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晏佳:產業互聯網時代 創始人該怎樣分配股權

1、謀定而後動

創始人之間在精神層面達成共識,情感層面有信任是創始團隊前進的基礎,但若想持續前進則還不夠。創始團隊和創業公司要想走得順、走得遠,還需要進行公平與合理的股權分配。

凡是不以股份為目的的創業都是耍流氓,對團隊成員而言,股權代表著打拼與希望。

國內有的創業合夥人在起步階段會不重視股權,認為過早討論股權就是先談錢,總覺得傷和氣,認為掙了錢再說。但另一方面,哈佛商學院研究發現,有73%的創始團隊會在開始創業的30天內進行股權分配。股權分配確實重要,但它是一件事關長期的事,因此也不能急躁。在進行股權分配前,創始團隊的成員們應該在一起工作與磨合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瞭解成員們各自真正的優勢和劣勢,培養感情,並看清大家的熱情和投入程度。

做好這一步後,需要進行嚴肅而正式地討論,就如前文所說,明確創始團隊成員之間各自的分工角色,在創業目標和價值觀方面達成共識,然後就是分配成員之間的股權。這個股權分配必須合理而公平,要與各位成員對於公司的貢獻和重要性相匹配,並且獲得所有成員的認可。

張晏佳:產業互聯網時代 創始人該怎樣分配股權

2、科學合理,公平第一

許多創業團隊在發展困難時沒有退卻,大家齊心協力共渡難關,但是到了分配股權時卻可能因為認為分配不公平,導致團隊之間產生信任的裂縫,甚至導致團隊動盪。

當然,公平並不代表平均,那些股權對半分或者1:1:1的創業團隊都走不遠,因為團隊裡面沒有一個能夠拍板的成員,話語權過於分散就會內耗,最終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掉。團隊中應該有一位成員擁有較多的股權和話語權,這位擁有較多話語權的成員最好是掌管公司的戰略,商業方面很強,能夠看清方向的那個人,這樣他才能在整個創業過程中順利地引領大家前進。

遵循科學合理的分配原則,才能實現股權賦能,激勵團隊的戰鬥力,否則可能適得其反,變成股權“負能”。當年馬雲導入股權激勵,從最早的18個人創業,到今日不斷引進空降兵,引進風投,每一步都與股權激勵密切相關。要想讓員工與老闆永結同心,必須制定一個讓員工覺得是為自己乾的機制。因為只有讓員工成為企業的主人,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讓他們覺得是在為自己打拼的時候,企業才能得以持續的發展。

張晏佳:產業互聯網時代 創始人該怎樣分配股權

3、股權賦能決策權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上面已經提到,創業團隊必須在創業初期一定有一個說的算的,這個人就是核心股東,核心股東必須在股權上具有絕對優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決策權,才能儘快確定公司每一步戰略走向,提高公司執行效率。股權是資本賦能企業管理的最高層面。

那麼這個核心股東是誰來當?是能者居之,還是出資最多的人來做?按傳統的理念來看,那一定是出資最多的人是核心大股東了,但事實上這樣並不科學。比如說VC投資互聯網初創團隊時,很多時候VC可能對新業務完全不懂,此時讓VC出任大股東很有可能會干擾企業的決策,最終影響公司發展,甚至創始人和創世團隊被趕出公司,比如喬布斯被董事會趕出蘋果,俏江南創始人張蘭被掃地出門,去哪兒網創始人莊辰超無力反對去哪兒網與攜程的正式聯姻,最終選擇出走。

對創始人而言,股權是夢想也是分享。但是分享不等於平均股權。如著名的西少爺股權紛爭,從孟兵、宋鑫、羅高景、李德忠四人的股權比例為37.6%、28.2%、28.2%、6%中,我們看到股權的平均化不可取,創始人必須要有50%以上的股權。

張晏佳:產業互聯網時代 創始人該怎樣分配股權

4、從股權賦能決策權,到賦能控制權

隨著創業公司的逐步發展壯大,會不斷有新的資本介入,股本被稀釋是必然結果,如何確保創始人在股權被稀釋的情況下擁有公司控制權,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可以設置不同表決權的股權結構來實現公司的控制權。比如美股的 AB股制度,所謂 AB股制度,即公司發行同股不同權的A類、B類股票,B類股票的投票權遠高於A股,一般會分別對應股權比例。

此類制度一般確保權力能夠掌握在公司特定人群,在股份被稀釋的前提下,仍能保有大量的投票權。

比如阿里巴巴、百度、京東就設置了不同類型的AB股制度。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可以看成是另類的AB股制度。阿里本準備在香港上市,但是港股“同股同權”規定,無法滿足馬雲資本和控制權的需求,馬雲最終選擇了允許AB股的美股。此外,百度李彥宏夫婦持有佔公司20%股份的B類股,但其投票權超過60%。京東劉強東持有的B類股與其他人持有的A類股投票權比為20:1。IPO時,劉強東持有18.8%股份,投票權卻超過50%,將公司命運和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張晏佳:產業互聯網時代 創始人該怎樣分配股權

5、股權分配賦能,實現快速融資

好的股權設計,能夠讓投資人看到公司對股權管理、對公司治理的水準,能夠預測到未來公司發展的穩定性,因此可以增加投資人的信心,實現快速融資。

(1)股權設計首先要從企業戰略,即戰略——組織架構——崗位——人員——激勵對象,以此邏輯實現股權激勵。設立清晰的股權架構,比如創業企業會涉及幾輪融資,以及引進資源型合夥人、管理團隊持股、包括企業在成熟期會做員工股權激勵。

(2)其次,股東數量一定要少!一般創業初期股東就是創始人、聯合創始人、投資人,儘量不要超過3個。那如何做到股東數量少呢?一般會採用這樣的方式:創始人和聯合創始人作為顯名股東,後續的投資人、員工激勵股權、合夥人等都放在持股平臺上,極大的簡化股權架構。

(3)要明確股權比例。投資人持多少股一定要明確得非常清楚,並且要有一個對公司有掌控權利的“帶頭大哥”!

(4)持續性股權激勵。企業不能將股權激勵當成一時之舉,臨時之策,而是應該把他當成一個長期之舉,當成公司的基本制度,像對待工資獎金那樣對待股權激勵制度,將股權激勵制度做成一項長期基本管理制度。比如建立競爭性股權激勵制度,每年綜合評分前10名者方可稱為激勵對象等。

股權激勵的目標是增加長期激勵效果,股權激勵的全流程要注意減少管理成本與風險。

- END -


  • 中國最落地的產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和顧問服務平臺
  • 獨創”中國式獨角獸“創新增長模式
  • 獨創”產業APP“產業互聯網商業模式
  • 全球首創《賦能式重構》新商業理論系統
張晏佳:產業互聯網時代 創始人該怎樣分配股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