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好境界是“无为而治”

儿子的脚底开裂,想了很多办法,试了各种药膏,看了很多医生,总也不见好,而且有些地方越擦膏药越烂,最可怜的时候,一个脚上开四五个口,每个都三四厘米长,他痛得常常走不了几步就蹲坐下来。爸爸妈妈毫无办法。

后有一天,爸爸说,有些膏药裂了口子是不能擦的。要不这样,什么都不擦,只把他的鞋子用消毒水洗干净然后晾晒,每两天洗一次。

自停了药后,加强鞋子的清洗和晾晒。一个星期后,果然,他脚底的裂口渐渐愈合。走路不再费劲,有时还能健步如飞了。

过了年后,儿子各种状况频出,情绪发作、癫痫、流鼻血、晚上遗尿,弄的爸爸妈妈头疼不已。情绪激动时推妹妹攘妈妈爸爸,整个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啥事就会爆发。

没办法,带他去就医,先中医后西医,一日三餐,每天药不断,但是好景不长,虽然情绪控制了,但是体重却飙升,原本150斤,一下子飚到了200斤,西药的副作用吃了睡睡了吃,长身不长脑。流鼻血的药反复吃反复流,无一好处。

爸爸说,现在不去机构了,自己带,干脆啥都不吃了,全部停掉,看看状况有没有好转。

之前吃西药利培酮,是为了控制情绪,担心他在机构闹情绪,老师管不住他不得不给他喂食。既然机构不去了,那就也没吃的必要,在家里,妈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应对。

停药三天后,情绪有些反复,但波动不大。停药一周后,情绪还可以,鼻血也流了。目前停药已经快一个月,偶尔会发下脾气,但很快就会过去,妈妈安抚一下,他的情绪很快能恢复平稳。

我看到儿子身上的变化,我突然想起一个词:无为而治

有时候,顺其自然不去过多管理,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的最好境界是“无为而治”

道德经

教育的最好境界是“无为而治”

一、何为“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指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强迫不横加干涉。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无为者,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使万物各得其性,各遵照其当为而为,而不是将个人的想法强加到万物之上。

汉朝初期,因连年征战,国内虚空,各方面百废待兴,汉高祖刘邦听从萧何建议,采取“无为而治”政策,鼓励百姓从事各种经济活动,这种政策延续到后面几个朝代,所以才有了汉景帝时的“文景之治”。

教育的最好境界是“无为而治”

道德经

二、何为教育中的“无为而治”?

1、“无为而治”是尊重天性因人施教

几年前带着儿子在一个机构学习,我上午上班,下午就在机构陪读。那时儿子五岁多了,说的话都是火星语。机构分配给儿子的个训老师是个年轻的刚入行的女老师,儿子每天上课都很开心,虽然进步不大。有一段时间,个训老师请假,机构给儿子另外安排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

那位老师见儿子不会说话,让儿子躺在方凳上,压他的肚子,试图让儿子发出声音。谁知儿子一躺到凳子上就开始哭,30分钟一节课就哭了30分钟,妈妈在外面听得心都碎了。

下课后问老师孩子为什么哭,她说在训练他说话,要他发音,但是孩子不配合。

我问她是怎么做的,她说让他躺在凳上压迫他的肚子,受到外力冲击,孩子就会开口了。

我说对于一个本就缺乏安全感的自闭症孩子,你这样弄他,他只会越来越恐惧,还能开口说话吗?

上了那节课后,我就没让她上了。幸好之前的小姐姐老师回来了,我在旁边观察了下,那位大家都不喜欢或者说不待见的新老师,每堂课都让我儿子开开心心的,并拿出孩子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终于有一天,儿子说出了他最喜欢吃的“西瓜”。再后来就是“苹果”,慢慢地,也越说越多。

如果按照开始那个老师的强迫说话法,不说孩子是否能说话,孩子心里肯定会有阴影而且将伴随一生,能否开口都是一个未知数。

这种做法无疑是反天性的。

教育的最好境界是“无为而治”

在学说话的孩子

2、“无为而治”,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

作家三毛小时候数学成绩不好,有一次考试,竟然考了100分,老师怀疑她是抄的,其实是三毛发现了老师出题的规律,提前做好了题目,考试自然得了满分。

于是老师出了一份很难的考题给她做,题目另外找了,结果可想而知,她交了白卷。后来,那位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讽刺三毛,说她最喜欢吃鸭蛋,并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大的黑圈。

三毛的自尊心备受打击。从此,三毛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在后面长达七年的岁月里,她只跟三个人说话,她的父母和教她画画的顾福生老师。

三毛父亲陈嗣庆是个开明的人,见女儿厌学,他并未强制将女儿送到学校,而是培养女儿阅读的兴趣让书成为女儿的朋友。

陈嗣庆把市面上能找到的适合三毛这个年龄段看的书都找来了。就连英文书《小妇人》《爱丽丝漫游仙境》《灰姑娘》等,都搜罗给了三毛。三毛的文字功底和英文能力日渐提高。这一切不能不说源于父亲对三毛的“无为”。

顾福生教了三毛一段时间画画后,他发现三毛画画水平一般,但是却有写小说的天分,于是把三毛写的《惑》推荐给了白先勇,后发表在白先勇主办的杂志《现代文学》月刊上。

据说,《惑》发表后,三毛抱着一本《现代文学》一路狂奔回家,躲在屋里激动地泪流满面。那年她正值18岁,以此为分水岭,三毛的文学之旅开启了。

如果不是三毛父亲的宽容,不是顾福生的推荐,不是白先勇的慧眼识珠,三毛这颗珍珠也许没有机会熠熠生辉。而那位数学老师的极端做法,摧毁的不仅仅是一位少女的自尊还是她对于这个世界的信任。

作为三毛的父亲,陈嗣庆没有强迫三毛回到学校去完成普通的学业,而是尊重三毛的天性,让她读书爱书,为了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三毛的画画老师,顾福生没有刻意强迫三毛在画画上有所造诣,“无为而治”给了三毛创作的动力,获得了重生的机会和希望。

三毛的父亲和顾福生,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使三毛得其性,并遵照其当为而为。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则是将个人的想法强加到三毛身上,可以说是“妄为”。幸好三毛有好的父亲,遇到好的老师,否则被一个老师“妄为”,失去的不仅仅是幸福快乐的童年,可能是终身被桎梏的人生。

教育的最好境界是“无为而治”

三毛

教育的最好境界是“无为而治”

撒哈拉沙漠

3、“无为而治”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妈妈我好累,我想睡觉,让我睡一会吧。”那位10岁的姑娘笑笑,晚上写作业,写到晚上十一点半还没写完,眼睛都睁不开了,但又怕妈妈第二天会批评自己,也怕回学校被罚站,就在纸条上写了上面那句话,睡着了,结果因为疲劳过度,各器官衰竭而亡。

据说为了提高笑笑的成绩,笑笑父母给孩子报了课程辅导班,晚上除了写老师留的作业,笑笑的爸爸妈妈也会额外留一些题让笑笑做巩固提高。

除此之外,周末也不让孩子休息,报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英语口语、作文、拉丁舞。其实,笑笑自己并不喜欢跳舞,在她的生活里,没有爱好,没有放松。每天忙碌着为父母而学。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道清朝末年盛行“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故“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为了迎合文人画士之喜好,卖梅者便投其所好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

作者叹息哭泣,故购三百株梅,毁掉盆子,让其自然生长。

梅如此,人亦如此。

教育的最好境界是“无为而治”

小学生

教育的最好境界是“无为而治”

睡在书上的女孩

被捆绑的天性终究难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摆脱爱的桎梏才能获得爱的自由。要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天性,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陪伴成长。而“无为而治”就是最好的教育之道。

《孙子兵法· 谋攻篇》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味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不用一兵一卒就能让敌人投降。

教育也如此,不必特意为之,“无为而治”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我是@林汀物语,你们的成长只有一次,能与你们一起成长,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幸运,谢谢你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