵的低。

康熙、乾隆、同治、慈禧這些人生前作威作福,生殺大權,盡在其手。沒想到死後卻別人肆意凌辱,連骨架都湊不齊了。相傳惠陵被盜的時候,曾發現兩具棺材,一男一女,男的是同治皇帝,已經腐爛,只剩下一具骸骨;女的是皇后阿魯特氏,肌體完好,就像睡著一樣。土匪就用到切開皇后的肚子,想要找找有沒有金塊。為什麼呢?因為民間有傳說,皇后跟慈禧關係不好,吞金死的,這個皇后當的也真沒意思,活著抑鬱寡歡,受婆婆的氣;死了開膛破肚,丟棄一邊。

為什麼清朝的帝陵有一半被盜,明朝的卻基本完好?

截至目前,乾隆和慈禧的地宮已經開放了,康熙的景陵還沒有清理,只是把盜洞封堵,康熙與幾位皇后、皇貴妃的骨架還在地宮惡臭的積水裡漂來漂去,如果泉下有知,他肯定會驚歎一聲:“什麼?朕的大清亡了?”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為什麼清朝的帝陵有一半被盜,明朝的卻基本完好?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