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

不才讲史


唐朝的王昌龄曾经写过二首《出塞》的诗,其中一首的内容是这样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军人都还没有回来。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对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越过阴山。



这首诗当中的龙城指的卫青,飞将就是指李广,但是如果说到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人物,我觉得李广算是一个。

历名上描写李广的诗句非常多,还有这首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曲江三章》: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诗中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穿着短衣骑着马匹像李广一样,以在南山射虎而以终残年。



还有唐代文学家温庭筠所作一首七绝诗《伤温德彝》:

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

意思是:以前外族侵略者武装侵犯北方,攻到榆关边塞时,被龙城飞将军李广打得一败涂地,只剩几个人、几匹马逃回去了。李广有这么大的功劳,但没有得到应得的封爵;而那些无德无才的人,不但被封侯,而且死后还给建立了高大的坟墓。



正因为历史上大量描写李广的诗句,所以李广在历史上的名气非常高,并且不少诗人为李广鸣不平,认为李广有很大的功劳,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但真的是如此吗?

李广出身武将世家,他的祖先是秦国大将李信,就是那个说20万大军能灭亡楚国的秦将,但却被楚将项燕击败,之后还是秦始皇请出王翦才灭亡楚国,李信的后代子孙李广,似乎遗传了李信的基因。



李广是汉初三朝名将,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由于高祖刘邦采取了对匈奴和亲的政策,而且汉初实力也不如匈奴,因此对匈奴是采取被动防御的策略,匈奴人虽然与汉和亲,但同时经常派出南下扰乱边关,抢掠物资人口,而李广因为善于骑马射箭参加后立下了一些军功,斩杀了不少匈奴人首级,被汉文帝任命为汉中郎。


汉景帝在位时,李广被任命为骑都尉,并且参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随太尉周亚夫参战,因为夺取了叛军的军旗立下功劳,原本可以因功受封,却因为李广私下接收了梁王刘武的将军印,导致在政治上站错了队,在平定七国之乱后,没有得到汉景帝的封赏。



因为李广英勇善战,因此被任命为边境地区的上郡太守及边郡太守,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详细记载了一件李广与匈奴的战斗。

汉景帝派了一个宦官到李广军中监军,一次这个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外出遇到三个匈奴骑兵,结果几十名汉军骑兵全部被三个匈奴骑兵射死,连宦官也受伤了,回来告诉李广,李广马上带领一百名骑兵追击那三个匈奴骑兵,走了几十里路,才追上,李广亲自射箭射死了2个,活捉一个,这三个匈奴骑兵是匈奴的射雕人,箭法超法。



等李广解决这三个匈奴射雕人,转眼就遇到匈奴数千骑兵,李广面无惧色,也不逃走,而且解鞍下马,故意迷惑匈奴人,匈奴人不敢上前,认为汉军有埋伏,李广还趁机杀了一名匈奴的白马将军,还与数千匈奴人对峙了一个晚上,结果还是匈奴人先逃走。

这件事看出李广确实英勇善战,略有胆识和谋略,也有匹夫之勇,但是论到功绩,就是杀了匈奴2个射雕人和一个白马将军,俘虏了一名射雕人,仅此而已。




汉武帝时期,因为汉武帝改变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从马邑之谋后开始,正式与匈奴开战,因此李广曾有数次对战匈奴的纪录。

第一次是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由于被匈奴人识别汉军的计谋,因此汉军无功而返,当时李广任骁骑将军,也没有与匈奴交战,无功无过。



第二次是公元前129年的上谷之战,李广率领一万骑兵出雁门关出战,结果李广被匈奴人打击,还被俘虏了,在押解李广的过程中,李广利用计谋逃回了汉朝,李广第一次率领大军出战,不仅被得全军覆没,而且本人还被生擒,这就是李广的战绩。

可当时的车骑将军卫青同样是带着一万人出战,却俘虏匈奴800余人,对比之下高低立现。



第三次是公元前123年的河西之战,李广任右将军,跟随卫青出战,结果此战李广没有任何功劳。

可当时的大将军卫青主力可是斩敌一万多人,很多将领都跟着卫青立功封侯,就连17岁的小将霍去病第一次参战,也斩敌2000多人,俘虏单于祖父,斩杀了单于的叔父,而立下大功,对比之下,李广仍然没有战功,高低立判。



第四次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这也是李广一生中的最后一战,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负责两冀包抄匈奴军队,结果李广迷路了,又是毫无战绩,这一战之后还因为卫青传李广问话为何迷路,李广不愿意受辱而自杀身亡。

此战卫青斩获匈奴人一万九千余人,而另一路的霍去病更是不得了,斩敌七万多人,一直打到匈奴的祭祀圣地,最远到达贝加尔湖边,相比之下李广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



两汉以功封侯,为什么说李广难封啊,就是因为没有大的战功,封侯可是外姓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需要有拿得出手的战功,你看看李广有什么?什么也没有,所以李广才是被严重高估的那个人。

不仅如此,李广还有不少污点,比如杀害投降的800多羌人,再比如公报私仇,杀害了晚上不给他开城门的霸陵尉,心胸实在不怎么样。



李广只是一个呈匹夫之勇的武将,虽然有些计谋,比如智退数千匈奴骑兵,比如独自一个从匈奴人手中逃回,李广带领小股部队骚扰敌人,比拼武力是可以的,但是带领正规军作战,李广只怕能力有所欠缺,这也是他不能封侯的原因。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近代历史被严重高估的当属张学良。



(张学良)

电视剧《少帅》的热播让张学良又火了一把,有观众表示看《少帅》就是冲着李雪健教科书式的演技去的,“大帅”皇姑屯丧命,整部戏已然乏味,对张学良提不起兴趣。

张学良为什么有如此争议?

1.虎父有犬子

绿林出身的张作霖,仅读过几个月的私塾,文化水平堪比盲流,这丝毫不影响他在东北的发展。正如他所说:“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张作霖能够在东北称王,这与日本人的扶植分不开。日本人扶植他是想让他做傀儡,进一步控制东北最后控制全国,日本人的技俩他再清楚不过。张作霖虽为草寇出身,但是不缺乏民族气节,面对日本人的咄咄逼人,他严词拒绝,最后命丧皇姑屯。

(张作霖)

日本人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对张学良来讲此乃家仇,而后少帅成了大帅,东北易帜。张学良的不作为,让日本人有了可乘之机,随时准备大干一票。

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财务委员会:“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割地偿款已满足不了日本人的野心,他们痴心占中国、奴其民。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一万多东北军执行了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原本的试探成了赤裸裸的侵略。短短四个月时间,128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沦为日战区,3000多万同胞成了“亡国奴”。



日本人占领东北军的军火库,里面武器弹药数不胜数。不知是张公子跑的太快来不及携带,还是怕这些锱重影响了逃跑速度。被日本人缴获的武器弹药本来是用来强我国防,可最终还是射在了我军民的身上,每思及此,痛心疾首。

国仇家恨也没能激起张学良的斗志。

2.花花公子

张学良的浪荡公子哥是出了名的,吃喝嫖赌毒样样精通。老子打江山,儿子享其成。张作霖死后,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剑拔弩张,可张公子依然我行我素,风流韵事人尽皆知。



(张学良与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当晚,日本关东军夜袭北大营,东北军高层就此事请示张学良,电话打了好多通愣是找不到人。战事正酣,张公子正在北平前门中和戏院观看梅兰芳的《宇宙锋》,兴趣颇高。看来张作霖的死对于张学良似乎已忘在脑后了。

总结

“西安事变”使张学良名声大噪,被称为爱国将军。早年的不抵抗成了张学良一辈子的污点,至死未能回东北老家再看一眼。


(晚年张学良)


历史的发生


本以为胡宗南是因为“通共”才这么菜,没想到他是真的很菜。带着二十多万人去打延安,结果,差点把部队全都送给了解放军。

在国军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评价:“胡宗南也就是个团长”。看似是贬低胡宗南,但是细想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1947年,胡宗南率领25万野战军进攻陕北延安,号称要"三天占领延安"。结果,延安保卫战打了7天7夜,直到解放军撤出延安,胡宗南才在3月19日占领延安空城。而毛主席在撤走前,特意叮嘱彭德怀等人,一定要让部队把“房子、院子都打扫干净”再走。面对胡宗南二十余万大军,解放军还能如此安稳撤退,胡宗南真是“纸老虎”!

而胡宗南占领延安后,“一时风光无二”,号称“俘敌5万”!结果,等记者来采访时,他找了一群老百姓充当被俘解放军。缴获的武器,也都是从各部队“抽调”过来的。

等青化砭,洋马河,蟠龙,沙加店,清涧,瓦子街,一系列战斗后,胡宗南的部队被西北解放军整旅、整师、甚至整军的吃掉。胡宗南手下二十多万人,15万机动兵力,愣是被彭德怀手下的3万解放军牵着鼻子走。

其手下的中将军长刘戡,少将师长严明、廖昂,旅长李昆岗、麦宗禹,等高级将领,不是死了,就是被俘。等到1948年4月,胡宗南被打出陕北的时候。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因为收编的俘虏兵太多,已经成了“南方部队”。

例如:第一三五旅少将麦宗禹,号称胡宗南的“四大金刚”之一。在被我军俘获后,经过教育,成了第一野战军(1949年,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战俘处教员、步兵教员。

胡宗南这哪是去打仗啊,明显是去给彭德怀送兵源的。

1950年,胡宗南在台湾还被以“受任最重,统军最多,莅事最久,贻误军国最巨”为由弹劾过。不过,经过陈诚和蒋介石的调解,此事不了了之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说起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我想张灵甫应该算一个。

不可否认,张灵甫曾经浴血奋战,参加过抗日战争,做出过贡献,但作者说他被高估,是因为他的抗战贡献被高估了,以他的贡献还够不上“抗日名将”的资格。

说起张灵甫,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孟良崮战役和整编74师。不错,其实张灵甫的知名度如此之大,很大程度是因为他被击毙的结局,而不是他的抗战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张灵甫先后参加过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一系列战役。实话实说,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地一点都不怂,还在战斗中多次负伤,是一名值得尊重的将领。

但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张灵甫更多是作为校尉级的中低级将领,率领所部参战,并未直接策划、指挥过任何一场战役,也没有特别突出的贡献,距离名将差距明显。

1944年,张灵甫被提拔担任第74军少将副军长,成为将级军官;1946年4月,张灵甫被提拔担任第74军中将军长;当年5月,第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张灵甫担任中将师长。

对照张灵甫在抗战中的履历和战绩,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将领,远远称不上优秀。如果以张灵甫作为“抗日名将”的标准,那么国民党军队中称得上“抗日名将”的至少有上百人。

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和肯定张灵甫的抗日成绩,但他远不够抗日名将的标准。如今网络上对张灵甫的吹嘘太过,无疑是严重高估了他的贡献。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要说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关羽算一个。

关羽本是个卖枣的,整天推着个独轮车,走街串巷,“卖枣,新鲜的大红枣!”一个卖枣的,怎么练就一身杀人的本领呢!


有人说,打枣和取人项上人头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想想,枣在高高的树枝上,一般枝头越高枣熟的越好,关羽拿着一条绑着小刀的竹竿,对准树上的小枣,轻轻一抖,小枣就掉了下来。

取人项上人头也是一样,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到了敌将身边,用青龙偃月刀轻轻一滑,呱唧一下,敌将的人头就掉下来了。

好吧!我权且相信,关羽在打枣的过程中,学会了“挑人头”的绝技,那么《三国演义》中,关羽杀掉的那些名将是真的吗?


先看看关羽斩杀了哪些有名的大将吧?

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斩庞德,除了这四个响当当的名将之外,关羽还杀了诸如管亥、夏侯存、荀正等虾兵蟹将,当然这些虾兵蟹将不足以证实关羽的实力,咱们重点看看被斩杀的四个名将吧!

温酒斩华雄


华雄是董卓手下悍将,打的孙坚抱头鼠窜,丢盔弃甲,接着又一口气斩杀了诸侯两员猛将,一个是俞涉,一个是潘凤,众将莫敢近前,吓的瑟瑟发抖。

这时候,籍籍无名的关羽出场了,曹操给他斟了一杯酒,关羽说等我回来再喝,两分钟后,战鼓大振,杀声震天,关羽提着血淋淋的人头,大踏步走了回来,这时候酒尚温,关羽风头一时无二。

然而,真实的历史是:华雄是被孙坚杀死的。

斩颜良诛文丑


这两个是河北四庭柱第一、二位,当年在河北名头很响,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是袁绍引以为傲的爱将。

可是,这两人却都折在了关羽手里。当年关羽投降了曹操,为了报答曹操知遇之恩,决定替曹操出头。

关羽仗着艺高人胆大,骑着赤兔马,飞也似的直奔中军大帐,前面的小兵担心被赤兔马踩死,纷纷避让,这一避让就坏事了。

颜良在中军帐里,眼见前面乱糟糟的,不知怎么回事,这时只见一匹快马疾驰而来,颜良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关羽一刀砍了!


关羽不按常理出牌,一般大将一对一单挑,先要报上姓名,然后骂上一番,激怒了对方,这才抄家伙干。

关羽不问青红皂白直接上,颜良吃了粗心大意的亏,假如真刀真枪的干,鹿死谁手尚不知呢?

文丑死的也很冤。

两军混战,厮杀成一片,场面十分血腥和混乱,关羽瞧见了不远处的文丑,猛的抽了赤兔马一鞭子,赤兔马腾的飞起,一秒钟就追上了文丑,关羽趁着文丑不注意,施展“挑枣绝技”,一下子削掉了文丑的半个脑袋。


真实的历史是:关羽杀了颜良,但能杀掉他实属侥幸。而文丑是死于乱军中的,至于是谁杀的,无人知晓。既然功劳无人认领,罗贯中就把功劳“赏”给了关羽。

斩庞德

关羽斩庞德,纯粹是老天帮的忙。


第一天,两人一对一交锋,打了两百回合不分胜负,庞德越战越勇,关羽明显力不从心了,这时候关平担心父亲有失,赶忙鸣金收兵。

第二天,两人又打了五十回合,还是胜负不分,最后庞德放了一箭,射中了关羽的臂膀,这一战关羽败了!

这时候,老天出来帮忙了,一连下了三天三夜的暴雨,魏军地势低洼,成了瓮中之鳖,关羽划着小船,看到了淋成落汤鸡,又冷又饿毫无抵抗能力的庞德,不费吹灰之力就捉住了庞德。

你觉得关羽厉害吗?其实就那么回事,绝对没有罗贯中吹嘘的那么强悍!


一半秋色


最被高估的皇帝——乾隆皇帝。

乾隆是满清入关的第四位皇帝。乾隆的一生中做了很多事情,例如,乾隆命人修《四库全书》,平定少数民族叛乱,惩治贪官以及缓和阶级矛盾等等,乾隆的功绩看上去是比较不错的,对国家的贡献也算可圈可点。

但乾隆的能力和贡献其实是被高估了。


首先是康乾盛世,有人说康乾盛世是虚假的盛世,有关这点这里暂且不论。但所谓的康乾盛世,贡献最大的应该是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而乾隆实际上只是坐享其成。

我们可以把康乾盛世看作一个公司,而康熙则是这个公司的创立者,雍正则把康熙创立的公司做的特别强大,而乾隆其实就是一个贡献很小的败家子,只是祖父两辈太强,把公司做的特别大,不管乾隆怎么败家,都不可能一下子把公司给败光。


因为祖父两辈留下的根基太好了,所以乾隆的日子过得很闲,至少比雍正闲很多,但乾隆没有闲着,喜欢自己给自己找事,喜欢折腾,一折腾,就差点把国家给折腾进去。

例如南巡,乾隆南巡的情节在不少清宫剧都有上演,而且乾隆似乎对南巡很是热衷。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喜欢南巡呢?

其实,乾隆就是想学祖父康熙,想下江南体恤民情。只是,康熙六巡江南是真的为了体恤民情,而乾隆则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如康熙南巡,不管到那里,每次消耗的费用不过一两万。乾隆则很讲究气派,他南巡时带着大量的后妃、王公贵族、文武官员,单单是乾隆的衣物、器具就要花费数万。

乾隆每到一处,不仅扰民,还让地方官员进献各种山珍海味,而且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的食品,就连饮用的水源都是从北京、济南以及镇江等地专门运来的。所以说,乾隆实际上是以体恤民情的名义贪图享乐。

而乾隆南巡耗费的大量钱财,也是乾隆之后国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四库全书》是由大学士纪晓岚组织编纂修订的,看起来,《四库全书》是发扬文化、弘扬文学,实际上是为了稳固乾隆的统治。为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下令焚毁的典籍超过71万卷,而《四库全书》总共只有7.9万卷。换句话说,乾隆皇帝其实是“以修书之名,行焚书之实”。

在清朝的记载以及影视作品中,乾隆的文采一直是被称赞的,实际上是底下的大臣们夸出来的,别的不说,就拿乾隆写诗来说,整个《全唐诗》中,有诗人2200多位,收录的诗总共才48000余首,但其中的经典数不胜数。而乾隆一人就写下了41863首诗,却没有一首能拿得出手的,足见其“文采”。

乾隆年间有一个大贪官和珅,事实上,乾隆不可能不知道和珅的贪。只是乾隆太贪图享受了,但他又想把自己弄成一个贤君,把自己弄得很节俭的样子,实际上,乾隆和节俭一词毫无关系,雍正才叫节俭。而和珅之所以能得到乾隆重用,就是和珅能帮乾隆搞到很多钱来满足乾隆奢侈的生活。

和珅的存在让清朝的统治根基动摇,官员的贪腐之风日益盛行,但乾隆离不开和珅,所以对和珅的贪污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乾隆特别好大喜功,他后来自己总结了自己的一生,说是有“十全武功”,所谓的十全武功,即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以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为此,乾隆自诩“十全老人”。

而乾隆对康熙、雍正的贡献只字未提,自己给自己加头衔,说起来就是沽名钓誉。

至于乾隆自诩“天朝上国,物产丰盈”而闭关锁国,这点大家都很熟悉,这里就不详聊了。总之,乾隆的功绩和贡献确实有,而且能力比后面的几位皇帝都要好,但乾隆皇帝确实被高估了,而且是最被高估的皇帝。


金兔历史


近代史上最被高估的人——白崇禧。

白崇禧常常被人夸做“小诸葛”,自称有诸葛亮一样的才能。然而人们说起白崇禧来,就立刻能举出国民革命北伐、台儿庄战役、四平战役、青树坪战役等例子来。可是,这几个例子实在是有些经不起推敲。

1,国民革命北伐,白崇禧始终不是主角。

北伐第一阶段,白崇禧担任第七军的参谋长,既不是军事主官,也不能调度各军,作用实在有限。北洋军队的军阀混战,本来就是朝天放枪的银样镴枪头,被共产党为先锋的国民军打得落花流水实属正常。

2,台儿庄战役,白崇禧没得青天白日勋章。

台儿庄战役,主要将领为李宗仁、王铭章、汤恩伯、庞炳勋、张自忠等人,这些人在战后都得了青天白日勋章,白崇禧却没有,可见白崇禧在这场战役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十分大。

3,四平战役,白崇禧是国防部长,坐镇中央,远隔万里。

四平战役和白崇禧有两个微弱联系,一个是1946年5月16日作为国防部长到东北督战,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等将领一举击溃优势兵力的东北野战军,第二个是白崇禧儿子说白崇禧曾要求老蒋乘胜追击,把东野赶出黑龙江。

一个四平战役,足以打造白崇禧、杜聿明孙立人和廖耀湘等一众名将,然而真正负责四平守城的陈明仁上将却没人说,只是因为陈明仁后来参加湖南起义,成了解放军上将。至于白崇禧儿子的事后诸葛亮,更不能听。

4,青树坪战役。

青树坪战役,说白了是钟伟49军轻敌冒进被桂军围攻,可是在消息不通给养不足的情况下,49军146师被桂军最精锐的3个师围攻一整天,最后在145师接应之下脱离战场。桂军的战斗力实在弱爆了。最搞笑的是衡宝战役,解放军的军令是——先到的指挥后到的,于是团长指挥师长,师长指挥军长,桂军整个三兵团一下子全军覆没。

最关键的是,白崇禧并没有参与青树坪战役。

纵观白崇禧的一生,主要有两次作为军事主官,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李宗仁生病,白崇禧担任第五战区总司令,第二次是白崇禧担任华中剿总司令,主管华中五省战事。作为第五战区总司令期间,实在是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倒是把大别山建设成桂军总基地,后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现无法扎根。那咱就说说担任华中剿总司令期间他做了些啥事情。

白崇禧做华中剿总总司令,是从国防部长位置上下来的,自然不好受。当初当国防部长时,白崇禧就要求统一指挥华中华中两个战区,可是老蒋愣是不同意。现在,老蒋想让白崇禧担任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的司令,白崇禧却拒绝了。

白崇禧拒绝的原因只有两条,第一条是华东的大部分兵团司令和军长,都是黄埔系的骄兵悍将,如孙元良、邱清泉等,除了蒋介石,谁也不听,去了也指挥不动,还不如不去。第二条,则是李宗仁给他打电话,想要挤掉老蒋自己当总统。

基于第二条原因,白崇禧不仅不打算指挥淮海战役还打算给淮海战役添堵。当时华野和中野已经统一指挥,白崇禧的华中压力大减,老蒋就让隶属于华中的黄维兵团、张滏兵团调入淮海战场。白崇禧说,黄维兵团是你的,去吧,张滏兵团是桂系的,不能给你!

于是黄维兵团刚一出门,就被中野围在了双堆集,陈诚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土木系,一下子全败光了。于是老蒋准备把隶属于华中的宋希濂兵团调入淮海战场。宋希濂兵团下辖第二 、二十、二十八军都是全美械的中央嫡系军,开到武汉被白崇禧百般阻拦,等淮海战役结束,也没能投入战场。

而在淮海战役前,华中战场的襄樊战役,襄樊绥靖区川军三个军2.1万人,被中野6纵全歼,中野伤亡仅600多人,司令康泽副司令郭勋奇悉数被俘虏。康泽向白崇禧求援,白崇禧说电话信号不好,向蒋介石求援,蒋介石说共军阻击太顽强。

白崇禧就这样给老蒋添堵,最后居然还敢跟着去台湾,只因为还做着当”行政院长“的美梦。

白崇禧到台湾,拥立老蒋复位总统。1950年白崇禧在台湾给美国的民国总统李宗仁发电报,劝他辞去总统职位,仍然担任副总统,让老蒋当总统。李宗仁则是发表公开信谴责老蒋复位总统违反宪法。

当老蒋坐稳台湾的小江山后,开始了对老白的迫害,把国军战败的所有责任都推给了李宗仁和白崇禧。伪国大代表责向白崇禧:“不知当时华中统帅临去之日 , 曾凭壕守过一夜否 ? 数十万之众 , 曾对敌放过一弹否 ? ” 仿佛白崇禧一枪不放丢了全中国一样。

事实却是,白崇禧是个老实人。老蒋下台后曾用大批黄金收买白崇禧,白崇禧却用这些黄金当作军费抵御解放军。如今,老蒋的支持者们骂白崇禧“ 实 与安禄 山之截留河北 岁贡 、 吴王之把持山东盐铁 , 如出一辙 ” , “ 上列金银 , 为数甚巨 , 究何所属 , 抑或朋 分 。 ”

1965年,李宗仁回归大陆,老蒋也在不需要白崇禧帮他争取美国舆论支持,与李宗仁隔空骂战了。最终,在台湾特务部门的安排下,白崇禧死在了家中。

原来白崇禧的夫人去世,他本人人老心旺,心里很寂寞,便与身边的护士日久生情,与护士谈起了恋爱。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好一点,白崇禧就找人去买壮阳药,当白崇禧找人去中医处拿药时让保密局的人知道了。蒋介石下令让医生在给白崇禧的药方中下的药力猛一点。 于是白崇禧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每每都用药来泡酒,在药酒中得到了不少助力,有返老 还童之感,与身边的护士来往次数更加频繁 了。1966 年 12 月 1 日,张小姐再度前往白崇禧官邸留宿。第二天上午,白崇禧便死在自己的家中,死时身体裸露在床上。

白崇禧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也许是兼而有之吧!


历史知事


前言:汉朝是被过度高估最严重的朝代。汉朝皇帝也被高估的最严重。

中国最强的时候是明朝。西方最强的帖木儿帝国曾向明朝称臣。 而在汉朝的任何时期,西方最强的古罗马都从来没有向汉朝称臣。

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历史人物——刘邦:

  • 1.多次屠城,并且在杀项羽后,还想屠鲁地,说明了刘邦的不仁。

  • 2.水淹废丘,刘邦罪孽深重。

  • 3.为逃命,多次扔儿女下车,刘邦那啥不如。

  • 4.想吃爹的肉汤,刘邦那啥不如至极。

  • 5.让2000妇女假扮士兵,自己好逃命,刘邦臭不要脸。

  • 6.鸿沟撕毁协议,刘邦毫无信用,也配指责项羽无信?刘邦真是无耻之徒。

  • 7.项羽死后,刘邦下令,要求原属项羽部下的人在奏章中提到项羽时,一定要称他为“项籍”。既不许叫“项羽”,更不许称“项王”。凡是称项羽为“项籍”的原项羽部下都升为大夫,只有一个叫郑君的人坚守自己做为西楚国臣子的礼节,以表示自己不忘昔日的君臣之礼,坚持称“项羽”或“项王”。结果,刘邦把郑君一个人赶出了朝堂,断了其仕途,最终其病死家中。 由此可以看出,刘邦是多么的虚伪,心胸狭隘。他对项羽是多么耿耿于怀,非要原项羽的部下提到项羽一律蔑称之,不许尊称之。可见,刘邦对项羽这个包袱一直放不下,尽管其人已死,还要口诛笔伐,再踏上一万只脚,叫项羽永世不得翻身! 更说明了刘邦当初哭祭项羽时,是满怀了多少的虚伪成分在内。

  • 8.杀韩信等功臣,刘邦不义至极。

  • 9.剁彭越为肉酱,丧尽天良,并将肉酱分给各路诸侯食用,还将彭越无辜的三族全部屠杀,刘邦已经不能称之为人了。

  • 10.当栾布祭祀哭彭越时,刘邦竟然要将栾布进行【烹杀】,好一个残暴不仁的刘邦。看来烹杀不光只是项羽会使用,刘邦也是用得纯熟得很。不光想烹杀栾布,还想烹杀蒯通,刘邦烹杀技术真高明。

  • 11.忘恩负义杀丁公,说什么丁公对项羽不忠才杀丁公?首先,丁公是好汉惜好汉才放过你刘邦,其次,项伯等人对项羽更加不忠,为何不杀项伯等人,说起来,还是刘邦为了个人利益,而杀丁公纯属是忘恩负义。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留言。

不怂历史




答:我来说一个吧,所谓的“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应该是一个被严重高估的人物。

这么说,希望诸位看官不要急着找板砖,先等我说完,如果觉得还有些道理,就随手点个赞,如果觉得完全不中听,再扔不迟。

后世对张良的推崇,似乎除了武圣姜子牙之外,无人能在其上。

虽然《三国演义》里,水镜先生认为诸葛亮的才能自古以来,只有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兴汉四百年的张子房堪以之相比。言下之意,诸葛亮比姜子牙、张良更牛。

但2006年2月,郏县李口镇张店村出土了一块红石石刻,上面写有6行57个字,记载的是诸葛亮和徐庶于建安六年春天拜谒张良留侯庙的事,诸葛亮对张良的评价极高,自愧不如,说:“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句话,最初出自刘邦之口。

大汉开国,刘邦与众臣在探讨成败得失,口出豪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司马迁除了在《史记·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评价张良时重复了刘邦这句话,还在《太史公自序》中特别提到:“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班固作《汉书》,在《张良列传》沿袭其说,称:“高祖数离困厄,良常有力,岂可谓非天乎! ”

这样,经过大家层层吹捧,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设置太公尚父庙时,以留侯张良配祭。到了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姜太公被尊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十人配享,是为“武庙十哲”,张良为副祀,位列其中。

宋朝依照唐代惯例,张良仍配享武成王庙。

并且,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张良位居百位名将前列。

到了明朝,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照例少不了张良。清朝遵循明朝旧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也有张良。

我再强调一下,张良的确是一个奇才,为刘邦出谋划策,功盖天下。

但我要说的是,张良只是一个谋士,不是将才。

我们先来看看张良在灭秦过程中的经历和建立过的功劳,再回过头来对照一下这个结论。

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祖父曾连任韩国三朝相;父亲也继任韩国二朝相。秦灭六国,张良家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因此恨秦入骨,曾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未遂,亡命江湖。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大泽乡起义爆发,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张良因时而动,“聚少年百馀人”,举旗起事,不利。只好率众投奔自立为楚假王的景驹。

对比一下,张良和刘邦同是从家乡聚众起兵,张良混得灰头土脸,而刘邦却是一路高歌猛进,与秦作战连战皆捷,并击毙秦泗川守,可谓意气风发。

张良在投奔楚假王景驹的路上,在留地遇上了刘邦。

刘邦是个豪爽而有大志的人,他的风度和气魄,一下子就吸引到了张良。张良于是放弃了投奔景驹,在刘邦帐下“为厩将”。

说来也怪,刘邦自从有了张良,打仗就没那么顺了,磕磕碰碰,处处受阻。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势力最大,发展壮大到六七万人,叔侄俩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共商大事。

张良大概感觉到跟随刘邦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并且他和项梁是旧交,就劝项梁说:“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接受了他的建议,找来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司徒。

于是,张良高兴地跟刘邦“拜拜”,屁颠屁颠地跟随韩王成收复韩地(指战国时韩国地盘)去了。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史记·留侯世家》记:“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即张良辅佐韩王成向西攻略韩地,营营役役,转战数地,最终一事无成。

而没有了张良的刘邦,又复雄起。

该年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先入关者为王”。

刘邦取道颍川、南阳,准备从武关进入关中。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七月,刘邦一下子就攻占下了韩王和张良攻了一年都搞不定的颍川。

两相比较,张良带兵打仗的本事实在是稀松平常。

不过,张良随刘邦南下,却能连出奇谋。

他先让刘邦易旗攻下宛城;再让刘邦用钱财招降峣关守将,拿下了峣关。

由此可见,张良善用奇谋,不擅用兵。

这之后,张良又有力劝刘邦离咸阳、还军灞上;凭借与项伯的交情,帮刘邦化解鸿门宴凶险,并与刘邦一起“尿遁”的经历。

但是,项羽自立西楚霸王,“计功割地”时,张良的投机心态又流露出来了。

项羽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

这个时候,估计张良是看到了刘邦再难翻身,就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辅佐韩王成。

但他把刘邦赏赐给他的金百镒、珠二斗转赠给老朋友项伯,让他再为刘邦请求加封汉中地区。这样,刘邦才得以拥有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在以上的灭秦过程来看,张良有两次带兵经历,一是“聚少年百馀人”起事,不利;另一是“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徒劳无功。所以,说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根本就是个笑话。

还有,张良两次不看好刘邦,两次在刘邦面临困境时主动脱离了刘邦阵营,即他的看人眼光还是有很大缺失的。

所幸,刘邦是个干大事的人,不拘小节,对张良两次回归,都表示欢迎,张良这才得以在楚汉相争中建下大功勋。

张良第二次回归刘邦,是在刘邦出汉中平定三秦之后。

这张良没回归前,刘邦兵锋掠处,所向披靡;而张良回归后,刘邦先是在彭城大败,其后便陷入了与项羽长期苦战的局面中。

不过,这也不能怪张良。

之后的张良,提出了“下邑之谋”;并与陈平一起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建国后又建议先封雍齿以安定人心、助吕后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等等奇谋。

一句话,张良是个谋士,而非名将。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评论刘邦将兵“不过能将十万”,而自己是“多多益善”。

比较张良与刘邦的能力,张良将兵应该是“不过能将千余”的水平。

所以,把张良尊为“武庙十哲”之一,是过度拔高了。


覃仕勇说史


历史上最严重高估的人就是~诸葛亮

小说中描述: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借东风,火烧新野,排八阵图,诸葛亮舌战群儒,三气周瑜,骂死司徒王郎,辅助刘备建成三分天下的伟业。


小说里诸葛亮是三国第一军师,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帷幄运筹,筹无失筹。周瑜虽智,司马懿虽诡,但是在诸葛亮面前却难占半点上风。周瑜徒劳地发出一声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然后不甘心地离开人世。


诸葛亮在小说里,有三个身份卧龙,军师,丞相,就连曹操,也称呼诸葛亮为诸葛军师,魏蜀吴三国的一切大事小情,尽在诸葛亮掌握之中,诸葛亮慢慢的摇起鹅翎扇,就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甚至直到现在,关于诸葛亮的许多谚语还是广为流传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千百年来,孔明在人们眼里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着。



而事实上在诸葛亮的履历中,根本就没有担任过军师一职公元208年,也就是诸葛亮出山不久,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军师中郎将属于杂号中郎将,是中郎将中地位较低的,督统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军实,相当于税务局局长兼粮食局局长、军备处处长,虽然也比较重要,但参与不了军机大事,根本不是小说里,能够握有绝对兵权的“军师”。214年,诸葛亮的职务由军师中郎将提升为军师将军,兼刘备左将军府总管,军负责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相当于人大委员长兼最高法院院长和最高检察院院长。



所有诸葛亮做过的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事情,其实也只不过是罗贯中老先生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罢了,就比如火烧博望坡《三国志》魏书李典转记载:刘表示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淳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淳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賊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还有“三气周瑜”“借东风”“草船借箭”在正史《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均查不到任何的踪迹,指明是诸葛亮所为。“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去世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孔明一直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未曾和周瑜见过面。

总结:之所以诸葛亮在人们心中变成了一个神,那是因为人们完全是受到小说的影响,其实正史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而在小说里面诸葛亮却是神一般的存在,几乎无所不能,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几乎所有的人在他面前都变得黯然失色,在演义里主角就是他,别人都是陪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